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越来越多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使免疫功能受抑制的人群增多,导致正常菌群的改变使得鼻腔鼻窦的真菌过度生长。随着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发展提高,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本文就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分类、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近年来越来越多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使免疫功能受抑制的人群增多,导致正常菌群的改变使得鼻腔鼻窦的真菌过度生长.随着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发展提高,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本文就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分类、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例1.女,78岁,因右鼻塞3年,左鼻塞6个月,伴流臭脓涕,渐进性加重入院.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现血压控制在145~155/95~105 mmHg,心功能分级:Ⅱ级(NYHA分级),空腹血糖控制在7.5~8.5 mmol/L.查体:鼻腔黏膜充血,右侧鼻腔有淡红色肿物突出,鼻底处黏脓涕,味臭,左侧鼻腔脓性臭分泌物,吸净后可见黄褐色脓块.鼻窦CT显示右侧上颌窦、双侧筛窦、双侧鼻腔连续性密度增高影,有散在钙化斑点,鼻中隔中后段显示骨质不连续,被由右侧上颌窦、筛窦、鼻腔至左侧鼻腔延续过来的密度增高影替代(图1).CT报告:霉菌性鼻-鼻窦炎,可疑鼻中隔穿孔.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在局部麻醉下行鼻内镜检查加鼻腔病灶清理术,在心电监护下,鼻腔缓慢分次行丁卡因麻黄碱棉片麻醉,先行左侧鼻腔清理术,分次吸净黄褐色脓块,发现左侧鼻腔的脓块是由右侧鼻腔病灶穿破鼻中隔中后部延伸过来的.后又部分清理右侧鼻腔肿块,发现肿块系黄褐色脓块将鼻腔外侧壁黏膜组织压迫突出所致,清理大部分脓块,手术历时40 min,妥善止血后明胶海绵填塞,第1次手术结束.经过术后2天的观察,患者无不适,在第1次术后48 h行第2次鼻内镜下右侧鼻腔鼻窦病灶清理术,动力系统清除突出的淡红色黏膜组织块,见鼻中隔中后部约3 cm×3 cm×2 cm的穿孔,冲洗术腔,膨胀海绵常规填塞术腔.术后48 h抽出填塞物,术后第5天出院.病理诊断为曲霉菌病.随访至今16个月未见复发,鼻中隔穿孔同前.  相似文献   

5.
鼻内窥镜技术在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本文总结应用鼻内窥镜技术对40例非变态反应性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治疗经验,提出较典型的临床早期症状及窥镜所见;结合文献复习,讨论临床症状、体征与本病病理生理间的关系。强调窥镜技术在本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中可以减少对患者的侵袭性操作,缩短诊断治疗周期,在清除病变组织及霉菌团块后,使病窦建立足够的通气及长期引流通道,彻底改变霉菌菌落赖以生存的微环境,因而避免或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 l le rg ic f u nga l rhinosinusitis,AFRS)被认为是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一个亚型,其特征为抗真菌IgE敏感性、富含嗜酸粒细胞的黏蛋白(也称变应性黏蛋白)以及鼻窦的特征性CT和MRI表现。AFRS常见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年轻患者,其发生受气候、地理和几种已知的宿主因素的影响。该病在所有需要 手术治疗的鼻窦炎中约占6%~9%。虽然AFRS和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有相似的免疫学机制,但这两种情况在同一患者中并不常见。AFRS的准确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特征、病理检查、鼻分泌物培养以及影像学和免疫学研究。AFRS的最常用治疗方式是手术完全清除疾病所累及的鼻窦,但其术后复发率仍较高。口服糖皮质激素可减少术后复发,其他辅助疗法还包括局部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物、奥马珠单抗、变应原免疫治疗等。  相似文献   

