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咽旁间隙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对咽旁间隙肿瘤CT、MRI检查资料的分析研究,探讨影像学检查在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988年1月~2005年1月我科收治的咽旁间隙肿瘤患者138例,咽旁间隙的转移性肿瘤和侵及咽旁间隙的鼻咽癌未计人内。所有病例均作CT或(和)MRI检查。结果:CT和MRI可较好地提供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肿瘤的边缘是否光滑及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结论:术前行CT、MRI检查对咽旁间隙肿瘤治疗方案和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听神经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听神经瘤为临床常见病。本文概述了听神经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重点叙述了听神经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及其比较影像学。  相似文献   

3.
咽鼓管影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咽鼓管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咽鼓管相关病变的影像学资料,重点观察咽鼓管及其周围结构被肿瘤侵犯的程度以及中耳渗出情况。结果部分咽鼓管相关疾病的常规轴位和冠状位CT和MRI图像可以很好的显示咽鼓管咽口、圆枕、咽鼓管纤维软骨部是否受累。相关疾病(肿瘤)压迫或侵犯咽鼓管软骨部造成咽鼓管阻塞,可以导致中耳和/或乳突积液,这种阻塞解除之后,中耳积液可以消失;如果病变只压迫了咽鼓管咽口或者只侵犯了圆枕,并不引起中耳积液。部分CT和MRI图像上重点显示了肿瘤本身情况,因此咽鼓管相关部位及中耳乳突观察不理想,全部病例的咽鼓管骨部显示都不明确,从而影响临床诊断。结论咽鼓管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资料能提示咽鼓管的部分结构是否受累,并对诊断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迷路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27例31耳临床提示为迷路炎同时存在异常影像学表现的病例的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 HRCT)及MRI图像,总结其内耳在HRCT及MRI图像上的不同改变.结果 进行了HRCT扫描的22耳中,内耳1个或多个结构表现为密度增高者6耳,密度增高且发生变形者8耳,单纯变形者1耳,内耳迷路内腔局部或完全硬化消失者7耳.在22耳中除上述改变外亦有内耳骨质缺损者4耳.进行了HRCT及MRI检查的9耳中,7耳在HRCT上可见内耳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2耳内耳未见异常改变.MRI图像上9耳均可见内耳迷路内腔1个或多个结构T2WI信号减低或消失.行增强扫描的6耳中,4耳可见明显强化,2耳未见强化.31耳中,耳蜗受累30耳,其中仅基底周受累5耳,中顶周受累2耳,耳蜗各周均受累23耳;半规管受累26耳;前庭受累20耳;前庭窗受累18耳;蜗窗受累19耳.结论 HRCT可以较好显示骨迷路迷路炎的异常改变,MRI对于显示迷路内腔有重要价值,二者在迷路炎的影像检查与诊断中的作用是互补的,对迷路炎的临床诊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鼻腔鼻窦嗜酸细胞性乳头状瘤(SNOP)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20年9月于北京同仁医院诊治的31例鼻腔鼻窦SNO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常见发病部位、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及随访结果等.结果:31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和流涕;病变均位于单侧;肿瘤源于上颌窦17例,筛窦7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总结鼻内镜下切除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1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内镜手术疗效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影像学检查示CT主要表现为受累鼻窦膨大,骨质不同程度吸收。MRI检查9例患者T1WI呈中等信号,10例患者T2WI呈高信号;其中8例动态增强扫描均呈渐进性强化及蜂窝状或斑驳状表现。结合临床均能提示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11例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均在鼻内镜下顺利完整切除,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诊断有特征性意义,绝大多数病例在不进行颌内动脉栓塞或颈外动脉血管结扎的情况下,可在鼻内镜下完格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7.
CT和MRI在诊断鼻内型脑膜脑膨出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CT和MRI在诊断鼻内型脑膜脑膨出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鼻内型脑膜脑膨出患者的CT与MRI表现;4例均行CT和MRI扫描,2例仅行CT扫描,1例仅行MRI检查。结果:7例鼻内型脑膜脑膨出患者中有1例并发脑积水。冠状位CT扫描可见筛骨骨质缺损,MRI见鼻腔内囊状异常脑脊液信号,并向上与颅内蛛网膜下腔直接相通,其内有少量脑组织信号。结论:CT和MRI能正确诊断该型脑膜或脑膜脑膨出;CT显示颅底骨质缺损大小、部位优于MRI,MRI可清楚显示疝出物及其与脑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面神经管脑脊液漏(fallopian canal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ing, FCCFL)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11月山东省耳鼻喉医院4例经手术证实为FCCFL患者的高分辨率CT(HRCT)和MRI影像资料, 其中男2例、女2例, 年龄6~69岁。结果 4例FCCFL均为单侧, 左、右侧各2例。临床上表现为鼻腔流清亮液体、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患耳在HRCT上均表现为近端面神经管管腔明显扩张, 迷路段及膝状神经窝均受累, 1例同时累及鼓室段。患侧膝状神经窝明显扩大, 均向上鼓室内突出, 其中1例同时累及耳蜗。在MRI上扩大的面神经管内呈T1WI低信号, T2WI和/或水成像序列上呈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样高信号, 经扩大迷路段与内听道内CSF信号相连续;均无扩散受限, 增强扫描无强化。患侧鼓室内均可见CSF样信号积液影, 1例沿着岩浅大神经走行区、右侧翼腭窝及咽旁间隙可见CSF样信号。3例患侧邻近颅内脑膜增厚。结论 FCCFL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HRCT上表现为患侧面神经管近...  相似文献   

9.
