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用优质护理的效果。 方法我院从 2015 年 4 月起在广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活动前后半年间随机抽样调查急诊危重转运的患者各 180 例,采用问卷调查及现场考核等方法,综合评价活动前后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转运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效果。 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长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优质护理相关措施应用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过程中,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转运速度,同时也提高患者和接收科室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模式在护理优良事件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提高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住院患者65 355例作为护理优良事件分享学习实施前临床资料,采用传统护理不良事件及优良事件管理,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患者145 747例作为护理优良事件分享学习实施后临床资料,其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基础上,建立标准化护理优良事件管理制度,并将SBAR模式用于优良案例的汇报和学习。比较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优良事件上报率及患者对护理安全满意度等。结果 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优良事件上报率和患者对护理安全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采用基于SBAR模式在护理优良事件分享学习管理中的应用,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优良事件上报率及患者对护理安全满意度,有效提升护士病情观察评判能力,进而提升了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本院上报62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探讨防范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总结2012年1月2013年12月非惩罚性自愿上报的62例护理不良事件,对发生不良事件当事人职称、时间、损伤结局及类别进行分析。结果:发生率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压疮与烫伤、给药错误、跌倒与坠床。压疮、烫伤和跌倒、坠床均可导致患者不同程度伤害,跌倒、坠床导致患者重度伤害占75%;白天发生不良事件高于夜间;初级职称护士更易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可为护理安全管理提供最直观、重要的依据,护理管理者应着重从管理水平、专业技术能力、设施方面加强管理,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用于手术室管理对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我院10个重点手术科室120例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室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法对手术室进行管理,比较两组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手卫生知晓率,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手卫生执行率83.3%、手卫生知晓率81.7%与对照组66.7%、65.0%比较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23.3%明显低于对照组40.0%(P<0.05);观察组客户护理满意率88.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P<0.05)。结论PDCA循环法用于手术室管理可有效提高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知晓率,并改善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思维定势负效应科学突破管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安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血液透析中心2018年1-4月(思维定势负效应护理管理实施前)的血液透析患者80例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5-8月(实施后)的血透患者8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血液透析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思维定势负效应进行护理管理。比较2组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对血液透析护理安全管理认可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103,P=0.043),护理人员对血液透析护理安全管理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内容及管理效果的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将思维定势负效应科学突破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安全护理中,可有效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该护理安全管理模式深受血透室护理人员认可。  相似文献   

6.
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方法及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方法,改进护理工作中的制度、系统及流程缺陷,保证护理安全。方法通过护理不良事件鼓励上报制度、护理不良事件呈报表、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制度、护理不良事件考核制度的制定,建立护理不良事件自动上报体系。结果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体系后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数及上报率高于建立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结论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体系能使管理者及时发现潜在的缺陷并制定改善措施,前瞻性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中医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现状,为科学规范管理护理不良事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护理不良事件分级及依据、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安全文化营造情况等对重庆市44家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重庆市44家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均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明确分级,其中61.36%的中医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分级依据中国医院质量安全管理团体标准;40.91%的中医医院领导非常重视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会全程参与,并定期督导;97.73%的中医医院管理部门鼓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75.00%的中医医院护士会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79.55%的中医医院开展了闭环管理;79.55%的中医医院要求一线人员人人参与营造护理质量安全文化。结论 结合重庆市中医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现状,可从统一中医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分级依据、提高全院人员参与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意识、积极营造中医医院护理质量安全文化氛围等举措出发,完善护理不良事件相关管理,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方法对本院2012年~2013年发生的119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9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压疮居首位,给药错误占第二位,跌倒/坠床占第三位,因输液治疗而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居第四位;N1级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概率较高,工作量大的科室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概率高,A班出错率高。