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或手术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分析35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并与2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手术切除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另外检测10例因患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患者手术前后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作为对照。结果:所有肝癌患者在射频消融治疗后7d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降低,而手术组明显升高,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采用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可以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是肝癌患者的一种严重而致命的并发症,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如不积极救治,多数患者迅速死亡。我科采用射频消融的方法对2例难治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进行了止血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结合治疗经验和文献资料讨论射频消融在肝癌破裂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影响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在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所收治的使用微波消融治疗的大肝癌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的效果以及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使用微波消融治疗后,肿瘤完全消融率为78.3%。结论对于大肝癌患者而言,使用微波消融进行治疗,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肿瘤具体位置、直径、甲胎蛋白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肝癌患者使用微波消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肝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PRFA)治疗,简化了手术流程,减少了手术对患者的损伤。在射频消融(RFA)治疗过程中,消融范围易出现不均匀情况,即未完全消融肝癌或消融边缘(AM)不足的情况,会提高肝癌复发率。本文对肝癌PRFA治疗中AM的测量与控制展开研究。首先阐述RFA治疗原理及AM的概念,然后对AM的测量方法进行分类,分为二维和三维的测量介绍AM在手术中实时控制的重要性。通过对术中实时控制AM的方法介绍并分析优缺点,提出基于RFA治疗前后的三维重建融合图像的自动精确测量最小AM的方法,达到控制AM实现降低肝癌复发率的目的。最后分析指出在肝癌PRFA术中,AM如何实现精确的测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该研究旨在探讨射频消融在大尺寸肿瘤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法,以提高射频消融技术在临床治疗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基于射频消融的原理,分析“降滚”现象对大尺寸肿瘤完全消融的限制,并探讨大血管散热引 起的消融不完全问题,从而引出在射频消融中应用数学建模仿真来判断消融损伤程度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该研究基于相关 研究现状,强调数学建模仿真在射频消融中的作用,即术前模拟以预测消融效果,指导临床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创新之处 该研究总结了优化消融器械设计、模拟仿真等措施以改进治疗效果,并展望了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方向,如引入 肿瘤联合治疗和智能化技术,以提高射频消融的精准性和完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经病理、影像学诊断及AFP值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符合筛选条件的患者共80例,按住院号数的单、双数分成两组:对照组(TACE组)42例,综合治疗组(TACE 射频消融组)38例。对照组只给予TACE治疗,综合治疗组先行TACE后2~3周再予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两组患者行TACE术时对肝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及下腔静脉病变等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结果TACE组治疗42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5%和21%,中位生存期1.78年;综合治疗组38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8%和53%,中位生存期2.31年。综合治疗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TACE组(P<0.05)。综合治疗组的综合介入治疗效果与死亡风险率呈显著的负相关(OR=0.570,P<0.05)。结论TACE联合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No-touch射频消融技术(No-touc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No-touch-RFA)治疗小肝癌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许昌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小肝癌患者68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No-touch组(n=32)与传统射频组(n=36).收集患者的一...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经病理、影像学诊断及AFP值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符合筛选条件的患者共80例,按住院号数的单、双数分成两组:对照组(TACE组)42例,综合治疗组(TACE+射频消融组)38例.对照组只给予TACE治疗,综合治疗组先行TACE后2~3周再予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两组患者行TACE术时对肝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及下腔静脉病变等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结果 TACE组治疗42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5%和21%,中位生存期1.78年;综合治疗组38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8%和53%,中位生存期2.31年.综合治疗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TACE组(P<0.05).综合治疗组的综合介入治疗效果与死亡风险率呈显著的负相关(OR=0.570,P<0.05).结论 TACE联合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正>在恶性肿瘤中,原发性肝癌致死率较高~([1])。该病主要通过外科手术、生物疗法、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等方法治疗,对于身体状况不允许手术或晚期肝癌患者,手术难以实施~([2]),动脉化疗栓塞容易引发毒副反应,患者治疗依从性不高~([3]);射频消融的治疗边界相对较小,对较大肿瘤难以有效消融,容易造成肿瘤残留~([4])。近年来,生物免疫疗法在原发性肝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普外一区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癌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完全消融病例;同时,将可能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筛选单因素分析有差异选项进行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旨在明确RFA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80例肝癌患者共行94次RFA治疗,其中12例肝癌患者接受RFA治疗的次数≥2次,共处理102个病灶,完全消融病灶为84个(82.35%),不完全消融病灶18个(17.65%);完全消融患者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9.41%、61.76%、36.76%;且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数目及是否有血管癌栓形成均为影响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RFA作为局部微创治疗手段,能使肝癌患者取得一定生存获益,但其预后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数目、血管癌栓形成具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Rapid progression of residual tumor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as been observed increasingly. However,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s remain to be clarified.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whether low temperature of RFA at the target sites facilitates rapid progression of residual hepatic VX2 carcinoma and to clarify the possible underlying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2.