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咽癌患者血清与鼻咽组织γ—谷氨酰转肽酶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γ-谷氨酰对硝基苯胺法测定了106例鼻咽咽癌和65例鼻咽炎患者血清及鼻咽组织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并对其中初诊为NPC患者进行放疗前(34例)后(15例)血清及鼻咽组织γ-GT活性测定。结果显示:NPC与鼻咽炎、NPC放疗前后血清及鼻咽组织γ-GT活性差异都有极显著性。提示可将γ-GT活性测定作为NPC辅助诊断及评价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于1991年测定了鼻咽癌(NPC)和喉癌(LC)患者血清唾液酸(SA)和5种急相蛋白(APPs),其中包括前清蛋白(PA),a_1-抗胰蛋白酶(a_1-AT),a_1-酸性糖蛋白(a1-AGP),触珠蛋白(HP)和转铁蛋白(TF),并将上述测定值组合入判别函数式,用于NPC和LC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和随访。本文为验证1991年报道的判别函数式,对238例未知诊断的初诊患者,双盲法检测血清SA、5APPs和鼻咽组织活检及临床检查,结果发现:鼻咽癌的判别函数诊断与临床检查及活检结果符合率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活检组织及外周血白细胞EB病毒DNA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鼻咽组织、外周血血白细胞EBV基因组分布及与NPC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法检测26例NPC,4例癌旁及14例慢性鼻咽炎鼻 组织吸外周血白细胞中EBV DNA。同时采用酶免疫法测定血清VCA-LgA。结果:1.NPC、癌旁及鼻咽炎组织EBV DNA无明显差异。2.NPC与鼻咽炎组外周血白细胞EBV DNA有明显差异,P〈0.05。3.NPC与鼻咽炎组血清VCA-IgA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病人端粒酶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端粒酶(TLMA)在鼻咽癌(NPC)中的表达。方法:采用TRAP PCR ELISA法探讨18例NPC,2例放疗后NPC,4例癌旁组织及4例慢性鼻咽炎鼻咽部活检组织中TLMA表达。结果:18例NPC TLMA阳性率为88.9%。4例癌旁组织阳性率为75.0%,慢性鼻咽炎全部为阴性。1例复发性NPC为阳性,1例疗后未复发为阴性。TLMA表达与NPC分期、颈淋巴结转移似无明显关系。结论:TL  相似文献   

5.
测定喉癌术前患者36例、喉部良性病变患者40例和正常对照者61名的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结果前组与后二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后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证明测定喉癌患者血清γ-GT活性,可作为喉癌诊断的辅助指标。通过对9例喉癌患者治疗后追踪,观察其酶活性动态变化,证明有助于观察疗效、监测肿瘤有无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患者鼻咽组织和血清中EBV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血清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抗体滴定度测定与癌组织EBV基因组检测对鼻咽癌(NPC)的诊断价值。方法:146例患者采用双盲法测定血清EBV-VCA-IgA,EBV-EA-IgA和活检组织EBV-DNA(PCR)。全组病例按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分析:NPC组,非NPC组(对照组)。结果:NPC组中EBV-DNA(PCR),EBV-VCA-IgA和EBV-EA-IgA的阳性率分别为90.8%  相似文献   

7.
转化生长因子α及其受体在鼻息肉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及其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0例鼻息肉组织中TGFα、EGFR和PCNA的表达及分布民政部结果:鼻息肉组织中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及炎性细胞TGFα、EGFR和PCNA高表达,且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TGFα、EGFR的表达与PC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T  相似文献   

8.
