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应用3.0T磁共振测量急性脑缺血患者头颅缺血灶体积和颈动脉斑块负荷,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94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在发病1周内行头颅和颈动脉磁共振多序列检查(头颅T1WI、T2WI、T2 FLAIR、DWI;颈动脉亮血3DTOF,黑血T1WI、T2WI及MPRAGE),测得脑内缺血灶的体积和颈动脉的管腔面积(LA)、血管总面积(TVA),并计算出管壁面积(WA)和管壁标准化指数(NWI).结果 (1)94例病例中,90例的图像符合研究要求;(2)两侧颈内动脉供血区缺血灶体积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侧颈动脉的平均血管总面积(TVA)、管腔面积(LA)、管壁面积(WA)和管壁标准化指数(NWI)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缺血侧颈动脉的管壁标准化指数(NWI)较非缺血侧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颈动脉斑块负荷与同侧大脑缺血灶体积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3.0T磁共振黑血技术能定量测量颈动脉斑块负荷,从而对预测脑缺血事件的发生以及监测病情的进展、评价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研究急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和患侧大脑中动脉的斑块负荷,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50例经临床和MRI证实为急性前循环缺血的患者在发病1周内行颈动脉和患侧大脑中动脉磁共振多序列检查,测得各血管的管腔面积(LA)、管壁面积(WA)、血管总面积(TVA),并计算出管壁标准化指数(NWI=WA/TVA)。结果①同一患者两侧的颈动脉NWI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大脑中动脉M1段的NWI(0.62±0.07)比同侧颈动脉的NWI(0.36±0.06)显著增高(P<0.01);③同侧颈动脉与大脑中动脉M1段的NWI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左侧r=0.89,P<0.001;右侧r=0.79,P<0.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系统性病变,可以同时累及多个血管床,而急性脑缺血患者以大脑中动脉斑块负荷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MR测定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ACI)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联性.方法 入组发生单侧肢体症状(颈内动脉供血区)的ACI患者103例,均在发病后1周内行颈动脉磁共振黑血成像(MR-BBI)及头颅常规MRI,测得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参数(管腔狭窄率、斑块负荷和成分)和相应供血区ACI病灶分布及大小,借此分析症状侧颈动脉斑块特征与ACI发生、大小的关联程度.结果 研究发现,症状侧颈动脉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PWV)及富脂质核(LRNC)含量是同侧供血区ACI病灶发生及大小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管腔狭窄和临床因素前后,P<0.05).结论 ACI发生及大小与同侧供血颈动脉的斑块易损特征(高斑块负荷和大LRNC)相关联.MR-BBI能细致化评估斑块易损特征,有利于临床分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性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3.0T MR高分辨管壁成像和MR血管造影在体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探讨MR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彩超检查证实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37例,所有病例行管腔MRA和管壁高分辨MR检查,MR检查序列包括3DTOF、DIR T1WI、T2WI、PDWI和MRA。其中,17例检查前1周内行CT血管造影检查,9例患者检查后1周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根据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部位,将获得的病理标本与MR图像逐层对照,研究斑块脂质成分、纤维成分和纤维帽、斑块钙化、出血和脂质坏死池等MR表现,探讨斑块变性的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结果:37个病例共发现52条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其中,管腔轻度狭窄24条(46.1%),中度狭窄19条(36.5%),重度狭窄7条(13.5%),闭塞2条(3.9%)。斑块钙化21条(40.4%)、无钙化斑块31条(59.6%);31条软斑块中纤维成分为主斑块8条(15.6%),有明显脂质核心斑块23条(44.2%);其中,伴斑块出血5条(10%)、脂质坏死核心3条(6%),纤维帽撕裂(溃疡或纤维帽撕裂)3条(6%)。相对于胸锁乳突肌,脂质坏死池在TOF、T1WI、PDWI、T2WI均呈显著高信号,钙化在各序列均呈低信号。斑块内出血的信号与出血的时间有关,新鲜出血各序列表现为点、结节或片状高信号,亚急性出血或者陈旧出血的信号与出血时间长短有关。结论:颈动脉MRA和管壁高分辨成像是评估颈动脉斑块风险性的有效手段,无创性MRA可以显示颈动脉斑块的狭窄程度;管壁高分辨成像可以直接显示斑块纤维帽、斑块内结构和成分,预测斑块脱落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5.
