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BDNF、TrkB和E-cadherin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细胞系中的表达,初步探讨BDNF、TrkB和E-cadherin与SACC高转移性及神经侵袭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SACC高、低转移细胞系SACC-LM和SACC-83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和Western 免疫印迹技术检测BDNF、TrkB和E-cadherin在其中的表达差异;在SACC-83细胞系中加入外源性BDNF因子、TrkB抑制剂k252a,分析BDNF/TrkB通路在SACC侵袭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Western 免疫印迹、细胞形态观察、细胞迁徙和侵袭实验评估SAC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进程。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BDNF 和TrkB在SACC-LM中的表达高于SACC- 83,E-cadherin在SACC-LM中的表达低于SACC- 83;外源性BDNF刺激能有效诱导TrkB的激活和表达,降低E-cadherin的表达,提高N-cadherin的表达,使细胞形态呈长梭形改变,促进SACC-83细胞的迁徙、侵袭能力;而TrkB受体抑制剂k252a可有效抑制BDNF的各种作用,降低SACC-83细胞形态变化和迁徙、侵袭能力。结论 BDNF/TrkB信号通路通过介导SACC的EMT过程,促进SACC的迁徙、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BDNF、TrkB和E-cadherin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76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和2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BDNF、TrkB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与正常唾液腺组织相比,BDNF、TrkB在SACC组织中呈现高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5%、92.1%;E-cadherin呈现中低表达,阳性表达率为46.1%。BDNF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肿瘤转移显著相关(P<0.05)。TrkB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神经侵袭、肿瘤转移显著相关(P<0.05)。 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神经侵袭、转移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SACC中,BDNF表达与 E-cadherin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TrkB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BDNF、TrkB和E-cadherin的表达与S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检测3者的表达对SACC的诊断和临床病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期望建立一种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体外研究模型。方法:通过将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M与小鼠背根神经节在基质胶中进行共培养,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荧光双染动态观察肿瘤细胞与神经轴突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通过对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体外模型的观察,发现嗜神经侵袭过程的发生是肿瘤细胞与神经之间特异性的相互作用。结论:本研究的腺样囊性癌一背根神经节共培养能够模拟癌细胞嗜神经侵袭的发生过程,对于研究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BDNF和TrkB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揭示BDNF和TrkB与唾液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特性和神经侵袭特性的关系。方法:以30例SACC标本为研究对象,以5例正常腮腺及3例腺泡细胞癌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对BDNF和TrkB进行检测。以SACC高、低转移细胞系ACC-2和ACC-M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组化、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BDNF和TrkB在其中的表达差异。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显示:TrkB表达水平在嗜神经现象组显著高于未见嗜神经现象组(Ρ<0.05),BDNF表达水平与嗜神经现象无关(Ρ>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均检测到BDNF和TrkB在ACC-M中的表达高于ACC-2(Ρ<0.01)。结论:TrkB的表达强度与SACC的神经侵袭特性相关,BDNF和TrkB的表达强度与SACC的高转移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RNA-Seq技术分析与施万细胞共培养前、后的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明确嗜神经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相关基因。 方法: 采用腺样囊性癌与SD大鼠施万细胞共培养模型,分析共培养前、后SACC细胞基因表达变化,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聚类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采用qRT-PCR对其中6个关键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采用edgeR软件(3.12.1)进行表达差异显著性分析,将P≤0.05、差异表达倍数的绝对值大于1作为差异显著性标准。 结果: 在腺样囊性癌单独培养组与共培养组之间发现395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logFC|≥1.0),其中135个基因上调(34.2%),260个基因下调(65.8%)。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PNI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血管再生、细胞外基质的组成、细胞增殖、凋亡和上皮形态发生;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参与组氨酸代谢、肿瘤坏死因子、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重要生物学通路。利用qRT-PCR技术对其中6个关键基因进行验证,验证结果与RNA-Seq趋势一致。 结论: 得到了SACC嗜神经侵袭PNI的相关差异基因,为阐明SACC的嗜神经侵袭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腺样囊性癌细胞在雪旺氏趋化移动中的作用,并探讨腺样囊性癌的嗜神经侵袭机制。方法:将雪旺氏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上室,下室分别加入腺样囊性癌细胞、人舌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空白对照组下室中DMEM培养液无细胞条件培养液,于孵箱中孵育10h后计数移动到下室的雪旺氏细胞数。结果:与人舌癌细胞组、成纤维细胞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腺样囊性癌细胞组中移动到下室的雪旺氏细胞数显著增加,而人舌癌细胞组、成纤维细胞组及空白对照组间移动到下室的雪旺氏细胞数无显著差别。结论:腺样囊性癌细胞产生的某种物质可促进雪旺氏细胞趋化移动,可能参与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机制。  相似文献   

7.