三叉神经瘤14例,12例做CT检查,2例做MRI检查,14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12例CT扫描呈混杂密度6例,均匀高密度5例,等密度1例,注射造影剂后多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周围均无脑水肿.2例MRI图像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X线平片示11例有岩骨、颅底骨吸收破坏.临床常伴有听神经、面神经等受累.CT和MRI是诊断三叉神经瘤的有效检查方法.三叉神经瘤应与脑膜瘤、胶质瘤及听神经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B超等(CT和MR)影像检查对于脉络膜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证实的脉络膜血管瘤11例病例资料,均行B超检查,其中行CT增强扫描1例、 MR检查4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2例。结果 11例B超检查呈梭形或橄榄形高回声占位,其中肿块实质均质8例,呈实质不均质占位3例; CT增强扫描示后极部球壁增厚1例,密度均匀,强化明显; MRI4例中T1WI呈等信号3例, T1WI呈高信号1例,T2WI均呈高信号,4例增强后瘤体显著强化。眼底血管荧光造影2例均显示动脉早期窦状强荧光,静脉期荧光渗漏,晚期瘤体高荧。结论 B超、增强CT和MRI对脉络膜血管瘤可作出定位的影像学诊断,B超(+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在早期诊断方面有一定优势,MRI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35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本文收集2010年4月~2013年7月35例在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经鼻内镜鼻腔鼻窦 手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及分析临床表现(年龄、性别、主要症状等),以及术前CT、MRI影像特征。结果 35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均累及单侧;患者年龄分布23~80岁,平均年龄为50.2岁,其中女19例,略占优势(54.3%);71.4%患者居住于城市(21/35);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和脓涕;11%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呈阳性(2/19),31.4%患者同时伴有息肉(11/35);8.6%患者有糖尿病病史(3/35);组织学分型提示最常见的病原体为曲霉菌(6/35);48.6%患者CT检查局部密度增高且不均匀,有星状分布钙化点(17/35);16例患者的T2加权MRI扫描中有局灶性低密度区表现者占100%(16/16)。结论 老年、女性更易患真菌球型鼻窦炎;CT扫描未能确诊的病例,有必要进行MRI扫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在颅底软骨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9例颅底软骨肉瘤,全部病例均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结果 9例CT平扫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的分叶状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且形态不规则,呈散在沙粒样或弧形及粗糙团块状,同时合并骨质破坏;增强后病灶呈非均匀强化。MRI检查T1WI呈等低信号混杂影,T2WI呈高低信号混杂影,肿瘤内钙化在T1WI、T2WI均为无信号区,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性强化。结论颅底软骨肉瘤有较特有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是诊断颅底软骨肉瘤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GE Light Speed 4层或1 6层螺旋CT扫描仪、Signa Excite3.0T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对3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行CT、MRI和MRA检查,并对...  相似文献   

14.
隐匿性中耳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隐匿性中耳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隐匿性中耳炎的诊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05年12月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15例隐匿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及临床特点.结果 所有病例无明显耳漏病史,鼓膜和外耳道局部无明显阳性体征发现,3例急性发作时有鼓膜充血,1例伴鼓膜穿孔及脓液搏动.听力损失多为传导性聋.颞骨CT扫描示病变主要集中在上鼓室和鼓窦,4例病变充满乳突气房及鼓室、鼓窦.主要症状为听力渐进性下降、头闷痛、耳闷堵塞感及耳鸣等.术中探查中耳气房内有肉芽组织10例,其中4例伴有积液及胆固醇肉芽肿;另2例为胆脂瘤病变.手术主要是清除病变,解除引流通道的阻塞并一期行鼓室成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5年,病变无复发,听力平均提高16.3 dB.结论 应提高对隐匿性中耳炎的认识,对不明原因的听力下降及局部胀痛不适者应行纯音听力测试、声导抗检查及高分辨率颞骨CT扫描.高分辨率颞骨CT扫描可作为诊断隐匿性中耳炎的主要手段,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发生于侧颅底的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为侧颅底GCRG的9例患者CT和MRI资料,提取侧颅底GCRG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9例患者均为单侧病变,以侧颅底颞骨鳞部为中心生长;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4例病变内及边缘可见点条状高密度钙化、骨化或残存骨,9例显示膨胀性骨质破坏,8例并可见骨质增生硬化;MRI表现为T2WI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其内可见高信号的囊变坏死区,T1WI呈等、低信号,增强后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  侧颅底GCRG有特征性影像学征象,术前能够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面神经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面神经研究室诊治的5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29~44岁;5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4例均行颞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及面神经增强MRI检查,1例仅行面神经增强MRI。结果 5例患者均以突发单侧面瘫起病;左侧4例,右侧1例;5例患者均有面神经膝节段受累;面神经血管瘤在HRCT上主要表现为膝状神经节及邻近迷路段、水平段面神经骨管扩大,周围骨质边缘不连续、欠规则。较典型者呈点状或针状高密度类似蜂窝状结构;MRI上主要表现为以膝状神经节为中心的软组织结节影,伴邻近节段面神经增粗。平扫呈混杂T1、不均匀稍长T2异常信号,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后异常强化。结论  详细病史、结合颞骨HRCT及多平面重建、面神经增强MRI等辅助检查,有助于面神经血管瘤术前诊断;根据患者听力情况、肿瘤范围、累及部位选择适宜的手术径路,在尽可能保留面神经完整性的基础上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7.
