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云枝  张铭 《江苏中医药》2005,26(10):53-54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错综复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李东垣则从脾虚湿痰立论;清代陈修园则把眩晕病机概括为风、火、痰、湿四端。笔者临床30余年来,从脾论治本病颇有体会,  相似文献   

2.
<正> 眩晕证在临床多见,其病因较多。古人有“风眩”、“火眩”、“痰眩”、“虚眩”等等之说。风眩始见于《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孙思邈、沈芊绿也都认为肝风能引起眩晕;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济生方》曰:“胖人停饮而眩”;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王肯堂认为火致目眩,张三锡主张痰火成眩;虚眩《灵枢》谓:“上虚则眩“,张仲景、徐春甫同意此说。张景岳认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见痰火者,不过一二,但卢搏导主张下虚上实而眩。《临证指南》曰:“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气,风阳上冒,中虚下虚”。我认为眩晕证,病况繁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风、痰所致。故痰聚中焦而上泛,火借风力而飞扬,直达清空之窍而引起眩晕证。善治上者,必求其下。滋其苗者,必灌其根。治病必求于本。因而风、火、痰,则为产生“眩晕”之根本。脾居中洲,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在里属阴,藏而不泻,故脾为阴脏,其性主升,升  相似文献   

3.
戎书程 《山西中医》2001,17(4):53-53
美尼尔病属中医眩晕的范畴。前贤有“无虚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之说。然而临床所见总以痰证为多。故《丹溪心法》云 :“头眩 ,痰挟气虚并火 ,治痰为主 ,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 ,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 ,有火痰者”。对此 ,笔者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美尼尔病多例 ,疗效甚佳。现举例如下。阎某 ,女 ,40岁 ,农民 ,1995年 10月 8日初诊。眩晕、耳鸣 ,伴恶心、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消瘦 1年 ,曾在某医院诊断为美尼尔病。先后服用中西药治疗均无明显好转 ,故前来就诊。刻诊 :眩晕 ,常突然发作 ,发作前先有耳鸣 ,左…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属中医“头痛”、“眩晕”范畴。本病的病因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千金方》“肝厥头痛,肝为厥逆,上亢头痛也。”认为肝是高血压病的发病枢纽。《景岳全书》有“无虚不作眩”,《丹溪心法》则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认为脾虚痰湿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虞抟则倡“血瘀致眩”,《医宗金鉴》也认为“瘀血停滞,神迷眩晕,非用破血行血之剂,不能攻逐荡平也”,认为血瘀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笔者现就老年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泽泻汤治疗眩晕72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内科疾患。多属慢性疾病,不易根治。其发生的病机,虽颇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四个方面。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并见。对于本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其治疗,历代医籍论述颇多。如《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目之为眩”,《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张景岳则认为“无虚则不作眩”,  相似文献   

6.
头为诸阳之首,请经之汇,六淫外袭、七情戕伤均可致病。《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先肾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火不作眩”之谓。今报告肝肾阴虚所致之头痛眩晕1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康  马治国  周喻 《光明中医》2012,27(2):342-343
眩晕,中医可从眩和晕两方面理解.眩指眼花,晕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常并见,故称之为眩晕[1].现代医学的内耳眩晕、低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疾病均与本证有关.眩晕在中医典籍中早有描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是由肝风内动而发.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无痰不作眩".  相似文献   

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 I)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病,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本病有上升趋势。近年来,国内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报道屡见不鲜,效果显著。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VB I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历来医家们认为此病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虚为主,主要夹风、火、痰、瘀等。医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素问》主张应从风火立论。《景岳全书·眩运》中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局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丹溪心法》云:“无痰则不作眩”。现在学者的观点也不尽…  相似文献   

9.
眩晕一证,历代医籍论述颇多。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灵枢·海论》“髓海不足”等记载。以后《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认为“无痰不作眩”提倡“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自《内经》以下,主风、火、痰、虚者较多,但临床所见,因瘀而致眩晕者,亦复不少,兹将临床常见证治方法分…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常见于中老年人,以头颈部位置性眩晕为特点。发病率较高,约占颈椎病40%,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长时间低头等不良习惯的增加,颈性眩晕的发病率日趋增加,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病因病机中医将颈性眩晕归为“眩晕”范畴,有关“眩晕”的记载,最经典的论述始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世最具代表性的有3家,即金·刘完素的《河问六书》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的“无痰不作眩”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的“无虚不作眩”论。《灵枢·海论》中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描述;《灵枢·口问》有“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的记载;《灵枢·卫气》则提出“上虚则眩”的理论。而后世医家张介宾在《眩晕论》中不但提出“无虚不作眩”的理论,并着重指出“上虚则眩”。其《灵枢》和张介宾的“上虚则眩”,与现代医学的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十分相似。2临床分型刘佳林[1]将颈性眩晕分为5型,即肝阳上亢型、气血两虚型、肾阴不足型、痰浊上蒙型及肝胆郁热型。苏...  相似文献   

