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父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中学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4所中学24个班级的中学生,利用高翔等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和蒲少华等编制的《父亲在位问卷》调查中学生心理健康和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父亲教育的相关性。结果共调查893名中学生,回收有效问卷804份,回收有效率为90.03%。中学生《父亲在位问卷》的感情得分为(3.66±0.79)分,感知得分为(3.50±0.72)分,身体互动得分为(3.43±0.95)分,父母关系得分为(3.67±0.87)分,母亲对父子关系的看法得分为(3.62±0.92)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适应维度总分为(3.56±0.56)分,复原力维度总分为(3.72±0.71)分,困扰维度总分为(2.53±0.74)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情(β'=0.174)、身体互动(β'=0.074)、父母关系(β'=0.099)、母亲对父子关系的看法(β'=0.316)和父亲学历(β'=-0.132)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适应维度的影响因素;感情(β'=0.201)、感知(β'=0.129)、母亲对父子关系的看法(β'=0.211)和父亲学历(β'=0.126)是复原力维度的影响因素;感情(β'=-0.189)、父母关系(β'=-0.206)和父亲学历(β'=0.129)是困扰维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本次调查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和父亲参与教养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父亲学历、父亲参与教养程度、父母关系等可能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了解父亲教养参与情况及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为父亲教养参与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父亲在位问卷中文修订版(FPQ-R)和大学生健康人格量表对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成都师范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的88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父亲教养参与各分量表得分均值高于理论平均值(3.00);大学生健康人格各分量表得分均值高于理论平均值(3.00).父亲教养参与度和大学生健康人格之间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参与感知对健康人格的聪慧性、独立性、社会参与性、乐观自信、责任性和人际交往有正向预测作用;与父亲身体互动对聪慧性和社会参与性有正向预测作用;与父亲感情对人际交往和自由感有正向预测作用;父母关系对乐观自信有正向预测作用(P值均<0.05).父亲参与的感知和父母关系能解释乐观自信20.5%的变异,父亲参与感知和对父亲的感情能解释人际交往15.2%的变异,父亲参与感知和与父亲的身体互动能解释13.7%的变异.结论 父亲教养参与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小珍  李奕慧  唐宏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504-1507
探讨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特征及其背景影响因素,为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西省3城市6所小学1 354名四~六年级小学生,采用学习障碍儿童筛查量表、Piers-Harris自我意识量表和自编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得分低于正常儿童(t=-13.20,P<0.01),自我意识总分偏低者(得分<46分)比例高达64.79%.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总分方面,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t=-2.32,P<0.05),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高于权威型、专断型和溺爱型家庭(F=-2.32,P<0.01),自我意识总分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留守儿童、父母文化水平及父亲教养方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自我意识量表行为因子得分上非独生子女、非留守儿童高于独生子女与留守儿童(t值分别为-2.01,-2.33,P值均<0.05);自我意识量表智力与学校情况因子得分上父母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儿童得分高于其他文化水平的儿童(F=-3.86,P<0.05);自我意识量表焦虑因子得分上男生、城镇生源、非独生子女的学习困难儿童高于女生、农村生源、独生子女的儿童(t值分别为4.98,2.57,-3.09,P值均<0.05),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儿童高于其他教养方式的儿童(F=3.21,P<0.05);自我意识量表合群因子得分上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t=-2.88,P<0.01),父亲民主教养方式、母亲民主教养方式高于父母其他教养方式儿童(F值分别为3.24,2.77,P值均<0.05);自我意识量表幸福与满足因子得分父母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高于其他文化水平、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高于其他教养方式(F值分别为3.70,8.63,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母亲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的因素(B=2.58,P<0.01).结论 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亟待提高,母亲教养方式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探讨广西壮族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因素,为壮族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教育引导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在广西6所高校内随机选取1 004名壮族大学生,对其采用父亲在位问卷(FPQ-R)及健康人格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广西壮族城市生源大学生父亲教养参与的5个分量表得分均高于乡村生源,且在父亲参与的感知和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999,2.608,P值均<0.05).独生子女父亲教养参与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在父亲参与的感知、与父亲的身体互动、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57,2.627,2.861,P值均<0.05).壮族大学生健康人格各分量表得分最低的为自由感,为(3.07±0.72)分,其次为聪慧性,为(3.62±0.61)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除健康人格的自由感与父亲教养参与的与父亲身体互助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外,健康人格量表的因子与父亲教养参与量表的因子得分相关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回归分析显示,父亲参与的感知和与父亲的身体互动对健康人格的聪慧性有预测作用(P值均<0.05),能够解释聪慧性9.9%的变异.其他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结论 广西壮族大学生父亲教养参与对壮族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学生父亲教养参与情况及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父亲教养参与问卷和郑日昌所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735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小学生与父亲感情(4.53±0.76)得分最高,交流互动(3.31±1.15)得分最低;除学校人际(3.93±0.81)外,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其余4个分量表得分均值都高于4分;父亲教养参与和小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广泛的显著相关(P0.05);父亲教养参与能很好地预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结论父亲教养参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父亲教养的参与度对农村小学生自尊发展的影响,为提高父亲教养参与度和儿童自尊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采用分阶段随机抽样法,抽取四川省中江县526名四~六年级小学生,采用儿童自尊量表(CSES)和父亲教养参与度调查问卷对其进行测量.结果 农村小学生父亲教养参与得分在是否独生子女、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教养参与的日常陪伴、交流互动和学业鼓励维度在父亲文化程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19,6.532,3.213,P值均<0.05).农村小学生自尊水平在年级、性别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生高于男生(t=4.414,P<0.05),四年级学生高于五年级、六年级学生(F=5.351,P<0.05).父亲教养参与水平和小学生自尊水平之间存在统计学相关性.交流互动、对父亲感情与规则约束能够正向预测农村小学生的自尊水平(日值分别为3.113,3.324,3.602,P值均<0.05).结论 父亲教养的参与度对农村小学生的自尊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段云  赵琳  陈高帅  高晓凤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0):1182-1186
