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丽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0):153-154
目的评价综合护理方案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法将100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组间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对照组做比较:χ2=21.4296,△P〈0.01。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综合护理配合临床治疗,能有效地缓解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防止该病进一步发展,提高了患者住院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在其治疗全程实施针对性临床护理,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经全面针对性的护理和临床治疗,抢救成功59例,占98.3%,死亡1例,占1.7%。结论采取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心电监护、疼痛护理、溶栓治疗的护理、饮食护理等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综合护理措施,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及时挽救了生命,降低了死亡率。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梗死范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7例患者经精心护理全部康复出院,无一例并发症,无一例死亡。结论通过对AMI患者的护理,根据不同时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合理安排饮食,使用适量的止痛镇静药物,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本疾病,做好康复指导,使患者能够做到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以尽快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王广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6):24-25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以及治疗体会,寻找有效的预防方法。方法选取1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年龄≤50岁者为中青年人组,共79例;年龄≥65岁者为老年人组,共8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性别、基础状况、生活习惯、起病情况、梗死部位、并发症以及预后等特点。结果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67/12);吸烟、酗酒比例高于老年组;中青年患者起病急,多有明确诱因且有典型的胸痛症状;病变多为单支冠脉血管,并发症少;病死率明显低于老年组。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症状典型,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有预防作用,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指南》2015,(20)
目的评价中青年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入选我院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初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4例,按照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30~45岁,42例),老年组(60~70岁,82例),将两组临床特点(性别、年龄、吸烟、并发疾病、化验指标)危险因素分布、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进行比较。结果男性97.7%比76.6%,P<0.1,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吸烟(52.4%比24.3%,P<0.001)、高胆固醇血症(P<0.01)在中青年与老年患者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高血压、2型糖尿病、三酰甘油在中青年及老年组患者中没有明显差异(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中青年组与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比较,青年组单支血管病变比例(78.6%)比老年组(25.6%)高,P<0.05。双支以上病变比例(21.4%)比老年组(74.4%)低,P<0.05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吸烟、肥胖和高胆固醇血症是中青年心肌梗死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中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轻,短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的有效方法以及护理要点,将护理质量进一步提升,降低病死率。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患者实施全面急救、护理。结果患者好转21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达95%。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达99%。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应做好基础护理,同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观察,与医师做好抢救配合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以及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结果 53例患者抢救成功,死亡3例,3例均死于发病7d之内,2例死于重度心力衰竭,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梗死面积越大,并发症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全面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系统回顾性分析22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影像学特点。结果:青年组发病均是男性发病,与吸烟关系密切,冠状动脉以单支病变多见。中年组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与血脂异常、吸烟及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有关,冠状动脉以单支和双支病变多见。老年组女性发病率明显增高,男女发病除上述危险因素外,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近期死亡率增高,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复杂病变多见。结论:青年组AMI均为男性,女性发病年龄较晚,青年组AMI发病与吸烟关系密切,随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多支、复杂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2008~2009年收治的15例AMI通过一般项目,个人生活习惯,既往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家族史,A型性格、精神压力、重大刺激或打击等社会心理因素,以及血TC、TG、LDL水平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青年AMI多在过量吸烟、过量饮酒、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后发病。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压力、个性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比较青壮年组与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结果: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家族史、代谢综合征病史在青壮年组与老年组所占比例分别为78.6%vs55.0%、22.3%vs39.1%、63.1%vs 38.7%、12.6%vs4.6%、19.4%vs8.0%,P〈0.05;心绞痛病史、典型临床症状在两组中所占比例为49.6%vs61.8%、78.6%vs61.8%,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63.1±13.6)%和(53.4±14.5)%,P〈0.05。结论: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吸烟、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家族史、代谢综合征病史,呈正相关.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比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特点及不同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选120例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老年组88例(≥60岁,男/女,55/33)和青年组32例(〈45岁,男/女,31/1),比较组间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患者心血管疾病易患危险因素及有关生化检查,检测ABI、颈总动脉IMT,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所有数据用SPSS13.0处理。结果:老年组女性、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青年组,TG、Gensini总积分、冠脉病变程度、颈总动脉IMT水平明显高于青年组;而青年组男性、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ABI、CRP水平高于老年组。多因素分析发现,踝臂指数、颈总动脉IMT是老年组冠脉病变程度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颈总动脉IMT是青年心肌梗死组冠脉病变程度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糖尿病、TG异常、ABI、颈总动脉IMT为老年心肌梗死突出危险因素;而踝臂指数、颈总动脉IMT为冠脉病变程度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男性、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CRP水平为青年心肌梗死突出危险因素;而颈总动脉IMT为冠脉病变程度独立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2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劳累、情绪变化为主要诱发因素,其中26例患者前驱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合并高血脂、高血压以及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患者发病急,症状重;梗死部位前壁相对多见。2例患者因出现严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抢救无效死亡,40例患者均好转或治愈出院,存活患者均于12~24 h剧烈疼痛消失,大多数患者于发病后6~12个月内恢复日常工作生活。结论多种诱因造成的冠状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是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重要原因,掌握其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重视危险因素的控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减轻精神紧张有助于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并与同期随机抽取的40例老年AMI患者进行对比。结果:青年组中,男性、大量吸烟、酗酒、心血管家族史、精神压力大等诱因为主要发病危险因素(P〈0.05),胸痛症状典型(P〈0.01),冠脉病变以单支为主(P〈0.05),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青年AMI临床表现典型,多为单支冠脉病变,预后好;培养青年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予以再灌注治疗,是防治青年AMI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2年6月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治疗组,选取2011年7月~2011年12月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急诊术前、术中、术后分别实施认真细致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治疗组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5.62±2.3)、(8.1±1.2)d,显著少于对照组的(63.56±1.7)、(12.3±1.1)d,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护理效果和经验。方法:对2009年6-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进行前瞻性分析,总结护理效果和经验。结果:本组患者住院5~28d,平均住院(10.50±2.22)d。临床治愈19例(54.28%),好转12例(34.28%),死亡4例(11.42%)。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2例(5.71%),左心衰竭1例(2.86%),心室壁穿孔1例(2.86%)。结论:完善的护理措施能帮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度过危险期,并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告对 85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进行分析。方法 对 1994年 3月至 2 0 0 0年 12月近 7年 85例 40岁以下的青年AMI临床特点、病因、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仅 1例有冠心病史 (占 1 1% ) ,余者均为冠心病的主要和次要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青年AMI的主要病因 ,而吸烟和高血脂是主要危险因素 ,青年AMI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诱因多样 ,并发症少 ,死亡率低 ,预后好。结论 青年AMI危险因素以高血脂为多 ,故培养青年良好生活习惯 ,戒烟 ,治疗和控制高血脂对预防青年AMI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满意度的方法。方法通过舒适护理,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使患者达到心理、生理、精神、社会等方面的愉悦,减少并发症,和谐医患关系,减少纠纷,提高治疗满意度。结果本组128例患者通过舒适护理无并发症及医患纠纷发生,对治疗护理满意度达100%。结论舒适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不但及时解除患者生理上的疾苦,而且使患者心理、精神、社会等方面处于愉快状态,对患者的康复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工作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患者都达到临床治愈。患者都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心理健康,患者满意率10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治疗与正确的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经验,提高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施的护理方案。结果通过有效的观察及护理,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临床上除有效治疗外,正确的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