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筛选脑外伤对骨折组织构建过程影响的体液生物活性因子。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文献,然后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脑外伤后体液改变或体液因素影响骨折愈合过程;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文章。结果:①骨折具有加速愈合潜能,继发于创伤性脑损伤的骨折能够加速愈合。脑损伤、脊髓损伤、脊髓不同部位损伤、神经损伤时对骨折愈合影响不同。脑外伤后体液中存在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有丝分裂和增殖的细胞因子。②骨形态发生蛋白是骨折成功愈合的极重要的因素,然而骨形态发生蛋白似乎并非是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速因素之一。③转化生长因子B既与颅脑损伤有关,也与骨折愈合有关,可能是脑损伤时促进骨折愈合的细胞因子之一。④脑外伤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提前出现,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关系,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B的表达促进成骨。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只是创伤性脑损伤时多种生长因子网络中的一员,单一因子在体内的真实作用如何还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⑥血清生长激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之间相互作用促进骨折愈合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⑦神经生长因子、催乳素、褪黑激素在脑损伤患者血清中浓度显著改变,可能是影响骨折愈合体液因素,其确切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结论:脑外伤后伴随的骨折愈合加速现象与全身、局部因素有关,目前关于各种体液因素的研究水平不同步。有些体液因素如骨形态发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与骨折愈合的关系研究已开展得较为深入;另外更多的可能促进骨折愈合的体液因素还有待于筛选,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骨粘连蛋白作为广泛分布的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与骨的生长和重建、肿瘤发生、细胞分化等多种生命活动有关.目的:对骨粘连蛋白的结构、主要生物学功能进行简要综述,从而较全面地概括其各方面可能存在的作用.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10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英文检索词为"osteonectin,SPARC,matricellular protein,fracture healing,tumorigenesis",中文检索词为"骨粘连蛋白,细胞外基质蛋白,骨折愈合,肿瘤发生".计算机初检得到59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保留27篇进一步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作为一种广泛表达的细胞外蛋白,骨粘连蛋白不仅能作为细胞外基质的结构蛋白,同时也能作为多种物质的调节蛋白.骨粘连蛋白主要通过与Ca2+及胶原结合的方式,调节多种生命活动,但对其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其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另一方面,虽然有许多骨粘连蛋白病理状态下在人体内异常表达的报道,但有关骨粘连蛋白的前瞻性研究至今仍停留在动物实验及体外细胞实验,主要是用骨粘连蛋白基因敲除的小鼠进行研究,而将其应用于临床或许还有较为长远的过程.但是可以预见,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骨粘连蛋白会在骨折愈合、肿瘤治疗等临床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骨折愈合研究进展 骨折愈合是指骨折断端间的组织修复反应,这种反应表现为愈合反应,最终结局是恢复骨的正常结构与功能[1].在这个生物学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Dam在1947年骨折一期愈合概念提出[2]到Ilizarov在1969年提出张力-应力定律[3],都对骨折愈合的研究在临床上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进入了70年代以后,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基因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骨折愈合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对其研究的重点转移到细胞与分子水平.Triffittt[4]提出影响对骨折愈合的各种因素,最终必将通过分子间作用,完成骨折愈合的调控.由此可看出随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技术的进步,必将产生一种系统的细胞分子理论.  相似文献   

4.
