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视网膜脱离往往把它和轻微眼压下降联系起来,忽略了部分视网膜孔源性脱离的患者同时伴有高眼压。1973年Schwartz首先报告1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有轻度葡萄膜炎和继发青光眼。这类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和降眼压药物治疗无效,但手术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封...  相似文献   

2.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的流体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发生后,由于同时存在裂孔和视网膜脱离,眼内的流体动力学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可导致低眼压。早在1869年,von Graefe就描述了视网膜脱离和低眼压之间的关系。RRD发生后,40~50%的眼有低眼压,40%左右眼压正常,约9~10%的眼压偏高。高眼压多见于原有开角型或闭角型青光眼,在RRD发生后,因房水流出易度降低或应用散瞳剂而诱发。对于低眼压的原因,Leber(1916)提出,在视网膜脱离眼的后节,可能存在异常的房水通道。Dobbie(1963)检查了77例单眼RRD,视网膜脱离眼的平均眼压为12.4mmHg,对侧眼为15.9mmg。眼压降低的程度,与视网膜脱离的范围有关:范围越大,眼压越低。Dobbie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然后测定荧光素在前房出现的时间、含量和消除率,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高眼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对 13 0 4例 (13 2 5眼 )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发生高眼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高眼压的诊断标准为非接触式眼压计眼压≥ 2 5mmHg。 结果 有 40 9眼术后发生高眼压 ,发生率3 0 86%。其中术后 2周内 3 3 3眼发生高眼压占高眼压的发生率 81 41% ,术后 2~ 4周内 60眼发生高眼压 (14 66% ) 1月后 16眼发生高眼压 (3 2 6% )。其中C3F8填充组和硅油填充组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 3 1 3 6%和 2 8 84%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联合巩膜外环扎组和未环扎组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 43 94%和 11 0 2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无晶体眼组有晶体眼组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 5 1 0 8%及 2 9 3 5 % ,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和原发性及糖尿病性视网膜脱离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 49 5 5 %、 2 9 18%及 2 7 77% ,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PVRB级、C级和D级组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 2 4 60 %、 3 3 0 1%及 43 62 % ,趋势卡方检验有显著差异(P <0 0 1)。结论 高眼压是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环扎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发生术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脱离眼的眼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脱离后,眼压一般较低。本文试图通过视网膜脱离的时间,范围、视网膜裂孔的多少及患者年令等因素,探讨这些因素与眼压的关系。同时观察对侧眼眼压的变化。对象与方法本文材料来源于我院1981~1984年住院手术的视网膜脱离患者,有完整眼压记录的220例220眼进行分析。其中男129例,(129眼),女91例(91眼)。右122眼,左98眼。入院后及手术后出院时,用Shiotz氏眼压计测量双眼眼压。按1955年换算表查出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脱离术毕眼压测定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视网膜脱离术毕及术后眼压测量。探讨视网膜脱离术后眼压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41例视网膜脱离患者术毕时在手术台及术后1-5天用Perkins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每次测量眼压时连续测量两次,取平均值。结果 41只眼术毕与术后第1天及第2天眼压与健眼比较,术眼明显高于健眼。从第3-5天眼压与健眼比较,两眼眼压无显著性差异。术眼术后第1天因眼压高引起的并发症有12只眼(29.2%)。结论 视网膜脱离术毕眼压控制在2.8kPa,有利于视网膜复位。术后第1-2天有可能产生一时性的眼压增高,由此而产生的并发症很快会消失,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连续收集合并脉络膜脱离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例10例(A组),并以同一时期不伴脉络膜脱离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12例为对照(B组),对比两组发病年龄、病程、术前屈光度、眼轴、眼压、视网膜脱离范围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视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 A组发病年龄大、近视度数高、眼压低、视网膜脱离范围大,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眼压差异显著(P<0.01);两组的一次玻璃体切割手术视网膜复位率相近,A组为80%,B组为83%,但A组术后视力≥0.02的比例低(P=0.048).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孑L性视网膜脱离一旦合并脉络膜脱离常伴有年龄大、病程长、近视度数高、视网膜脱离广泛和显著低眼压等特点.适时采用玻璃体切割合并硅油填充术可达到与不合并脉络膜脱离组相近的视网膜复位率,但视力预后仍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术后高眼压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行玻璃体切割术的108例121眼PD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并对引起术后高眼压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早期高眼压的诊断标准为:术后2周内任何时间非接触性眼压计测眼压>21 mmH g(1 kP a=7.5 mmH g)。结果玻璃体切割术后33眼(27.27%)发生高眼压,眼内充填与平衡液充填者的发病率为32.63%和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与补充视网膜光凝者的发病率分别为42.22%和18.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视网膜病变Ⅳ期、Ⅴ期、Ⅵ期组的发病率分别为12.00%、22.00%、41.30%,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未合并视网膜脱离与合并视网膜脱离组的发病率分别为18.67%和4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与术中未联合晶状体切除术组的发病率为35.21%和1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及术中眼内充填。