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骨高度不足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上颌后牙缺失病例50例.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2±2.2)mm,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共植入67枚Straumann SLA种植体.术后3~6个月上部结构修复,观察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围骨结合及骨量改变情况.随访期为(12.8±5.6)个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的留存率为97.01%,65枚种植体成功负载,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无不良自觉症状.术中4枚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破裂,穿孔率为4.48%.术后当天与术后6个月X线显示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增加(2.5±1.3)mm,边缘骨丧失(1.1±0.7)mm.结论: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能有效治疗上颌后牙缺牙区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牙缺失,对窦底骨高度极度不足(<4mm)亦有治疗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同期牙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8例上颌窦区域牙缺失患者,采用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同期牙种植手术方式,共植入58颗种植体。在植入后6个月、1年和3年随访,统计种植体的成功率以及拍摄全景片测量上颌窦成骨的高度。结果:1年时,1颗种植体未形成骨结合脱落。3年时,另1颗种植体出现松动取出。其余56颗种植体正常行使功能,3年成功率96.6%。受植区平均牙槽骨高度为(5.8±0.2) mm,术后上颌窦内提升高度为(5.1±0.3)mm。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见新骨形成,6个月平均成骨2.4 mm,1年平均成骨2.8 mm,3年与1年成骨无明显变化。结论: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同期牙种植手术方式是可行的,上颌窦黏膜具有潜在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3.
闭合式上颌窦挤压提升同期人工牙种植修复45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使用Summers骨凿或骨挤压器经牙槽嵴顶闭合式抬高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1例45侧后牙缺失患者行上颌窦闭合式提升,必要时植自体骨或人工骨,同时植入种植体。结果:45侧上颌窦剩余牙槽骨平均高度为6.8mm(5~9mm),用骨凿平均提升上颌窦底高度3.5mm(2~6mm)。2侧上颌窦黏膜被钻穿孔,放弃牙种植。其余43侧上颌窦共植入63颗种植体,长度10~15mm。Ⅱ期手术时,5颗种植体松动拔除。追踪12~48个月,修复后1颗种植牙松动拔除,1颗进行性骨吸收,总成功率达88.9%。所有病例均无上颌窦并发症: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技术较开窗式上颌窦提升创伤小,操作步骤简单,对有适量剩余牙槽骨的上颌窦区种植可以考虑使用;但由于存在窦底黏膜穿孔风险,技术要求高,同时必须有专用的器械,应慎重使用。在严格控制适应证、掌握种植外科技巧的情况下,开展上颌窦内提升技术是可行的,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和植入后一年的骨吸收量.方法:对本院2008年8月-2011年12月20例上颌后牙区骨萎缩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ITI种植体27枚.术前及术后1月,3月,6月,12月临床复查及X线片检查骨垂直高度.结果:3例发生上颌窦粘膜穿破,3例发生崩瓷.20例患者术前平均剩余垂直骨高度(RBH)为6.5±1.2mm,提升高度为3.7±1.3mm,均形成良好初期稳定性.术后半年与一年骨吸收的平均值为(0.48±0.21)mm, (0.65±0.28)mm,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创伤小但存在穿破上颌窦粘膜风险.术前严格掌握适应症可降低风险,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同期植入Endopore种植体临床效果。方法 20例上颌后牙缺失,因牙槽骨高度不足,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同期植入Endopore种植体28枚。术后6-9个月行种植义齿修复。结果 28枚种植体植入后伤口一期愈合,无上颌窦炎发生,义齿修复后行使咀嚼功能6-36个月,种植体稳定。X线检查植骨改建成新骨并与种植体形成紧密结合。结论 对牙槽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缺失,经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同期植入Endopore种植体,近期成功率高,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6.
