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原因,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07年1—12月本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率为9.71%,以新生儿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胃肠道感染及脐部感染。早产儿的感染率较足月产儿高(P〈0.05),出生后1~3d新生儿较〉3d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率高(P〈0.05)。结论新生儿感染以呼吸道、胃肠道、脐部感染为主,特别是早产儿;护理上应根据新生儿感染的特点,加强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这是控制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特别是早产儿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作相关分析,探讨母婴同室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对2008-2010年我院3855例母婴同室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感染20例,感染率为0.51%,感染率呈逐年下降;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5.00%,早产儿医院感染率高于足月儿,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感染在新生儿出生后的1~3d内发生的占80.00%;母亲文化程度高低、分娩方式、羊水质量、病房内环境以及产妇无菌意识强弱等与医院感染率具有相关性(P=0.000)。结论呼吸道感染占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首位,分娩方式、病房内环境质量以及产妇无菌意识等,是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因此,为降低母婴同室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率,必须建立有效的医院管理制度及措施。  相似文献   

3.
医院内感染(又称院内感染)是目前感染性疾病的重要问题之一。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健全,抵抗力差,容易发生感染。新生儿院内感染已构成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母婴同室虽然有利于母婴健康,但由于基层医院条件所限,母婴同室仍有一些容易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因素。我院母婴同室病房1995年1~12月共分娩新生儿1584人,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14例,占0.88%。其中呼吸道感染4例,占28.57%;皮肤感染4例,占28.57%,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脐带感染2例,占14.3%,细菌培养为大肠杆菌;肠道感染2例,占14.3%;其它2例,占14.3%,…  相似文献   

4.
母婴垂直传播病原菌调查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控制母婴垂直传播HBV、HIV、TP等病原菌的发生率,为规范产房操作程序,降低院内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产妇外周血、新生儿脐血中HBsAg,HIV1/2抗体;红细胞凝集法检测TPHA。结果:产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标本579份,HBsAg阳性率分别为本16.06%(93/579)和3.80(22/579),垂直感染率为23.66%(22/93);TP阳性率分别为1.38%(8/579)和0.52%(3/579),垂直感染率为37.50%(3/8);HIV阳性率均为0%。结论:母婴垂直传播病原菌的发生率高,须加强医院产房消毒管理制度,制定严谨的产房操作规程,防止医患人员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5.
我院是一所县市级综合性医院。儿科病房共有27张床位,分为普通病床、新生儿病床、高危儿病床及母婴同室病床。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规范》标准,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管理,提高医护水平,借鉴有关医院的经验及我院儿科的特点,我们制定了相应的院内感染预防措施,使我科的院内感染率由原来的10.7%降到目前的2%左右。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12580例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组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161例,医院感染率为1.28%。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02例,占63.4%;胃肠道感染39例,占24.2%;呼吸道感染12例,占7.5%;眼睑膜感染7例,占4.3%;其他部位感染1例,占0.6%。其中住院时间〈7d 145例,占90.1%;住院7~14d 16例,占9.9%。结论:基层医院应充分重视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新生儿护理工作,防止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12580例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组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161例,医院感染率为1.28%。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02例,占63.4%;胃肠道感染39例,占24.2%;呼吸道感染12例,占7.5%;眼睑膜感染7例,占4.3%;其他部位感染1例,占0.6%。其中住院时间〈7d 145例,占90.1%;住院7~14d 16例,占9.9%。结论:基层医院应充分重视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新生儿护理工作,防止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NICU院内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措施。方法对入住NICU 75例院内感染新生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率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4.1%。早产儿医院感染率为10.8%,明显高于同期新生儿医院感染率(χ2=24.92,P〈0.01);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医院感染率为17.8%,较同期早产儿医院感染率明显升高(χ2=3.99,P〈0.05)。新生儿NICU院内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多见。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要病原菌,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氧哌嗪青霉素/他巴唑,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敏感,对青霉素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全部耐药。革兰阳性菌以溶血葡萄球菌多见。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全部耐药,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阿米卞星全部敏感。结论早产、侵入性操作等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NICU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入性操作等可以有效地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医院感染和抗生素应用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及与抗生素应用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度,我院儿科收治的230例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及抗生素应用情况。结果:医院感染率14.3%,明显高于我院平均医院感染率(6.8%)。抗生素使用率100%,预防用药率较高。结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不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高度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静静 《山西临床医药》2001,10(12):958-959
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医院感染状况,探讨ICU医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000年ICU中发生的院内感染38人次进行分析。结果:ICU院内感染率为15.8%,病种以颅脑外伤、脑梗塞患者感染为高,病原菌以真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主。结论:要降低ICU院内感染率,必须加强对感染相关因素的控制和预防,医务人员要勤洗手,减少侵入性操作及缩短放置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218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分娩的218例新生儿静脉血,218例新生儿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组、剖宫产组。以6月龄时,HBsAg阳性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作为垂直感染的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感染率。结果:52例171道分娩产纽婴儿有7例发生垂直传播,感染率为13.4%;166例剖宫产纽婴儿有1例发生了垂直传播,感染率为0.6%,两纽婴儿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婴儿垂直传播感染HBV与分娩方式单因数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比阴道产可以降低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2.
