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原红细胞增多并发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伴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肺动脉栓塞的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14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导致的肺栓塞采用低分子肝素、尿激酶、华法令抗凝、溶栓治疗。结果:14例患者中13例患者由于符合条件给予溶栓、抗凝治疗后治愈10例(占76.92%),好转2例(15.38%),死亡1例(7.69%)。结论:在高原地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造成的高凝状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另一比较重要诱因,早期预防和发现CVT形成及发现后及时规范的治疗是改善病人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肺通气/灌注显像对肺栓塞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观察肺栓塞(PE)溶栓和抗凝治疗效果中的价值。方法 对65例抗凝和溶栓治疗的PE患者,治疗前后分别给予^99Tc^m气体37-74MBq和^99Tc^m-聚合白蛋白(MAA)148—185MBq后行8个体位V/Q显像;并在治疗后不同时间多次重复V/Q显像。结 果44例PE患者296个受损肺段,单纯抗凝治疗1年半内,V/Q显像显示106个肺段恢复正常(35.8%),69个受损肺段改善(23.3%),121个肺段无改善(40.9%)。21例PE患者165个受损肺段,溶栓结合抗凝治疗后V/Q显像示有85个肺段恢复正常(51.5%),有29个肺段改善(17.6%),有51个肺段无改善(30.9%)。其中在PE发病7d内治疗效果最佳,单纯抗凝治疗7d与14d疗效之间比较及溶栓结合抗凝治疗7d与14d疗效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9和56.31,P〈0.05和〈0.01)。结论 V/Q显像能较好地评价PE抗凝和溶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溶栓、抗凝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60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早期血栓通溶栓,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预防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对于DVT应进行早期溶栓、抗凝预防,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的疗效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导管血栓局部先团注量灌注尿激酶250000U,然后以125000-150000U/h持续灌注。结果 全组溶栓治疗时间4-76h,平均38h,尿激酶用量750000U-9750000U,平均5150000U,血管再通率88.3%。病程<4周的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患者46例,溶栓后阻塞段血管再通44例(95.7%)。在14例慢性血栓形成患者中,血管再通9例(64.3%)。对残存狭窄>30%的23例患者,14例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9例行PTA及内支架治疗。溶栓术后继续肝素全身抗凝治疗可增强溶栓疗效。6例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过滤器。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结论 经导管血栓局部灌注尿激酶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其疗效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静脉溶栓联合导管碎栓和切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联合导管碎栓和切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9例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肺动脉导管碎栓和静脉溶栓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9例中4例加用了Straub Rotarex导管血栓旋切术。结果19例共行21次治疗。18例经介入治疗后胸闷、紫绀症状均明显改善,肺动脉中央分支血流恢复通畅,血氧饱和度由术前平均86%(74%~96%)上升到治疗后的平均97%(94%~100%)。肺动脉压力从术前的(334-5)mmHg(1mmHg=0.133kPa)下降到术后的(254-5)mmHg(t=13.2,P〈0.01)。l例双侧肺动脉主干大块血栓栓塞的患者,介入治疗无效,后经胸外科手术取栓未能成功,患者死亡。4例成功地采用了Straub Rotarex旋切治疗肺动脉血栓,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采用导管碎栓和血栓旋切等介入技术联合静脉溶栓抗凝治疗,是治疗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的有效而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核素显像对下肢深静脉病变和肺栓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为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发病之间的关系,对171例临床诊断为下肢静脉病变者,使用99mTc大颗粒聚合白蛋白(MAA)进行下肢深静脉和肺灌注显像。其中10例行X线下肢静脉造影,18例肺栓塞患者行DSA检查,15例行MRI检查。结果:下肢深静脉及肺灌注显像可见171例下肢静脉病变患者中有98例(573%)合并肺栓塞;98例肺栓塞患者中股静脉以上梗阻为79例,占806%。与DSA、MRI和X线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的符合率分别为889%、867%和900%。故核素下肢深静脉显像结合肺灌注显像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烧伤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机制和诱因特点,为临床治疗、护理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例烧伤后合并DV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组15例经抗凝、溶栓等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再通,未出现肺栓塞或静脉性坏疽等严重并发症。6个月后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1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深静脉大部分再通,但在活动后有下肢轻度肿胀及出现浅静脉曲张,未见复发性溃疡,14例患者下肢静脉血管完全再通,无任何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通过干预高原特殊气候条件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能有效预防高原地区烧伤患者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螺旋CT肺动脉与下肢深静脉联合成像技术(CTVPA)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为肺栓塞(PE)的46例患者行CTVPA成像,先行肺动脉CT成像,后行下肢深静脉扫描,深静脉CT扫描范围从胭静脉至双肾静脉水平。