鼻咽脱屑细胞涂片AgNOR计数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5例鼻咽癌(NPC)患者鼻咽脱屑细胞涂片及活检组织切片的AgNOR活性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二者的AgNOR活性表达趋势基本平行,且均明显高于鼻咽良性肿瘤、炎症及正常对照组,助记词肖可能应用于NPC的诊断、动态观察及癌前病变随访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喉癌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喉癌术前患者36例、喉部良性病变患者40例和正常对照者61名的血清γ-谷氨转肽酶活性,结果前组与后二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后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证明测定喉癌患者血清γ-GT活性,可作为喉癌诊断的辅助指标。通过对9例喉癌患者治疗后追踪,观察期酶活性动态变化,证明有助于观察疗效、监测肿瘤有无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采用华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1992年上半年获取的55例鼻咽部低分化鳞癌(NPC)的活检存档标本,用15例正常人鼻咽部组织蜡块作对照。所有标本作免疫组化LSAB法染色,测定P蛋白的表达。并对所有NPC患者进行5年随访。结果表明,P蛋白在鼻咽部正常组织表达阳性率为100%,鼻咽部低分化鳞癌阳性率为70.9%,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4.13,P=0.0472)。Ⅰ-Ⅱ期、Ⅲ期和Ⅳ期NPCP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3%、80.0%、60.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Kw=8.3050,P=0.0473);T1-T2、T3和T4期NPC的P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8%、72.2%、45.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Kw=15.34,P=0.0394);无颈淋巴结转移与有颈淋巴结转移组P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7.8%、70.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Kw=6.2793,P=0.0557);P表达阴性组与阳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6.7%、68.1%,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r=0.4775)。通过本实验提示:在NP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P15蛋白丢失的参与;P15蛋白表达可作为NPC生物学行为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血管生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与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 血管生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与NPC 侵袭转移关系,为在分子水平干预肿瘤血管形成,预防NPC复发和转移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了56 例NPC,20 例无瘤鼻咽部石蜡标本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 MVD) 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表达。随访3 年,NPC复发转移17 例,无复发或转移39 例。结果:复发转移组的血小板聚集率MAR,MVD 及VEGF的表达较无复发转移的表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VD 及VEGF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相关。结论:NPC 血管生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与癌浸润和转移行为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指标,对采用血管生成抑制剂及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防止NPC转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活检组织中HLA,EBNA及间质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实验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爱波斯坦-巴尔病毒核抗原(EBNA)、T细胞亚群的表达及分布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用单克隆抗体W6/32(抗HLA-A,B,C)、CR3/43(抗HLA-DR,DP,DQ)、和T4、T8、T11,以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APAAP)和用鼻咽癌患者血清以抗补体C3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癌(25例)及慢性鼻咽炎(10例)活检组织中HLA、T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13.
