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测定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功能的改变,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12例,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15 ~ 34.5分,均为慢性斑块状。健康对照组6例,为健康献血者。通过免疫磁珠体外分离外周血中的CD4+CD25+T细胞和CD4+CD25- T细胞,纯度达90%以上。采用[3H]-脱氧胸腺嘧啶苷方法检测CD4+CD25+ T细胞的增殖和抑制功能,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和RT-PCR检测Foxp3 mRNA的表达。结果 多克隆刺激后CD4+CD25+ T细胞无明显增殖,IL-2可逆转此无反应状态。健康对照组CD4+CD25+ T细胞对CD4+CD25- T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可达60%,而银屑病组抑制率仅为19.5%(P < 0.01)。银屑病患者CD4+CD25- T细胞单独培养及与CD4+CD25+ T细胞共培养后,分泌IFN-γ水平分别为(179.66 ± 48.97) ng/L和(109.55 ± 48.04) n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87.36 ± 33.36) ng/L和(32.55 ± 15.69) ng/L,两组比较,P值均 < 0.05;对IFN-γ分泌的抑制率银屑病患者组为40%,健康对照组为63%(P < 0.05);健康对照组CD4+CD25+ T细胞和CD4+CD25- T细胞单独培养,TGF-β分泌分别为(3025 ± 769) ng/L和(2450 ± 431) ng/L(P < 0.05)。两组之间,无论单独培养或两种细胞共培养,IL-10、TGF-β的分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D4+CD25+ T细胞表达高水平的Foxp3, 银屑病患者和健康人对照调节性T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Foxp3表达相似。结论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抑制功能的减弱导致效应T细胞增殖失控,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羟氯喹对紫外线诱导的SLE患者CD4+ T细胞基因组DNA低甲基化的作用。方法 选择SLE患者组30例,正常人对照组10例。 磁珠分选SLE患者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CD4+ T细胞,311 nm窄谱UVB照射,加入羟氯喹共培养,检测各组间基因组DNA甲基化表达水平。结果 SLE患者组CD4+ T细胞DNA甲基化水平(3.922 ± 2.215)%低于正常人对照组[(10.210 ± 5.573)%,t = 3.450,P = 0.026];SLE活动组患者CD4+ T细胞经45 mJ/cm2和100 mJ/cm2 UVB照射后DNA甲基化水平为(1.784 ± 1.033)%和(1.932 ± 1.844)%,均显著低于活动期患者未照射组[(3.922 ± 2.215)%,t = 3.000、4.118,P值均 < 0.05]。经100 mJ/cm2 UVB照射后,活动期患者DNA甲基化水平(1.932 ± 1.844)%显著低于稳定期患者照射组 [(7.235 ± 3.846)%,t = 2.648,P < 0.05]和正常人对照组[(5.472 ± 5.573)%,t = 3.000,P < 0.05]。SLE活动组T细胞经45和100 mJ/cm2 UVB照射后,加用羟氯喹结果DNA甲基化水平为(4.698 ± 1.948)%和(8.698 ± 3.151)%,均比照射未加羟氯喹组显著升高(t = 4.827、3.184,P值均 < 0.05);经45 mJ/cm2 UVB照射前后均加羟氯喹组DNA甲基化水平(5.404 ± 2.308)%比照射未加羟氯喹组(1.784 ± 1.033)%显著升高,t = 4.827,P < 0.01。结论 羟氯喹可以逆转紫外线诱导的SLE患者CD4+ T细胞DNA低甲基化,羟氯喹对活动期SLE患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PI3K和Notch信号途径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静脉血CD4+ T细胞增殖、活化中的影响。方法 采集2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外周静脉血,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外周血CD4+ T细胞。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 μmol/L PI3K阻滞剂组(LY294002组),25 μmol/L Notch阻滞剂组(DAPT组),10 μmol/L LY294002+25 μmol/L DAPT组(LY294002+DAPT组)。均分别用植物血凝素(PHA)10 μg/mL和IL-2 1 000 U/mL刺激增殖6 h,采用FCM检测CD4+ T细胞内的CyclinA、Cyclin D1及P27kipl细胞周期蛋白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yclin A、Cyclin D1及P27kipl mRNA水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D4+ T细胞经免疫磁珠法分选后纯度为(90.00±3.90)%,CD4+ T细胞培养存活百分率达(92.50±4.60)%。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Cyclin A、Cyclin D1水平分别为(27.60±3.80)%、(14.70±3.20)%,mRNA水平分别为0.56±0.14、1.37±0.39,与健康对照组(13.50±3.70)%、(7.80±2.00)%和(0.31±0.12)、(0.93±0.35)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2、0.037和0.008、0.043)。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P27kipl蛋白和mRNA分别为(23.50±3.60)%和(0.17±0.02),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的(36.80±5.60)%和(0.3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7、0.001)。与空白对照组CD4+ T细胞Cyclin D1蛋白和mRNA表达[分别为(12.30±3.50)%和(1.74±0..39)]比较,LY294002组、DAPT组、LY294002+DAPT组表达均下降,分别为(7.20±3.10)%、(8.20±2.50)%、(4.30±1.50)%和(1.11±0.29)、(1.26±0.28)、(0.63±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CD4+ T细胞P27kipl蛋白[(21.80±3.20)%]比较,LY294002组、DAPT组、LY294002+DAPT组蛋白水平均升高,分别为(30.90±5.10)%、(27.60±5.20)%、(43.90±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5、0.006、0.001);与空白对照组CD4+ T细胞P27kipl mRNA(0.15±0.08)比较,LY294002组、DAPT组、LY294002+DAPT组水平均上升,分别为(0.37±0.07)、(0.62±0.09)、(0.99±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8、0.002、0.003)。