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气"肇始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多认为"中气"为中焦脾胃之气,即包含脾气和胃气,又有认为"中气除脾胃之气外,还包含肝胆之气"者。笔者认为,"中气",位居中焦,乃气按分布部位所划分,具有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的功能;主气机之升降出入,有承上启下之功。"中气"斡旋则五脏安和。  相似文献   

2.
论中气包涵肝胆之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气即中焦之气,素有两指:一指脾气,一指脾胃之气。其实,中气还包涵肝胆之气。1从中焦的部位而论中气既是中焦之气,那么弄清中焦的部位及其所含脏腑,对理解中气的内涵至关重要。从《内经》和《难经》有关三焦的论述看,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之部位。肝胆居于胁下...  相似文献   

3.
人体之气,可分三部分,在上焦的谓大气,也称宗气。肺主之,司呼吸。在下焦的谓元气,也称先天之气。肾主之,司镇摄。在中焦的谓中气,也称后天之气。脾胃主之,司运化,升降。在这里主要谈中气,对于中气的重要性,谈谈个人的浅薄认识。 中气是后天脾胃之气,所以谈中气离不开脾胃,“脾胃者,食禀之官,五味出焉。”脾与胃以膜相连,位於腹中,互为表里,脾主升,胃主降、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水谷之精微,能升清降浊,为生化气血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二者一阴一阳,升降相因,燥湿相反,互相配合。大气借之而下交,元气因之而上济,上下相交,阴阳互济,血脉循径,营卫调和,人身安和,疾病不  相似文献   

4.
中气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云:“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中焦脾胃又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从古到今,虽然有多少医者谈到中气的重要性,但直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才比较完整的从理论到临床使脾胃学说形成了独特的体系。脾胃对正常人体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在疾病防治中更不可忽视。不少医生在临证治疗中,治一伤一,或治其标而伤其本,使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旧病不愈,新病又起等。笔者据此谈谈临床中误伤中气出现的变证。并就慢性…  相似文献   

5.
路志正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秉承传统中医的学术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胸痹心痛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认为胸痹虽有虚实寒热之分,在气在血之异,但是胸中阳气虚衰,邪气乘虚而侵袭阳位,痹阻气机则是其共同的发病机理,尤其强调脾胃的生理功能在胸痹中的重要性,提出"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的学术理论。通过对胸痹心痛中以"虚"为主要矛盾的中气不足、气血亏虚、中阳虚寒、气阴两虚等证型的分析,总结路老的诊疗经验,突出路老在辨证、选方、用药方面的见解,目的在于继承并弘扬传统中医的学术思想,为现代中医的发展带来启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中气为阴阳交感之气,影响气机升降及阴阳变化.消渴由中气亏虚引起的水火不济、火邪内生、煎熬阴液所致,治疗上以健运中气为主,并注重调理脾胃升降、扶助阳气、清上温下、调畅气血.从中气角度治疗消渴,执简驭繁,有助于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夏娟娟  谭颖颖  黄笛  许生 《中医学报》2020,35(2):266-269
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病位在于肾,但在慢性肾炎发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过程中,主要是因为脾肾逐渐亏虚,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热瘀血痰浊阻滞机体,进而成为尿毒症。李东垣以脾胃为核心辨证论治,提出“重中气、升阳气、降阴火”之理论。“重中气”即注重脾胃中气之调理,并提出5个基本方剂,即湿胜者平胃散,气弱自汗者黄芪建中汤,脉虚血弱者四物汤,真气虚弱者四君子汤,小便闭涩者五苓散。“升阳气”即重视阳气的升发,重点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阴火”者,即机体因脾胃虚弱、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一种病理机制。“降阴火”即标本同治,既要调和脾胃,又要制约阴火,经典方剂为补中益气汤。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较多,且容易反复发作,从李东垣“重中气、升阳气、降阴火”理论治疗,能有效调理脾肾功能,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从中焦的生理功能、《素问》尺肤诊、《灵枢》全息记载、《难经》以肝并胃着脊之第九椎、王冰注《素问》、舌诊等方面阐述了肝胆的作用和部位,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肝胆与脾胃共处中焦。中气,当为中焦肝胆脾胃之气,非单指脾胃而言。  相似文献   

9.
黄元御学术理论核心是“圆圈理论”,对后世影响甚大。圆圈理论认为中气是人体之气的一部分,是中焦脾胃所主之气,在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焦化生中气,中气斡旋,化生木火金水,称作“四象”;四象相互转换、变化,生生不息,骤然形成一种圆周,称之为“圆圈”,在这一“圆圈”中,化生五脏六腑、精神气血及五味五情,皆是一气周流变化所致,只有中气充盛,四气和谐、条畅,人体的气机循环方有条不紊,而身体健康无病。治疗上倡导扶阳抑阴,用药灵巧,疗效确切,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理论进行临床探索,以启迪中医学者。  相似文献   

