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价玻璃体内注射Lucentis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exudativechorioretinopathy,CEC)的临床疗效。方法 CEC所致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患眼32例,对比分析单次玻璃体内注射Lu-centis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及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的变化。结果 玻璃体内注射Lucentis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BCVA分别为0.72±0.07、0.68±0.16、0.39±0.10、0.15±0.08;黄斑中心厚度(foveacentralisthickness,CMT)分别为(43920±101.16)μm、(321.10±98.20)μm、(257.35±69.85)μm、(267.52±65.37)μm。玻璃体内注射Lucentis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BCVA显著提高,CMT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后1个月、3个月分别与治疗后1周相比,BCVA显著提高,CMT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间相比,BCVA、CMT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FA检查显示:治疗后1周:CNV病灶渗漏停止或渗漏减少者21眼(65.63%),持续渗漏11眼(34.38%);治疗后1个月:CNV病灶渗漏停止或渗漏减少者28眼(8750%),持续渗漏4眼(1250%);治疗后3个月:CNV病灶渗漏停止或渗漏减少者27眼(84.38%),持续渗漏5眼(15.63%),1眼(3.13%)出现渗漏复发。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Lucentis治疗可以在短期内部分或完全封闭CEC所致的CNV,减轻黄斑水肿、提高BCVA,为CEC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周边视网膜选择性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眼科就诊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26例26眼,予以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0.5mg。1周后,根据FFA结果,对于周边视网膜存在无灌注区的患者,联合周边视网膜选择性光凝;分别于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复查,若黄斑水肿无明显减轻或复发[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macularthickness,CMT)>225μm或CMT增厚>100μm],行重复注射;对比分析患眼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CMT的变化并观察有无眼部或全身并发症。结果 治疗前患眼BCVA为0.09±0.05,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BCVA分别为0.16±0.06、0.25±0.07、0.21±0.07、0.20±0.08,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周=9.392,t1个月=14.440,t2个月=9.295,t3个月=6.709,均为P<0.05);治疗前患眼CMT为(608.50±119.45)μm,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CMT分别为(364.35±84.33)μm、(279.12±79.73)μm、(308.00±77.90)μm、(326.77±91.78)μm。复查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周=11.124,t1个月=14.667,t2个月=14.176,t3个月=13.434,均为P<0.05);随访期间,26眼均未发生与药物、玻璃体内注射相关的局部及全身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周边视网膜选择性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可以减轻黄斑水肿,提高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3.
孙丽丽  季拓 《眼科新进展》2016,(10):949-952
目的 检测贝伐单抗玻璃体内注射疗法(bevacizumabinjectionsinvitreous,IVB)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中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neovascularization,RNV)的消退作用;评估IVB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an-rentinalphotocoagulation,PRP)对PD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收集行PRP的PDR患者72例(72眼),根据术前是否IVB分为注射组和对照组,注射组在完成IVB1.25mg后第7天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并于当天开始第一个象限的PRP,每周1次,共4次完成PRP;对照组每周1次,共4次完成PRP。两组患者均于PRP后4周、8周、12周复诊,并复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眼压、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前节及眼底。结果 注射组IVB后1周,BCVA提高,RNV渗漏面积减少,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各时间点BCVA、RNV消退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注射组各时间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为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为P<0.05),两组之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RP能延迟单纯IVB后RNV的复发;联合治疗可更有效地推动PDR中RNV消退,安全可靠,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retinalveinocclusion,BRVO)在不同时期进行光凝及光凝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进行比较,探索治疗BRVO合并黄斑水肿更为有效的方法。方法 75例BRVO患者纳入研究,均为单眼。将所有患者分为5组,A组14例、病程为3~6个月,B组16例、病程<3个月,以上两组入选后即行黄斑区局部格栅样光凝及颞上象限局部光凝治疗,C、D、E组均为入选后即行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4mg,注射后光凝时间分别为2周、4周、6周,每组15例。对比观察5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fERG)结果。结果 BCVA:5组中以C组BCVA改善最为显著,优于A、B、D、E组(均为P<0.05)。OCT结果:C组最终黄斑中心凹厚度与A、B、D、E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E组均明显低于A、B组(均为P<0.05)。mfERG结果:C、D、E各组黄斑区(即1、2环)P1、N1波振幅密度分别与A、B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联合光凝治疗BRVO效果优于单纯激光治疗,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2周后行激光光凝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张敏  朱健华  冯浩  刘静 《眼科新进展》2016,(11):1061-1064