空白对照组、LY294002组、DAPT组、LY294002+DAPT组组间CD4+ T细胞Cyclin A蛋白和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PI3K与Notch信号途径可协同增强CD4+ T细胞内正向调节蛋白Cyclin D1水平升高及负向调节蛋白P27kipl水平下降,提示PI3K和Notch信号途径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的增殖、活化起着协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早期隐性梅毒感染对HIV感染者CD4+T及CD8+T细胞Caspase-1/3水平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早期隐性梅毒合并慢性HIV感染者(合并组)以及18例单纯慢性HIV感染者(HIV组)CD4+T及CD8+T细胞内Caspase-1(细胞焦亡标志物)和Caspase-3(细胞凋亡标志物)含量。驱梅治疗6个月后再检测合并组CD4+T及CD8+T细胞内Caspase-1/3含量,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与单纯HIV感染组比较,合并组CD4+T及CD8+T细胞中Caspase-1升高(均P<0.05),Caspase-3含量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合并组驱梅治疗6个月后,CD4+T及CD8+T细胞中Caspase-3明显下降(均P<0.05),Caspase-1含量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可能影响HIV感染者CD4+T和CD8+T淋巴细胞的焦亡和凋亡。  相似文献   

5.
HIV/AIDS患者CD4~+ T细胞中CD25和CD8~+ T细胞中CD28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CD4+ T细胞中CD25表达率和CD8+ T细胞中CD28表达率在HIV/AIDS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染色技术检测35例HIV/AIDS患者CD4+ T细胞中CD25表达和CD8+ T细胞中CD28的表达,以41名健康体检人员做对照。结果HIV/AID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CD4+ T细胞中CD25表达率(27.51±4.23)%,(44.41±9.17)%,CD4+25+ 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2.00±1.42)%,(16.62±4.60)%,CD4+25- 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5.16±3.37)%,(21.03±6.19)%,CD8+ T细胞中CD28中的表达率(25.12±6.33)%,(44.24±8.61)%,CD8+28- 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36.85±8.98)%,(13.33±4.58)%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CD8+ 28+ 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12.31±4.14)%,(10.51±3.71)%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IV/AIDS患者CD25在CD4+ T细胞与CD28在CD8+ T细胞的表达率降低可能与HIV感染后引起的免疫缺陷有关,CD8+ CD28- T细胞的增加有助于促进HIV/AIDS患者的炎性反应和免疫激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影响CD4^+/CD8^+比值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55例患者的基线及随访资料,观察期60个月,对60个月时CD4^+ T细胞数大于350/μL的患者,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CD4^+/CD8^+比值恢复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基线CD4^+/CD8^+、CD4^+T细胞数的差异。结果治疗60个月,影响CD4^+ T细胞数大于350/μL的患者CD4^+/CD8^+比值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基线CD4^+ T细胞数小于100/μL、基线CD8^+ T细胞数。CD4^+ T细胞数大于350/μL组,与CD4^+ T细胞数小于350/μL组,基线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基线CD4^+ T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改善CD4^+/CD8^+比值,治疗时间越早,长期治疗后免疫功能恢复情况越好。但高龄、低CD4^+ T细胞数、高CD8^+ T细胞数是长期治疗的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miRNA-146a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的调控,探讨miRNA-146a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健康对照各30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miRNA-146a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浆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表达水平。免疫磁珠法分选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将分离的细胞分为对照组、miRNA-146a组和miRNA-146a抑制物组,分别转染阴性对照miRNA、miRNA-146a模拟物和miRNA-146a抑制物后进行细胞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Th1和Th2细胞数量,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IFN-γ受体α(IFN-γRα)、T细胞表达T盒(T-bet)、GATA-3蛋白和mRNA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液IFN-γ、IL-4水平。 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miRNA-146a[(243.81 ± 94.32)%]与血浆IFN-γ水平[(27.69 ± 7.64) ng/L]较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5.74 ± 22.93)%和(9.75 ± 2.81) ng/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653和4.237,均P < 0.01),且miRNA-146a的表达与血清IFN-γ呈正相关(r = 0.837,P < 0.01)。