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ACI)血管内皮素(endothelin,ET)、血糖、血脂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90例ACI患者分为痰热腑实、风火上扰、肝肾阴虚等3个证型组(各30例),并与3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测定ET、空腹血糖(FBG)、血脂含量。结果:痰热腑实、风火上扰、肝肾阴虚证组ET、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肝肾阴虚、风火上扰、痰热腑实组ET、FBG水平依次升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正相关,而LDL-C水平3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CI患者的总胆固醇(TC)及总甘油三酯(TG)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T和FBG参与了ACI的病理演变过程,是ACI患者机体邪正斗争的病理产物,可作为病情轻重、预后判断及辫证分型的指标。LDL-C虽与ACI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导致其发生的病理基础之一,但TC、TG与ACI及其证型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梗死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11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测定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Fg)并进行分析。结果:风痰瘀阻型脑梗死患者的TC水平与其余各型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风痰瘀阻型患者LDL-C水平与痰热腑实型、阴虚风动型、痰湿蒙神型、风火上扰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痰湿蒙神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Fg水平与其余各型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脂及血浆Fg水平与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密切关系,两者均可作为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指导中医微观辨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0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后作为观察对象(高血压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按调查表形式,以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心电图等为客观指标,按照中医证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家族史、体重指数(BMI)、吸烟、喝酒、TC、TG、LDL-C高血压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HDL-C、FB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血压组各证型间比较,瘀血阻络组LDL-C明显升高;肝肾阴虚组高龄、TC正相关;痰瘀阻络组吸烟、年龄、TG正相关;痰火上扰组吸烟、喝酒、家族史、度型肥胖、BMI起标正相关;肝火亢盛组家族史病例明显增多,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各心血管危险因素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证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凝指标,探讨与中医临床证型关系,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400例急性脑梗死辨证属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肝阳上亢,风火上扰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痰热内闭型和痰湿蒙塞证候患者血常规,凝血三项指标进行测定,并与60例正常患者对照。结果:脑梗死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及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组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与肝阳上亢,风火上扰型组、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组、阴虚风动型组、痰热内闭组和痰湿蒙塞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病临床证型与血凝指标变化相关性不明显,可以认为,血液高凝状态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探讨其与血脂的关系。方法:将406例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风火上炎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5个证型,统计各证型所占的比例;同时选取74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入院次日对所有人员进行TG、TC、LDL-ch及HDL-ch水平检测。结果:406例患者中风痰瘀阻证139例、占34.2%,气虚血瘀证97例、占23.9%,痰热腑实证86例、占21.2%,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与对照组比较,各证型中TG、TC、LDL-ch水平均明显升高,其中痰热腑实证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以风痰瘀阻及气虚血瘀证型为主,痰热腑实及风痰瘀阻证型患者的TG、TC、LDL-ch水平较高,中医的痰瘀可能与血脂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塞辨证分型与血脂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心君  梁晖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63-2165
目的:通过观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ApoB/ApoA1的变化,探讨急性脑梗塞辨证分型与血脂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要求的病例104例,根据中经络证型分为5组。入院当时按照"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检测其血清TC、TG、LDL-C、ApoA1、ApoB、ApoB/ApoA1。结果:(1)各证类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以痰热腑实组最高,气虚血瘀组最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各证类组的血脂水平以风痰瘀阻组最高,其与其余各证类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各证类组的载脂蛋白比较,风痰瘀阻组ApoA1水平最低,ApoB及ApoB/ApoA1水平最高,风痰瘀阻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4)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血脂水平仅低度相关(r〈0.40)。结论:(1)中风急性期以标实症状突出,阳明实热是该病的加剧因素。(2)血脂水平与急性脑梗塞中医证型关系密切,可为脑梗塞急性期证候分类提供客观量度,但能否反映中风病患者的病情及脑实质损害严重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何海燕 《新中医》2019,51(10):305-307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中医饮食指导对气虚痰浊型糖尿病(DM)患者血糖、血脂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气虚痰浊型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降糖、降脂、降压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给予艾灸和中医饮食指导,2组均连续干预20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气虚痰浊证评分及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 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hBG) 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FBG、P2hBG及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TC、TG及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气虚痰浊证评分及DSQL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气虚痰浊证评分及DSQ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艾灸联合中医饮食指导干预气虚痰浊型DM,可以提高血糖的控制效果,调节脂代谢,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朱晨 《光明中医》2014,(7):1400-1402