结果46例患者中,CTVPA显示PE患者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34例,两者同时存在者30例。37例PE均为多发肺动脉栓子,共累及动脉189支,其中,左右肺动脉主干栓子2.6%(5/189)支,叶动脉30.2%(57/189)支,段动脉50.2%(95/189)支。亚段及亚亚段肺动脉16.9%(32/189)支。34例DVT患者中,左侧20例,右侧12例,盆腔内静脉血栓2例。CTVPA成像检出率较CTPA高10.8%(4/37)。结论16层螺旋CT CTVPA可实现“一站式”检查,对评价肺动脉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严重而具有潜在危险的疾病,不进行抗凝治疗,将有1/3的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严重者造成死亡。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VCF)可有效预防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同时使溶栓治疗更为安全。我院自2003年8月~2008年12月对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加溶栓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核素显像在肺栓塞(PE)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4年6月经核素显像诊断并结合临床确诊的PE患者65例,其中42例患者在治疗后2周、3个月通过肺灌注显像进行复查,用以评价PE的治疗效果。结果:核素肺显像对PE的诊断准确率为93.8%,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对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率达88.7%,肺灌注显像复查示治疗后2周受累肺段消退率为44.2%,3个月受累肺段消退率为72.8%。结论:核素显像无创、简便、费用低、可重复进行,是PE诊断及预后评价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发生率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肺栓塞患者40例(PE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肺拴塞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0例(DVT组),采用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合并肺栓塞的情况。结果 PE组40例患者共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33例,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检出率为82.50%。左下肢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比例高于右下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40例患者共检出肺栓塞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的超声检出率为80%。双侧肺栓塞的比例高于单侧肺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肺栓塞的比例高于亚急性和慢性肺栓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栓塞直接征象以充盈缺损最多,间接征象以肺动脉扩张和胸腔积液出现率最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地显示静脉结构、血栓部位、阻塞程度、血管周围组织及血流动力学信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99Tc^m—MAA肺显像对深静血栓患者无症状肺栓塞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用^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MAA)肺灌注显像研究肾病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无症状肺栓塞发病情况。方法 75例肾病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而无任何肺部疾病临床症状的患者,均经临床和超声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同时进行^99Tc^m-MAA下肢静脉和肺灌注显像,其中45例并行^99Tc^m-MAA肺通气显像。结果 (1)75例患者中有83%(62例)发生下肢Guo窝静脉以下血栓;(2)^99Tc^m-MAA肺灌注显像示61%(46例)患者发生肺栓塞(28例为单侧肺栓塞,18例为双侧肺栓塞);(3)45例患者^99Tc^m-DTPA肺通气显像未见异常。结论 大部分肾病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伴有无症状性肺栓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肺显像应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逆行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弊端。 方法纳入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次发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共213例,其中逆行置管溶栓(CDT)组(150例),单纯抗凝组(63例)。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6个月的髂股静脉通畅度、12个月PTS情况、静脉瓣膜反流以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CDT组对于髂静脉血栓清除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抗凝(P=0.011),但对于股腘静脉血栓与单纯抗凝无差异(P>0.05)。逆行置管溶栓对于股总静脉血栓的效果在中央型优于混和型(P<0.0 001)。相应的,CDT组6个月的髂静脉通畅率高于单纯抗凝组(P=0.002),而股静脉通畅率两组间无差异(P>0.05)。CDT组PTS发生率以及重度PTS的发生率均低于抗凝组(P<0.0 001),但轻中度PTS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CDT组12个月的静脉瓣膜反流情况与抗凝组相似(P>0.05),但生活质量要高于抗凝组(P<0.0 001)。 结论逆行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髂静脉血栓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置管困难、对静脉瓣膜损伤等原因,对于累及股腘静脉的血栓,如无特殊情况,建议将逆行置管溶栓作为次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急诊介入治疗疗效.资料与方法 对17例发病48 h~20天的 DVT患者进行颈静脉下腔静脉可回收滤器置入,同时股静脉内置入直头多侧孔导管,术后双向溶栓并抗凝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置入滤器,血栓溶解,下肢水肿消失,治愈出院,未出现肺栓塞.结论 产后DVT患者置入可回收滤器,术后双向溶栓并抗凝治疗,能提高DVT的深静脉早期复通率和有效预防发生肺栓塞.  相似文献   

15.