体外CD4+ T淋巴细胞培养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iRNA-146a组Th1数量、T-bet蛋白和mRNA表达、培养上清液IFN-γ水平均显著增加,IFN-γRα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但是,与对照组比较,miRNA-146a组和miRNA-146a抑制物组Th2细胞数量、GATA-3蛋白、GATA-3 mRNA表达以及上清液中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miRNA-146a可能通过影响Th1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参与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的调控,在银屑病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未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其自然变化与机会性感染(OIs)1年内发生率之间的关联,为临床防治OIs提供依据。方法对新报告的739例HIV/AIDS开展为期1年、每3个月一次随访的队列研究,了解其1年内OIs出现情况,获取OIs出现与未出现者基线与末次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数据,描述并比较其末次与基线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速率。结果 739例研究对象中207例(28.01%)1年内出现OIs,50岁及以上年龄组1年内OIs发生率(79.69%)较50岁以下年龄组(23.11%)高(P0.05),随着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1年内OIs发生率由8.97%上升至69.02%(P0.05);OIs各组的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值及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无OIs组(P0.05);CD4~+T淋巴细胞计数快速、平缓下降组OIs出现构成比分别为48.72%和25.18%,而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缓、快速上升组OIs出现构成比分别为18.45%和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越低OIs增加越明显,无论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是高是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快速下降均对应着OIs出现几率的明显提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及其下降速率对OIs发生的预测、预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银屑病患者皮肤中CD4+和CD8+ T细胞与黑素细胞的关系和临床意义。 方法 取29例进行期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5例消退期患者皮损和非皮损及6例健康人皮肤。免疫组化检测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并对比基底层黑素细胞和色素颗粒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 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损中每个高倍(× 200)视野CD4+ T细胞平均数(表皮5.29 ± 4.66,真皮77.50 ± 43.66)明显高于非皮损(表皮为0,真皮9.67 ± 7.73),皮损与非皮损比较,均P < 0.05;而CD8+ T细胞的数量(表皮7.83 ± 6.27,真皮46.08 ± 34.26)亦明显高于非皮损(表皮0.71 ± 1.20,真皮5.54 ± 4.43),皮损与非皮损比较,均P < 0.05。与健康对照皮肤相比,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银屑病皮损处基底层黑素细胞数量(103.45 ± 16.96)明显高于非皮损(43.62 ± 14.20,P < 0.05)及健康人皮肤(P < 0.05),但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7.45% ± 3.86%)明显低于非皮损(43.10% ± 14.91%,P < 0.05)及健康人皮肤(P < 0.05)。非皮损处CD8+ T细胞、CD4+ T细胞、黑素细胞数量及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与健康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消退期皮损黑素细胞数量高于消退后白斑(P < 0.05),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略低于消退后白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人比较,消退期皮损黑素细胞数量高,而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低,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 < 0.05),消退后白斑的黑素细胞数量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降低(P < 0.05)。进行期患者皮损中CD4+、CD8+ T细胞数与黑素细胞数及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均无相关性(均P > 0.05),而非皮损中CD4+、CD8+ T细胞数与黑素细胞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和0.56,均P < 0.05),但与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相关性(P > 0.05)。 结论 在银屑病进行期皮损中,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明显增多,基底层黑素细胞数量增加,但色素颗粒明显减少;皮损消退后,黑素细胞数量及色素颗粒逐渐接近健康人水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Th17细胞和Treg细胞失衡在特应性皮炎(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52例AD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频率、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 检测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6、TGF-β1的表达水平。同时以3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AD组外周血Th17细胞(CD3+CD8-IL17+)占CD3+T细胞的百分比为(1.20 ± 0.41)%,高于对照组的(0.54 ± 0.28)% (t = 2.58,P < 0.05);Treg(CD4+ CD25+)细胞的百分比为(2.29 ± 0.67)%,低于对照组(5.95 ± 0.45)%,(t = 15.23,P < 0.01)。关键调控因子测定结果:IL-6水平,AD组(5.12 ± 0.45)ng/L高于对照组(3.89 ± 0.38) 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2.59,P < 0.05);而TGF-β1的表达水平AD组(57.65 ± 10.78) ng/L低于对照组的(81.18 ± 7.78) ng/L,(t = 5.41,P < 0.01)。 