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PCR技术检测213分血清中HBV-DNA,ELISA法检测其血清五项标志(HBVM)。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的HBV感染标志物中其血清PCR结果有所不同。10例健康正常人血清无1例检出HBV-DNA,203例免疫标志各异的血清共检出54例存在HBV-DNA。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研制检测日本血吸虫的基因芯片。方法 依据日本血吸虫高度保守的编码免疫原性毛蚴抗原的5D基因,筛选、设计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引物和基因探针,制成日本血吸虫基因芯片。检测时首先抽提尾蚴、成虫、虫卵、感染性钉螺的DNA,同时利用对照华支睾吸虫、姜片虫、卫氏并殖吸虫的DNA分别进行PCR扩增及不对称PCR荧光标记,然后用荧光标记后的靶序列与制备的检测芯片进行杂交,杂交结果用ScanArray 3000扫描仪扫描。结果 研制的基因芯片能有效地检测出单个尾蚴、虫卵、阳性钉螺或极微量成虫组织DNA,而常见的华支睾吸虫、姜片虫、卫氏并殖吸虫等未见阳性结果。结论 成功制备了检测日本血吸虫的基因芯片,并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日本血吸虫基因组DNA重复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内是否存在DNA重复序列。方法:分别根据曼氏血吸虫基因组特异的DNA重复序列单位Sm1-7和埃及血吸虫基因组特异的DNA重复序列单位The Dral Repeat设计并合成了寡核苷酸引物,然后以日本血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用自备的多达12种的反应缓冲液进行多聚酶链式反应(PCR)优化扩增。结果:分别成功地从日本血吸虫基因组中扩增出与曼氏血吸虫基因组特异的DNA重复序列单位Sm1-7和埃及血吸虫基因组“特异的”DNA重复序列单位The Dral Repeat同源的DNA重复序列。PCR反应提示该两种重复序列在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内的拷贝数均较低。同时,日本血吸虫与曼氏血吸虫表现出较好的同源性。结论: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内可能存在着长度为121bp的DNA重复序列,进一步确认尚有赖于DNA序列测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以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血清中HBV-DNA的方法。将血清在0.1MNaOH中37℃孵育60分钟使HBV-DNA从病毒中释放出来。再经琼脂糖检测27DbP的HBV-DNA片段。本方法检测HBV的最低检测限为10 ̄(-2)pg。用建立的方法检测50例已被证实或怀疑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病人血清。在16例HBsAg和HBeAg为阳性的病人中,斑点杂交和PCR分析均为阳性;19例HBsAg和HBeAb为阳性的病人中,斑点杂交法检出5例,PCR法检出14例;在15例抗-HBc病人中,杂交法检出4例,PCR法检出10例阳性。结果表明PCR法比杂交法敏感。  相似文献   

5.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103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在不同类型的HBV感染标志物(HBVM)的血清中结果有所不同:(1)在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血清中,PCR阳性率86.11%(31/36);(2)在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血清中,PCR阳性率55.88%(19/34);(3)在抗HBe和HBc阳性血清  相似文献   

6.
采用定量PCR技术检测了14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1例HBsAg携带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基因含量。结果显示123例乙型肝炎患者及31例HBsAg携带者血清HBVDNA基因含量范围在101至109拷贝/微升,17例其它类型肝炎及30例健康正常人均未检出HBVDNA;与定性PCR及分子斑点杂交检测比较,定量PCR的灵敏度更高。该方法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定量PCR技术,可用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引起人类水痘、带状疱疹的病原体。前几年我们曾建立了VZV蚀斑减少中和试验,VZV抗体ELISA及IFA等检测方法。本文使用PCR检测VZV—DNA,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种世界性传染病,我国为高流行区, 约1亿人口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  相似文献   

9.
