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军  郑昊  付琳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4):557-561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角色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学业成绩和屏幕使用时间的关系,为制定预防性措施和干预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罗湖区29 099名中小学生,采用Olweus欺负/受欺负问卷进行调查。使用潜在类别分析探讨欺负/受欺负角色。  结果  潜在类别分析发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角色共存在3种潜在类别:未卷入组(23 537名,80.9%)、受欺负组(4 613名,15.9%)和欺负-受欺负组(949名,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比于男生,女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均有更低风险为欺负-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0.83,0.74,0.47);小学和初中阶段,转学生更可能为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1.21,1.21),在高中阶段更可能为欺负-受欺负者(OR=2.65);所有学段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可能为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0.98,0.98,0.98),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业成绩较差可以预测欺负-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0.97,0.98);所有学段视屏时间较长的学生更可能为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1.06,1.04,1.08)(P值均 < 0.05)。  结论  成绩较差及视屏时间较长的中小学生更可能卷入欺负/受欺负事件。应针对中小学制定家校合作的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学生卷入欺负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肖少北  刘丽琼  朱铭  张燕妮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1):1314-1315,1318
目的探讨欺负、受欺负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为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海口市6所小学的742名三~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拒绝显著高于受欺负者(P<0.05)。男生受欺负者的同伴接纳显著低于女生,女生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接纳显著低于男生(P<0.05)。求助者的同伴接纳高于不求助者(P<0.01)。男生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的被拒绝比例高于其他组,欺负者受欢迎比例高于受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而受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的被忽视比例最高(P<0.01)。结论小学生同伴关系存在欺负行为角色与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了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流行现况,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法,方便抽取上海、广州、北京3地34所随迁子女小学,对共4 047名四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2.1%的学生曾经卷入过校园欺负,仅受欺负、仅欺负他人、既欺负他人又受欺负的比例分别为25.6%,7.2%和29.3%;19.9%的学生现在卷入了校园欺负,仅受欺负、仅欺负他人、既欺负他人又受欺负的比例分别为10.1%,4.0%和5.8%;男生、生活在广州或北京、无兄弟姐妹、家庭经济较差者曾经卷入校园欺负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47,118.90,7.86,27.04,P值均<0.05).言语欺负是最常见的欺负和受欺负形式(15.2%,36.2%);教室是最常见的校园欺负地点(54.2%).曾经受欺负者选择忍受类应对方式的比例高于未受欺负者(P值均<0.05).38.3%的旁观者没有采取行动制止校园欺负行为.结论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群体中校园欺负行为普遍存在,而学生选择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和采取行动抵制校园欺负的情况不容乐观.校园欺负干预不仅要关注欺负、受欺负者,还要重视旁观者,营造反对校园欺负的学校氛围.  相似文献   

4.
探讨初中学生欺负行为发生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为学校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海口市2所中学的363名中学生,采用自编欺负行为问卷与Rosenberg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受欺负、欺负及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率分别为18.5%,4.4%与32.2%.女生受言语欺负、网络侵权与身体欺负的比例均低于男生(P值均<0.01).言语受欺负存在是否寄宿与年级差异(P值均<0.05).欺负严重程度、言语欺负、网络侵权与自尊存在负相关(P值均<0.01),在控制性别与年龄后,欺负严重程度、言语欺负与自尊的偏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欺负/受欺负者的自尊低于欺负者与未卷入者(P<0.01).结论 初中生欺负行为具有稳定性,低自尊与欺负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5.
黎亚军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2):1843-1847
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发生状况及其与早餐食用的关联性,为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欺负/受欺负问卷和早餐食用问卷,于2019年2-3月抽取河南省45个样本县(市、区)793所中小学样本校103 106名中小学生进行在线调查.结果 河南省中小学生身体、言语、关系、网络欺负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4.5%,9.4%,4.6%,3.3%;受欺负行为的报告率为11.5%,25.2%,16.0%,14.5%,不同性别、学段、学校所在地、寄宿状况、学业成绩、学业负担的学生之间欺负/受欺负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37~5 511.09,P值均<0.01).不经常吃早餐的学生比例为15.4%,不同学段、寄宿状况、学业成绩、学业负担的学生之间早餐食用频次差异均有统计意义(X2值分别为945.45,21.96,3 591.83,3 208.41,P值均<0.01);欺负/受欺负者中不经常吃早餐的比例均高于未卷入者(X2 =1 589.99~2 602.78,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身体欺负/受欺负、关系欺负/受欺负、网络欺负/受欺负和言语受欺负对不经常吃早餐均有正向预测作用(OR值分别为1.27,1.18,1.33,1.15,1.35,1.33,1.21,P值均<0.01).结论 河南省中小学生的欺负/受欺负行为应引起重视,卷入欺负行为是导致中小学生不经常吃早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学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行为的发生特点,为网络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海口市3所中学的599名中学生,采用青少年网络欺负与安全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欺负者与受欺负者的报告率分别为27.5%和40.2%.女生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均高于男生,高中生受欺负的比例高于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电话与网站是中学生最常遭遇及最常实施的欺负类型.36.5% ~ 53.6%的受欺负者不知道欺负者是谁.22% ~27%的受欺负者不会告诉任何人,40%-50%会告诉朋友,约20%会告诉父母,不到5%会告诉教师.结论 中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存在性别与年级差异,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电话与网站是中学生最常遭遇及实施的欺负类型.  相似文献   

