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梳理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IPT)的概念、理论机制,从人际心理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应用效果和拓展应用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提出本土化调适人际心理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群体干预的可行性,以期为人际心理治疗的应用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和谐的家庭能够让子女体验到幸福和温馨,有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信任;而粗暴的家庭氛围会增加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性,并会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1-3].人际信任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背景与基础,如果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人际信任危机,直接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和安全感缺乏等情绪障碍,并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3.
梁平县农村留守初中生人际信任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和人际信任方面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选取重庆市梁平县6所中学1 125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人际信任量表)和个别访谈法进行测评,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留守儿童的人际信任度低于非留守儿童,女生的人际信任高于男生;初二学生人际信任度最高,初三居中,初一最低;单亲外出打工的儿童人际信任度高于双亲外出打工的儿童;农村儿童的人际信任度高于城镇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初中留守儿童的人际信任问题值得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并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爱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探讨大学生寝室人际信任、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共抽取13所高校665名大学生;采用社交焦虑量表(IAS)、大学生寝室人际信任量表、自尊量表(SES)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年级大学生自尊和寝室人际信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448,10.520,P值均<0.01).是否独生子女和不同家庭居住地大学生行为信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74,-2.211,P值均<0.05).不同家庭居住地大学生品质信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7,P<0.05).是否学生干部得分和不同家庭居住地大学生社交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29,-3.045,P值均<0.01).社交焦虑得分与自尊和行为信任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83,0.339,P值均<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自尊与寝室人际信任中的行为信任对社交焦虑的解释度均达到统计学水平(B值分别为-0.492,-0.170,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自尊水平和行为信任水平与社交焦虑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学生网络交友及其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青少年学生网络交友及其心理健康状况,为指导青少年学生上网和心理卫生服务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2所普通中学初三和高一年级的166名学生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同时选择同年级不上网125名,采用量表测查心理健康状况。结果青少年学生的异性网友占多数;上网交往的目的依次为“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打发无聊时间”、“匿名后感到交往自在”、“能敞开倾诉”、“向人求助”、“能体验超越现实的事”、“网恋”;告知真名的条件依次为“觉得对方可信后”、“对方询问”、“对方先告知”、“有求于对方”、“想与对方见面”。上网与不上网的学生在心理测查总量表分上差异无显性,心理健康状况均良好;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状况”、“恐怖倾向”、“冲动倾向”5项分量表上差异无显性,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过敏倾向”3项分量表上差异有显性。结论青少年学生上网交友有一定的目的,上网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过敏倾向”上有异常倾向,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6.
正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数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9%,达6 102.5万~([2])。面对如此庞大并与日俱增的特殊群体,党和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尤其针对留守儿童情绪情感心理的辅导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政策与指导意见~([1,3-4])。人际情感作为积极情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评价时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宋丹  付海玲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8):1255-1258
分析大学生愤怒体验、愤怒表达、愤怒控制与入际支持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人际关系支持评定量表和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对河北省6所高校的1 13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特质愤怒、愤怒外部表达得分[(21.73±5.2),(15.37±5.6)]均高于女生[(20.78±4.7),(14.25±4.9)],人际关系支持总分(115.40±15.8)低于女生(118.58±14.8) (P<0.05);文史类专业学生特质愤怒得分(20.74±4.9)低于理工类专业学生(21.75±5.5)(P<0.05).特质愤怒、愤怒内部表达、控制内部表达、控制外部表达与人际关系支持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11,-0.42,0.26,0.12,P值均<0.05).回归分析显示,愤怒内部表达对人际关系支持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42,P<0.05),控制内部表达对人际关系支持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8,P<0.05).结论 大学生不良愤怒情绪的管理对人际支持具有重要影响,适当的愤怒对外表达有利于获取和维持积极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青少年愤怒情绪的发生和表达特点,为减少和避免青少年的恶性事件发生提供借鉴。方法采用自编的愤怒事件回溯调查问卷对保定市45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运用内容分析法提取愤怒情绪的诱发因素、愤怒发生的时间、地点、频率以及愤怒表达方式,根据频次分布特征分析青少年愤怒的发生与表达特点。