刘杰  孙正义  曹蕾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1):1622-1623
目的 研究在生物衍生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治疗骨缺损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及移植骨内成骨的影响。方法 用青紫蓝兔30只制作右侧桡骨骨缺损模型,将预先制作好的复合骨髓基质细胞生物衍生骨植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分别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在术后2,4,6,8周摄X线片及常规组织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及移植骨内成骨情况。结果 X线显示,血管骨此生长因子组所有骨缺损植骨均成功愈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组有一只未愈合。组织学评分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形成软骨和新骨最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组相比,在2,4,6,8周时,t值分别为3.091,3.361,2.982,2.317,P值分别小于0.01,0.02,0.05,0.05。结论 生物衍生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治疗骨缺损过程中,缺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会严重影响移植骨内骨的形成,阻碍骨折的愈合。应用外源性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通过增加骨折端的血流量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在软骨内成骨及骨折愈合血管增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对比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以动物为观察对象,双因素设计的验证性实验,于2005—08/2006—05在华北煤炭医学院病理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共取兔双前肢桡骨48侧,制作双侧桡骨中段骨折动物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每组24侧。方法: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在骨折局部注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0.2u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ng,术后不用外固定。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2,4和6周取材,测定骨痂矢状径、横径及截面积;通过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测定外骨痂总面积:观察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变化,并测定骨痂中小梁骨、软骨、纤维组织所占百分比。结果:①骨折后2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横径及矢状径大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0.05);4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矢状径及截面积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截面积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②骨折后2周,在X射线片上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可见较多外骨痂,骨折线较模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间隙较小。4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基本愈合。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愈合。③骨折后2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组织切片小梁骨痂所占百分比大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小梁骨痂所占百分比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结论:骨折时局部应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骨折愈合,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早期骨折愈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中晚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
学术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中,在体内参与多种组织的创伤修复过程,是体内重要的创伤愈合因子之一。目的:总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7—12期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作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racture healing:regulation,signal transduc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0-01/2007-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折愈合,调控,信号传导”。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和缺乏原创性的研究。文献评价:经过筛选共收集到33篇文献。有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分布3篇、生物学特性3篇和加速骨折愈合作用27篇文章。资料综合:骨愈合实质是骨损伤后的再生过程,也是骨组织的形成过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通过其趋化作用促进细胞迁移,使间充质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向创伤部位聚集,从而启动创伤愈合过程。目前关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动物实验研究已比较深入,临床应用也有报道,其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也逐渐的明朗,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并改变细胞产物的合成而作用于成骨过程,不仅能促进骨细胞的生长,且能促进成骨细胞与支架材料的黏附。结论: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分布、生物学特性已被初步认识,其加速骨折的愈合的研究也进一步的深入。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相关载体复合而成的骨修复材料已进入实验阶段,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生物衍生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治疗骨缺损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及移植骨内成骨的影响。方法用青紫蓝兔30只制作右侧桡骨骨缺损模型,将预先制作好的复合骨髓基质细胞生物衍生骨植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分别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在术后2,4,6,8周摄X线片及常规组织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及移植骨内成骨情况。结果X线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所有骨缺损植骨均成功愈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组有一只未愈合。组织学评分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形成软骨和新骨最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组相比,在2,4,6,8周时,t值分别为3.091,3.361,2.982,2.317,P值分别小于0.01,0.01,0.05,0.05。结论生物衍生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治疗骨缺损过程中,缺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会严重影响移植骨内骨的形成,阻碍骨折的愈合。应用外源性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通过增加骨折端的血流量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8.
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大类对许多细胞与组织都有作用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包括调控细胞分裂周期、早期发育、分化、细胞外基质产生、造血、血管生成、细胞趋化、免疫功能及诱导凋亡。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的细胞生长抑制和凋亡的能力已在多种类型细胞中被发现。体外细胞培养和体内实验说明在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因子协同参与并有多种效应分子发挥作用。本文主要就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效应分子的作用以及与其他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转化生长因子β在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纤维化疾病如肺纤维化,肝硬化,肾小球硬化,骨髓纤维化,增生性瘢痕等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病因素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他们最终的病理特征是细胞外基质在组织器官内过度沉积所致的纤维化,大量研究表明许多细胞因子在纤维化疾病的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绝大多数的纤维化疾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TGF-β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生长调节因子,在细胞因子网络中占主导地位,它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细胞外基质在组织器官内沉积有利于损伤的修复,但其持续性过度表达就会导致组织器官的过度纤维化,TGF-β水平在人体多种组织器官纤维化疾病中显增高。TGF-β通过调控细胞外基质生成细胞的转录或转录后水平,促进各种细胞外基质表达,并能诱导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蛋白并抑制其降解。了解TGF-β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纤维化疾病中的各个作用环节,为应用TGF-β的抑制剂及其抗体等抗纤维化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TGF-β与肺纤维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纤维化(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PIF)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病理演变大多表现为初始的下呼吸道炎症细胞浸润,肺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伴有成纤维母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因子等的释放,导致细胞外基质蛋白和胶原沉积,最终引起肺结构的损害。PIF的病因多不明确,由于在PIF的损害区有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的浸润,并有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等的释放,故多认为PIF是继发于一炎性过程的肺结构重建。国内、外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PIF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构成一个复杂的细胞外信号转导分子的网络系统及链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