耳鸣是耳科和神经内科就诊的常见症状之一,全球10%~30%的人曾有耳鸣经历[1]。耳鸣分类多样,根据引起耳鸣的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耳鸣和周围性耳鸣;根据耳鸣性质分为搏动性耳鸣和非搏动性耳鸣;根据耳鸣能否被别人感知可分为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产生耳鸣的原因和耳鸣的中枢机制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随着CT和MRI技术发展,为探讨耳鸣病因及产生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应重视开展。  相似文献   

18.
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 通过观察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关系,进一步阐明鼻丘径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鼻内解剖标志完整的成人颅骨21个(42侧)和成人尸头1个,①鼻内镜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的毗邻关系;②16排螺旋CT扫描(层距0.300mm,层厚0.625mm)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层厚0.625mm),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鼻丘气房的关系,以及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同时测量鼻丘气房的前后径、横径和高度;③火棉胶包埋后冠状位薄层(100μm)断层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成人尸头钩突前上端的毗邻关系。结果 ①鼻内镜下中鼻甲垂直板前缘中部与钩突前缘上部相互融合,在中鼻道前端顶部与鼻腔外侧壁间形成骨性穹隆;钩突前上缘除附着于上颌骨额突(42侧,100%)外,多数还同时附着于上颌骨额突后方的泪骨(33侧,78.6%)。②冠状位CT显示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可位于眶内壁、颅底或中鼻甲(垂直板)上,单一钩突上端附着点的位置,多数位于眶内壁上(33.3%),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内侧引流人中鼻道;其余附着于颅底(9.5%),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外侧引流入筛漏斗。2个附着点的钩突,多数附着于眶内壁和颅底(31.0%);少数附着于眶内壁和中鼻甲(21.4%)。③多数鼻丘(90.5%)含1~2个气房,钩突参与组成鼻丘气房的内、下和上壁,左侧和右侧钩突的横径、高度以及前后径均无显著性差异。④尸头冠状位连续断层的观察结果与鼻内镜下和CT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钩突上端参与组成鼻丘气房,并与中鼻甲前端形成骨性连接。通过开放鼻丘气房可从前下部疏通额窦引流通道。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中耳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中耳病变中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螺旋CT颞骨薄层扫描,观察60例中耳病变患者,手术前所有病例均采用表面遮盖法(shadedsurfacedisplay,SSD)行听骨链三维重建成像。结果60例患者中,14例残余性中耳炎听骨链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均显示正常,听骨链螺旋CT三维重建能直观显示锤、砧骨的大小、形态及相互关系,砧镫关节呈“L”形,镫骨底板及镫骨前后脚显示欠佳;22例胆脂瘤型及11例肉芽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3例鼓室硬化症,三维重建图像显示有不同程度听小骨破坏;3例中耳畸形显示听骨链发育异常;2例中耳癌、1例鼓室球瘤显示听小骨被肿瘤组织破坏;2例颞骨骨折面瘫患者听骨链脱落;1例颞骨骨折面神经减压术,1例耳硬化症患者听骨链三维重建图像均显示正常,与手术所见基本相符。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一种新的、非侵袭性方法,能很好显示正常及异常听骨链的立体影像,有利于听骨链病变的显示和诊断,有利于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0.
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67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CT改变、临床表现和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CT表现为:鼻窦充填密度不均软组织影29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2例;窦内充填软组织影伴散在不规则钙化灶34例,术前均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内壁吸收破坏21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4例:筛顶骨壁吸收破坏2例,术前均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骨壁出现增生硬化19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4例。67例中CT诊断鼻窦炎症60例,其中46例术前临床初诊为真菌性鼻窦炎,7例为上颔窦/筛窦肿物或占位性变。结论 窦腔内散在斑块状钙化的软组织充填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其它的CT表现常会导致术前误诊。虽然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但CT在其诊断中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是显示鼻窦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