7.
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及其分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真菌性鼻窦炎已成为常见病,研究其临床分型对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就侵袭性鼻窦炎的分型依据、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应用,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而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chronic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CIFRS)临床上又有其特殊表现,我们对2000~2006年曾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23例CIFRS患者的疗效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主因右面部肿胀感1个月余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面部肿胀感,伴右面部轻度疼痛感,无面部麻木感,伴右侧鼻塞,流黄脓涕,无明显头痛,无鼻出血,无涕中带血,无视物模糊及视力下降,无牙痛及麻木感;曾就诊于外院,考虑鼻-鼻窦炎,予抗炎等治疗,肿胀感有所缓解,后再次出现右面部肿胀感,就诊于我科。鼻窦CT检查显示:右上颌窦占位,伴鼻窦炎症,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收入院。患者精神状态良好,体力情况可,进食可,睡眠可,体重无明显变化,大小便正常。既往患2型糖尿病20余年,药物治疗血糖控制良好,否认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等病史。无烟酒嗜好。查体:神志清,精神可,营养状况可。右侧面部轻度膨隆,触之张力高,右上颌窦区轻度触痛,外鼻无畸形,鼻腔黏膜充血,鼻中隔轻度右偏,双侧中鼻甲及下鼻甲轻度肿胀,右侧中鼻道内可见脓性分泌物,未见明显新生物,鼻咽部黏膜光滑,右侧眼球运动正常,硬腭无膨隆,牙齿无松动,双侧颈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鼻窦增强CT显示:右侧上颌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内可见气体及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窦腔膨大,骨壁变薄,考虑息肉或真菌性炎症可能。增强MRI显示:右侧上颌窦内充满不规则软组织影,T1为等、略低信号;T2上颌窦内病变周边为不均匀较高信号,中央为较低信号,右侧上颌窦口开放。增强后上颌窦周边呈不规则环状明显强化,中央未见强化,邻近眼内肌及视神经显示清楚,信号无异常改变,考虑右侧上颌窦真菌性炎症可能性大(图1A,图1B)。胸部X片、心电图、腹部B超未见异常。入院诊断:右上颌窦肿物,慢性鼻-鼻窦炎,2型糖尿病。入院后予监控血糖、抗炎等治疗,控制鼻窦炎症。拟于静吸复合麻醉下行鼻内镜下右上颌窦开放窦内病变去除术,备右上颌骨切除术。术中经鼻内镜扩大右上颌窦口,窦腔内为大量脓性分泌物及灰白色真菌团块,清除脓性分泌物及真菌团块后检查上颌窦腔,上颌窦腔内前壁、后壁上局部可见菜花样新生物,取新生物行快速病理检查回报:(右上颌窦)鳞状细胞癌。遂改行右上颌骨切除术,手术过程中见上颌骨前壁骨质部分破坏,侵犯部分皮下组织,眼眶、口腔、硬腭等其他部位均未受侵。术后病理结果回报:(右上颌窦)中-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图1C)、(右上颌窦)真菌(图1D)。术后明确诊断:右上颌窦鳞状细胞癌,右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慢性鼻-鼻窦炎,2型糖尿病。术后监控血糖、抗炎、支持及对症等治疗,伤口愈合良好。病情平稳后出院,联系外院进一步行放疗治疗。  相似文献   

10.
慢性鼻及鼻窦炎的病理本质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1.
目前,随着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应用,真菌性鼻窦炎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现将我科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真菌性上颌窦炎48例报道如下。1.1临床资料。48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15~70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1年,单侧发病者40例,其中左侧18例,右侧22例,双侧8例。术前常规行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临床表现为鼻塞31例,涕中带血34例,头痛36例,鼻腔有异味26例,面部胀痛9例。鼻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2.
儿童平均每年患感冒6~8次,其中有0.5%~5.0%的机会将会发展成鼻.鼻窦感染,并引起注意力、认知感下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儿童鼻.鼻窦炎有其自身特点,本文从儿童鼻.鼻窦炎定义及分类、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思路、阶梯治疗及手术干预的选择策略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慢性鼻及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发病机制的研究,然而总体而言,目前CRS的基础和转化研究成效令人沮丧。  相似文献   

14.
1临床资料患者,女,77岁,于2013-01-09以右侧眼痛伴头痛5 d,加重1 d为主诉入院。既往糖尿病史3年。查体:右眼睑肿胀,右眼睁眼困难,右侧眼球突出,结膜水肿,角膜透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眼球运动正常,右侧眼睑、眶周及面颊部肿胀,皮温高,触痛明显。外鼻无畸形,右侧副鼻窦区压痛明显。右侧鼻黏膜急性充血、糜烂,右侧中鼻甲溃烂,前1/3缺失,表面可见血痂,  相似文献   

15.
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变应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是一个近 2 0多年才被认识的一个特征性疾病实体 ,为慢性鼻 -鼻窦炎鼻息肉病的一个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 ,但有典型的 CT和 MRI影像学所见 ,术中和病理学证实变应性粘蛋白的存在是本病诊断的重要指标。在整个治疗中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 ,已从根治性手术转变为更“保守但彻底”的手术。手术 +类固醇药物 +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是提供本病长期得到控制的最佳方案。在研究本病的发展、诊断和治疗中常遇到不少难题 ,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难治性鼻-鼻窦炎(difficult-to-treat rhinosinusitis,DTRS)是指经过规范化的鼻内镜手术和综合治疗3个月以上,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术腔持续存在感染和迁延性炎性反应。由于其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复杂,其慢性进程由多种炎性和感染因素参与,直接导致了DTRS的难治性。深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病因学研究,完善DTRS分层分类,建立规范化鼻内镜手术流程,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以期进一步提高DTRS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现将近年来DTRS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difficult-to-treat rhinosinusitis,DTRS)因其在药物与手术治疗方式上的难治性成为临床上的棘手问题。其病因被认为有多种复杂因素参与,治疗方式也是多样性的。经过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DTRS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围绕近年来对于DTRS病因及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真菌性鼻-鼻窦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真菌性鼻-鼻窦炎在临床上日益多见,其病原菌、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均与传统的鼻-鼻窦炎有所不同。不同类型的真菌性鼻-鼻窦炎由于致病的病原菌不同,在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如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而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除手术外,还需在治疗全身原发疾病基础上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本文就各类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慢性鼻及鼻窦炎患者经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发现有一部分为难治性病例,这些病例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敏感,鼻息肉易复发,鼻黏膜及鼻息肉组织呈现显著的嗜酸性细胞浸润,类固醇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此类型鼻窦炎目前被称为慢性嗜酸细胞性鼻及鼻窦炎。本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治疗原则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但其真正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Thl/Th2/Thl7失衡可能是主要原因,其中Th17细胞分泌的白介素-17(IL-17)起重要作用,抗IL-17抗体治疗的研究处于临床前期阶段,靶向IL-17药物有望成为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