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线性角化病132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32例光线性角化病进行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男64例,女68例,平均年龄(62.26±14.10)岁,皮损发生于头面部及颈部,临床表现多为肤色或淡褐色角化性斑丘疹,上覆粘着性鳞屑,皮损周围皮肤可见萎缩、毛细血管扩张或淡黄色斑等慢性光损伤的表现.皮损绀织病理特点包括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基底层甚至棘层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细胞排列紊乱,基底层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呈芽蕾状伸人真皮乳头层,真皮浅层嗜碱性变,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病理分型主要是肥厚型和萎缩型.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棘层松解型光线性角化病.患者男,80岁,因左颞部皮肤斑块伴疼痛1年余就诊.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增生,角化过度,棘层松解,基底层不典型细胞向真皮上部生长.免疫组化检查示:CK(+)、P63(+),ki67约20%(+).诊断为棘层松解型光线性角化病.  相似文献   

3.
Kyrle病     
报告1例Kyrle病。患者女46岁。全身散发角化过度性丘疹及结节2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表皮全层可见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的角栓,并穿过表皮进入真皮,角质形成细胞几乎与真皮接触。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为Kyrle病,并给予对症治疗,皮损好转。  相似文献   

4.
20131502日光性弹性组织变性综合征合并光线性角化病一例/孙怡(潍坊市医院皮肤科),王振华,王玉坤∥中华皮肤科杂志.-2013,46(4).-285~286患者女,60岁。左面部角化性斑块及粉刺4年。1年前皮损明显扩大并出现瘙痒。皮肤科检查:左颧部近外眦处见淡褐色类圆形斑块,由多个米粒大小的结节融合而成,结节顶端见较大的开口粉刺及黑头粉刺皮损表面明显角化过度,可见黏着性鳞屑,多皱呈橘皮样外观,轻度红肿。皮损组织病理:表皮部分区域萎缩,棘层部分轻度肥厚,表皮突增生,表皮近基底层可见排列紊乱的不典型细胞,扩大的毛囊漏斗内见板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滇东地区光线性角化病与鳞状细胞癌的疾病构成比、一般情况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2014年1月-2018年12月共5年行病理检查确诊的光线性角化病和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9例光线性角化病(AK)与51例(SCC)鳞状细胞癌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光线性角化病和鳞状细胞癌的发病平均年龄分别为(66.32±14.63)岁和(65.00±16.26)岁。光线性角化病和鳞状细胞癌患者皮损发生于曝光部位的分别占98.11%和78.43%。51例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有3例均是光线性角化病继发鳞状细胞癌,均为女性,年龄均>70岁,发病部位均为曝光部位。5年确诊光线性角化病患者占总病检患者的构成比相对稳定,其中鳞状细胞癌有所波动。AK病理分型分为肥厚型98例(61.64%)、萎缩型26例(16.35%)、棘层松解型12例(7.55%)、色素型9例(5.66%)、苔藓样型9例(5.66%)、鲍温样型5例(3.14%);SCC病理分级Ⅰ级39例(76.47%)、Ⅱ级11例(21.57%)、Ⅲ级1例(1.96%)、Ⅳ级0例。光线性角化病与鳞状细胞癌中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1.00%和56.86%,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结论滇东地区光线性角化病与鳞状细胞癌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主要位于头面颈部等曝光部位,与紫外线关系密切,其中发生于曝光部位、皮损多样、病程长的老年女性光线性角化病患者易继发鳞状细胞癌,但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报告5例慢性苔藓样角化病。男4例,女1例,年龄13~50岁。3例皮损为带状或网状分布的紫红色丘疹,2例皮损呈疣状。皮损多无自觉症状,但有1例患者皮损伴有剧烈的瘙痒。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表皮角化过度伴局灶性角化不全,局部颗粒层增厚,棘层不规则肥厚,表现为棘层肥厚和萎缩相间,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炎性细胞呈带状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并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4例患者的毛囊和真皮血管周围也有炎性细胞浸润。本病需与扁平苔藓和扁平苔藓样角化病等鉴别。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91岁,面部皮疹4年余。4年前始患者右颊发红,面积逐渐增大,表面出现干燥脱屑;右前额出现皮疹,逐渐增高、变粗。右颊皮损组织病理示:基底层细胞轻度异型,在紧接表皮基底层不典型细胞之上方可见裂隙,裂隙上方有不同程度不典型细胞。诊断:棘层松解型光线性角化病,皮角。  相似文献   