将PCR技术应用于血液中布鲁氏菌DNA检测。1.材料与方法:①根据Bp26基因片段设计的引物序列为:Bp26-f:5-ACCATGAACACTCGTGCTAGCAA-3’;Bp26-r:5'-TCATTACTTGATTTCAAAAACGACA-3'。②菌株:布鲁氏菌S2及M16菌株和大肠埃希菌DH5a菌株。[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检测10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一DNA,在不同类型的HBV感染标志物(HBVM)的血清中结果有所不同:(1)在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血清中,PCR阳性率86.11%(31/36);(2)在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血清中,PCR阳性率55.88%(19/34);(3)在抗HBs、抗HBe和HBc阳性血清中,PCR阳性率为20%(2/10);(4)在抗HBe和抗HBc阳性血清中,PCR阳性率为25%(2/8);文中就PCR检测的结果及临床意义作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可同步检测病原体RNA或DNA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快速检测能力。方法:通过与经典荧光定量PCR的比对来验证新建立的方法能否同步扩增RNA和DNA以及对DNA的扩增效果。结果:新建立的方法可同步扩增RNA和DNA,扩增所需时间为35分钟,扩增曲线呈典型的"S"型,扩增效率E值均在理想值范围(0.916、0.923)、均在理想值范围(相关系数均可达到"1"),重复性良好(s均≤0.34、cv均≤1.13%),扩增灵敏度相同(平均ct值误差分布在0.02~0.25之间,t值分布在0.17~2.50之间,P均>0.05)。结论:新建立的方法可同步检测6种不同核酸类型的病原体,检测时间明显缩短,检测效果与经典荧光定量PCR相同。  相似文献   

12.
日本血吸虫DNA疫苗的构建及其保护性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日本血吸虫裸露DNA疫苗 (pBK Sj14 3 3) ,观察其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以RT PCR方法扩增Sj14 3 3基因 ,并将其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BK ;提取、纯化重组质粒pBK Sj14 3 3,肌肉注射法接种BALB/c小鼠 ;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后 ,剖杀小鼠 ,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 ,观察pBK Sj14 3 3对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结果  1%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 ,RT PCR扩增产物与EcoRⅠ XhoⅠ双酶切重组质粒得到的插入片段大小相同 ,约为76 5bp ,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插入片段为Sj14 3 3;免疫注射pBK Sj14 3 3后 ,14 3 3组平均每只小鼠获检成虫数为 2 2 9± 9 6 ,与对照组成虫数 (31 3± 7 3)比较 ,14 3 3组小鼠平均成虫负荷下降了 2 7%。经 5 %氢氧化钾消化后 ,14 3 3组平均每克肝组织虫卵数为 16 6 0 0± 5 90 4 ,每对成虫平均虫卵数为 476 9± 115 6 ,与对照组平均每克肝组织虫卵数 (77875± 4 32 6 )和每对成虫平均虫卵数 (972 3± 2 0 74 )比较 ,减卵率为 79% ,每对成虫减卵率为 5 1%。肝脏虫卵肉芽肿平均直径下降了 2 9%。结论 DNA疫苗pBK Sj14 3 3构建成功 ,且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是日本血吸虫病潜在的疫苗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检测孕妇血浆中胎儿DNA的稳定、灵敏、可靠的方法。方法:应用套式PCR和常规PCR技术,用SRY基因序列作为研究孕妇血浆中胎儿DNA的基因标志。套式PCR检测结果与常规PCR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套式PCR检测结果优于常规PCR。最早检测出孕妇血浆中胎儿DNA的时间是7-1周。整个孕期均能检测到胎儿游离DNA。检测敏感度为1μg(100000个细胞)女性DNA背景中检测到1个男性DNA。结论:套式PCR技术是检测孕妇血浆中胎儿DNA的稳定、灵敏、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免疫蛋白质组研究方法筛选、鉴定日本血吸虫尾蚴、童虫可溶性抗原蛋白质。