11.
眩晕是一个自觉症状。眩即眼目昏花,晕即头脑运转。《伤寒明理论》谓:“眩为眼黑。眩也,运也,冒也,三者形俱相近;有谓之眩运者,有谓之眩晕者。”此症轻者闭目片刻即止,重者如坐舟车,常伴有恶心、呕吐等。其发病原因,历代医籍中均有详细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河间六书则》认为此乃风火所致,“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丹溪把它归之于痰,所谓“无痰则不作眩”;景岳认为“无虚则不作眩”,本病乃由虚而来。总之,眩晕一证,病机变化多端,历代诸医家有风、火、痰、虚等各种论点。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脑震荡后遗症等等,临床表现,每每以眩晕为主。殷师在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对眩晕的治疗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立法用药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兹结合临床实例,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古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多种论述。眩晕实为本虚标实证,肝肾亏损,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眩晕发作时当速折其标,病情缓解后再徐图其本。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白茯苓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作用。笔者用温胆汤加减,治疗61例眩晕证,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收集门诊病例61例,男性18例,女性43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41岁,病史最长34年,最短2d。2 治疗方法温胆汤加减:半夏10~25g,陈皮10~15g,竹茹10~15g,茯苓10~15g,夏枯草10~20g,赭石15~20g,生…  相似文献   

13.
眩晕一症,多袭“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论治,而对用血淤引起的眩晕则多有忽视。笔者从临床所见,血淤至眩实为屡见不鲜,笔者治疗阳亢血淤眩晕多例收到较好疗效,兹举例下: 龙××,男64岁,退休干部,1992—09—03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5年之久,常觉头晕目眩,虽未断服“复方降压片”类药物,血压即使降至正常范围,而眩晕仍少有缓解之  相似文献   

14.
何炎老中医治疗眩晕经验介绍刘石坚主题词眩晕/中药疗法@何炎眩晕一症病因甚多,《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谓“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则云“无虚不能作眩”。何炎老中医融汇诸家学说,结合数10年临床经验,将...  相似文献   

15.
眩晕一证,临床多见,传统多认为“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故多从虚、痰、瘀、风、相火论治。然笔者临床观察发现,该证除表现眩晕外,多伴有口干口苦,胸胁苦满,纳呆,心烦喜呕,伴有或不伴有恶寒发热,偶见往来寒热者,证属少阳,乃少阳枢机不...  相似文献   

16.
张胜茂治疗眩晕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霞 《四川中医》1999,17(10):4-5
眩晕一症,病因甚多,可见于耳性眩晕、脑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病及低血压、贫血等。古代医家对本病论述颇多,不外风、火、痰、虚。《素同·至真要大论》曰:“造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汉心法·头眩》谓:“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则云:“无虚不能作眩。”张胜茂主任医师从事临床三十余载,治疗眩晕能融合各家学说,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取得较好疗效,介绍如下。至扬世眩晕颈椎病为颈椎退行性变,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张师采用内科疗法疗效甚好。其中推动脉型以体位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为主要表现。张师认为,颈…  相似文献   

17.
<正>眩晕是中医内科常见病症,眩即眼花,晕指头晕,因二者常并见,故统称眩晕。其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晄白,甚则晕倒。《证治准绳》云:"眩谓眼黑眩也。"眩晕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历代医家多有阐发。《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满,耳为之苦倾,目之为眩"的记载;刘完素主风火生眩论,李东垣谓脾虚生眩;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张介宾力倡"无虚不作眩"。《素问·至真要大论》  相似文献   

18.
朱崇华 《光明中医》2005,20(3):22-23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 ,眩晕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首言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后河间提出风阳化火说 ;丹溪主张 :“无痰不作眩” ;景岳倡言 :“无虚不作眩”。综各家所说 ,考临床所见肝、痰、风、火、虚诸因兼而有之。肝之病 ,有肝阳、肝风、肝火、肝郁之别 ;虚之证 ,有气虚、精亏、血少、肾衰之异。笔者在临证中将辨病 ,辨证相结合 ,运用经方治疗眩晕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高血压病眩晕1 1 泻心汤合泽泻汤加味治阳症高血压眩晕1 1 1 病例资料 :沈某 ,女 ,6 3岁 ,眩晕、头胀痛反复发作十余年 ,加重一月。头昏眼花…  相似文献   

19.
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中 ,男 1 4例 ,女 1 6例 ;年龄 2 3岁~ 55岁。诊断依据 :阵发性旋转性眩晕 ,头位和姿势改变时加重 ,伴恶心 ,呕吐 ,面色苍白 ,出冷汗 ,血压下降 ,眼球震颤或 /和耳鸣 ,听力减退 ,反复发作 ,并除外其他疾病。2 治疗方法 半夏三草汤药物组成 :清半夏 1 5g,仙鹤草 60 g,夏枯草 30 g,益母草 30 g。每日 1剂 ,水煎分 2次服。3 治疗结果 服药 2天~ 6天 ,临床症状消失 ,30例均治愈。随访 1年未复发。4 讨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云 :“无痰则不作眩。”可见 ,美尼尔…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湿、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眩晕的类型可对其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