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瑞安市人民医院临床标本分离出的的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瑞安市人民医院2006年1~12月临床标本分离到的96株阴沟肠杆菌,用纸片扩散法对14种抗菌药物进行了药敏试验,用改良三维试验进行持续高产AmpC酶和ESBLs的双重检测。结果96株阴沟肠杆菌中11株(11.5%)高产AmpC酶;2株(2.1%)既持续高产AmpC酶又产ESBLs;40株(41.6%)只产ESBLs;其余43株(44.8%)未发现持续高产AmpC酶或ESBLs。结论使用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可同时检测高产AmpC酶和ESBLs菌株,应根据阴沟肠杆菌产生不同的ESBLs来选择性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菌株的检出率、耐药性及ampR调节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探讨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菌株的耐药性与ampR调节基因的关系。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阴沟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酶粗提物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经表型筛选法筛选,对其中2株去阻遏高产突变株和1株高度诱导株产AmpC酶的ampR基因行PCR扩增并对产物序列进行分析。结果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株的检出率为26.1%。产AmpC酶株中检出去阻遏高产突变株9株,高度诱导株2株,阴沟肠杆菌去阻遏高产突变株ampR基因的氨基酸序列Asp-135→Asn发生突变。结论产AmpC酶细菌多呈多重耐药,亚胺培南是治疗产AmpC酶细菌感染的较可靠的药物。阴沟肠杆菌ampR基因突变可能与其去阻遏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种同时存在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自血培养分离的阴沟肠杆菌的耐药特点,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1997-2000年期间我院住院患血液中分离到的10株阴沟肠杆菌,用纸片扩散法对13种抗菌药物进行了检测,用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方法进行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双重检测。结果:10株阴沟肠杆菌中1株持续高产AmpC酶,1株既有持续主产AmpC酶,又产ESBLs;3株只产ESBLs,其余5株未发现持续高产AmpC酶和ESBLs。2株持续高产AmpC酶和3株产ESBLs均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等多种抗菌药显示高度耐药。结论:使用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可同时检测高产AmpC酶(包括染色体型和质粒型)和ESBLs的菌株。根据阴沟杆菌产生不同的β内酰胺酶选择性用药,治疗高产AmpC酶多耐药菌,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酶抑制复方制剂通常导致临床治疗失败,应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或两与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联合治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惟一对AmpC酶和ESBLs均稳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用于治疗产ESBLs菌引起的重症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的流行状况及耐药机制。方法研究者对临床分离82株阴沟肠杆菌采用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表型确证试验和氟氯西林(FCC)双抑制剂扩散协同试验法(DIDST)分别检测ESBLs、持续高产AmpC酶。结果从82株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中,检出33株(占40.2%)产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25株(占30.5%)产ESBLs,14株(占17.1%)同时表达AmpC酶和ESBLs,10株(占12.2%)两种酶都不表达。结论高产AmpC酶和ESBLs是阴沟肠杆菌对头孢菌素耐药的主要机制,高产AmpC酶和ESBLs的产生与β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有着直接关系,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应首选碳青霉烯类药物。  相似文献   