结论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术中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中眼内充填、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与DR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相关,引起术后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及术中眼内充填。早期发现、个体化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挽救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907例视网膜脱离并有原发性高眼压,眼压高于或等于22mmHg,一眼或二眼患病。原发性高眼压的发病率:907例视网膜脱离手术病人中35例是原发性高眼压(3.85%),35例之年龄31~81岁平均60岁。男22(62.85%)女13(37.15%),无晶体8眼(21%),远视1眼(2.6%),正视6(15.8%),近视23(60.5%)。双眼高眼压30例(85.7%),单眼视网膜脱离2(5.7%),单眼无晶体患者3例(8.6%)。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之前已发现的16例(45.7%),手术时发现11例(31.4%),手术后发现8例  相似文献   

9.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低眼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u D  Guo L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3):171-173
目的探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和视网膜手术后,低眼压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对142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低眼压的诊断标准为眼压≤5mmHg(1mmHg=0.133kPa),并持续6个月。结果142例中,术后1年低眼压发生率为11.3%,其中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低眼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8.9%及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短时间(一周内)继发高眼压降眼压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135只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后短时间(一周内)发生高眼压患者(其中联合硅油填充术97只眼;联合气体填充术38只眼)降眼压药物的临床应用资料.结果 术后首次高眼压21mmHg40mmHg组,同时联合应用高渗剂甚至前房穿刺降眼压效果优于仅用两种降眼压药物.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后,短时间继发高眼压应根据眼压水平选择不同的用药方式.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玻璃体注气的并发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玻璃体注气是视网膜脱离手术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手段之一,其有助于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同时亦产生了一些手术并发症,占玻璃体腔注气总数的127%。包括:晶体半脱位、视网膜新裂孔形成、高眼压和角膜水肿等,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正确的注气方法与保持术后合适的头位是可以避免大多数并发症的。并发症的手术处理选择有:晶体摘除、再次视网膜脱离手术、玻璃体切割术和液-气交换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及硅油填充术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3天内眼压升高的发生比例及危险因素。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年2-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连续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视网膜脱离患者135例。方法  使用回弹式眼压计测量患者术后2、4、6~8小时、1、2、3天的眼压。任何时间眼压≥25 mmHg定义为眼压升高。生存期定义为从玻璃体切除术结束至第一次眼压≥25 mmHg发生时的时间间隔(小时)。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术后3天内发生高眼压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可视化不同病因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生存概率。主要指标 高眼压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135例患者中44例(32.6%)发生眼压升高,眼压升高在术后第1天发生率最高(20.2%)。Cox分析显示视网膜脱离的病因与眼压升高显著相关(P=0.006),以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作为对照,糖尿病性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和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眼压升高的风险分别为3.5 倍(P=0.002,HR=3.41) 和3倍 (P=0.010,HR=2.91)。糖尿病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和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和外伤性视网膜脱离(P<0.05)。结论 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3天内眼压升高比例约占1/3,主要发生在术后第1天。对于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眼特别是糖尿病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及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者,术后第1天复查仍有必要性。(眼科,2022,31:27-3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早期睫状体脱离的发生率及其自然病程,并分析其与手术后早期低眼压的关系。方法 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连续观察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患者46例46只眼。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不同填充内容分组:气体填充组11例11只眼,硅油填充组8例8只眼,平衡盐溶液(BSS)填充组27例27只眼。按手术后眼压分组:眼压<10 mm Hg(1 mm Hg=0.133 kPa)组25例25只眼,≥10 mm Hg组21例21只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第3天行UBM确定有无睫状体脱离,手术后每天用非接触眼压计监测眼压,有睫状体脱离者每隔7 d复查1次,直至睫状体脱离复位,所有患者均随访观察14~35 d。结果 手术后睫状体脱离20例,占本组患者的43.5%。无睫状体脱离者26例,占本组患者的56.5%。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气体填充组睫状体脱离发生率 27.3%,硅油填充组25.0%,而BSS填充组为55.6%。睫状体脱离者手术后平均眼压(6.47±4.49) mm Hg (1 mm Hg=0.133 kPa),无睫状体脱离者平均眼压(15.61±7.72) mm H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31,P<0.001)。手术后眼压<10 mm Hg组患者睫状体脱离发生率为68.0%,眼压≥10 mm Hg组患者睫状体脱离发生率为1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0, P<0.001)。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早期睫状体脱离患者除1例因低眼压引起视盘水肿而需行气体填充外,其余患者均在手术后30 d内自行复位。结论 手术后早期睫状体脱离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行BSS填充患者手术后睫状体脱离的发生率高。绝大多数患者睫状体脱离能够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30 d内自行复位。  相似文献   