XAGE-1b基因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睾丸抗原家族中XAGE—1b基因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ACC—M中的高表达是否与其转移相关。方法:采用RNA干扰方法抑制腺样囊性癌低、高转移细胞ACC-2、ACC—M中XAGE—1b基因的表达,检测该基因表达改变对肿瘤细胞体外迁移能力以及裸鼠体内肿瘤细胞肺转移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XAGE—1b基因干扰质粒转染腺样囊性癌细胞后,RT—PCR验证干扰效率显示.XAGE—1b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Boyden小室检测肿瘤细胞体外迁移能力明显下降;在裸鼠体内检测基因干扰后的肿瘤细胞肺转移能力与ACC—M相比也显著下降(P〈0.01)。结论:RNA干扰作用抑制了XAGE—1b基因的表达,体外实验和体内检测中显著影响了肿瘤细胞的迁移黏附以及肺转移能力,初步证实了XAGE—1b基因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转移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DAM9、ADAM10基因沉默对腺样囊性癌高转移潜能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15例腺样囊性癌原发灶和相应淋巴结转移组织中ADAM9、ADAM10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RNA干扰方法抑制腺样囊性癌高转移潜能细胞系ACC-M、SACC-LM中ADAM9、ADAM10基因的表达,检测该基因沉默后对肿瘤细胞周期及体外增殖、转移能力的影响。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ADAM9、ADAM10蛋白在腺样囊性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表达比在原发灶组织中显著增高(P〈0.05);ADAM9、ADAM10基因沉默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5),肿瘤细胞出现S期阻滞;并且ADAM9、ADAM10基因沉默后,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1)。结论:ADAM9和ADAM10基因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转移有关。ADAM9、ADAM10基因沉默可改变腺样囊性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侵袭能力等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p16基因缺失、突变及表达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 p16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中的缺失和突变等结构变化及其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和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 (SSCP)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 ACC- 2和高转移细胞克隆 ACC- M进行 p16基因缺失、突变的检测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p16基因在细胞株中的蛋白表达。结果 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 ACC- 2检测 p16基因阳性 ,高转移细胞克隆 ACC- M缺失 ,两个细胞克隆均无点突变 ,ACC- 2的p16蛋白表达阳性 ,而 ACC- M蛋白表达阴性。结论  p16基因在高转移涎腺腺样囊性癌克隆中的缺失 ,表明 p16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演进和转移中具有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 (LIFR)与人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以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 2及其肺高转移株ACC M作为研究肿瘤转移分子机制的模型 ,应用RT 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IFR的表达。结果 :RT PCR检测表明LIFRmRNA在肺高转移细胞株ACC M细胞中的表达低于在ACC 2细胞中的表达 ,免疫组化检测表明LIFR蛋白在ACC M细胞中表达降低。结论 :LIFR在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甘丙肽(Galanin,GAL)和甘丙肽2型受体(GALR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神经侵袭中的作用.方法:将SACC细胞与小鼠背根神经节(DRG)共培养.qRT-PCR、Western Blot检测SACC细胞GALR2的表达;CCK-8、流式细胞术、划痕、Transwell检测GAL对SACC细胞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 83细胞与鸡胚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共培养模型中肿瘤细胞对神经节突起生长的诱向作用,并初步探讨发挥诱导作用的因子.方法采用玻璃底培养皿构建SACC与DRG共培养模型,SACC-83细胞接种至中央孔内,DRG组织环绕接种1周.观察神经节突起的生长情况,再分别以不同培养液对DRG培养,实验分6组:1组每孔中各加入SACC-83条件培养基、2组加入鼠成骨细胞系MC3T3-E1条件培养基、3组加入牙龈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基、4组加入无血清高糖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cation of Eagle's medium with high glucose,H-DMEM)、5组加入含15%胎牛血清的H-DMEM、6组加入SACC-83细胞裂解液对DRG培养36 h,观察神经节突起的生长情况.结果培养36 h玻璃底培养皿共培养模型中多数神经节突起呈向中心趋向生长的状态;1组有明显的促神经节突起生长的作用,4~6组无促神经节突起生长的作用.