赵子周  赵辉林  曹烨  戈欣  路青  许建荣   《放射学实践》2011,26(7):785-787
目的:探讨颈动脉“亮血”3D-TOF MRA配合“黑血”血管壁MR成像技术对血管病变显示的能力。方法:采用颈动脉专用表面线圈,对31例疑有颈动脉病变的脑卒中患者行MR多序列(“亮血”3D-TOF、“黑血”T1WI、T2WI)检查,并进行颈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分类,比较“亮血”序列和“黑血”序列检测的阳性率。结果:31例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技术分析富脂坏死核心(LRNC)与颈动脉斑块负荷的相关性,并探讨影响LRNC的相关临床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病人323例,男235例,女88例,平均年龄(61.75±10.64)岁。所有病人在出现症状2周内完成颈动脉HR-MRI检查,并记录病人临床资料。基于HR-MRI影像测量并计算颈动脉斑块负荷指标,包括平均管腔面积(LA)、平均管壁面积(WA)、管壁体积(WV)、平均标准化管壁指数(NWI)、平均及最大管壁厚度(WT)、管腔狭窄程度,识别LRNC、钙化、斑块内出血(IPH),鉴定高危斑块。根据症状侧颈动脉有无LRNC将全部病人分为LRNC(+)组(178例)和LRNC(-)组(145例)。对2组病人颈动脉斑块特征及临床因素进行比较,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2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影响LRNC的颈动脉斑块负荷指标及相关临床因素。 结果 相比LRNC(-)组,LRNC(+)组男性更多,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者更多,年龄更大、总胆固醇水平更高(均P<0.05);LRNC(+)组平均LA更小,平均WA、WV、平均NWI更大,最大WT、平均 WT更厚,管腔更狭窄(均P<0.05);IPH、钙化、高危斑块发生率更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大WT是LRNC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总胆固醇是LRNC的危险因素(β=0.408,P=0.02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LRNC的保护因素(β= -3.145,P=0.045)。 结论 最大WT与LRNC密切关联,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LRNC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对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序列的选择.方法 对60例患者进行MCA的HR-MRI,检查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T1WI(TSE-T1WI)、加黑血技术的T1WI(BB-T1WI)、反辏恢复T1WI(IR-T1 WI)、TSE-T2WI以及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在上述5个序列上分别计算出管壁的信噪比(SNR)和管壁与管腔的信号差异噪声比(SD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Student-Newman-Keuls法)对上述5个序列的SNR和SDNR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对明确显示MCA存在斑块的21例患者按照上述方法计算斑块与管腔的SDNR,并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对上述5个序列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1)TSE-T1 WI、BB-T1WI、IR-T1WI、TSE-T2WI及PDWI序列之间的管壁SNR、管壁与管腔SDNR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SNR:F=5.443,P<0.001:SDNR:F=6.222,P<0.001);两两比较发现PDWI序列的管壁SNR和管壁与管腔SDNR与TSE-T1 WI、BB-T1 WI、IR-T1WI序列有明显的差异.(2)三种T1WI序列的管壁SNR、管壁与管腔SDNR没有统计学差异(P =0.507:P =0.379).(3)21例MCA明确显示有斑块的患者其斑块与管腔SDNR的差异在上述5个序列之间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TSE-T1WI序列显示MCA斑块与管腔的SDNR的均值最高.结论 PDWI序列的管壁SNR、管壁与管腔SDNR明显优于其他序列.三种T1WI序列中TSE-T1WI序列临床实用性较好.TSE-T1 WI序列对斑块内成分有较高的分辨率.MCA斑块HR-MRI时将多个序列配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嵇  赵辉林  曹烨  刘晓晟  赵子周  赵锡海  许建荣   《放射学实践》2012,27(12):1320-1323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测定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梗塞体积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检查,测量颈动脉管腔狭窄率和斑块负荷(最大管壁厚度及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评价斑块成分(坏死脂核,出血,钙化及纤维帽破裂),测得DWI急性脑梗死体积,计算OR值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结果:症状侧颈动脉狭窄程度、最大管壁厚度、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和斑块内出血、钙化和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症状侧(P值均<0.05);症状侧颈动脉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与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体积有较强的正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0.327,P<0.05)。斑块内出血和钙化是较强的急性脑梗死暴露因素(OR值分别为2.4和2.1,P值均<0.05)。结论: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斑块特征存在差异,且与急性脑梗死存在相关,提示这些特征可能为斑块不稳定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MR黑血运动致敏驱动平衡改良技术(improved motionsensitized driven equilibrium,iMSDE)序列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2例患者的39支粥样硬化狭窄性颈动脉进行DSA及黑血iMSDE成像,比较两者在评估狭窄处最小管腔直径、狭窄处斑块累及长度、斑块破溃和判断最大狭窄部位的差异。结果黑血iMSDE成像与DSA相比:在判断颈动脉最大狭窄部位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94);狭窄处最小管腔直径无显著性差异[(3.3±0.9)mm vs(3.2±0.8)mm,P=0.098];黑血iMSDE成像所示狭窄处斑块累及长度明显大于DSA[(21.9±5.6)mm vs(15.3±3.4)mm,P<0.001];黑血iMS-DE成像与DSA显示斑块破溃一致性较好。结论磁共振黑血iMSDE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结构和粥样斑块的形态,并为临床提供较可靠和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3.0T MRI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成分及其分布的特点.方法:对37例经超声诊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进行3.0T MRI检查,分析斑块高分辨MR图像,根据斑块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判定斑块不稳定情况,定量测量管腔、管壁、斑块成分的面积比例、纵向长度,并计算总管腔面积、血管负荷指数、偏心指数.结果:3.0T MRI共发现15例不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和稳定性斑块组在血管纵向分布上大面积脂质核心长度分别为7mm、0mm;血管负荷指数中位数分别为0.69、0.58;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82.1%和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偏心分布更明显,狭窄范围更长.平均管腔面积为23.87 mm2、30.16mm2,偏心指数分别为3.65、2.79,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斑块在纵向及血管横断面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特点,3.0T MRI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成分及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