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腹膜转移是恶性肿瘤性病变的终末期,对其正确诊断有助于原发肿瘤的术前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CT可发现腹膜转移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腹膜不规则增厚,呈结节状、条带状软组织影,适用于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但对于小病变的敏感度低于50%.MRI组织对比度好,解剖分辨力高,对于较小腹膜转移瘤及腹膜播散的诊断能力明显优于CT.尤其是随着近年MRI技术的发展,DWI序列和动态增强扫描序列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恶性肿瘤腹膜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因此,CT、MRI已广泛应用于腹膜转移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长骨转移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具有明确原发病史或病理证实的45例长骨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骨转移瘤病灶的X线、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其中X线检查18例,CT检查26例,MR检查18例(部分患者同时做2种或3种检查)。结果 X线发现20处病灶的基本特点为呈不规则形、多发斑点虫蚀样破坏或类椭圆形透亮区。无论累及骨端还是累及骨干病变,均伴有周围骨质破坏,并部分相邻皮质伴有不连续条带状骨膜增生。CT发现27处病灶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范围可单侧或四周,部分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累及骨干分为皮质型和常见型。MRI发现20处病灶表现为长T1长T2、压脂像为高信号。结论长骨转移瘤在影像学表现上具有多样化特点,具体在X线、CT、MRI表现各自具有其特征性。相对而言CT、MRI在敏感性方面显示出较显著优势,尤其是MRI在发现早期髓腔病变具有较高敏感性。但X线检查在骨膜反应方面则优于其他检查。若将X线、CT和MRI三者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验证,对于诊断长骨转移瘤和与骨其他病变相鉴别具有显著意义,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为RPF的影像学表现。5例均行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5例中弥漫型4例,肿块型1例。CT平扫可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显示不同程度强化,MRI T1WI、T2WI呈低信号。结论:RPF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其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三叉神经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三叉神经瘤,分析其MRI、CT及DSA表现。结果:肿瘤表现①中颅窝6例,肿瘤瘤体小,多为实性无囊变。后颅窝4例,瘤体大有囊变、坏死。跨颅窝3例,典型的哑铃状;②MRI T1WI肿瘤呈稍低信号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及高、等混合信号,CT平扫为低或混合密度。增强呈均匀性或环状、结节状强化。DSA示肿瘤多血供,斑点状染色;③三叉神经根增粗及功能异常,常伴岩骨、颅底骨质吸收、破坏。结论:MRI、CT是三叉神经瘤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MRI优于CT,定性困难者,结合DSA易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6.
腹膜转移癌是恶性肿瘤细胞经血管、淋巴管转移至腹膜腔的最常见的继发性腹膜肿瘤,临床预后较差。目前国际通用术前腹膜癌指数来评估其转移程度,选择合适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新策略(CRS+HIPEC)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并降低死亡率,因此术前合理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就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腹膜转移癌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常用的MSCT、DWI及PET-CT3种影像检查技术在腹膜转移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8.
囊性脑转移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囊性脑转移瘤的CT、MR I表现特点。方法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转移瘤26例,男1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7岁。15例行CT平扫,13例行MR平扫,11例行增强CT和/或增强MR I扫描。结果26例共48个囊性脑转移灶,囊壁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MR T1W I和T2W I呈等或稍低信号,根据囊壁的形态将其分为3种类型:不均型、结节型、均匀型。MR T1W I囊液信号强度略高于、T2W I高于脑脊液信号强度,而CT密度与之相似或略高。增强扫描肿瘤呈环形强化,部分病灶可见强化壁结节。结论囊性脑转移瘤形态多样,需与脑脓肿及其他肿瘤性囊性病变相鉴别,MR I多方位增强扫描对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的 CT 和 MRI 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患者中,21例行多层螺旋 CT 检查,9例行 MRI 检查.观察 CT、MRI 平扫和增强时肿瘤的特征性改变.结果27例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边缘规则光整,直径多在5~10cm之间,CT 平扫肿瘤呈实性或囊实性.CT 增强后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10例,主要呈云絮状、索条状强化;动脉期9例可见纤细血管显影.门脉期及延迟扫描轻度渐进性强化13例.MRI 平扫呈不均匀长 T1长 T2影,DWI 呈高信号,4例可见靶征改变,增强后门脉期及延迟呈渐进性强化.无一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CT 结合 MRI 检查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其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腹膜假性黏液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瘤(PMP)的影像诊断。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MP2例,术前均行超声、CT和MRI检查,其中1例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结果2例PMP超声表现为腹腔内多囊性肿块,内部回声不均;CT表现为网膜、肝脾周围、肠间多发低密度影,内部可见分隔,肝边呈“扇贝样”;1例可见病灶内点状及线状钙化,并见病灶沿胸腹腔间隙向后纵隔生长,MSCTA示肝外段门脉主干受侵变窄,MRI示病灶呈长T1、长T2改变。结论PMP在CT和MRI上病变部位和病变形态有其特殊影像学表现,术前影像学的评价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1.