结论以玻璃底培养皿构建肿瘤-神经共培养模型能较好地观察肿瘤细胞构成的微环境对神经突起生长的趋化作用,该作用与细胞分泌的某些特异性神经活性物质有关,该现象的存在可能与SACC嗜神经侵袭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酪氨酸激酶B(TrkB)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的表达情况,探讨TrkB和VEGF在SA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两者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7例SACC患者组织病理切片中TrkB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评价TrkB,VEGF在SA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TrkB,VEGF在SA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是89.36%(42/47例)和85.1%(40/47例),在有神经侵袭、转移及实性型SACC患者组织切片中TrkB和VEGF的表达率均高于无神经侵袭、转移及腺样管状型者,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TrkB和VEGF的表达率成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TrkB,VEGF的表达强弱与SACC的嗜神经侵袭,血行转移能力成正相关关系,表明两者在SACC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TrkB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并由此推测TrkB可以作为抗血管治疗SACC的潜在的靶向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周期性双轴力学应变对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株ACC-M、低转移细胞株ACC- 2中E- cad和α、β、γ- cat的表达以及ACC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粘附的影响。方法采用成组设计,分别选取频率为每分钟3次的1 000、4 000 μ应变对ACC- 2、ACC-M细胞分别加载,每天定点加载1次,每组加载时间分别为每次1 h、3 h和6 h,共加载2次。第3天上午8点收获细胞;将未受力学刺激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受力学刺激的细胞作为实验组。细胞在力学刺激后行E- cad和α、β、γ- cat及细胞核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和定位观察。用MTT法测定ACC细胞和ECM的粘附率。结果对照组除ACC- 2细胞E- cad低于ACC-M细胞外,ACC- 2细胞α、β、γ- cat表达均高于ACC-M细胞;在力学刺激下,E- cad和α、β、γ- cat的表达随时间而变化。对照组ACC- 2细胞和ECM的粘附率高于ACC-M细胞,但在力学刺激后,与对照组比较,ACC细胞和ECM的粘附率随时间而变化。结论在力学刺激后,ACC- 2、ACC-M细胞出现E- cad/cat复合体表达的改变,同时其和ECM的粘附率也发生了改变,显示力学刺激后细胞粘附发生变化在肿瘤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MSCs)对舌鳞癌细胞系Cal-27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培养hBM-MSCs和Cal-27,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hBM-MSCs和Cal-27共培养,获得共培养后的Cal-27细胞。划痕实验观察Cal-27的迁移面积;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观察Cal-27的迁移及侵袭细胞数目,绘制条形图。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hBM-MSCs对Cal-27侵袭相关肿瘤标志物E-cadherin、twist、slug、snail、MMP-2、MMP-9基因表达的影响;使用Western 免疫印迹技术,观察hBM-MSCs对Cal-27侵袭相关肿瘤标志物MMP-2、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BM-MSCs可促进Cal-27的侵袭,伴随E-cadherin下调,twist、slug、snail、MMP-2、MMP-9基因表达上调及MMP-2、MMP-9蛋白表达上调。结论 hBM-MSCs促进Cal-27细胞的侵袭作用,可能与其上调Cal-27细胞侵袭作用相关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牙髓干细胞对皮肤成纤维细胞衰老及增殖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从人牙髓中提取,培养牙髓干细胞,与皮肤成纤维细胞分组共培养,分为3组:对照组(单纯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条件培养基组(利用牙髓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成纤维细胞)、直接共培养组(采用Transwell共培养小室)。共培养后,进行 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成纤维细胞的衰老情况;利用 CCK-8 法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采用RT-PCR和 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衰老相关蛋白 p21、p53以及pRb 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后2组的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β半乳糖苷酶降低、增殖能力增强、G1期细胞减少而S期和G2期增多, p53、p2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而PRb表达升高。结论:牙髓干细胞及其条件培养基具有抗皮肤成纤维细胞衰老的作用,为牙髓干细胞在抗皮肤衰老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和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ILK和E-cadherin在SACC及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ILK在SACC中表达,ILK的表达与SACC临床病理分型不相关(P>0.05),与TNM分期有关,在发生神经侵犯及远处转移的病例中,ILK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正常涎腺组织相比,E-cadherin在SACC中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表达与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有关,且在实体型、发生神经侵犯及远处转移的病例中,E-cadherin表达下降更明显(P<0.05);ILK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768,P<0.001)。结论:SACC组织中ILK表达上调而E-cadherin表达降低,有望成为临床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恶性程度、评估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