8.
表皮内角质形成细胞间变和角化不良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1组织病理学改变:局灶性角化不全,颗粒层增厚,棘层肥厚,部分角质形成细胞排列紊乱,个别角质形成细胞核大深染,呈异形性,有不典型核丝分裂像,多核角质形成细胞、散在角化不良细胞,基底层完整,真皮浅层少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病继发皮肤淀粉样变性。患者女,69岁。躯干及四肢褐色环状斑片30年,加重伴瘙痒1年。皮肤科检查:胸部、右侧肩部及四肢可见散在分布、边界清晰的直径0.3~1.5 cm环形褐色斑片,边缘呈角化性堤状隆起,中央略萎缩凹陷。双侧小腿可见圆形或类圆形直径0.1~0.3 cm褐色丘疹,表面粗糙,质硬,其间可见大小不一的环状或不规则形褐色斑片。右肩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角化过度,表皮性凹窝中可见角化不全柱,下方无颗粒层,真皮浅层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可见噬色素细胞,符合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病。下肢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角化过度,未见角化不全柱,表皮轻度增生,真皮乳头层增宽,其内有强折光性、轻度嗜伊红物质,其间有裂隙,可见组织细胞和噬色素细胞浸润。刚果红染色阳性,符合皮肤淀粉样变性。诊断: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病继发皮肤淀粉样变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日光性角化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门诊患者中病历资料保存完整,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日光性角化病患者90例,对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并分析其组织病理特征.结果:90例患者平均患病年龄(65.94±10.46)岁,病程(26.63±27.50)个月,男:女为1:1.5,皮损发生于面部占92.2%.临床表现为红褐色斑片46例(51.1%),黑褐色斑片23例(25.6%),黑色丘疹8例(8.9%),皮角7例(7.8%),糜烂性斑片4例(4.4%),并发溃疡2例(2.2%).组织病理上可见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排列紊乱.病理分型为肥厚型36例(40%).萎缩型22例(24.4%),鲍恩样型15例(16.7%),棘层松解型5例(5.6%),苔藓样型6例(6.7%),色素型6例(6.7%).进展为侵袭性鳞状细胞癌2例(2.2%).18例(20%)伴有毛囊受累,11例(12.2%)伴有汗腺导管受累.复发2例(2.2%).84例(93.3%)有真皮日光弹性纤维变性,其中Ⅰ级39例(43.3%),Ⅱ级18例(20%),Ⅲ级27例(30%);6例(6.7%)未见明显日光弹性纤维变性.结论:日光性角化病好发于老年人,面颊部最多发;组织病理示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排列紊乱,以肥厚型、萎缩型、鲍恩样型常见.该病临床易误诊,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银屑病素在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及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中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8例正常皮肤组织、20例光线性角化病、25例Bowen病、21例高分化皮肤鳞癌及16例低分化鳞癌皮损中银屑病素的表达.结果 银屑病素在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1.1%.在光线性角化病中19例银屑病素表达于角质层至棘层上1~3层,胞质着色,阳性率为95.0%.在Bowen病中22例银屑病素表达于表皮全层角质形成细胞,胞质着色,空泡状细胞包膜及胞质着色,阳性率为88%.在高分化鳞癌中20例银屑病素表达于角质层至棘层全层,角化珠及角化不良细胞着色,阳性率为95.2%;在低分化鳞癌中13例银屑病素表达于角质层至棘层上1~5层,低分化的鳞状细胞不着色,阳性率为92.3%.与正常皮肤组相比,银屑病素在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高分化鳞癌和低分化鳞癌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屑病素在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高分化鳞癌中表达强度逐渐升高,而在低分化鳞癌中表达强度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结论 银屑病素在鳞状细胞分化异常的皮肤病中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对称性肢端角化病的超微组织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6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病皮损及其周围外观正常皮肤、3例正常人皮肤活检标本,做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皮损中角质层明显增厚,角化细胞形态不规则,角化包膜不连续;表皮各层角蛋白细丝聚集和排列异常;角质层与颗粒层移行区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空泡;颗粒层变薄,透明角质颗粒形态及大小异常,被膜颗粒减少;基底层黑素细胞增多,胞质中有大量Ⅳ期黑素小体;真皮浅层中少数淋巴细胞浸润。皮损周围外观正常皮肤亦有类似超微结构变化,但程度较轻。结论 该病皮损中可能存在角蛋白、表皮分化复合体蛋白及脂质代谢异常,从而导致表皮增厚及屏障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1例少见的多部位鲍温样丘疹病。方法对其临床、血液免疫学检查、皮肤组织病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RPR及TPPA皆(-);HPV-DNA原位杂交:16/18、31/33型皆(-)。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假上皮瘤样增生,棘层肥厚;棘层细胞大小不等、排列紊乱,细胞核异形、深染;可见核分裂象及角化不良细胞;真皮浅层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阴茎部皮损中棘细胞大小不等、排列紊乱明显,凹空细胞数量少,而肛周皮损中可见大量凹空细胞及较多的角化不良细胞。结论该病可能是HPV16、18、31、33以外型别致病,同时具有的尖锐湿疣病理改变,颇为特殊。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9岁,左侧面部结节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少量角化不全,角质形成细胞呈内生性生长,底部界限清楚,周边为基底样细胞,中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组成,可见鳞状漩涡,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真皮内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诊断:倒置性毛囊角化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995年1月~2012年1月间断收治的21例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1(男11例,女10例)。20岁前发病者13例(61.91%),(20~50)岁7例(33.33%),>50岁1例(4.76%),平均发病年龄18.36岁。皮损位于曝光部位,累及面部者10例(47.62%),累及颈部者9例(42.86%),累及上肢者19例(90.48%),累及下肢者7例(33.33%),累及躯干者6例(28.57%)。其中4例有家族史(占19.05%)。3例合并有系统疾病。组织病理资料分析均可见典型的角化不全柱,其下方颗粒层减少或消失。结论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20岁前发病多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当,皮损位于暴露部位。组织学上以表皮角质层内典型的角化不全柱伴其下方颗粒层减少或消失为特征。  相似文献   

