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氯吡格雷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qd,与服用肠溶阿司匹林75mg,qd,作为对照组,服药前后记录斑块面积、颈动脉管腔直径(离颈内外动脉分叉lcm处的测量值、CCAD)、内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性质。结果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或消失,CCAD增加、IMT变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颈动脉斑块有明显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qd,与服用肠溶阿司匹林75mg,qd,作为对照组,服药前后记录斑块面积、颈动脉管腔直径(离颈内外动脉分叉1cm处的测量值、CCAD)、内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性质。结果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或消失,CCAD增加、IMT变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氯吡格雷对颈动脉斑块有明显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选择48例缺血性卒中病例,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治疗方法:辛伐他汀20mgqn+氯吡格雷75mgqd,并加血栓通450mg静滳qd,治疗时间2周;对照组24例,治疗方法:氯吡格雷75mgqd,并加血栓通450mg静滳qd,治疗时间2周。结果:进行中枢神经功能缺损分数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性。结论: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卒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着重于探讨脑梗死患者运用辛伐他汀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0例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因而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辛伐他汀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比较两组NIHSS评分、颈动脉斑块积分与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5%,NIHSS评分为(10.27±1.36)分,颈动脉斑块积分为(3.11±0.9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脑梗死效果确切,颈动脉斑块积分与NIHSS评分能够显著降低,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118例脑梗死患者分组,对照组59例给予氯吡格雷口服,观察组59例增加阿托伐他汀,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变化,及神经功能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斑块厚度1.37±0.20mm、斑块面积15.02±9.53mm2、NIHSS10.29±1.4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55±0.29mm、18.44±10.36mm2及13.96±2.21分,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降低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斑块面积效果确切,显著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5例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氢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生化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情况,减少斑块的面积和厚度,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鄂维琴 《中国卫生产业》2013,(31):130+132-130,132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2年7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125例稳定性心绞痛伴糖尿病病人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00 mg;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检测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比对照组显著改善,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P<0.05);观察组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两药联用未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效果良好,比单独用药能更有效的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预防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预防TIA后脑梗死发生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60例TIA后脑梗死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氯吡格雷方式治疗,治疗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疗法,对比两组的血脂水平高低、血凝功能变化情况、动脉血管斑块等相关指标大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平均斑块数量、强回声数量以及低回声数量三项动脉血管斑块等相关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后脑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预防治疗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大小,同时预防脑梗死症状发生,提升患者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9,(5):633-63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因CAS斑块引发ACI的患者1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9例。对照组采用氢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血脂水平、PI、斑块厚度及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脂水平、 PI、斑块厚度及面积均改善,且观察组的血脂水平、 PI、斑块厚度及面积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ACI患者CAS斑块的效果更好,能够有效调节血脂,抑制CAS斑块的形成与发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联合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联合用药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组,予氯吡格雷50mg/d,阿司匹林100mg/d,疗程2周,对两组患者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液流变学检查,观察用药安全性。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后GMP140、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副作用无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3)及观察组(n=54)。两组患者用药前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脂指标及IMT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78%)高于对照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0,χ2=4.491,P=0.043、0.014);观察组[TG(3.45±0.69)mmol/L、TC(5.61±0.40)mmol/L、LDL(2.89±0.19)mmol/L]低于对照组[TG(4.62±0.73)mmol/L、TC(6.14±0.35)mmol/L、LDL(3.35±0.3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22、7.289、8.289,P<0.001);观察组[HDL(2.04±0.31)mmol/L]高于对照组[HDL(1.87±0.2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8,P=0.002);观察组[IMT(0.73±0.20)mm]低于对照组[IMT(1.19±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04,P<0.001)。结论 针对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促进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入院后即刻给予阿司匹林300 mg研碎顿服,之后300 mg/d空腹顿服;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即刻给予阿司匹林100 mg研碎顿服,之后100 mg/d空腹顿服。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反应蛋白浓度、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7、14、21、28天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27.1%、61.4%、87.1%、91.4%,对照组分别为21.4%、41.4%、65.7%、67.1%,两组治疗第14、21、28天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反应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21、28天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反应蛋白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第21天与第28天两组组内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反应蛋白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发生胃肠道刺激症状和大便隐血阳性占5.7%,均发生于第21天后;对照组发生胃肠道刺激症状和大便隐血阳性占4.2%,1例发生于第21天前,2例发生于第21天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300 mg/d比100 mg/d疗效更好,疗程为21 d更合适,既保证疗效,又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分别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61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80例)和替格瑞洛组(8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氯吡格雷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替格瑞洛组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血小板凝聚率、细胞因子与相关炎性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 d后,替格瑞洛组的NIHSS评分、血小板凝聚率、MMP-9和Ang-Ⅱ水平低于氯吡格雷组,VEGF水平高于氯吡格雷组(P <0.05)。两组的hs-CRP、 IL-6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相当,但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临床疗效优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发病3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5例用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75例用拜阿司匹林联合安慰剂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76.00%,对照组痊愈率61.33%,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起效迅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河南省某医院就诊的19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9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进行治疗。治疗2周时,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2周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随访6个月时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及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HOQOL-100)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90%,高于对照组的8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时,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10.48±1.91)分及(4.85±0.98)分,低于对照组的(13.64±2.78)分及(6.97±1.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7.14%及5.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研究组患者BI及WHOQOL-100评分分别为(89.28±6.31)分及(88.26±7.8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4.29±5.18)分及(75.35±5.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丁苯酞+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确切,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定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mg和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等,每天2次,连续30天;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30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5、30天的欧洲卒中评分(ESS),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变化的比较,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脑梗死组及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询问病史,检测血糖、血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8.75%)、CCA内径及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发生部位以CCA最多(64.2%),其次是BIF(29.4%);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01);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TG以及空腹血糖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和血脂等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的积极干预,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