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评价健康教育预防农村学龄儿童伤害的干预效果,为儿童伤害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恩施市某乡镇小学三、四、五年级,中学七、八年级所有在校学生共1 006人为干预组,另一个乡镇的中小学对应年级的在校学生共1 115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儿童进行为期1a的预防儿童伤害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通过对干预前后的伤害问卷对比干预前后学龄儿童伤害发生率的变化.结果 干预组学龄儿童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的18.1%下降至于预后的10.2%(x2=25.560,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伤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68,P=0.226).干预组留守儿童的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的23.5%下降至干预后的11.7% (x2=23.127,P<0.05).干预组学龄儿童的跌落伤和烧烫伤由干预前的7.8%和1.9%分别降至干预后的3.7%和0.8% (x2值分别为16.071,4.864,P<0.05).结论 健康教育干预对减少农村学龄儿童伤害,尤其是减少留守儿童的伤害发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探索黔北农村学龄儿童跌落伤特征与干预效果,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降低儿童伤害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12年首次干预前先进行基线调查,调查黔北农村学龄儿童2 854名,经16个月的多次综合干预后,抽取其中1 502名儿童进行问卷随访调查,了解干预后跌落伤相关的知识、态度、发生率及变化差异.结果 基线调查2 854名,跌落伤害年发生率为6.24%;干预后调查1 502名,跌落伤害年发生率为3.93%,干预前后跌落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0,P<0.05),在道路情况、参与打架及受伤部位方面干预前后分布明显不同(x2值分别为9.92,9.38,6.33,P值均<0.05);小学生跌落伤的发生率(4.17%)高于初中生(3.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9,P>0.05);干预前后在“步行注意路面平整、骑车时注意力集中、玩耍时不互相推搡、运动时去宽阔地方、伤害发生后应拨打120”等方面知晓率的提高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6.95,50.39,42.00,28.30,491.14,P值均<0.01).结论 黔北农村儿童跌落伤发生率较高,干预后跌落伤害发生率明显下降,但相关知识掌握还不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切实将儿童跌落伤害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少年视力不良患病率长期居高不下,患病总人数居世界第一,是处于逐年增加状态[1-3].近年来四川都江堰市学生体检结果发现,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逐渐增加,且有低龄化趋势.为探讨预防农村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有效方法,笔者于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对都江堰市3所农村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2a的干预. 1 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鼓膜创伤原因,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6月71例学生鼓膜创伤原因、损伤方式及穿孔愈合情况。结果 17例学龄前及小学生中,铅笔等直接损伤11例(64.7%),掌拳击伤4例(23.5%);54例中学生中掌拳击伤42例(77.8%),篮球击伤11例(20.4%)。71例儿童就诊原因分别为耳道出血19例(26.8%)、耳痛22例(31.0%)、有被打史35例(49.30%)。71例中,除2例感染外,69例穿孔愈合,其中33例(47.8%)自然愈合,愈合时间9~47 d;36例(52.2%)明胶海绵贴片修复愈合,愈合时间6~38 d。结论不同年龄段学生鼓膜创伤原因存在差异,学生鼓膜创伤后是否主动就医与其主诉能力及家长的重视程度有关,应针对不同学龄儿童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伤害认知干预的效果,为农村留守儿童伤害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汉川市某乡镇小学三、四、五年级和中学七、八年级的401名留守儿童为干预组,同时选取另一乡镇相同年级的272名留守儿童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儿童进行为期1年的伤害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儿童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留守儿童伤害认知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留守儿童对伤害认知13个指标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且除"骑自行车有必要戴头盔"外,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留守儿童伤害发生率(7.27%)低于对照组(20.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在提高汉川市农村留守儿童伤害认知水平和降低伤害发生率上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今后应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6.