目的 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微结构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特征,探讨黄斑区微结构的改变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OCT对46例(46眼)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进行黄斑区微结构检查,分析黄斑水肿形态,对不同形态黄斑水肿的患者进行比较,以患眼作为黄斑水肿组,对侧眼作为对照组,分析黄斑区微结构各参数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OCT扫描结果显示46眼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黄斑区微结构表现为3种形态,12眼为黄斑囊样水肿,10眼为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24眼为混合型水肿即黄斑囊样水肿伴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1mm环平均视网膜厚度及平均视网膜容积分别为(180.81±13.35)μm、(238.72±16.75)μm及(0.17±0.03)mm3,而黄斑水肿组分别为(541.26±125.68)μm、(473.61±133.42)μm及(0.38±0.14)mm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根据患者黄斑区微结构形态表现分组研究发现,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患者BCVA最好,为(0.53±0.09)LogMAR,其次为黄斑囊样水肿患者(0.64±0.16)LogMAR,而混合型患者最差(1.02±0.24)LogMAR,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患者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1mm环平均视网膜厚度及平均视网膜容积最小,其次为黄斑囊样水肿患者,而混合型患者3个指标均最大,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对黄斑部微结构的改变与BCVA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1mm环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1mm环平均视网膜容积、IS/OS断裂长度及外界膜断裂长度与BCVA(LogMAR)均呈正相关(r=0.546,P=0.000;r=0.582,P=0.000;r=0.523,P=0.000;r=0.834,P=0.000;r=0.758,P=0.000)。黄斑水肿形态与BCVA呈正相关(r=0.641,P=0.000),单纯的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患者BCVA最好,混合型的患者病变最重,BCVA也最差。结论 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的黄斑水肿表现形态不同,OCT可以对黄斑部微结构改变进行定量分析,黄斑区形态改变与视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就诊于我院眼科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26例26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1例11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5例15眼;病程4~11个月;均给予患眼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05mL(0.5mg),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d、1周、1个月、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同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测量,观察用药后效果。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ld、1周、1个月、3个月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08±0.04、0.13±0.05、0.25±0.09、0.31±0.14、0.29±0.12,治疗后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患眼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447.57±116.67)μm、(371.48±83.74)μm、(246.32±34.51)μm、(249.40±47.87)μm,治疗后黄斑水肿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2眼局部球结膜下出血,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可以提高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治疗后眼压正常,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间接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的临床疗效。方法 CSC患者41例(42眼),对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1/3PD(500μm)以内的20眼进行间接光凝为观察组,对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1/3PD(500μm)以外的22眼进行直接光凝为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检查并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眼底、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fovealthickness,CFT)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BCVA分别为0.59±0.20、0.60±0.22,治疗后3个月分别为0.90±0.18、0.91±0.04,两组治疗后视力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间相比,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FT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治疗后1个月CFT均低于治疗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FT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和直接光凝相比,间接光凝对CSC同样具有良好的疗效,为不能进行直接光凝的旁中心凹渗漏的CSC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仕永  高瑞莹  陈晖 《眼科新进展》2016,(12):1161-1164
目的 研究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不同时期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行雷珠单抗联合氩激光治疗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患者46例(46眼),患者行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1周后联合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根据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病程将患者分为3组:A组:病程≤1个月(18例);B组:1个月<病程≤3个月(15例);C组:病程>3个月(13例)。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retinalthickness,CMT)的改变,同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随诊过程中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及时补充视网膜局部光凝治疗。结果 随诊6个月,3组最佳矫正视力组间比较表明在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均优于B组,B组均优于C组。3组最佳矫正视力组内比较表明A组和B组最佳矫正视力在治疗后1周明显提高,C组最佳矫正视力在治疗后1个月明显提高,A组至治疗后1个月时视力基本达到最佳,B组和C组至治疗后3个月时视力基本达到最佳。3组的CMT在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CMT在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与1周、治疗后3个月与1个月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即3组黄斑水肿在持续时间及程度上比较并无明显差别。结论 对于不同时期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的黄斑水肿,越早进行雷珠单抗联合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患者的预后视力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TA)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短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35例(39眼)弥漫性DME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分别为单纯TA治疗组(24眼)和联合治疗组(TA注射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术,15眼)。其中联合治疗组在TA注射1个月后行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术,距TA注射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观察2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OCT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后3个月,单纯TA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6±0.08、0.16±0.17,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72.2±59.4)μm、(279.0±98.9)μm,眼压分别为(15.4±4.3)mmHg(1kPa=7.5mmHg)、(14.9±3.2)mmHg,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6个月,单纯TA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7±0.03、0.28±0.1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89.2±33.9)μm、(248.0±102.7)μm,眼压分别为(15.5±2.3)mmHg、(15.1±3.5)mmHg,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眼压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视力相比,两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相比,两组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眼压相比,两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与单纯TA注射相比,玻璃体内注射TA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治疗弥漫性DME短期内疗效和安全性并不占据明显优势。