顺行性下肢深静脉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顺行性下肢深静脉造影对下肢静脉疾病诊断、分类及治疗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327例病人(447条病肢)采用顺行性下肢深静脉造影,适时点片。结果: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26条(59。5%),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110条(24.6%),原发性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6条(5.9%),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23条(5.1%),先天性静脉发育异常13条(2.9%),静脉瘤样病变7条(1.5%)。结论:顺行性下肢深静脉造影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分类、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凝血指标纤维蛋白的关系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妇科肿瘤、外科、骨科术后DVT20例的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总结围术期DVT方法。结果全部病例确诊后即进行抗凝、溶栓治疗,血栓完全溶解6例,部分溶解14例,症状均明显改善,无肺栓塞发生。结论术前后查凝血指标、纠正贫血,术中操作精细、减轻对髂静脉及其属支的刺激,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尽量不用止血药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对有高危因素者术后可考虑预防性抗凝治疗,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抗凝、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肺栓塞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急性肺栓塞患者有发生早期死亡或长期持续发病的危险。适当的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和长期发病率。一旦疑诊为肺栓塞 ,应立即给予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2 )溶栓治疗可以被认为是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患者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溶栓治疗应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证据时即刻开始 ,不应因等待进一步明确诊断而延误。 (3)肺栓塞引起严重低氧血症或低血压时 ,标准的治疗方法是立即开始溶栓治疗。对于不稳定的肺栓塞患者 ,如果有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证或溶栓治疗失败时 ,可以采用外科血栓切除术。 (4 )存在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证或溶栓治疗失败时 ,采用介入方法进行经导管溶栓或血栓抽吸是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5 )当肺循环被血栓闭塞时 ,标准的封闭式心肺复苏不能奏效。此时对于肺栓塞引起全心功能紊乱的患者 ,应该进行急诊血栓切除或建立股静脉 股动脉心肺旁路通道  相似文献   

18.
腔静脉滤器在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置入体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VCF)在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作用及置入体会。方法4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股静脉放置43枚SimonNitinol型VCF(SimonNitinolFilter,SNF),42枚位置均在肾静脉开口下方,1枚位置在肾静脉开口上方,并结合积极的抗凝溶栓治疗。结果43枚滤器均放置成功,出现穿刺部位较大血肿2例、滤器血栓形成1例,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随访1~60个月,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在深静脉血栓治疗中,放置SNF可以有效地预防肺栓塞,只要掌握其操作方法及技巧,均能成功地放置滤器、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伴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治疗及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对78例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DVT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尿激酶、华法令抗凝、溶栓治疗及对症护理.结果:78例患者中14例合并肺栓塞,占17.95%,全部病例经溶栓、抗凝治疗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在高原地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造成的高凝状态是DVT形成的重要诱因.早期预防和发现DVT形成及发现后及时规范的治疗及护理是改善病人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动静脉双路径同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患者,在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其中16例患者行动静脉双路径同步溶栓及抗凝治疗。21例患者行单纯患肢静脉溶栓导管置入或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术。结果随访37例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和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20例患者下肢DVT完全或大部分溶解,13例部分溶解,4例仍较多血栓,但深静脉主干基本出现,有较多侧枝循环。其中动静脉同步溶栓治疗中,完全或大部分溶解12例,单纯静脉溶栓完全或大部分溶解的有8例。结论经动静脉双路径同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好、操作相对简单的方法,较单纯静脉溶栓时间缩短,尿激酶用量减少,而且静脉完全溶解率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