王桂芳  陈超群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64-1265
龋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把龋病列为重点防治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龋病注重于预防,防治龋病最廉价、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口腔健康教育,使学生获取口腔保健知识,增强口腔健康意识,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行为的重要形成期[1].为探索在学生中更好防治龋齿的有效途径,笔者于2012年5月对浙江省临海市河头镇中心小学四~六年级528名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并对其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了解儿童伤害现况及其教育干预效果,为儿童伤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太原市城区选取2所六年制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的全部学生和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干预后使用同一问卷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复测,干预组儿童在复测3个月后进行有关伤害知识问卷追踪,调查内容包括伤害现状、儿童及家长伤害相关知识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结果 儿童伤害发生率为48.5%,伤害原因依次为交通伤害(33.2%)、跌落坠伤(31.6%)、动物抓咬伤(16.0%)、其他(3.2%).干预后干预组儿童应急知识及格率、家长知识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5.748,5.429,P值均<0.05);父亲温暖理解得分、母亲温暖理解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母亲惩罚严厉得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56,2.108,-2.401,P值均<0.05).干预组儿童干预后预防知识和应急处理知识及格率、家长知识和行为及格率均高于干预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611,82.692,20.449,10.491,P值均<0.05);教育干预后总伤害、交通伤及跌落伤的发生率均有所下降.结论 开展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儿童与家长对伤害的了解,同时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湖北省贫困农村学龄儿童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为探讨影响贫困农村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取湖北省浠水县6所小学6~9岁学龄儿童789名进行健康状况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与1992年湖北省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比较,儿童的身高平均增长了3~7cm,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体重平均增加了1kg,其中仅9岁组儿童差异有显著性(P〈0.05);体重指数(BMI)仅在9岁年龄组男女儿童之问差异有显著性;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率为39.8%,男(41.3%)高于女(37.2%),也高于1992年湖北省儿童的贫血患病率(24.6%)。儿童的骨密度与身高、体重均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26,0.35,P值均〈0.01)。结论湖北省贫困农村学龄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仍不理想,应加大营养监测和干预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评价“健康食育”对甘肃华池地区山村幼儿手卫生认知、行为、手卫生和患病情况的干预效果,为山村幼儿园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从华池县山村幼儿园抽取500名干预组幼儿、从通渭县抽取500名对照组幼儿,基线调查后,干预组开展“健康食育”干预方案,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进行手部卫生健康行为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从2组幼儿中各随机抽取300名进行手部细菌采样,另对500名幼儿进行粪便采集,检测蛲虫、蛔虫感染情况.结果 干预后,华池县幼儿家长对洗手好处、洗手方式及教幼儿洗手的行为认知有大幅度提升,其中专用毛巾使用比例由68.8%提高到84.3%,七步洗手法由51.6%提高到74.7%.干预后干预组幼儿主动洗手比例、洗手频次、家长对幼儿洗手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华池县干预前幼儿手卫生合格率为82.0%,干预后提高至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13,P<0.01);幼儿蛔虫检出率、蛲虫检出率和患腹泻人数比例干预后分别下降2.6百分点,0.8百分点和4.2百分点.结论 “健康食育”干预可以促进家长手卫生行为认知、改善幼儿手卫生状况、减少疾病发生.托幼机构应不断加强幼儿手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幼儿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评估学校一家庭一个人综合干预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即时效果和远期效果,为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建议和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遵义地区6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水平差的留守初中生,选取其中3所学校的55名学生为实验组进行综合干预,另3所学校选取53名学生为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及干预结束6个月后3个时间点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