目的:对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以我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的320例高血压病患者作为高血压组,以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体重指数( BMI)、空腹血糖( 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进行调查和记录,并按照中医证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组与健康组相比,在BMI、饮酒、吸烟、TG、家族史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而在HDL-C、TC、LDL-C、FBG方面无显著差异。同时高血压组痰浊壅盛型人数最多,体重指数超标;肝火亢盛型患者偏于低龄化,且家族史病例人数较多;痰浊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的TG较高;各证型组的TC、LDL-C、HDL-C、FBG间无统计学差异;痰湿壅盛组与饮酒呈正相关;阴虚阳亢组和痰湿壅盛组吸烟者比例较高。结论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间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脑肠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收集中风急性期(发病时间7 d)患者50例,于入院后第1日测定血浆脑肠肽[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水平、中医证型,与阴性对照组对比研究。结果 (1)风痰火亢组、痰热腑实组、风痰瘀阻组血浆MTL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痰热腑实组与风痰瘀阻组MLT值较其他证型显著升高;风火上扰组MTL值显著低于其他组。(2)风痰火亢组、痰热腑实组、风痰瘀阻组、气虚血瘀组血浆GAS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痰热腑实组、风痰瘀阻组较风痰火亢组、风火上扰组GAS水平显著升高;风火上扰组GAS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3)风痰火亢组、痰热腑实组、风痰瘀阻组、气虚血瘀组血浆CCK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气虚血瘀组CCK水平较风火上扰组显著升高。结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部分证型血浆脑肠肽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ACI)中医各证型中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探讨其对各证型ACI的防治意义。方法回顾研究152例ACI初诊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风火上炎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定量测定发病第3、7、14日的血浆D-二聚体,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ACI各证型在发病后第3日和第7目的血浆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在上述两个时段,ACI各证型的血浆D-二聚体升高程度各不相同,其中风痰瘀阻、痰热腑实和气虚血瘀证以痰血瘀阻为主的证型明显高于其他两型(P〈0.05);第14日,ACI风火上炎讧和阴虚风动证的血浆D-二聚体均接近健康对照组(P〉0.05),气虚血瘀证和痰热腑实证较第7日稍有下降(P〉0.05),仍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风痰瘀阻证较第7日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与ACI痰、瘀证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ACI分型研究和干预治疗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探讨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及其职能。一般博物馆的功能包括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同样是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包括中医药文物、标本的收藏、研究、鉴定,传承中医药历史、反映当代中医药科技、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旅游;素质教育;服务社会变革等。因此认为,中医药博物馆的职能重在面向全社会,承担其相应职能。  相似文献   

18.
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综述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相关研究文献,回顾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与一些基因、多肽和神经系统等相关性,总结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研究对阐明针刺内在机制的贡献,最后在临床应用上展望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洁  刘慧灵  薛健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482-2482
目的建立提取物中大孔树脂残留物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二乙基苯和萘的含量,色谱条件为:SE-54,(30 mm×0.25 mm,0.25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柱温采用程序升温,FID检测器检测。结果几种残留溶剂加样回收率>95%,RSD<3.0%。结论该方法的精密度、线性关系和回收率良好,且方法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阐明常用藏药材巴夏嘎的来源植物,为藏药规范用药和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历代藏医药文献考证,对当前作为巴夏嘎使用藏药材的传统药性药效、主要物质基础及活性作用等比较研究,分析藏药巴夏嘎同名异物形成的原因、社会背景及应对措施。结果 经历代藏医药文献、植物学形态特征和传统药性等考证,确定其原植物为鸭嘴花(Adhatoda vasica Nees)。巴夏嘎同名异物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藏区缺乏鸭嘴花资源,各地方根据藏药性理论指导和藏药文献记载,就地取材使用下品巴夏嘎“冬那端赤”和巴夏嘎代用品“玉冬赛果”所致。当前作为正品巴夏嘎使用的植物有:下品巴夏嘎来源植物长果婆婆纳(Veronica ciliata)、毛果婆婆纳(V. eriogyne)、巴夏嘎代用品“玉冬赛果”来源植物塞北紫堇(Corydalis impatiens)和皱波黄堇(C. crispa Prain)。下品巴夏嘎和巴夏嘎代用品不但在味、性、效等藏药传统药性方面与正品巴夏嘎具有一致性,而且在现代药效学方面也具有高度相似性。结论 鸭嘴花是藏药巴夏嘎正品,将藏药“冬那端赤”和“玉冬赛果”作为巴夏嘎使用是权衡资源生态和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属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由于藏药特色资源日益匮乏,今后此类现象会更加明显,应加强开展藏药传统药性、现代化学及药理药效研究,确定最佳用药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