结果引起青少年愤怒的前4位因素是不成熟的人格因素,他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守则,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愤怒的诱发因素存在性别差异(2χ=55.1,P=0.000),男生由被伤害事件引发的愤怒多于女生,而女生的愤怒诱因更加多样化。青少年的愤怒主要发生在学校(49.0%)和家中(37.8%),指向的主要对象是同学(30.0%)和家长(29.8%)。结论加强青少年情绪疏导,指导青少年正确表达愤怒,有利于预防青少年伤害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探讨大学生师源性焦虑现状及其与人际信任、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大学生师源性焦虑问卷、人际信任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和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的安徽省5所高校1394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86.95%的大学生处于无焦虑或者轻微焦虑状态,13.05%的大学生处于轻度至中度焦虑状态.大学生师源性焦虑得分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人际信任、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师源性焦虑呈负相关(P值均<0.05).应对方式在人际信任对师源性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1.80%;在自我效能感对师源性焦虑的影响中,应对方式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方面的师源性焦虑问题.自我效能感、人际信任、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师源性焦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周鹏生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0):1520-1523
研究藏族青少年应对方式发展特点及其对学业求助的影响,为有效影响其学业求助态度和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从甘肃和西藏某藏族聚居区采用方便抽样,共选取4所藏族中学和1所民族院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 057名藏族大中学生(男生1 071名,女生986名),采用应对方式量表(CSS)、学业求助量表(AHSS)评估藏族青少年面临压力时的认知和行为以及所采取的求助态度和求助行为.结果 藏族青少年应对方式与学业求助得分分别为(3.13±0.23)和(2.67±0.44)分;藏族女生问题解决因子总分高于男生(t=2.902,P<0.01);初中生、高中生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大学生(F=5.723,P<0.05);应对方式与学业求助之间呈负相关(r=-0.362,P<0.01),典型相关系数为0.675 (P<0.01);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应对方式各因子共同解释学业求助的30.6%的变异.结论 藏族青少年具有较高程度的应对水平,应对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藏族青少年学业求助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罗任  周茜  谢海燕 《中国校医》2006,20(4):364-366
目的 研究广州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 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对广州5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SPSS11.0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①广州大学生人际信任度较高。②所调查6所高校学生人际信任,某些学校组间均差异存在显著意义。③人际信任性别间不存在差异。④单亲家庭学生与独生子女人际信任标准误较高。结论 校园文化、家庭结构影响子女人际信任;性别不是影响人际信任的直接因素;单亲家庭及独生子妇这二个群体人际信任个体差异显著,应引起相关部门注意。  相似文献   

12.
CONTEXT: Rapid repeat pregnancy (RRP) among adolescents, usually defined as pregnancy onset within 12-24 months of the previous pregnancy outcome, has frequently been the target of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due to the exacerbation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t adolescent pregnancy (and more specifically with childbearing). OBJECTIVE: To examine what, if any,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RRP and the experience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and abuse among low-income adolescents at one semi-urban health center. DESIGN: Case-control study using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PARTICIPANTS AND SETTING: 100 women aged 13-21 who received prenatal care at one independent nonprofit health center that serves adolescents and their children from June 1994 through June 1996. MAIN OUTCOME MEASURES: Number and timing of pregnancies, occurrence of physical or sexual abuse; other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In this population, the experience of any form of physical or sexual violence during the study interval was associated with RRP within 12 months (p = 0.01, OR = 3.46) and 18 months (p = 0.013, OR = 4.29). Other previously reported predictors of RRP, including family stress, financial stress,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t either 12 months or 18 months in this sample. Of additional note, young women who experienced any form of abuse during the 12-month study interval were substantially more likely to miscarry than were their nonabused peers, and spontaneous abortion was also very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RRP (p < 0.00001; OR = 22.6). CONCLUSIONS: The experience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is correlated with rapid repeat pregnancy among low-income adolescents. This study strongly suggests a need for both extensive screening for partner and family violence among pregnant and postpartum adolescents, and follow-up safety planning support in combination with family planning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安全感、人际信任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安全感、人际信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丛中、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量表和Rotter·J·B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对35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安全感量表由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两个因子构成.