结论以人为本,创建无惩罚性的护理安全文化,关注护士身心健康,加强流程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强化安全教育与管理,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能有效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调查分析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就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1248例,根据诊疗规范原则,在坚持原发病治疗用药基础上,需要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10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的依从性分为依从性好组(n=502)和依从性差组(n=518),对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发病与停药(或间断用药)的时间、发病人群年龄段关系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依从性差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依从性好组(P < 0.05);大于60岁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比例明显高于小于60岁患者(P < 0.05);发生时间大于1年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比例明显高于小于1年的患者(P < 0.05);病程大于5年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比例明显高于小于5年的患者(P < 0.05);间断用药大于1年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比例明显高于小于1年的患者(P < 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年龄大于60岁,停药大于1年、发病大于5年及发生时间超过1年是发生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而且年龄大于60岁,停药大于1年、发病大于5年及发生时间超过1年是发生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统计图管理护理不良事件的作用。方法运用统计图管理我院2011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82例和2012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61例,对发生时段、年度运用直条图进行统计分析;对发生原因运用构成图比较分析;用鱼骨图、根本原因分析法及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法查找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比较两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结果 2012年与2011年比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17.10%下降到12.66%;毕业5年内护士发生率由70.73%下降到49.18%;最高峰时段发生率由71.95%下降到52.46%,护理不良事件损害级别明显下降。结论运用统计图管理护理不良事件,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免疫治疗时,护理干预、强化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免疫治疗进度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86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安脱达)免疫治疗,治疗基础上实行护理干预、强化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并对治疗疗效和症状改善评分, 全身不良事件分级。 结果86例患者全部完成2年的免疫治疗,无脱漏病例。治疗结束时显效38例(44.2%)、有效42例(48.8%)、无效6例(7%),总有效率为93%。    相似文献   

12.
马玉侠 《全科护理》2012,10(15):1395-1396
[目的]探讨非处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及个人采取不公开、非惩罚的处理原则。鼓励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护理部及时分析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预防措施,并警示其他护理人员从中吸取教训,防范类似事件发生。[结果]实行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后,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结论]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在保障病人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别、原因及特点,为制定护理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针对某医院3年内各护理单元上报护理部的83例护理不良事件,运用护理质量管理工具进行护理不良事件分析。结果 :关注主要危险因素及事件,加强过程督导,完善流程与制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 :针对本院护理不良事件高发时段、高发人群,给予高度关注,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4.
医院不良事件中用药错误的发生率较高。从护理专业角度,对国内外给药错误的基本概念、后果、现状分析、量化管理、发生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为护士给药错误的管理提供依据,以保障和促进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建立由医院安全领导小组和临床护理安全小组组成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重点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手术室安全核查、危急值管理、用药安全、护理技术操作安全、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及安全隐患等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质量控制等.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P<0.01),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P<0.05).结论 建立护理安全管理体系,使护理安全管理规范化,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患者满意度提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Orem自理理论和心理护理在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放疗科的14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分级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Orem自理和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焦虑与抑郁不良情绪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结果经过4~6周Orem自理和心理护理干预后,实验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焦虑和抑郁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73.3%),P<0.05。 结论对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进行Orem自理和心理护理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减少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行白细胞单采联合化学治疗的护理体会。 方法对38例高白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外)行白细胞单采联合化疗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主要包括治疗前护理、治疗中护理及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结果行白细胞单采术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均迅速下降,单采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头昏、乏力、骨骼疼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经精心护理均顺利完成化疗。 结论全面完善的护理,为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院护理安全文化建设方法及实践效果。方法倡导非惩罚性的安全文化,完善安全管理的制度与流程,对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制订标准化报告表,规范报告流程,定期分析与反馈,开发不良事件信息系统进行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结果护理不良事件上报逐年增多,差错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构建"非惩罚性+针对系统"的护理安全文化,建立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对促进护理管理和医院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索并获取新生儿院际转运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提供参考,以降低新生儿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新生儿转运安全。方法 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针对新生儿转运不良事件预防和管理提出问题,检索相关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对各类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证据级别评定。结果 结合专业人员的判断,总结出 24条新生儿转运相关证据,包括转运部门建设、转运管理、转运团队、转运培训、转运决策、转运装备、转运实施、转运质量控制、监督和反馈等。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目前关于新生儿转运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及护理管理者提供循证依据。通过应用最佳证据,以科学的方法管理和预防新生儿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可提升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保障新生儿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