10.
虚寒型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基本病机是正气虚衰,涉及气、血、阴、阳等多种因素,其中尤以脾胃损伤为主,临床多见一派虚寒之象,治疗当以彭子益先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推轴运轮,轴轮并用"为法则,以"首重中气,再顾四维"为治法,温补脾胃,调理中气,方选理中汤合吴茱萸汤加味,使阴升阳降,气机调和,则头痛自愈。  相似文献   

11.
黄元御尤重中气,中气的正常升降流转是保证人身“一气周流”的根本,而中气本原在脾胃,己土之左旋,戊土之右转,此为气机之有序,逆则百病丛生,处方用药也多应从脾胃入手,调畅中气,却病延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方法]从《黄帝内经》运气标本中气理论以及三焦理论出发,逐层剖析、明确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相关问题如"燥""间质"的中医内涵以及"间质性肺病"发生的中医病因病机,提出并探讨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结果]阳明从中气太阴湿土,燥湿互济,燥湿本源于寒热,由少阳三焦相火主导,而少阳三焦相火的来源在脾胃。"间质"为三焦腑腠理,间质性肺病发生的根本病机为少阳三焦功能失调。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多属于虚损性疾病,临床多见脾胃虚弱同时伴有阴火致燥热或兼有湿邪,即阳虚三联征。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治疗当以健运脾胃为本,脾胃健运则阳生阴长,而不能一味养阴润燥;病久累及下焦,当用甘润、温润之品补益精血;阴血亏久必致瘀血停滞,则当养血活血。[结论]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的中医病本在脾胃,治疗当以健运脾胃为本。  相似文献   

13.
北宋儿科学家钱己宗《内经》之意,将脚胃并论,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举五脏虚实寒热为辨证论治的纲领.立法组方颇为精当,所述病证中,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者十之近半,兹举下列常见病为例说明。1小儿咳嗽中医谓“外感后挟滞”的虚实兼证最多见,一谓肺脾气虚之证,一调肺脾痰食互结之实热证。肺主气属卫.“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放卫外之气全赖于脾胃化生精微所滋养,脾气健运则卫气旺盛,而脾气的运化,输布功能又赖于肺气的市降,遍调,故肺气实则中气足,脾气得以健运。反之,则互为致病;牌肺为母子关系,病理上母病,或…  相似文献   

14.
侯平玺教授以健脾补肾为治疗肿瘤的立法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①中医基本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有伤,则后天之气不足,亦不能充养先天之气,脾肾亏虚,机体功能失调,则易产生恶性肿瘤;②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恶性肿瘤具有侵袭与转移的特性,其疾病进展过程会大量消耗人体的营养物质,无形中损害了人体的消化功能,也就是中医讲的脾胃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1中医脾虚证的辨证要点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有统血之功,前贤医家认为:"脾气得安,五脏受荫,脾气虚弱,则百病由生。""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黄元御在执中治本论中说"……脾胃气血精神之化源,赖以升降的轴心,中气旺则阳化有源,阴生有本,气血因之充旺,精神因之而交泰,一旦中气升降窒塞,脾土因之而下陷,胃土因之而上逆,阳化匮源,阴生乏本。"  相似文献   

16.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刘慧  文妮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3):128-128
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黄帝内经》的论述,为脾胃学说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益气升阳法是早已被熟知的常用治法,其主治为中气下陷、大气下陷和上气不足,对其内涵人们每从升发脾胃清阳中气及升提宗气理解,鲜有从肝胆置论者。笔者初亦囿于上述认识,但经反复深入解读李东垣、张锡纯等人著作,并重温有关经典阐述,始悟益气升阳与肝胆之升发功能密切相关,主治亦尚有肝气郁陷一端。  相似文献   

19.
张镜人教授重视脾胃的经验程络新(上海市中医门诊部,上海200000)主题词/中医师,/张镜人,健脾,和胃沪上张氏医学素负盛名,传至张镜人教授已十二载。张氏擅长治疗温病及内伤杂病,临床诊治,处处顾及脾胃中气,认为中焦脾胃乃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胃和则后...  相似文献   

20.
旋覆代赭石汤是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主治汗、吐、下后表邪已解而中气受伤,痰湿不化,胃气因虚而上逆,以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之证。方中以旋覆花之下气涤痰,代赭石之重镇降逆为主药,党参、甘草益气养胃;半夏、生姜化痰降逆,大枣调脾胃益中气,此方不仅应用外感热病后痰浊中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