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晶莹  谢风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5):566-566,F0003
纤维蛋白原(Fg)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系统中的重要蛋白质,血浆浓度2000~4000mg/ml,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主要由脊椎动物的肝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分泌的,半衰期4~5天,是急性期蛋白之一。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微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性疾病等,主要是指血液在活体血管内或心脏内发生的凝固过程。40年多前,高水平的纤维蛋白原能够使急性血栓性疾病患者的发病率增加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形成高凝状态,改变血流变学以及促使血小板激活等多种途径引起血栓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糖尿病合并血栓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诊断是在已经诊断糖尿病的基础上通过血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首先强调血栓预防的重要性,动脉血栓的预防以抗血小板为主,静脉血栓的预防以抗凝为主,而血栓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溶栓以及手术取栓治疗等。本文就糖尿病合并血栓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临床特点(一)定义·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指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血栓)———DVT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临床比较常见,引起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DVT(二)危险因素·血液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4.
胡大一  孙艺红 《临床荟萃》2005,20(15):841-843
血栓形成或栓塞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和致残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事件。我们现在正面临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巨大挑战。目前,迫切需要应用科学的指南来指导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此,结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最新的抗栓和溶栓指南,针对国内目前存在的问题,讨论静脉、动脉和心房颤动血栓栓塞预防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5.
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性脑梗死(ACI)、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是一组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命质量和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其中患病率和病死率居首位的是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呈上升趋势的中国。目前。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主要靠临床病史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如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病,也是造成目前人类死亡疾病中名列前茅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最常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之一.在其发生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血栓前状态,它是止血、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失调的十分复杂的病理过程.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有血栓形成,其形成机制十分复杂.本研究通过对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24小时内及6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含量及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的检测,来探讨这些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血栓病是机体某处血管内血栓形成和(或)栓塞的一类疾病,主要可分为动脉血栓[如心肌梗死(MI)、缺血性脑卒中等]与静脉血栓栓塞(VTE)[如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等],也包括肾脏等脏器的血栓及微血管血栓(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其中,心脑血管病血栓性疾病已居我国人群死亡原因的首位.  相似文献   

8.
D-二聚体检测方法及其在诊断血栓栓塞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D—二聚体(D—dimer)的生成可反映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各种血栓性疾病中D—二聚体的水平均有升高。例如:①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栓塞(DVT)和肺栓塞(PE);②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③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等;④恶性肿瘤:乳腺癌、卵巢癌、急性白血病等;⑤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9.
喻琴梅  周翔  牛挺 《华西医学》2012,(2):210-212
针对栓塞血管及时、快速溶栓是治疗心脑、肢体等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关键之一。但溶栓过程中的出血和再栓塞等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仍需要大量的体外溶栓实验研究。体外血栓模型的设计和完善是每个体外实验研究的必需技术,且直接影响到溶栓效果的评价,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统一、标准的模型设计。现就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常用体外血栓形成模型及其标准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而导致机体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栓塞患者在我国并不少见,严重危害着国民的健康。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停滞、血液高凝状态已成为公认的血栓形成三要素。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可分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部分。环境因素包括恶性肿瘤、妊娠、手术、创伤、长期卧床、感染、高血压、高血脂等,这些因素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停滞。1997年5月至2008年10月本科确诊182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栓前状态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认为,某些与血栓形成有关的疾病,在血栓形成之前,其体内已存在一种被称为血栓前状态的病理过程,系指其血液有形成分或无形成分的生物化学及流变学的病理性改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血栓前状态可促进病人的炎性反应〔1〕,参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发  相似文献   

12.
血栓前状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血栓前状态 (prethromboticstate ,PTS)既往称血液高凝状态 (hypercoagulablestate ,HCS) ,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 ,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PTS颇为常见 ,各种血液及非血液疾病时均可见到 ,如多颗粒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表明、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 ,这些因素在血栓形成之前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血栓形成涉及四大方面 :血管内皮系统、血…  相似文献   

13.
肺血栓栓塞症 第1讲 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由于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进入肺循环造成肺动脉或分支阻塞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它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同一种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两种不同临床表现,其危险因素包括任何可导致静脉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系统内皮损伤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血栓前状态的实验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栓前状态”是由最初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前期”这2个描述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术语演变而来.以更突出和强调“血栓形成”可能的概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中起着积极作用。从“血栓前状态”的词义上可理解,这个概念指机体在有症状的血栓形成前,已存在着有利于血栓形成的各种因素或因子异常。  相似文献   

15.
在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并不少见.以往多采用全身溶栓治疗,因其溶栓药物用量较大,且引起出血等并发症的机率较高,溶栓疗效欠佳.选择性插管至局部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持续灌注溶栓药物,已成为治疗血管栓塞性疾病的首选疗法.本科自1995年4月~2002年3月对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深静脉血栓(Deep Venuos Thrombosis,DVT)是一种静脉血管内血液凝固所致血管阻塞性疾病,以下肢多见.血栓形成可以导致肺栓塞(PE),威胁病人生命,或造成血栓后综合征长期影响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肿瘤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中心静脉置管、手术、化疗等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黏附分子增多,使血细胞相互黏附并释放促凝物质,形成高凝状态进而形成血栓性疾病。癌症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4.1倍,接受化疗的患者风险增加6.5倍。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作为癌症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20%,并且常成为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本文现主要就近几年恶性肿瘤治疗相关性血栓  相似文献   

18.
阿斯匹林自发现具有抗血小板作用以来 ,被广泛应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防治 ,近年被誉为“世纪新药”。1 阿斯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机理由于血栓形成在缺血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 ,可以通过抗血小板或抗血栓治疗 ,改善病人的预后。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 ,血小板生成的血栓烷A2(TXA2 ) ,是一种强力的血管收缩剂 ,有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前列环素 (PGI2 )是一种强力的血管扩张剂 ,由于二者相互拮抗 ,而使血液在血管内维持生理的循环状态。阿斯匹林的抗血小板主要机理是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氧化酶活性基因中的…  相似文献   

19.
血栓形成与凝血机制及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旭波  胡大一 《临床荟萃》2007,22(14):989-991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涉及心血管、肾脏科、神经内科、外科、骨科、肿瘤等多个领域。血栓形成或栓塞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和致残的直接原因。目前,我国正面临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巨大挑战,无论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还是静脉系统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均逐年增加。但目前国内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诊治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如对动脉和静脉血栓栓塞的基础理论知识欠缺,未能对不同性质血栓选择不同的药物以及用药方法不规范或不恰当。因此,迫切需要应用科学的指南来规范医疗行为。为此,本杂志特设立血栓专栏,将结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最新的抗栓和溶栓指南,针对国内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次讨论静脉、动脉和心房颤动等领域血栓防治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形成的危险因素及肺栓塞症患者血清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选择2003年8月~2005年12月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确诊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20例为治疗组。同时选择年龄,体重,身高相匹配的健康者20名为对照组。探讨分析形成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测量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2周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结果:肺血栓栓塞症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深静脉血栓(40%),高血压、心脏病(30%),恶性肿瘤(20%)。长期卧床,糖尿病,感染性疾病及吸烟者(10%)。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2周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深静脉血栓,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等是肺血栓栓塞症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血清D-二聚体水平为肺血栓形成和溶解的标志,同时还可作为疾病监测和疗效考核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