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可溶性粗抗原(SCAP)、童虫可溶性粗抗原(SLAP)分别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蛋白质,每样本同时制3块胶,1块胶进行银染,2块胶通过电转印后再分别用感染兔和正常兔血清作Western印迹分析,确定特异性阳性反应点,再从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日本血吸虫性别特异性候选基因SJCHGCD6309(登录号为AY813032)进行分析,为该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数据库消减杂交”(DigitalDifferentialDisplay,DDD)方法筛选出在日本血吸虫雄虫中特异表达的候选基因AY813032,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细胞定位、蛋白序列等特征,并预测该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结果AY813032蛋白由287个氨基酸编码,属于Cwfl5/Cwcl5结构域家族,定位于细胞核,有8个磷酸化位点,理论等电点(pI)为5.10,分子量为32.17kDa,该蛋白在日本与曼氏血吸虫之间具有较高保守性。结论AY813032基因为日本血吸虫性别特异性候选基因,可能与日本血吸虫性别发育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处理前后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研究青蒿琥酯抗日本血吸虫的分子机制。方法新西兰兔经贴片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00条/只)第7天一次性灌服青蒿琥酯(实验组,8mg/kg)和1%羧甲基纤维素钠(对照组),第10天经肝门静脉系统灌流收集童虫,观察虫体形态,提取总蛋白。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TRAQ技术)鉴定青蒿琥酯处理前后13本血吸虫童虫的差异蛋白质组,通过数据库检索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青蓠琥酯处理后日本血吸虫童虫与对照组相比,形态较为粗短细小,并存在明显的发育不良或畸形。iTRAQ技术检测显示,处理后的血吸虫童虫有75个(含3个未知蛋白)蛋白存在明显表达差异。其中表达量上调的蛋白23个,下调的蛋白52个。结论差异表达的蛋白主要参与了童虫的代谢、生物调节和细胞稳态等过程,同时与应激、细胞组织和生成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山丘型疫区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一山丘型疫区,随访观察居民吡喹酮普治后疫水接触及血吸虫再感染状况,对可能影响血吸虫再感染的有关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再感染与下列因素有关:化疗前每克粪便虫卵数(OR=2.066,95%CI:1.173~3.639),性别(OR=4.260,95%CI:1.275~14.235),4~10月份疫水接触平均指数B(OR=1.138,95%CI:1.045~1.240),性别与4~10月疫水接触平均指数B间的交互作用(OR=0.875,95%CI:0.817-0.982)。结论 性别、化疗前感染度、疫水接触的持续时间及暴露面积与再感染的发生有关,其中性别与疫水接触之间尚存在弱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本血吸虫分子诊断抗原(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血吸虫病的实验室诊断尽管可采用病原学方法,但其敏感性低,操作复杂,现多以更敏感、简便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来替代或补充病原学方法的不足。文中就血吸虫分子诊断抗原(抗体)主要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自然生态环境下山区钉螺的世代交替情况.方法 2008年2月至2009年7月选择四川省普格县境内的一块典型钉螺孳生地为现场,随机抽样查螺,并观察钉螺交配情况.在实验室条件下测量钉螺体型指标,经压螺鉴定死活后分框计数,随机抽样解剖钉螺确定性别构成.绘制活螺密度、钉螺体型均值、性别构成和交配对数的时间分布图,成螺和幼螺的时间分布图.结果 全年均有活螺存在,其密度呈现高和低的波动变化.三种体型均值表现出一致的时间变化趋势,呈现动态更替现象.幼螺全年存在,幼螺所占的比例从5月开始持续上升,在10月超过成螺成为优势螺.成幼螺存在循环往复的新老交替过程.钉螺各月性别构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年4-6月钉螺交配对数较多,为其主要的繁衍期.结论 山区钉螺幼螺全年存在,除10月外的其他各月,成螺均为优势螺.山区钉螺存在一个循环往复的世代交替过程,该过程从5月开始,于10月完成,钉螺种群呈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