16.
疣状表皮痣62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疣状表皮痣(verrucous epidermal nevi,VEN)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VEN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患者发病年龄从出生至29岁,62例患者中局限型29例(46.77%),系统型19例(30.65%),炎症性线状型(ILVEN)14例(22.58%)。局限型和系统型皮损表现为疣状丘疹或斑块,炎症性线状型表现为线状红色瘙痒性斑块。皮损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和皮突延长,多数病例伴颗粒层增厚,有的病例伴角化不全、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基底层色素增加以及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轻度至中度浸润。结论 VEN多发生于出生时和婴儿期,但婴儿期后发病并不少见,且以局限型最为多见。本病皮损具有特征性,组织病理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报告色素性痒疹1例.患者女,35岁,因背部出现丘疹、色素斑伴剧烈瘙痒1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角化不全,部分棘细胞片状水肿,见个别坏死角质形成细胞,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色素失禁,淋巴细胞浸润表皮,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色素性痒疹。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85岁。右前臂伸侧出现一花生米大暗红色结节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1)突起部分:表皮局部糜烂,真皮可见由基底细胞组成的巢状肿瘤团块,癌巢周边的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2)蒂部周围:棘层下方细胞排列紊乱,有异型性,部分区域表皮全层异型,基底层非典型细胞呈芽蕾状增生,伸向真皮上部。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碱性变,并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3)外围黑褐色斑块皮损: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基底细胞呈乳头瘤样增生,瘤边界平坦,下界与皮肤基底层相平。诊断:脂溢性角化病并发日光性角化病及基底细胞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光化性皮炎(CAD)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慢性光化皮炎性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73例CAD患者中男15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 26±12. 86)岁,其中60~79岁患者114例; 59例CAD患者行光敏试验检查,UVB敏感46例,对UVA、UVB均敏感11例,对UVA无反应42例。其中126例CAD患者行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45例,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73例,有渗出、结痂12例,棘层水肿77例,基底层完整50例,基底层液化变性21例,真皮胶原嗜碱变性33例,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6例,炎细胞外渗23例,合并蕈样肉芽肿3例,典型Pautrier微脓肿2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对Ki-67、CK、CRO-45均阳性。结论该病皮损主要位于曝光部位;组织病理似慢性湿疹、皮炎样改变,特征性表现为真皮胶原嗜碱变,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未见有光敏性皮炎(PD相)向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AR相)转化病例。  相似文献   

20.
报告2例炎性线状疣状表皮痣。2例患者均为女性,自觉皮损瘙痒剧烈;其中1例出生后即发病,皮损双侧分布,表现为角化性丘疹、斑块和浸渍、糜烂;另1例6岁发病,皮损单侧分布,为炎性、角化性丘疹及斑块。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真皮浅层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线状疣状表皮痣在临床及病理上不同于线状银屑病和线状苔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