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is a curative treatment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Percutaneous RFA has been shown to be beneficial for patients with small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lacking indications for resection. We experienced the case of a 53-year-old male who had conditions that suggested HCC, RCC, and 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 Abdominal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showed liver cirrhosis with 2.8 cm ill-defined mass in segment 2 of the liver and 1.9 cm hypervascular mass in the left kidney. These findings were compatible with the double primary cancers of HCC and RCC.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was performed to treat the HCC. After the TACE, a focal lipiodol uptake defect was noticed on a follow up CT images and loco-regional treatment was recommended. Therefore, we performed RFAs to treat HCC and RCC.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recurrence in the follow up image after 1 month.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应用不同方案行索拉非尼联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射频消融(RFA)(局部介入术前开始应用索拉非尼以及局部介入术后开始应用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5cm肝癌的适用性及安全性,初步观察其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始筛选纳入〉5cm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先行TACE联合RFA,术后开始口服索拉非尼;B组为先口服索拉非尼1~2周,再行TACE及RFA。规律随访,观察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截至2013年2月21日,A组与B组分别纳入患者15例。肝癌直径(8.9±3.1)cm,患者随访时间(27±11.8)月。两组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索拉非尼主要相关不良反应有手足皮肤反应(53.3%vs66.7%,P=0.710)、食欲下降(53.3%vs46.7%,P=0.999)、乏力(53.3%vs40.0%,P=0.715)以及腹泻(33.3%vs46.7%,P=0.710)等,只有1例患者出现4级的上消化道出血,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远期生存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生存时间:A组31月vsB组32月,χ2=0.050,P=0.822)。结论两种联合方案在治疗中晚期大肝癌均是安全适用的,且治疗风险相当。生存分析并未显示出应用哪一种联合方案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较罕见,各种治疗方法疗效不佳,预后差。 目的:随访观察1例肝移植治疗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近期疗效。 方法:观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例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患者经肝移植治疗后的情况,并回顾性分析迄今为止见于文献报道的国内外65例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组织来源、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与结论:该患者经肝移植后肝功能恢复正常,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鳞状细胞癌抗原等均降至正常水平,恢复良好。国内外研究表明,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组织来源多样,手术切除、化疗等治疗方法疗效不佳,预后差。本例结果显示,肝移植治疗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蛋白1(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1,ECMl)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肝脏细胞株(正常肝细胞株LO2、肝癌细胞株HepG2)和肝脏组织(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组织)中ECM1的表达,并比较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组织之间的ECM1表达差异。结果:ECM1的表达如下:正常肝细胞株LO2(-),肝癌细胞株HepG2(+);正常肝组织阳性率20%(4/20),肝癌组织阳性率85.4%(70/82)。统计分析表明,对ECM1的表达,肝癌组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结论:ECM1在肝癌组织中过表达。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肝癌是否存在肿瘤干细胞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已发现一些具有特异性的细胞标志物,但需进一步验证筛选。信号传导调控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复发过程中究竟起到何种作用,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而针对肝癌对放化疗抵抗特性,也有许多研究分析值得关注。 目的:复习相关文献,就肝癌干细胞起源、干细胞标志物、信号传导调控、对治疗抵抗原理及相应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方法:以“cancer stem cell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arkers, therapy”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6-01/2010-01关于肝癌干细胞标识、分子调控及治疗的文献;以“肿瘤干细胞,肝细胞癌,标志物,治疗”为检索词,机检索重庆维普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1996-01/2010-01相关文献。纳入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与结论:研究表明肝癌组织中存在肿瘤干细胞特性的细胞亚群,其来源可能是多源的,并与肿瘤转移特性密切相关。目前已发现的肝癌干细胞标志物如OV6、AFP、c-kit、EpCAM和CD90等,对干细胞识别筛选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Wnt,Shh,Notch和PI3K/AKT/mTOR等信号传导途径对肝癌干细胞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针对干细胞抗药特性,采取分子靶向治疗、分化治疗和抗体治疗,对肝癌治疗取得了初步疗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is performed as an alternative to surgical resection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liver malignancies. Although RFA can be performed safely in most patients, early and late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mechanical or thermal damage occur in 8-9.5% cases. Hemocholecyst, which refers to hemorrhage of the gallbladder, has been reported with primary gallbladder disease or as a secondary event associated with hemobilia. Hemobilia, defined as hemorrhage in the biliary tract and most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accidental or iatrogenic trauma, is a rare complication of RFA. Here we report a case of hemocholecyst associated with hemobilia after RFA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at was successfully managed b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放射粒子治疗少血供型肝癌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通过3期CT增强扫描并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少血供型肝癌53例,行CT引导下放射粒子植入治疗.结果:53例治疗后3月、6月、12月、24月AFP下降率依次是100%(53/53)、100%(53/53)、100%(44/44)、97.6%(41/42),肿瘤局部控制率依次是100%(53/53)、100%(53/53)、97.7%(43/44)、95.2%(40/42),生存率依次是100%(53/53)、100%(53/53)、83.0%(44/53)、79.2%(42/53).结论:CT引导下放射粒子125I治疗少血供型肝癌,定位准确,是提高治疗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脏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开展的国际首例脾脏射频消融治疗ITP的疗效。结果 1例43岁女性食管癌患者,经反复外周血计数、血涂片和骨髓穿刺等检查证实合并原发性重症ITP,其血小板计数小于(5~10)×109/L,经规范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静滴人免疫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长春新碱和输注血小板等治疗无效。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脾脏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第22天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无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超过8个月,患者呈完全应答。结论脾脏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ITP安全、有效,值得扩大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