14.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高眼压的原因及其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在我院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患者,排除术前高眼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后未愈的患者,共30例(30只眼)术后发生高眼压。其中原发性视网膜脱离18只眼,糖尿病合并视网膜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retinopathy,PDR)玻璃体切除术后早期引起眼压升高的可能原因。方法:选取行玻璃体切除术的72例100眼PD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并对引起术后高眼压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早期高眼压的诊断标准为:术后2wk内任何时间非接触性眼压计测眼压>25mmHg(1mmHg=0.133kPa)。结果:玻璃体切除术后27眼(27%)发生高眼压,其中男、女的发病率分别为27.27%和26.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内充填与平衡液充填组的发病率为30.95%和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硅油充填与C3F8充填组的发病率为34.28%和3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与补充视网膜光凝组的发病率为41%和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视网膜病变4期、5期、6期组的发病率分别为9.52%,23.81%,40.56%,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未合并视网膜脱离与合并视网膜脱离组的发病率为19%和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与术中未联合晶状体切除术组的发病率为34%和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及术中眼内充填是引起玻璃体切除术后早期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R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压升高与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术中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中眼内充填、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相关,引起术后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术中眼内充填。PDR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的发病率高,危害性大,早期发现并予个体化治疗可以增加玻璃体切除术的成功率,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扣带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扣带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27例,分别为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病理性近视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并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硅油眼视网膜脱离复发。结果:一次手术复位24例,复位率89%。主要并发症有高眼压。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扣带是治疗复杂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重硅油眼内填充治疗复杂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重硅油玻璃体腔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术后效果。方法对4例视网膜下方裂孔或/和发生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了玻璃体腔填充重硅油视网膜复位术,术后对眼压及眼底情况随访观察。结果3例术后眼压长时间增高,药物控制效果差,2例视网膜复位,2例再手术时取出重硅油填充标准硅油。结论重硅油玻璃体腔填充后引起高眼压,眼内耐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17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后最终视网膜复位率,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患者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初次手术复位率为47.0%,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53.0%,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82.4%.患者术前平均LogMAR视力2.54,术后平均视力1.90,手术前后视力有明显提高.患者术前平均眼压8.41 mm Hg,术后平均眼压13.88 mm Hg,手术前后有明显改善.除白内障及一过性眼压升高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变化与视网膜损伤的关系。方法:通过电凝巩膜表层静脉的方法制成慢性高眼压模型。用免疫组化和RT-PCR的方法观察AQP4在高眼压过程中不同时点的表达变化,同时观察在慢性高眼压过程中大鼠视网膜的形态学变化。结果:AQP4在正常和高眼压大鼠的视网膜皆有表达,表达的部位都位于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外丛状层及外核层。在高眼压大鼠的视网膜上AQP4的表达随着高眼压时间的延长而增多。HE染色的组织切片上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的厚度有显著变化。结论:眼压升高后AQP4表达上调,与视网膜的厚度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在眼后段手术后 ,慢性低眼压 (低于5mmHg)并不少见 ,其主要原因有视网膜脱离、以往有眼外伤和玻璃体手术史及C3以上的PVR ,然而在视网膜已复位眼也可发生慢性低眼压。慢性低眼压不仅可以引起患眼视力显著下降 ,还会导致眼球疼痛、眼球凹陷。视网膜脱离已复位和葡萄膜炎已静止的眼 ,其眼压仍低的确切原因目前还不清楚 ,但有些学者推测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玻璃体基底部对睫状体慢性牵引导致睫状体浅脱离和分泌减少。本文选择 8例 (8只眼 )睫状体牵引所致低眼压患者 ,进行了手术治疗。对象与方法 :8例患者排除存在视网膜脱离、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