得分均较对照组低(1.79±0.27与2.57±0.50;1.64±0.37与2.68±0.49);干预结束6个月后,实验组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得分均较对照组低(1.85±0.30与2.50±0.46;1.81±0.40与2.55±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后,实验组在表达看法、了解自己、增加自信、乐于分享、感觉活动经验有意义、感觉信任和坦诚方面得分均比干预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综合干预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得以保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遵义市农村学龄儿童烧烫伤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儿童烧烫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遵义市凤冈县2所小学和1所中学共465名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近一年烧烫伤情况,运用单、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烧烫伤影响因素。结果烧烫伤发生率为8.82%,36.6%是热水和热油导致,发生部位主要是手掌/手臂(53.7%),主要发生地是家中(75.6%),发生季节主要是夏季(46.3%)。多因素分析显示,男童发生烧烫伤的危险性较女童高(OR=5.38)、独生子女(OR=11.05)、留守儿童(OR=8.61)等是儿童发生烧烫伤的危险因素。学习成绩好(OR=0.45)、懂得烧烫伤正确处理方法(OR=0.83)等是烧烫伤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遵义市农村儿童烧烫伤发生率较高,应加强烧烫伤知识普及,关爱留守儿童,以降低其烧烫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西部山区农村学龄儿童跌落伤发生的情况、分析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跌落伤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调查获得跌落伤的相关信息。结果 抽取遵义市农村学龄儿童共2 854名(男1 437,女1 417),跌落伤年发生率为6.2%(178例),占伤害总人数的37.3%,且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跌落伤发生地点以家里(37.1%)和学校(29.2%)为主;伤害多在玩耍时发生(41.6%);伤害部位以四肢(72.4%)为主,而跌落伤预防相关知识平均掌握率为79.0%。结论 遵义市农村学龄儿童跌落伤发生率较高,是意外伤害的首位原因,且伤害预防相关知识仍不足,提示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创建安全环境,切实降低学龄儿童跌落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14.
血脂偏高学龄儿童膳食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血脂偏高学龄儿童的膳食干预效果。方法 对 316名 7~ 11岁在校儿童进行血脂谱水平测定 ,以总胆固醇 (TC)≥ 4 .2 6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 2 .2 3mmol/L确定膳食干预对象 ,随机分为干预组 (12 0人 )和对照组 (40人 ) ;干预组遵循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酸食谱方案 ,干预期 3个月 ;干预前后对两组人群进行膳食调查、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 (身高、体重、皮褶厚度等 )。结果 膳食干预后干预组儿童TC、LDL 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 (干预前分别为4 .6 4mmol/L和 2 .6 6mmol/L ,干预后分别为 4 .6 8mmol/L和 2 .6 2mmol/L ,P >0 .0 5 ) ,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由干预前 1378.4mg/L升高为 14 4 1.3mg/L(P <0 .0 5 ) ;膳食总能量、胆固醇、饱和脂肪酸 (SFA)摄入明显减少 ,其中脂肪供能比由干预前的 4 0 .7%下降到 31.2 % ,SFA供能比已达到“膳食控制一级方案”要求 (7.7% <10 % )。此外干预组儿童健康知识水平提高 ,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改善 (总分由干预前 2 4 .6上升为 2 7.4 ) ;身高增长与对照组一致。结论 对血脂偏高儿童进行以家庭为基础、以膳食调整为主的高危干预策略可有效提高血脂偏高儿童的健康知识水平 ,改善其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 ,同时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农村贫困地区学龄儿童的食物摄入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对各类食物的摄入情况。方法采用食物频率调查问卷(FFQ),在分布于青海、甘肃、河北、河南、黑龙江的31所农村小学校,对1~6年级学龄儿童进行食物摄入频率调查,利用评分法分析食物摄入结构类型。结果农村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对植物类食物(谷类、蔬菜、水果)摄入频率较高,对动物类食品摄入频率低,10.7%的儿童"基本不吃"畜禽肉类;留守儿童对畜禽肉类的摄入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对于食物摄入情况,被调查儿童属于均衡型者占67.2%,动物性食物摄入少型占14.9%,蔬菜水果摄入低型占6.3%,59.9%被调查的儿童可归为零食饮料型。河北、青海两地被调查儿童对动物性食物和蔬菜水果类食物的摄入频率低。农村学龄儿童的零食摄入频率高,种类多,学龄儿童经常喝饮料、吃零食的分别占54.7%、63.1%,对方便面、乳饮料尤为偏好。1~2年级学生的食物摄入结构最差,肉类、蔬菜水果类食物摄入不足,零食饮料的摄入多。结论农村贫困地区的学龄儿童以植物类食物为主型,肉蛋奶类食物摄入不足,特别是畜禽肉类摄入不理想,尤以低年级小学生为甚;同时,农村儿童对零食、饮料低营养价值的食品摄入反而较多。建议在对贫困地区儿童的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既要增加儿童蛋白质类食物的帮扶供给;也要整顿农村地区包装小零食食品市场,减少不健康食品的流入。  相似文献   

16.