人际信任量表由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两个因子构成.[结果]①在安全感方面,大学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低年级大学生显著高于高年级大学生;来自城市大学生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大学生的得分.②在人际信任方面,与以往研究相比,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有所降低;人际信任在各人口学变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⑦大学生安全感与人际信任呈中等水平相关.[结论]①在安全感方面,大学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学生安全感水平受到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因素的影响.②在人际信任方面,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有所降低.③大学生安全感与人际信任呈中等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医院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新时期医院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人际信任是人们对人际关系中竞争风险的认知判断,也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遇到两难惜景时的决策行为。任何信任过程都是由信任者,被信任者以及传递信任的特定组织环境三要素构成,是组织的特定环境决定了信任者与被信任者之间的信任行为。在不了解他人动机意图和行为动向时,人与人的交往带有很大不确定性,或者说存在利益冲突风险。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作出的继续交往的认知判断,就是人际信任。建立医院良好的人际…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 This study identified behavioral and psychosocial/interpersonal factors in young adolescence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handgun carrying in later adolescence. METHODS: A sample of 2200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surveyed at 9th grade and again at 12th grade. RESULT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measures of risk-taking preference, depression, stress, temper, and drug use assessed while the students were in 9th grade were predictive of handgun carrying in 12th grade for both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e need for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prevention that focuses on both individual and interpers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s' decision to carry a handgun.  相似文献   

16.
探索初中女生性侵经历、人际信任与性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针对遭受性侵个体开展心理辅导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遭受性侵问卷、信赖他人量表与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对方便抽取的韶关地区5所中学499名初中女生进行调查.结果 遭受性侵报告率为36.87%,非接触型性侵报告率为34.87%,接触型性侵报告率为8.82%,侵入型性侵报告率为1.20%;初中女生的遭受性侵经历与性价值观、性适应、性心理健康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1,-0.10,-0.13,P值均<0.01);调节效应分析显示,人际信任调节性遭受侵经历与性认识、性价值观、性适应、性心理健康之间均呈负相关(95%CI分别为-0.05-0.01,-0.05-0.01,-0.04~0.00,-0.04-0.02,P值均<0.05).结论 初中女生的人际信任在遭受性侵经历与性心理健康间具有调节作用.提高初中女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可以减少性侵经历对于性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探索人际信任和心理复原力在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挫折心理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供实证支持.方法 采用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心理复原力量表和挫折心理问卷,对贵州省8所大学948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挫折心理和人际信任均呈负相关,与心理复原力呈正相关;人际信任与心理复原力呈负相关(P值均<0.05).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负向预测挫折心理(β=-0.066,t=-1.335,P=0.182)和人际信任(β=-0.258,t=-1.369,P=0.171),人际信任正向预测挫折心理(β=0.167,t=2.909,P<0.05).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β=0.611,t=19.024,P<0.01),心理复原力负向预测挫折心理(β=-0.064,t=-1.344,P=0.179).结论 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心理复原力在积极心理品质和挫折心理两者间起中介作用.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提高其心理复原能力有利于增强其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了解重庆市青少年发展性资产与危害健康行为间的关系,为青少年健康促进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重庆市12所中学,在每所学校随机选取初一至高三各1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72个班级3513名研究对象,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重庆市中学生发展性资产总分为(37.34±9.81)分,外在资产为(18.44±7.21)分,内在资产为(18.99±6.33)分,皆为中等水平;中学生发展性资产最受家庭结构的影响,其次为母亲、父亲教育水平的影响,与性别、学段及家庭经济状况无关;中学生发展性资产、外在资产、内在资产及8项资产均与各项危害健康行为呈负相关(r=-0.64~-0.14,P值均<0.05);外在资产与内在资产对整体危害健康行为及各维度均有影响(OR=-0.39~-0.19,P值均<0.05),其中内在资产的影响广度与深度高于外在资产;中学生背景因素中,家庭结构对危害健康行为的影响力最大(OR=-0.16),其次为母亲教育水平,父亲教育水平次之,与中学生性别、学段及家庭经济状况无关.结论 应强化青少年外在资产、内在资产及学习投入资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