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阅读疗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为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9月,在江西省某高校某学院二年级选出有手机依赖问题并愿意参与阅读疗法干预的3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学生分为对照组(n=18)与研究组(n=17)。对照组学生不接受任何干预。研究组学生接受阅读疗法干预。在阅读疗法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前后,对照组学生《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学生《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学生《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评分及总分分别为(18.25±2.17)分、(10.33±2.15)分、(9.32±1.47)分、(8.17±2.03)分及(46.07±4.00)分,低于对照组的(21.06±2.49)分、(13.64±2.99)分、(11.71±2.39)分、(12.15±2.40)分及(58.56±3.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阅读疗法可以作为干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述情障碍的关系,为采取手机依赖症状干预和调节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对整群随机抽取的61 1名长春市某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各年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09,P<0.05);述情障碍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31,P>0.05).不同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述情障碍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70,-0.195,P值均>0.05);不同性别大学生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86,2.175,P值均<0.05);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突显行为、心境改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50,2.175,P值均<0.05).大学生述情障碍各维度与手机成瘾倾向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882 ~0.124,P值均<0.01).情绪识别障碍和外向性思维对手机成瘾倾向有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406,0.127,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述情障碍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正相关,述情障碍是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因素.减轻大学生述情障碍状况可减少其对手机成瘾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探究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为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3所大学1 047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arrat冲动性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等问卷调查.结果 高、低无聊倾向组大学生在戒断性、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06,64.24,49.98,63.11,63.14,P值均<0.01),高无聊倾向者的手机成瘾程度及各症状均高于低无聊倾向者.除无聊倾向的创造缺乏因子外,大学生无聊倾向总分及其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总分及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在无聊倾向预测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3.38,RMSEA=0.06,CFI=0.90,TLI=0.91,SRMR=0.04,AIC=28 463.24,BIC=28 857.39).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又可间接通过冲动性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睡眠质量、交往焦虑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5月随机抽取济南市5所高校共计1 703名大学生,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交往焦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睡眠质量、交往焦虑得分分别为32.84±9.30、3.81±2.29、42.32±8.67。手机成瘾、睡眠质量总分及交往焦虑两两之间均成正相关(r=0.208、0.335、0.215,均P0.01)。手机成瘾显著正向预测睡眠质量(β=0.24,P0.01)。睡眠质量显著正向预测交往焦虑(β=0.22,P0.01)。睡眠质量在手机成瘾与交往焦虑中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5.1%。结论手机成瘾能直接影响交往焦虑,也能通过睡眠质量间接影响交往焦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海南省内大学生共700人,采用相关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利用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观察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孤独感、社会支持间的关系。结果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为48.93%。手机成瘾与社会支持存在负相关(r=-0.130,P<0.05),与孤独感存在正相关(r=0.366,P<0.05),其中各因子与孤独感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突显行为、社会抚慰、心境改变等3个因子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P<0.05)。孤独感对手机成瘾总效应为0.409(P<0.01),直接效应为0.417,间接效应为-0.008(P值均<0.01)。结论孤独感是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因素,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大学生孤独感的产生,降低手机成瘾率。  相似文献   

6.
探讨医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为预防医学生手机成瘾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广西某医学院校1 01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成人依恋量表、自我同一性量表、手机成瘾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医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6.57%,手机成瘾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手机成瘾组(t值分别为2.809,7.312,P值均<0.01),现在的自我投入得分(15.38±3.06)低于非手机成瘾组(16.34±3.40)(=-2.839,P<0.01).相关分析显示,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我同一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2,-0.150,P值均<0.01),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手机成瘾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6,0.369,P值均<0.01),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0.198,P<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依恋焦虑正向预测手机成瘾(β=0.522,P<0.01),依恋回避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完全通过自我同一性影响手机成瘾,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效应值=0.115,P<0.05,95%CI=0.108~0.126).结论 成人依恋和自我同一性是手机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自我同一性在依恋回避和手机成瘾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自尊量表(SES)、孤独量表(UCLA),对随机选取的合肥工业大学506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各维度(除突显性外)与自尊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强迫性上网、消极后果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尊是耐受性、强迫性上网、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及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孤独感是强迫性上网和消极后果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自尊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孤独感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强迫性上网和消极后果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3年2—5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芜湖市1所高校大一至大三的学生1 799名,采用2项患者健康问卷(PHQ-2)、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PMS)、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2项一般焦虑症(GAD-2)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9.7%,儿童期心理虐待检出率为28.6%。抑郁症状与儿童期心理虐待、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0.32,0.27),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0.71),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呈正相关(r=0.30)(P值均<0.01)。儿童期心理虐待能有效预测抑郁症状、手机成瘾和焦虑症状(β值分别为0.08,0.06,0.66,P值均<0.01);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症状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效应量占25.27%,P<0.05),总间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  相似文献   

9.
了解朝鲜族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对随机抽取的延边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大学968名朝鲜族大学生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46.59%的朝鲜族大学生为(SAS-C)测试正常人群,有34.92%为手机成瘾倾向群体,有18.49%为手机成瘾群体.在使用手机的功能上,以通话交流为首要功能的占36.47%,以网络聊天为首要功能的占21.46%,以娱乐放松为首要功能的占17.72%,以新闻浏览为首要功能的占11.21%,以其他使用为首要功能的占7.78%,以帮助学习为首要功能的占5.36%.朝鲜族手机成瘾大学生的EPQ-E得分为(52.84±11.06)分,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得分为(54.02±8.09)分,正常人群为(56.79±8.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9,P<0.05);在EPQ-N和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01,17.88,P值均<0.05).SAS-C与EPQ-E得分呈负相关,与EPQ-N和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0.45,0.43,P值均<0.05).结论 朝鲜族大学生手机成瘾有关心理影响因素与人格、情绪因素相关.提供有效的心理压力疏通和情绪宣泄渠道,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是降低朝鲜族大学生手机成瘾人数比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社会交往困扰与手机移动网络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4—6月采用心理测量法对内蒙古3所高校14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低、高人际交往困扰组在手机移动网络使用行为量表的戒断反应得分分别为(1.98±0.71)、(3.23±0.69)分,情绪调节得分分别为(2.60±0.87)、(3.33±0.79)分,社会功能得分分别为(2.33±0.84)、(3.03±0.71)分,耐受性得分分别为(2.18±0.85)、(2.89±0.85)分,使用时间得分分别为(2.10±0.75)、(3.26±0.88)分。5个维度和总分得分高人际交往困扰组明显高于低人际交往困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压力知觉与戒断反应、社会功能、耐受性和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量表总分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交往焦虑、交谈交流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和人际交往困扰总分与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量表各维度及总分在明显正相关(P均0.05)。压力知觉、交往焦虑和人际交往困扰对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有明显正向预测作用(P均0.01)。结论大学生高社会交往困扰更易引起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通过降低大学生对社会交往困扰的压力知觉,可以减少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