了解贵州贫困农村学校小学生的洗手卫生行为,为改善贫困农村学校小学生的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贵州省7个县112个乡镇4 359名小学生,对其在家和学校洗手主要卫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 小学生在家吃东西前、如厕后洗手的比例分别为23.54%和38.24%,在学校吃东西前、如厕后每次都洗手的比例分别仅为17.89%和31.70%.无论在学校或在家吃东西前或如厕后,女生洗手卫生行为均优于男生(x2值分别为37.836,49.368,38.564,54.855,P值均<0.05).在学校洗手卫生行为,住校生优于非住校生(x2值分别为29.613,43.014,P值均<0.05).而在家吃东西前洗手卫生行为,住校生与非住校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六年级学生的在家洗手卫生行为要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x2值分别为32.653,32.132,P值均<0.05).家长经常或总是提醒小学生要洗手的比例为61.90%,远高于班主任的49.27%.结论 贫困农村学校小学生洗手卫生行为有待改善.应加强学生洗手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和重点人群干预,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遵义市农村地区学龄儿童遭意外动物致伤的流行学现况并探索相关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随机抽取3个区县中7所学校共52个班级的中小学生2 854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人群中共477人发生意外伤害, 其中动物致伤人数98人(占20.55%);受伤比例男生高于女生;男女比例为1.39∶1;受伤部位以脚/腿最多, 占51.02%, 其次为手掌/手臂占37.76%;致伤后只有43.88%及时到急诊室/门诊就诊。结论 儿童、青少年是被动物咬伤高危人群。应在学校、社区大力开展防治动物致伤的宣教活动以预防动物致伤的危害,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动物的制度化管理, 并将动物致伤纳入学校安全的常规教育内容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安徽省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膳食现况,寻找影响营养状况的原因,为进行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取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膳食状况进行测量和调查。 【结果】 安徽省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营养不良率为81.7%,超重率为1.8%,多因素分析显示,营养不良与性别(OR=0.865,P=0.038)、年级和吃早餐的频率(OR=1.727,P=0.001)有关,超重与性别(OR=2.359,P=0.002)、父母未外出务工(OR=1.478,P=0.048)和年级有关。 【结论】 在安徽省贫困地区学龄儿童中营养不良情况非常普遍,应当积极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帮助学龄儿童获取营养基础知识、树立与合理营养有关的正确态度、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预防性团体干预减少学龄儿童外向性行为问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相关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某试点小学三年级2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组(39名)和对照组(38名)。自制干预方案,对实验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团体干预。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家长版)、自编团体活动反馈表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儿童在攻击、违纪和多动方面的外向性行为问题均得到明显改善(χ2值分别为27.10,11.59,10.71,P值均<0.05),不同测量时间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部分儿童反映干预活动对自己有明显影响,并且非常满意。结论团体干预在改善学龄儿童外向性行为问题方面具有显著的短期效果,对于制定行之有效的行为问题预防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建始县农村学龄儿童跌落伤现况和影响因素,为跌落伤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建始县某乡镇6所中小学校的3~5年级和7~8年级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过去一年跌落伤发生的回顾性资料。结果农村学龄儿童跌落伤发生率为7.1%,跌落伤人次发生率为7.4%。跌落伤发生地点前三顺位为家中(35.6%)、学校(30.7%)、道路(19.0%);跌落伤多发生于上肢(37.4%)、下肢(33.1%)、头面部(25.2%);跌落伤多在休闲玩耍(49.7%)和体育活动(17.8%)时发生。跌落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责骂体罚的教育方式;保护因素为女生、非留守儿童、较大年龄段。结论农村学龄儿童跌落伤发生率较高,且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示要加强对危险群体的保护,改变教育方式,以减少跌落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