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及同期牙种植术中中空钻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和评价在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及同期牙种植术中使用中空钻的效果。方法对 2 4例牙槽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 ,用中空钻预备种植床、取骨 ,再行上颌窦底内提升 ,将所取的骨碾碎 ,植入上颌窦底 ,同期植入种植体 2 4例。术后 1周 ,1、3、6个月复查。结果 无种植体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发生。 6个月后 ,X线片显示所植的骨改建成新骨 ,增加了牙槽骨高度 ,满足了种植要求 ;同时可见种植体与新骨形成紧密的骨性结合。种植体植入 6个月后行二期修复。结论 该法解决了上颌后牙区的牙槽骨高度不足 ,避免另处取骨。方法简单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种植患者术中植骨的必要性。方法对就诊于我院的30例患者共36颗种植体,随机分为对照组(不植骨)和实验组(植骨),均采用内提升术和同期种植体植入。评价2年后的种植体存留率和种植体周围骨增加情况。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2年后的种植体存留率分别为89.5%和88.9%;两组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分别增加(2.5±0.7)mm和(2.8±0.8)mm,两组指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是否植骨对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的远期效果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缺失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8年至2010年共完成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临床病例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8-65岁。术前CT示: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距离为5-8mm,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平均提升上颌窦底高度3.8mm(2-5mm),共植入38枚种植体,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完成义齿修复。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上颌窦炎症,一例术中窦膜穿孔,将种植窝放入明胶海绵,同期植入种植体完成种植手术,术后3天术区疼痛,无其他明显症状。38枚种植体平均负载18个月,种植体稳定,行使功能良好,未见明显骨吸收。结论:对于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方法可靠,具有好的疗效,可扩大种植牙的适应症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采用经牙槽嵴入路提升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9—2012年南京军区机关医院数字口腔中心接诊的79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行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选择性植入人工骨或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同时植入种植体。结果 79例患者平均提升上颌窦底高度3.8 mm(2.0~5.7 mm)。3例患者因上颌窦黏膜术中发生穿孔,遂关闭创口,未完成种植体植入。其余76例共植入87颗种植体,长度 10~13 mm。Ⅱ期手术时,3颗种植体松动拔除。义齿修复后追踪12~36个月,2颗种植牙松动拔除,1颗有进行性骨吸收,种植体存留率为93.1%(81/87)。所有病例均无上颌窦并发症。结论 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较开窗式上颌窦提升创伤小,操作简单,对窦底有适量剩余骨的上颌窦区种植是可行的;但由于窦底黏膜存在穿孔风险,技术要求较高,而且必须有专用的器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不植骨上颌窦内提升术在剩余牙槽骨高度为(RBH)3-8mm的患者种植修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上颌后牙缺失,接受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但未进行植骨的10例患者进行回顾调查研究,这些病例术前的RBH范围均处于3~8 mm范围内。参照Cochran提出的种植体成功标准进行临床随访。通过影像资料测量术前种植体近远中位置RBH,并与术后1年相同位置进行对比,分析骨量变化。结果 10例病例的种植体均存留,根据标准评价1年种植成功率100%。病例术前RBH处于3.0-7.2mm之间,术后1年种植体边缘骨高度为3.6-9.2 mm,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差异(P<0.05),种植区骨变化量(1.1±0.5)mm。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术在不植骨的条件下对于RBH 3-8mm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即刻种植及同期上颌窦内提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上颌后牙区即刻种植病例57例,其中上颌后牙区上颌窦底骨高度为(3.2±0.6)mm,微创拔除患牙后,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植入德国XIve种植体21枚,德国Ankylos种植体45枚,种植体与拔牙窝骨壁之间的间隙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代用品,缝合固定胶原塞以关闭拔牙窝. 种植手术后至少5~6个月完成永久修复,随访6~24个月. 结果:临床随访期内种植体存留率100%,57例患者上颌窦底提升高度3~5 mm. 66枚种植体成功负载,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 57例患者均达到良好的临床和放射学上的骨结合并成功负载. 结论:上颌后牙区即刻种植及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仅能有效治疗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区,而且缩短治疗过程,简化手术操作,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黄金比例在上颌窦外提升术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种植科上颌磨牙缺失且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约2.0~5.0 mm的患者15例,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采用黄金比例确定种植体长度为11~12 mm,行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追踪其术后3~6个月愈合及骨结合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共植入21颗种植体,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影像学检查可见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结合良好,无1例患者发生上颌窦炎、种植体松动、脱落或种植体周围炎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行种植修复,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使咀嚼功能,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色泽、形态、质地无改变。结论: 运用黄金比例在上颌窦外提升术后同期植入种植体,可有效解决上颌后牙区RBH严重不足问题,为种植体长度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上颌窦底内提升后植骨与不植骨术后6个月上颌窦成骨效果及种植体稳定性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12月于丽水市人民医院行上颌窦底内提升及同期种植的患者150例,按植骨与否分为A组(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与B组(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测量分析患者术前、术后CBCT资料及种植体稳定性,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植入199颗种植体。术后1年,A组种植体存留率为97.6%,B组为95.7%,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及灰度值(HU)在A组与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inus bone gain,SBG)及HU在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的ISQ值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RBH为3~8 mm且计划提升高度为3~4 mm的病例中,植骨与否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种植患者中对种植体的存留率及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上颌磨牙缺失,可用牙槽骨高度不足3mm时,上颌窦外提升植入Bio-oss骨粉,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一例多数牙缺失,上后牙骨高度不足3mm患者行种植体植入,同期双侧上后牙区行上颌窦外提升植入Bio-oss骨粉手术。