12.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病人12例,术前均进行了CT或MRI检查。结果CT表现平扫上为等、低密度混合的软组织肿块影,外形不规则,边界清楚(n=9)或模糊(n=3);增强扫描时呈不均性强化,坏死区不强化。MRI表现边界模糊,信号混杂。T1WI序列上多与肌肉等信号(n=11),内示局灶性长T1信号影;T2WI抑脂序列上以略高信号为主,边界清楚(n=2)或模糊(n=10),内示局灶性长T2信号,周围软组织浸润表现为片状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呈不均性强化。结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14.
胸膜结核球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膜结核球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3例,其中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伴有肺结核和8例病变同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经治疗随访确诊胸膜结核球的X线平片表现,其中CT检查18例和MRI检查6例。结果23例中X线胸部平片呈圆形9个,椭圆形6个,病灶密度均匀,边缘清楚。CT检查18例,胸膜病灶形态为乳头状6例,卵圆形11例,1例形状不规则。CT平扫呈等密度11例,稍高密度5例,混杂密度2例。病灶边界清楚13例,部分模糊5例。6例MRI检查的病例形态为乳头状形4例,卵圆形2例。其中病灶表现为T1WI上呈略低信号,T2WI上中等或略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显著均匀增强2例;病灶表现T1WI上呈低、等信号,T2WI上略高或混杂信号,增强后病灶中央呈低信号,周边呈薄壁环形强化4例。结论X线平片检查可作为发现病变的首选方法,而该病CT及MRI检查的表现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部I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女各3例,年龄1~61岁,平均35.5岁。5例行CT扫描,其中4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仅行平扫;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肠系膜4例,横结肠1例,前列腺后方1例。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部分相互融合。4例边界清晰,2例不清晰。病灶最大横径5.3~15.4cm。CT平扫4例密度均匀,1例密度不均匀,CT值25~58HU;增强扫描3例呈明显强化,其中不均匀强化2例,均匀强化1例,1例呈轻度均匀强化,2例强化病灶内及周边可见血管影。1例MRI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中心可见不规则黏液样变性,呈明显短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呈明显均匀强化,黏液样变性区无强化。结论 CT、MRI能清楚显示IMT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依赖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6.
骨巨细胞瘤CT征象分析(附42例报告)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1)骨巨细胞瘤骨质破坏有囊样膨胀性破坏和单纯溶骨性破坏两类,前者占多数;(2)病灶内多数无骨性分隔(40/42,95.2%);(3)多数病灶内可见骨嵴(63.2%);(4)44.7%的病例存在完整或不完整的硬化边;(5)骨内软组织密度多不均匀,其中5例(11.9%)出现液-液平面;(6)骨外软组织肿块多出现在骨壳断续或不完整的病例.结论CT可以加深对骨巨细胞瘤的认识,丰富其影像学征象,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18.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脊柱骨巨细胞瘤(GCT)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由病理证实的脊柱GCT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7~69岁,平均32.6岁)。所有病例拍摄病变节段X线正侧位片,22例行CT检查,16例有MRI检查。结果发生于颈椎1例,胸椎10例,腰椎6例,骶椎13例,其中术后复发7例,肺转移1例。X线平片表现为侵袭性溶骨破坏及椎体压缩改变;CT主要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和较大软组织肿块;其MRI表现T1WI多为低等信号;T2WI为高低混杂信号特点。结论结合X线平片、CT、MRI等影像检查可对脊柱GCT做出明确诊断。CT和MRI可提供更多信息,对临床分期、手术方案制订及术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肾脏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MSCT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本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7例肾脏SFT的MSCT影像资料,分析病变良恶性、部位、数量、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强化程度和方式、供血血管等.结果 CT诊断良性6例,恶性1例,与病理符合率100%.7例均为局灶型,最大直径2.8~11.2 cm,4例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良性肿瘤呈类圆形及不规则形各3例,其中1例肿瘤伴有钙化及坏死,余呈稍高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恶性病变呈类圆形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实质部分稍高于肾实质,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CT增强皮质期肿瘤实质呈轻中度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更明显,呈进行性强化方式.后处理显示肾动脉分支参与供血.病理示肿瘤由梭形细胞、纤维及血管组成.结论 肾脏原发性SFT罕见,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与临床病理密切相关,CT可以用于鉴别其良恶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