母婴同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有效控制母婴同室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院内感染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建立健全医院相关制度,加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强化病房环境管理,人员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结果:加强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与管理,能有效防止母婴同室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有效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母婴同室病房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及现状,同时研究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应对方案,控制感染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近年来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危险因素并讨论其相应的解决方案.结果 我院3年内医院的平均感染率为8.91%,主要以新生儿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胃肠道感染、脐部感染,其中呼吸道合施病毒、腺病毒是主要的致病菌,早产儿与足月儿具有较大的感染率差异性.结论 加强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和消毒隔离是控制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早产儿医院感染的防治工作更应当重视.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是院内感染高危区,N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25%,胎龄越小或出生体重越低,感染的发生率越高。因为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使新生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期主要发病和死亡原因。妇幼保健院属于专科医院,每年新生儿科均收治大量高危产妇娩下的或从外院转来的高危患儿,我们通过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使医院感染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加强护理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如何加强母婴同室的管理,有效预防新生儿的医院感染。方法:分析吉林市妇产医院从2002年开展母婴同室,提倡母乳喂养以来,为避免母婴同室的院内感染发生,制定的一系列母婴同室病区的管理制度。结果:使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保证每个新生儿均能吃到含有大量抗体的初乳,对新生儿感染性腹泻等其他疾病起到了重要的预防作用。结论:医院内感染特别是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积极预防、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魏兴惠 《当代护士》2008,(3):107-10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的675例出院新生儿病历进行医院感染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20例,感染率2.96%。不同住院天数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无显著差异(χ2=7.09,p〉0.05),胎龄越小的早产儿感染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03,p〈0.0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居多,其次是口腔和皮肤软组织、消化道。结论必须加强对早产儿的管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控制新生儿室陪伴进入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8月~2013年9月我院儿科发生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采取综合护理干预降低院内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230例共发生院内感染42例,感染率18.3%;实验组310例共发生院内感染26例,感染率8.4%,两组感染率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儿第一四季度院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二三季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儿上呼吸道和泌尿道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0.05),其它各部位发生院内感染率差异并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率呈现明显下降。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加强健康宣教,合理使用抗生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探视和护理制度,可以实现院内感染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8.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探讨降低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对2005年-2007年本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5年-2007年9581例母婴同室新生儿发生感染97例,感染率为1.01%,其中2005年37例、2006年32例、2007年28例。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占首位,占56.70%。结论预防与控制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需加强母婴同室病房的空气消毒及护理用品的消毒,加强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做好呼吸道护理及基础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定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年中我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率在2.13%~8.11%,并且各年之间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感染率随年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差异呈高度显著负相关:医院感染部位前三位依次是呼吸道、皮肤软组织和胃肠道感染(分别为37.42%、21.29%、19.36%和12.90%);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医务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强化无菌意识,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院内感染是当前医务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院内感桌的监控与管理已列为创建等级医院、考核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了解农村基层医院外科手术病人院内感染的憎祝,以便提出合理的监控措施,现就我院近5年来外科手术病人发生院内感染448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外科1991~1995年共收手术病人4780例/其中男2676例,女2104例,发生院内感染448例,其中男236例,女212例,感染率为9.4%。1.2手术病人感染部位以伤口感染占多数(41.4%),其次是呼吸道感染(37.6%)、胃肠道感染(9.7%)、泌尿系统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