术后随访一年零三个月。结果:3个月时X-ray显示双侧上颌植骨区域已形成低密度新骨,与种植体形成紧密良好的骨性结合。术后6个月完成上部修复。修复后随访一年零三个月,均达到种植成功标准。结论:上颌磨牙缺失,可用牙槽骨高度不足3mm时,上颌窦外提升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手术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上颌窦底不同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ight,RBH)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以及术中应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颌后牙区牙槽骨剩余骨高度不足患者38例,根据不同的RBH以及术中是否应用CGF将38例患者分为四组.A组:3 mm≤RBH<5 mm,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同期植入种植体7例.B组:3 mm≤RBH<5 mm,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CGF后同期植入种植体9例.C组:5 mm≤RBH<8 mm,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同期植入种植体12例.D组:5 mm≤RBH<8 mm,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CGF后同期植入种植体10例.种植术后即刻、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复查CBCT检查种植体颈缘骨水平变化,窦底提升后骨高度变化,种植体骨结合及新骨形成的情况,有无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及修复体的稳定性,种植义齿的并发症.结果 38例病例无上颌窦炎症反应及上颌窦黏膜穿孔,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永久修复后种植体及修复体稳定,术后一年种植体颈缘骨水平稳定.A、B组间,C、D组间种植体稳定系数(ISQ)的平均值在术后4个月和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C、D组间在术后以及随访的24个月内的上颌窦底骨提升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应用CGF组窦底骨提升量分别高于A组、C组.结论 在3 mm≤RBH<8 mm时,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后可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在术中应用CGF可促进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后新骨形成,加快骨结合,有效增加窦底骨高度,增强种植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颌窦底不同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ight,RBH)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以及术中应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颌后牙区牙槽骨剩余骨高度不足患者38例,根据不同的RBH以及术中是否应用CGF将38例患者分为四组.A组:3 mm≤RBH<5 mm,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同期植入种植体7例.B组:3 mm≤RBH<5 mm,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CGF后同期植入种植体9例.C组:5 mm≤RBH<8 mm,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同期植入种植体12例.D组:5 mm≤RBH<8 mm,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CGF后同期植入种植体10例.种植术后即刻、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复查CBCT检查种植体颈缘骨水平变化,窦底提升后骨高度变化,种植体骨结合及新骨形成的情况,有无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及修复体的稳定性,种植义齿的并发症.结果 38例病例无上颌窦炎症反应及上颌窦黏膜穿孔,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永久修复后种植体及修复体稳定,术后一年种植体颈缘骨水平稳定.A、B组间,C、D组间种植体稳定系数(ISQ)的平均值在术后4个月和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C、D组间在术后以及随访的24个月内的上颌窦底骨提升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应用CGF组窦底骨提升量分别高于A组、C组.结论 在3 mm≤RBH<8 mm时,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后可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在术中应用CGF可促进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后新骨形成,加快骨结合,有效增加窦底骨高度,增强种植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张志勇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9,14(2):39-40
上颌后牙区的单牙或多牙缺失是口腔种植修复的常见病例,然而当病人的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时会影响种植修复的应用,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牙齿缺失后引起的牙槽嵴吸收以及上颌窦的气化的影响.目前通常解决的方式有两种.上颌窦内提升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适用与垂直骨高度大于6mm的病例,但是由于无法在直视下操作增加了上颌窦粘膜穿孔的可能性,如果穿孔同时植骨又会增加术后感染可能,并且在有上颌窦纵隔存在及窦底平面过于倾斜的病例也不适用.术前应准确测量骨高度,保证钻孔深度小于骨高度1 mm左右,使敲击力量不至于过大.上颌窦开窗提升术在手术者直视下操作完成,能准确地控制提升高度,有效地保护窦底粘膜;植骨方便,定位准确,适用与垂直骨高度小于6mm的病例.但其缺点在于手术创伤较大,对医生的外科技术有较高要求.在我科多年实践以及大量病例积累过程中总结出只要精确的掌握各自适应症,熟练掌握手术技巧,2种上颌窦提升术均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以及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上颌严重骨量不足的后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的牙列缺损患者24例,牙槽骨高度2.0~5.0 mm,经上颌窦外提升术后同期植入3i种植体33枚,同时植入人工骨粉行骨引导再生术。种植手术后至少6个月完成永久修复。随访3~21个月,采用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100%,33枚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成功负载,种植体上部结构无松动,仅1例种植体出现周围黏膜炎,无修复体崩瓷。结论:上颌窦外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严重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种植修复病例中疗效显著,可减少手术次数和治疗费用,缩短疗程,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短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共筛选出27位患者,分别在骨量不足的上颌后区通过牙槽嵴顶入路采用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的方法植入33颗短种植体。观察测量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术后1年短种植体周围成骨情况以及上颌窦底牙槽嵴高度变化。对测量数据进行描述性、均数、配对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颌窦底牙槽骨平均高度为术前(5.56±1.70)mm,术后即刻增加至(7.76±1.54)mm,术后6个月为(6.94±1.44)mm,术后一年为(6.83+1.53)mm。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时间点测量值两两比较,观察各个时期牙槽嵴高度的变化。术前与术后即刻相比牙槽嵴的高度增加了(2.19±1.34)mm;术后6个月与术后即刻相比牙槽嵴高度减少(0.82±1.26)mm;术后1年与术后6个月相比,牙槽嵴厚度减少了(0.11±1.17)mm;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牙槽嵴高度增加了(1.31±1.74)mm。上颌窦底牙槽嵴的高度除了术后1年与术后6个月无显著变化之外,其余各时间点的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短种植体临床效果确切,手术创伤小,是针对上颌后牙区缺牙伴骨量不足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