鉴于本次病例观察时间较短,尤其再次治疗的患者例数较少,故其远期疗效、安全性仍有待大样本的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就诊的PDR患者共45例(57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单纯行玻璃体切割术者为对照组,共24例31眼,年龄(51.27±17.15)岁;玻璃体切割术术前3~5d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者为观察组,共21例26眼,年龄(50.34±13.94)岁。随访时间为3~6个月。主要比较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结果 两组术前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11,P>0.05),两组术后BCVA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34,P<0.05)。两组术后BCVA与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提升,χ2 值分别为10.927、18.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d观察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较对照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4P<0.05),术后3个月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1,P>0.05)。两组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与7d时比较均明显变薄(t值分别为8.706、5.4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2.75±8.9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1.58±14.7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5,P<0.05)。两组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的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4,P>0.05)。对照组术中应用电凝止血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97,P<0.05);对照组术中填充硅油的眼数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148,P<0.05);两组术后出血的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357,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术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可以提升术后BCVA、加快黄斑水肿消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患者42例42眼,随机分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单纯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组(光凝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3、6 mo的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以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第1、3、6 mo最佳矫正视力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激光治疗组治疗后1 mo时BCVA及CMT改善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6mo 时BCVA及CMT逐步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联合治疗组与激光治疗组治疗后第1、3、6mo,两组间BCVA及CM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可有效减轻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提升视力,其作用较单纯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起效更迅速,能更好地减轻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12.
杨乐  薛雨顺  石蕊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085-2087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 M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M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33例33眼纳入研究。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mL(含雷珠单抗0.5mg)。治疗后每月复查,复查时发现视力下降和OCT检查发现黄斑水肿复发者再次重复注射雷珠单抗。复查发现出血明显吸收及OCT复查发现黄斑水肿明显消退者,在原水肿部位进行视网膜光凝。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6 mo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多焦视网膜电生理检查P1波的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BCVA经LogMAR转换后为0.68±0.35,治疗后6mo为0.34±0.23,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1眼(64%)BCVA提高2行及以上者,9眼(27%)维持于就诊时水平,无视力下降者。治疗前平均CMT 为487.30±63.58μm,治疗后6mo CMT 降为238.84±52.66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6 mo患者1环、2环、3环的P1波振幅密度均有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6 mo患者1环、2环、3环的P1波潜伏期均有缩短,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玻璃体腔注射后2眼出现结膜下出血。
  结论:雷珠单抗联合局部视网膜光凝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可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显著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30例(30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14眼)单纯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GLP);第2组(16眼)玻璃体腔连续注射3次雷珠单抗0.05ml/(0.5mg),每次间隔1个月,第1次注射雷珠单抗7天后行GLP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的变化。结果 6个月后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提高,联合治疗组优于单纯GLP组(P〈0.05)。OCT显示第1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降低236.4±113.0μm,第2组平均降低386.6±195.5μm,联合治疗组优于单纯GLP组(P〈0.05)。结论联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独激光治疗,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4 年6月至2016 年12 月在台州市眼科医院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52例(52眼),根据是否联合雷珠单抗治疗分为单纯激光组和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又根据接受雷珠单抗及激光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先激光组和后激光组。分别测量并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6 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6个月3组间BCVA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8,P=0.011)。治疗后1、6个月同一时间点3 组间BCVA比较,单纯激光组分别低于先激光组和后激光组(P < 0.01)。3 组治疗后6 个月BCVA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9、14.57、20.12,P < 0.01)。治疗前,治疗后1、6 个月3 组间CMT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2,P=0.025)。治疗后1、6 个月同一时间点3 组间CMT值比较,单纯激光组分别大于先激光组和后激光组(P < 0.01)。3 组治疗后1、6 个月较治疗前CMT值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有效减轻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提高患者的视力,其作用较单纯激光光凝治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光凝术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