γ—干扰素对喉癌细胞株HEP—2增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单克隆抗体Ki-67(抗PCNA),以链霉菌素-生物素技术(LSAB)检测喉癌细胞株HEP-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人重组γ-干扰素(rhu-IFN-γ)抑制PCNA表达(即抗增殖活性)强弱与其剂量有关;雌激素对rhu-IFN-γ抗增殖作用无影响。提示:rhu-IFN-γ对喉癌细胞株HEP-2有抗增殖作用,因而在喉癌的治疗中具有应用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CT扫描对鼻咽癌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辅助诊断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CT扫描对鼻咽癌(NPC)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辅助诊断意义。方法:观察127例NPC放疗前、后患者的鼻咽、乳突CT片。结果:发现在不分期的情况下,放疗前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为59%,T1 ̄4期,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渐次增高;且与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放疗前无分泌性中耳炎者,放疗后70%的耳可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放疗后3 ̄6个月是发生分泌性中耳为的高峰期。结论:CT扫描有助于NPC患者放疗前后并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NPC)虽然对放疗敏感,但因肿瘤生长快、易转移,治疗失败率居高不下。T3、T4期放疗后局部复发率54%,N。、N。为20~85%。该文报告对局部晚期鼻咽癌进行了大剂量短程化疗后放射治疗的经验。TZ~T4、N。~N3的IV期NPC病例27例,男22例,女5例,平均48岁。化疗方案:第一日静滴顺铂100mg/。’,第2~5日静滴5-Ful000mg/m’,第16日开始作第二疗程化疗,共两个疗程。第31日开始作放疗,原发灶剂量70Gy,时IN7周,颈淋巴结剂量50Gy,时间5周。按Kaplan…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活检组织中HLA、EBNA及间质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爱波斯坦-巴尔病毒核抗原(EBNA)、T细胞亚群的表达及分布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用单克隆抗体W_6/32(抗HLA-A,B,C)、CR_3/43(抗HLA-DR,DP,DQ)、和T_4、T_8、T_(11),以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APAAP)和用鼻咽癌患者血清以抗补体C_3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癌(25例)及慢性鼻咽炎(10例)活检组织中HLA、T细胞亚群分型和EBNA的表达。结果显示,鼻咽癌癌细胞多有HLA-Ⅰ和Ⅱ型抗原表达,而以HLA-Ⅱ型抗原表达为明显;慢性鼻咽炎上皮细胞表达HLA-Ⅰ和Ⅱ型抗原较弱,与癌细胞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在癌变过程中,存在着HLA表达的异常,体内EB病毒特异性T细胞可能不能识别带HLA-Ⅱ型抗原的癌细胞,因而使其逃脱了机体的免疫监视。鼻咽癌组织中,癌细胞EBNA呈阳性和强阳性;癌间质中T细胞总数、T辅助、T杀伤细胞数量均减少,证明鼻咽癌局部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7.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鼻咽癌中表达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了增加鼻咽癌的诊断和预后判定指标,应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染色LAS-SP法及图象分析技术,对82例鼻咽鳞状细胞癌和25例鼻咽粘膜炎症组织标本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对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率与PCNA表达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①根据PCNA阳性细胞计算的鼻咽癌细胞增殖指数与鼻咽癌的病理分级呈明显的正相关,与患者5年生存率呈明显负相关。②图像处理检测的PCNA表达量与  相似文献   

18.
针对常规免疫组化检测石蜡包埋的喉癌组织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型E6蛋白阳性率低、信号模糊等缺点,我们探索出一种敏感而有效的检测方法———原位免疫PCR(InSituImmuno-PCR,ISI-PCR),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9例16/18型HPVDNA阳性的喉癌高分化鳞癌石蜡包埋组织。生物素标记PaTEL14/EcoRIDNA片断。PCR引物:5’-ATACCTATTGCCTACGGCAG-3’;5’-CGTTAGTAAATGAATTTTCT-3’。1.2 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鼻咽分泌物中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含量的临床意义,以放射免疫法测定了73例鼻咽癌患者、30例慢性鼻咽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鼻咽分泌物β2-MG含量,并对31例鼻咽癌患者作了治疗前后动态观察。结果发现:鼻咽癌组为4.87±2.51mg/L,慢性鼻咽炎组为1.05±0.64mg/L,对照组为0.85±0.32mg/L。鼻咽癌组明显高于鼻咽炎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在动态观察中发现放射治疗治愈组明显降低,放射治疗失败组仍增高。提示鼻咽部也具有β2-MG分泌功能,在患鼻咽癌时其水平升高,并与肿瘤的消长有一定相关性,其作为肿瘤标志物或病程转归判断指标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增殖期细胞核抗原(PCNA)是出现于细胞周期G1期至S期的细胞核中的蛋白质,参与细胞核DNA合成与细胞增殖。为了解中耳胆脂瘤表皮的增殖能力,应用抗PCNA抗体的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外耳道骨部皮肤(对照组)胆脂瘤表皮PCNA染色差异性及胆脂瘤表皮下炎性细胞浸润对PCNA染色的影响,并在同一标本上观察了PCNA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分布。用于该研究的胆脂瘤标本系为成人患者手术中收集,共15例;正常外耳道骨部皮肤5例。与对照组不同的是,不但胆脂瘤表皮基底细胞层和基底上细胞层,而且更靠近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