目的 了解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四川省凉山州地区860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分析该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该民族地区44.19%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居前五位的心理问题分别是学习压力(48.37%)、情绪波动(47.67%)、焦虑(46.98%)、强迫症状(45.42%)、抑郁(43.37%)。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学习成绩好、与父母联系频率高对中学生多个维度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P<0.05);汉族学生相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易出现适应不良问题(P<0.05);男生相对于女生易出现心理不平衡问题(P<0.05);初中生相对于高中生易出现偏执、心理不平衡问题(P<0.05);独生子女的情绪不稳定问题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父亲学历较高的中学生相对容易出现强迫症状、焦虑及情绪不稳定问题(P<0.05)。结论 四川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学习压力问题居首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多个因素影响,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为积极的父母养育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复原力量表,对新疆某大学49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中,除父亲偏爱因子及母亲偏爱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在不同复原力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与复原力量表各维度以及复原力总分呈负相关(P值均0.01);父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在与复原力总分及复原力量表各维度的相关关系中,除与稳定性无关外,其余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中,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可进入回归方程对大学生复原力进行预测,其联合解释量为25.3%。结论大学生所接受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复原力之间密切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复原力发展的影响意义甚于积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母亲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复原力的影响大于父亲。  相似文献   

9.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贵州省某少数民族地区2所中学全部学生共1 605名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结果 初中生存在心理问题者431名,检出率为26.95%;女生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得分及MHT总分均高于男生;不同家庭类型、成长环境初中生MHT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学历不同及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初中生MHT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父母关系不满意的初中生MHT得分高于其他人(P<0.05);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的初中生MHT得分高于父母教养方式一致的初中生;父母不同管教方式的初中生MHT得分不同(P<0.05).结论 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父母文化程度及教养方式等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作用显著,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356名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方法应用EMBU与SCL-90结合表,对某校356名医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男女生的父亲惩罚严厉及偏爱被试差异有显著性;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干涉过保护因子及母亲拒绝否认差异有显著性(P<0.05).父亲情感温暖与SCL-90得分呈负相关性,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与SCL-90得分呈正相关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不良的教养方式可增加子女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张家港市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与学生人格间的相关关系,为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张家港市2所重点中学8个班(每校4班)的285名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一般资料调查表的问卷调查。结果张家港市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的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1),而父亲的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水平低于全国常模(P<0.01)。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呈正相关,过度干涉、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与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呈负相关;父亲的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度保护与子女的精神质以及母亲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与子女的性格外向性均存在相关关系。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其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和精神质等人格特点紧密相关,改善教养方式需要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相似文献   

12.
了解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关系,为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新乡市某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抽取399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独生子女女生的攻击行为总分及口头攻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生(P<0.05).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及身体攻击、口头攻击与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身体攻击和口头攻击与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呈显著负相关,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总分、身体攻击、口头攻击及自我发泄均与矛盾性呈正相关(P值均<0.05).组织性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父亲控制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30,0.216,P值均<0.01).结论 家庭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能降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父亲控制、母亲控制、矛盾性能增加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3.