5.
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和ESBLs的检测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AmpC酶和ESBLs的产生情况并分析其耐药特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的酶提出物三维试验法对186株阴沟肠杆菌进行AmpC酶和ESBLs检测,用K-B法对14种常用抗菌药物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86株阴沟肠杆菌中,产AmpC酶的菌株63株,占33.9%;产ESBI_s的菌株有28株,占15.1%;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的菌株有18株,占9.7%。药敏结果显示,186株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头孢西丁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舒普深的耐药率较低。结论阴沟肠杆菌已呈现出多重耐药性,其耐药机制较为复杂,可表现为阻遏高产AmpC酶、产ESBLs,也可表现为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等多种耐药表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阴沟肠杆菌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分析细菌产酶与药物耐药间的关系,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非重复阴沟肠杆菌共174株采用Microscan walkaway-40SI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多底物协同-拮抗法(MSSAT)检测ESBLs和AmpC酶。结果 174株阴沟肠杆菌中,单产AmpC酶92株(52.87%),其中高诱导型25株,部分去阻遏型33株,完全去阻遏型22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 54株(31.03%);单产ESBLs 1株(0.57%);AmpC酶和ESBLs均不产有27株(15.52%);阴沟肠杆菌产酶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不产酶株的耐药率(P0.05),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的耐药率高于单产AmpC酶株的耐药率(P0.05);产AmpC酶和ESBLs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高于92.0%,对氨曲南耐药率高达88.9%,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14.8%),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结论阴沟肠杆菌以产AmpC酶为主,单产ESBLs菌株少,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的菌株对三代头孢菌素、单环类、青霉素类具有高度耐药性,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依然是治疗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感染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的耐药特性及其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方法对2005年4月-2007年7月的各类标本进行阴沟肠杆菌的分离培养,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ESBLs检测采用NCCLS纸片确证试验,用酶提取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结果在63株阴沟肠杆菌中,20.6%的菌株单产AmpC酶;38.1%的菌株单产ESBLs;9.5%的菌株同时产生AmpC酶和ESBLs;31.8%的菌株均不产AmpC酶和ESBLs。产酶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耐药现象在同时产生AmpC酶和ESBLs的菌株中尤为严重。结论本地区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和ESBLs的流行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产AmpC酶及ESBLs的细菌耐药性不完全相同,产酶类型不同,需选用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 lactamases,ESBLs)及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特征.方法 选择49株阴沟肠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推荐的确证试验检测产ESBLs阳性菌株;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初步筛选产AmpC酶阳性菌株,采用PCR检测AmpC酶基因.结果 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阴沟肠杆菌对头孢西丁、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氨曲南的耐药率均达79.6%以上,对美罗培南敏感率较高,达91.8%.49株阴沟肠杆菌中对头孢西丁耐药的菌株46株(93.9%);产ESBLs菌株29株(59.2%),PCR 扩增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36株(73.5%),同时产两种酶的菌株为13株(26.5%).结论 产ESBLs 及AmpC酶阴沟肠杆菌普遍且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阴沟肠杆菌(E.cloacae)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AmpC酶的流行情况。方法随机收集2005~2008年经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32系统GNI+卡和GNS132卡鉴定为多药耐药阴沟肠杆菌的不重复菌株30株,同时用纸片扩散法(K-B法)补做氨曲南(AZT)、头孢西丁(FOX)、复方新诺明(SXT)、头孢匹美(FEP)等药敏试验,利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结果 30株多药耐药阴沟肠杆菌产ESBLs的有21株,占70.0%;产AmpC酶的有3株,占10.0%;30株菌均对亚胺培南全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西丁100.0%耐药。结论本次试验检测出我院多药耐药阴沟肠杆菌以产ESBLs为主(70%),产AmpC酶较少(10%)。  相似文献   

10.
用纸片双抑制剂平行抑制试验分析阴沟肠杆菌AmpC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能快速有效分析阴沟肠杆菌AmpC酶的方法。方法分别以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阴沟肠杆菌(029、029M和1194E)为β-内酰胺酶阴性对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普通型阴沟肠杆菌、持续高产型AmpC酶、高诱导型AmpC酶标准菌株,用纸片双抑制剂平行抑制试验(DDIST)对华山医院连续的不重复的58株阴沟肠杆菌临床菌株进行AmpC酶分析,用三维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以验证:DDIST。结果三维试验法从58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持续高产型AmpC酶产株21株,DDIST检出持续高产型AmpC酶产株18株、高诱导型AmpC酶产株6株。结论DDIST是一种能快速有效分析阴沟肠杆菌AmpC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大鼠小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及再灌注 2 h后复合内毒素 2 h( I/ RL)共 5个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或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 ( DAO)、D 乳酸、D 木糖水平及肠蠕动 ,同时进行小肠普通光镜检查。结果  I/ R1、I/ R4和 I/ RL组血浆 DAO活性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小肠组织 DAO在 I/ R2和 I/ RL 组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从 N、I/ R1、I/ R2、I/ R4到 I/ RL,各组血浆 DAO和小肠 DAO的相关分析可见呈高度负相关( r= 0 .90 9,P<0 .0 0 1) ;I/ R 1、I/ R 2和 I/ RL组血浆 D乳酸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与 N组比较各组肠传输速度显著加快 ( P均 <0 .0 5 ) ;I/ R 1和 I/ RL组血中 D木糖浓度较 N组高 ,3h后仍高于 N组 ;血 DAO浓度与血 D乳酸浓度变化相关 ( r=0 .5 5 9,P<0 .0 5 )。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时再次加速或加重了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传输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胡国忠  何存弘  邱凤梅 《疾病监测》2011,26(12):993-996,1003
目的 为掌握浙江省岱山县海岛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岱山县1986 -1988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期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以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进行死亡率标化.结果 岱山县两个...  相似文献   

14.
15.
16.
论护理工作中的“慎独”与“慎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中"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即当君子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慎众"则是指在许多人违反原则时,君子却不随波逐流,不盲目  相似文献   

17.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and injuries of the hip joint in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has been a major area of interest for surgeons treating injuries and non-traumatic conditions of the organs of locomotion. The work of prominent Polish surgeons and orthopaedists has contributed to progress in this branch of medicine over the la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