结论 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Th17、Treg细胞水平及其关键的调控平衡因子IL-6、TGF-β1发生变化,其比例的失平衡可能参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火针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检测对患者CD4+、CD8+及CD4+/CD8+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皮肤科及中医科门诊自2018年1月—2019年12月诊治的60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 (30例) 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卤米松乳膏治疗,试验组予以火针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癜风面积评分指数(VASI),观察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CD4+、CD8+及 CD4+/CD8+的表达水平。结果两 组患者治疗前的VASI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VASI明显低于对照组(9.73±0.56比10.79±1.13,t=4.60,P<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比63.33%,X2=4.36,P=0.037)。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均高于治疗前,试验组治疗后CD3+为(69.23±5.27)%,CD4+ 为(44.03±3.94)%,CD4+/CD8+比值为 (2.54±0.99),对照组治疗后CD3+为(66.60±7.56)%,CD4+为(38.13±6.51)%, CD4+/CD8+比值为(1.91±0.87),试验组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CD8+为(19.30±5.55)%,低于对照组的(23.20±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火针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不仅能有效促进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皮肤恢复正常肤色,提高有效率,且能调节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因此火针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 细胞)与Th17细胞失平衡在特应性皮炎(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1例AD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与Th17细胞的比例,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reg细胞与Th17细胞转录因子Foxp3、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23(IL-23)的含量;同时以38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线性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D患者组外周血Treg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为2.01% ± 0.57%,Foxp3 mRNA的表达量为0.65 ± 0.19;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04% ± 1.44%和1.71 ± 0.69,AD患者组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12.47和9.47,P值均 < 0.01)。AD患者组外周血Th17细胞(CD4+IL-17+T细胞)比例为1.77% ± 0.55%,RORγt mRNA表达量为5.97 ± 1.45;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39% ± 0.15%和1.49 ± 0.57,AD患者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14.82和17.78,P值均< 0.01。AD患者组Treg/Th17细胞比值(1.26 ± 0.61)较健康对照组(14.53 ± 5.77)明显降低(t = 14.11,P < 0.01)。急性期AD患者Treg/Th17细胞比值为0.88 ± 0.04,与亚急性期(1.29 ± 0.11,t = 4.02,P < 0.01)和慢性期(2.05 ± 0.24,t = 4.83,P < 0.01)AD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D患者亚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 = 2.89,P < 0.05)。AD患者血清中IL-17和IL-23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 < 0.01),而TGF-β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96,P > 0.05)。中、重度A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与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 = -0.40,P < 0.05),与Th17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 = 0.42,P < 0.05)。结论 AD患者外周血Treg和Th17细胞比例、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RORγt 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中相应细胞因子含量发生变化,Treg/Th17细胞失平衡可能参与了AD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继发性瘢痕疙瘩皮损中表皮朗格汉斯细胞(LC)和真皮CD68阳性组织细胞的分布和密度。方法 取30例继发性瘢痕疙瘩患者的皮损、14例正常人皮肤组织切片进行CD1a和CD68免疫组化染色。以测微尺标定目镜方格计数方格内阳性细胞数,计算出单位面积内细胞的密度。组间比较采用SPSS软件进行 Student t检验。结果 在继发性瘢痕疙瘩表皮内CD1a阳性LC密度为(61 ± 49)个/mm2,正常表皮为(258 ± 61)个/mm2,两组比较,t = 9.88,P < 0.01;继发性瘢痕疙瘩真皮CD1a阳性细胞密度为(40 ± 65)个/mm2。继发性瘢痕疙瘩表皮中无CD68阳性细胞,真皮内CD68阳性组织细胞密度为(287 ± 73)/mm2,正常皮肤为(290 ± 22)个/mm2,两组比较,t = 0.02,P > 0.05。继发性瘢痕疙瘩真皮浅层CD68阳性组织细胞占真皮中所有细胞的62% ± 12%,而正常皮肤为70% ± 14%,两组比较,t = 2.66,P < 0.05。 结论 继发性瘢痕疙瘩表皮中LC减少,无CD68阳性的细胞。