  方法:确诊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性黄斑水肿的患者42例42眼,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4眼。单纯注药组给予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 0.05 mL;单纯光凝组行黄斑格栅样光凝;联合治疗组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Ranibizumab,再于注药1wk 后行黄斑格栅样光凝。观察三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6 mo时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 BCVA)、黄斑区中心凹厚度( CMT)。
  结果:三组在治疗前BCVA和CMT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各组在治疗后1,3,6 mo的BCVA和CMT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注药组治疗后1,3,6mo 的 BCVA 和 CMT 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P<0.05),BCVA呈下降趋势,CMT呈增厚趋势;单纯光凝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3,6 mo BCVA及CMT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3,6mo,联合治疗组BCVA和CMT优于单纯注药组和单纯光凝组(P<0.05),治疗后3,6 mo,单纯光凝组BCVA和CMT优于单纯注药组(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联合视网膜光凝可以有效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提高视力,相比单纯注药或者单纯光凝效果更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与黄斑区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非缺血性黄斑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的BRVO继发非缺血性黄斑水肿患者50例(50眼),依据手术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康柏西普组26例(26眼)患者接受按需治疗的玻璃体内注射,光凝组24例(24眼)患者接受标准的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黄斑水肿.2组分别于术后l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复查,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的变化.对比分析2组患眼治疗前后BCVA、CMT的变化,并观察眼部和全身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柏西普组和光凝组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康柏西普组与光凝组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组间比较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康柏西普组18眼(69.23%)视力提高2行以上;光凝组8眼(33.33%)视力提高2行以上.治疗前2组患者的CM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柏西普组和光凝组治疗后l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CMT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康柏西普组与光凝组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2组间CMT比较均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康柏西普组首次注药后随访3个月,11眼行重复注射.其中1个月后CMT> 250 μm重复注射2眼,2个月后重复注射7眼,3个月后重复注射2眼.随访期间50眼均未发生与药物、玻璃体内注射相关的全身不良反应.注射后出现局部球结膜下出血7眼.结论 康柏西普治疗BRVO继发的非缺血性黄斑水肿术后视力提高的程度和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减轻的程度均优于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测量随访12mo后的中央黄斑厚度(CMT)和视力,评估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效果。方法:被诊断为BRVO继发ME的患者行眼科检查、CMT测量、荧光素血管造影。排除荧光素血管造影出现黄斑缺血患者,其他疾病继发的其他部位新生血管化患者,有眼内治疗史(激光治疗、玻璃体腔注射或眼科手术)患者。CMT 〉250μm的32例患者给予bevacizumab(Altuzan,0.125mg/0.05mL)注射治疗,并随访12mo。分析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数据和CMT控制参数。使用Minitab15.0软件统计分析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BCVA logMAR数据和CMT控制参数的平均值较注射前有明显改变(P〈0.01)。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增量为0.477±0.235,平均CMT较注射前下降257.906±88.865。10例(31%)患者对单次注射有阳性反应,平均12.6±0.66mo未复发ME。5例(15.6%)患者接受两次注射,17例(53%)3次以上。单眼平均注射量2.18±0.91(1~4)。第一组ME复发时间为2.45±0.63mo,第二组为2.58±0.66mo,第三组为3.17±0.48mo。5例(15.6%)患者需要多次注射以减轻ME,视力并未随ME的减轻而增加。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是常规治疗BRVO继发ME的方法,有效、快速、安全。为了使疗效持久,需加强后续处理,通过激光或长效药物保持无水肿状态。视网膜静脉循环和ME须通过荧光素血管造影观察,而不能采取频繁注射。是否需再次注射必须根据ME的临床表现和视力的预测来判断。  相似文献   

18.
白石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4):648-651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macular laser grid photocoagulation,MLG)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疗效.方法:按照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将BRVO继发ME患者120例120眼分为3组,各40例40眼,A组:单纯行MLG;B组: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05mL/0.5mg)1wk后给予MLG治疗;C组: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L/0.5mg)1wk后给予MLG治疗.三组治疗后1mo根据复查FFA、OCT结果对效果不佳患者可重复注射药物.随访6mo,对比B组和C组重复注射率.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wk,1、3、6mo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结果,统计各组并发症.结果:B组患者连续注射雷珠单抗2次者4眼,连续注射3次者7眼,重复注射率27.5%,C组均注射1次,B组重复注射率比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均得到提高,CMT均较治疗前变薄,但B组和C组治疗后BCVA均高于A组,且CMT低于A组.另外,治疗后C组BCVA高于B组,CMT低于B组,但B组和C组BCVA和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至随访结束,三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B组与C组患者均未复发,A组复发率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BRVO继发ME疗效均佳,但康柏西普联合激光治疗注射次数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