7.
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既往校园欺负行为,探讨儿童青少年在中小学各阶段的校园欺负行为流行状况及其与大学阶段心理健康状况的关联程度.方法 在上海市2所高考录取分数线不同的高校,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1 911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分别询问不同学段6种不同形式的受人欺负和欺负他人行为经历,并对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日常学习和生活压力水平、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进行测量.结果 42.8%的被调查大学生自我报告曾经卷入校园欺负,17.3%仅受过欺负,4.7%仅欺负过他人,20.8%既受过欺负又欺负过他人.10.2%的大学生自我报告在小学、初中、高中3个阶段均持续受过欺负,占全部受欺负者的26.7%;9.2%报告持续欺负过他人,占全部欺负者的35.9%.与未卷入校园欺负者相比,曾经仅受欺负、仅欺负他人、既受欺负又欺负他人者大学时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危险性分别增加49.1%,138.1%和123.8%;任意1个时期、任意2个时期和全部3个时期都卷入校园欺负者,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危险性分别增加10.1%,124.9%和191.8%.结论 中小学阶段校园欺负行为普遍且持续存在;过往无论受欺负还是欺负别人,都会对大学时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要在中小学阶段尽早开展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  相似文献   

8.
探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校园欺负行为与自感班级氛围的关联性,为开展校园欺负干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方便选取的上海市23所、北京市4所和广州市7所民办随迁子女小学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共调查四年级学生4 089名,家长3 964名.利用自填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最近1个月的欺负卷入情况、自感班级氛围、年龄、性别和父母文化程度等.结果 最近1个月卷入欺负的学生比例为19.9%,男、女生自感班级氛围总分分别为(11.50±2.20)(11.91±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0,P<0.0l).不同欺负行为角色的班级氛围总分及其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未卷入欺负的学生感知到的班级氛围最和谐,既受欺负又欺负别人的学生感知到的班级氛围最不和谐.班级氛围(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班级组织)是仅受欺负、仅欺负别人和既受欺负又欺负别人行为独立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欺负行为与自感班级氛围密切相关.应加强针对改善班级氛围的干预措施,减少校园欺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中生受欺负者的特征及自杀风险影响因素,为其自杀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4个城市各随机抽取25所初中,对抽中班级的所有学生采用《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受欺负者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年发生率分别为25.1%和13.0%,高于未受欺负者(P<0.05)。因身体、长相等因素而受欺负产生自杀意念的风险是其他受欺负类型的1.29倍。高频度(10~30d/月)受欺负、焦虑和抑郁均是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的危险因素,而家庭关怀则是其保护因素。社会交往对自杀计划的发生与否有保护作用。结论对受欺负者的自杀干预应根据其受欺负类型、强度同时综合考虑其他危险和保护因素予以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10.
了解小学生欺负行为和心理韧性现状及两者间的关系,为开展中学生心理辅导及相关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贵阳、六盘水和深圳市调查4所学校的四至六年级共1884名学生,采用Olweus欺负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884名学生中,受欺负者、欺负者、双卷入者和未卷入者分别占33.3%,48.7%,15.3%和2.7%.不同性别、年级、是否曾有自杀意念学生在欺负各维度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独生子女、父母离婚和不同照顾者的受欺负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3.64,2.65,6.62,P值均<0.05);担任班干部学生欺负总分较普通学生低(t=-2.18,P<0.05);高年级学生的积极认知水平较高(F=8.71,P<0.05);城镇学生心理韧性状况好于农村(t=-2.20,P<0.05);父母离婚学生的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心理韧性水平较差(t值分别为-4.60,-3.92,-3.44,P值均<0.05);班干部的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及心理韧性好于普通学生(t值分别为5.19,6.43,5.64,4.13,6.58,P值均<0.05);父母照顾的学生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及心理韧性上较好(t值分别为4.59,8.68,8.76,12.35,13.45,P值均<0.05);曾有自杀意念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较低(t=15.90,P<0.05).相关分析表明,小学生欺负行为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之间呈负相关(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欺负行为可能对心理韧性有负向预测(F=128.37,R2=0.12,P<0.01).结论 四至六年级学生欺负行为和心理韧性现状堪忧,亟待改善小学生欺负现状和心理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