真皮中LC增多;真皮浅层CD68阳性组织细胞占真皮中所有细胞的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银屑病患者皮损和外周血中CD8α+α+ T细胞的分布和比例,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5例进展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5例健康人皮肤中CD8α+α+ T细胞的分布,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10例进展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8例健康人外周血中CD8α+α+ T细胞比例及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采用Graphpad Prism统计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数据进行t检验。 结果 在5例银屑病患者皮损真皮浅层均可见以CD8α+α+ T细胞为主的浸润,未见明显的CD8α+β+ T细胞浸润;而5例健康人皮肤中均未见CD8α+α+ T细胞和CD8α+β+ T细胞浸润。流式细胞仪检测,8例健康人外周血中CD8α+α+ T细胞比例为9.12% ± 4.80%,10例银屑病患者组为26.47% ± 12.99%,银屑病患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t = 3.96,P < 0.001。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8α+α+ T细胞中分泌IFN-γ和TNF-α的细胞比例分别为47.36% ± 19.38%和54.14% ± 21.14%,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44% ± 9.21%和34.03% ± 17.2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4和2.17,P值分别 < 0.001和 < 0.05)。 结论 银屑病患者皮损和外周血中存在CD8α+α+ T细胞的分布和比例增多,CD8α+α+ T细胞可能是参与银屑病发病的主要CD8+ T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斑秃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与斑秃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斑秃进行病情分组,以流式细胞仪检测17例重度、15例局限型斑秃患者和25例正常人对照者外周血中有功能活性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即CD4+CD25+ Foxp 3 T 细胞)在CD4+ T淋巴细胞中的比率,CD4+和CD8+占T淋巴细胞的比率。 结果 重度斑秃患者外周血中有功能活性的CD4+CD25+ Foxp 3 T细胞占CD4+ T细胞比率为0.54% ± 0.31%,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3.21% ± 0.76%)及局限型斑秃患者(2.71% ± 0.37%,P < 0.001);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重度斑秃患者的CD4+占T淋巴细胞的比率为32.61% ± 3.48%,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43.0% ± 3.63%,P < 0.001),而CD8+占T淋巴细胞的比率为40.96% ± 8.54%,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25.23% ± 2.14%,P < 0.001)。局限型斑秃患者的此两项指标分别为41.25% ± 4.27%和26.6% ± 2.28%,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重度斑秃患者的CD8+占T淋巴细胞的比率与CD4+CD25+ Foxp 3调节性 T 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率有负相关关系(r = -0.94,P < 0.001)。结论 重度斑秃可能与外周血中CD4+CD25+ T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功能活性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药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h22细胞相关因子及补体相关指标表达水平的变化,探索其在药疹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35例药疹患者,以1∶1的比例匹配性别、年龄一致的健康对照者,分别采集药疹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外周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2(IL?22)、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补体蛋白C3a、C4a、C5a。结果 治疗前,药疹患者血清中IL?22[(40.85 ± 14.56) ng/L]、IL?13[(869.94 ± 463.39) ng/L]、TNF?α[(1.03 ± 0.64) ng/L]及补体C3a[(55.21 ± 32.98) ng/L]、C4a[(285.11 ± 123.91) ng/L]、C5a表达水平[(279.68 ± 127.72)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9.09 ± 8.66、372.92 ± 151.75、0.44 ± 0.31、42.44 ± 14.26、237.00 ± 63.57和215.98 ± 65.38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49、6.071、4.321、2.832、2.257、2.495,均P < 0.05)。治疗后,药疹患者血清IL?22[(32.72 ± 11.77) ng/L]、IL?13[(456.21 ± 123.22) ng/L]、TNF?α[(0.64 ± 0.39) ng/L]、C3a[(45.47 ± 21.11) ng/L]、C4a[(241.86 ± 84.12) ng/L]、C5a表达水平[(239.61 ± 103.51) ng/L]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43、5.197、3.572、3.213、2.728、4.772,均P ≤ 0.01),且除IL?22、IL?13水平仍高于对照组外(P < 0.05),TNF?α及补体C3a、C4a、C5a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药疹患者治疗前血清补体C3a与C4a(r = 0.660)、C5a(r = 0.404),C4a与C5a(r = 0.50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均P < 0.05,IL?22表达水平与补体C3a水平呈负相关(r = -0.490,P = 0.005),与TNF?α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 = 0.573,P = 0.005)。结论 Th2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及补体活化在药疹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且IL?22可能参与补体蛋白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