了解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亲子关系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联,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深圳、郑州、南昌和贵阳4个地区14 500名在校中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亲子关系问卷、NSSI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14.81%,男生(15.95%)高于女生(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中、高水平童年期虐待(OR值分别为2.23,3.27)以及低水平的父亲/子女和母亲/子女关系(OR值分别为1.80,1.36)均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P值均<0.01).在低、中、高童年期虐待水平组,低水平的父亲/子女关系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OR值分别为1.36,1.34,1.56,P值均<0.05);在高水平童年期虐待组,低水平的母亲/子女关系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OR=1.20,P<0.05).男生在高水平童年期虐待组中,低水平的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均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OR值分别为1.46,1.35,P值均<0.01);女生在各童年期虐待水平组中,低水平的父女关系均与其NSSI的检出率相关联(OR值分别为1.64,1.54,1.68,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不良亲子关系均与中学生NSSI相关联,并表现为一定的性别差异.预防童年期虐待,改善亲子关系,有益于中学生NSSI的防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边疆民族地区小学生父母教养观念的现状,分析影响父母教养观念的因素。方法采用《父母教养观念问卷》对云南省某边疆民族地区330名小学生家长进行测查。结果边疆民族地区大部分小学生父母教养观念较为积极,倾向于主张民主、教育有效感、奖励和成就期望;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观念各因素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家庭收入、是否独生子女及不同学业成绩的父母教养观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汉族父母教养观念相对于傣族、景颇族、阿昌族更为积极。结论父母教养观念受民族、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独生情况及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正确应对各种因素,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探讨性格类型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整群抽取的某大学3 09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父母对女孩往往比较宽容与疼爱,对男孩比较严厉与控制(P值均<0.05);农村大学生更自由(t值分别为-11.44,-10.41,P<0.05),但得到的鼓励与支持比城镇要少,受到父亲的惩罚更多(t值分别为-6.04,-5.83,-2.34,P值均<0.05).父母鼓励支持与父亲的开明民主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t值分别为-0.05,-0.10,-0.05,P值均<0.05).父母的惩罚、父母让子女内疚、父亲小气吝啬及母亲的过度干涉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t值在0.04~0.12间,P值均<0.05).性格在大部分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Sobel检验Z值均>1.96).除母亲惩罚、父亲鼓励支持外,情绪稳定性是影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主要中介变量(P值均<0.05).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既可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性格的中介作用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了解华中地区中学生欺凌与家庭因素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减少中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华中某市8所学校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2 996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收集其欺凌卷入状况与家庭因素的相关信息.结果 被调查学生中,有390名(13.0%)存在欺凌他人行为,1 127(37.6%)名曾受他人欺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独生、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父母婚姻状况、母亲是否外出打工、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等家庭因素在中学生欺凌和受欺凌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88,56.49,30.85,30.91,3.89,10.36,11.72;25.00,69.33,46.76,57.09,3.93,23.19,45.49,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与中学生受欺凌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37,1.39),父母婚姻状况和谐、父亲没有外出打工与中学生受欺凌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53,0.83);独生子女与中学生欺凌呈正相关(OR=1.42),父子关系好与中学生欺凌呈负相关(OR=0.38).结论 华中某市中学生欺凌与家庭因素关系密切.应重点关注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参与抚育的程度和家庭关系和谐状况等问题,以减少中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朝  于宗富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7):1308-1310
[目的]了解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发展的特点,为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2届大学新生进行团体测验.[结果]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中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0.05);从平均因子分看,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比独生子女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多项因子分高于全国成人常模(P<0.05);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虽然有几项因子分低于全国青年常模,但在强迫、精神病性上高于全国青年常模(P<0.05).[结论]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比例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有必要对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为医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有益的探究.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对603名医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得分男生低于女生,父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得分男生高于女生;父母的过分干涉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得分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父亲偏爱被试则是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得分市县学生高于乡镇学生,而父母的偏爱被试则是乡镇学生高于市县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男生低于女生;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共情性关心市县学生低于乡镇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反应指数多个因子间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共情能力的发展,消极的教养方式抑制共情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郭丽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3):379-382
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有效干预.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对河南省安阳市5所监测学校共1 54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8.61%,其中轻度为31.67%,中度为6.23%,重度为0.71%.不同性别、学段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P值均<0.01),应对方式除社会支持外,其他各因子均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各维度相关(P值均<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应对方式的幻想否认、发泄情绪、忍耐、积极合理化解释和父亲的惩罚严厉与母亲的拒绝、否认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P值均<0.05).结论 安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且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SCL-90自评量表对484名高职女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职女生的心理健康总均分显著高于本省女大学生及国内女大学生常模(P<0.001);高职女生中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高年级女生比低年级女生、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农村与城市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对贫困女生、高年级女生和非独生子女女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