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负压引流对下颌角区囊肿术后瘘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近3年经口内切口治疗的68例下颌角区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组与未放置组出现术后瘘的差异.结果 未放置负压引流组的术后瘘发生率为23.33%,放置负压引流组的术后瘘发生率为2.63%.结论 经口内进路刮治下颌角区囊肿放置负压引流可减少术后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持续负压引流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 对116例颌面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常规手术切开引流(传统治疗组,58例)和手术切开VSD(VSD组,58例)这2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VSD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瘢痕长度、换药次数、疼痛程度均低于传统治疗组,张口改善度优于传统治疗组(P<0.05)。结论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更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口腔癌患者游离皮瓣修复术后供区植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0例口腔癌游离皮瓣修复患者,其中30例采用改良VSD法进行供区植皮后处理,20例患者进行常规加压包扎法处理.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VS...  相似文献   

4.
口腔颌面头颈部火器伤是现代战争中的高发伤、常见伤,它具有着感染风险大,致死率高的特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在临床中有着较为成熟的应用且疗效显著。近年来研究发现,VSD技术在火器伤救治中可以有效地促进引流预防伤口感染,VSD有望成为口腔颌面头颈部火器伤救治中的优选方法。本文就VSD技术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火器伤救治的优势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VSD)在儿童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40例(男18例,女22例)儿童(17 d~14岁)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的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传统组进行常规开放式脓肿切开引流术,VSD组在进行切开引流术中使用VSD装置,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换药次数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术后3 d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VSD组患者住院期间平均换药次数、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针对儿童颌面颈部间隙感染,在治疗中使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治疗效果良好,同时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加快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经持续换药后未见明显好转、且呈持续性加重的颌面颈部感染的疗效。 方法采用VSD治疗8例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经持续换药未见好转、且呈持续性加重的严重颌面颈部感染,在去除术后感染区坏死物质、彻底清创后,以负压封闭引流材料覆盖创口,0.9%氯化钠溶液冲洗,持续负压引流,直至引流液清亮、创缘组织无红肿、无压痛后,撤除VSD装置。 结果6例患者明确感染后,使用传统换药约7 ~ 8 d,感染呈进行性加重,遂使用VSD装置置于感染区,持续引流5 ~ 15 d后,可见引流液清亮,颌面部肿胀基本消失,创缘周围可见肉芽组织增生,伤口基本愈合;所有病例中有1例为放射性颌骨骨髓炎行腓骨肌皮瓣修复,明确感染、持续换药约20 d后,感染呈进行性加重,放置VSD 5 d后于手术室清除病灶骨,术后继续换药,伤口愈合;1例术后并发食管瘘患者使用VSD时间长,撤除VSD后,引流液清亮,颌面部肿胀较前明显减轻,创口可见肉芽组织增生,但左颈部仍可见到1个大小约1 cm × 1 cm的瘘管,邻近瘘管可见颈部膨隆明显,扪诊质硬,无波动感。左颈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示:左颈部见3.9 cm × 2.3 cm × 5.0 cm大小的不规则占位病变,右颈部见1个大小约2.3 cm × 1.4 cm团块状病变,考虑淋巴结肿大(术后复发)。 结论VSD有利于控制感染,防止术后感染扩散,促进术后创面组织的愈合;同时肿瘤患者使用VSD存在促癌细胞转移、增殖的可能,在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适应证,并密切监测创区变化,当发现可疑病变或创面延迟愈合时,应立即撤除VSD装置,根据具体情况行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7.
负压引流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与腮腺术后涎瘘等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需手术治疗的腮腺疾病患者396例,随机分为负压引流组(200例)与正压引流组(196例),记录术后创口积液、涎瘘、血肿以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同时分析不同的引流方式与术后处理的关系。结果负压引流组的积液、涎瘘、血肿以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4.0%)低于正压引流组(15.3%),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负压引流组术后不必加压包扎而不影响I期愈合。结论腮腺切除术后应用负压引流优于传统的正压引流,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腮腺术区负压引流结合区域弹性加压包扎术在腮腺手术的应用价值,探讨腮腺术后涎瘘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例腮腺良性肿瘤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100例腮腺术区负压引流去除后区域弹性加压包扎组和100例传统绷带包扎组,分析2组术后涎瘘的发生率,同时分析术中、术后因素可能和涎瘘发生的关系。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负压引流结合区域弹性加压包扎涎瘘发生率(2%)较传统组(12%)明显降低,甚至可以杜绝涎瘘发生,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腮腺术后负压引流结合区域弹性加压包扎术预防涎瘘明显优于传统包扎方法,患者舒适度高、不影响张口进食、讲话、听力、无头面部受压疼痛,包扎时间短、外观美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优势。方法 复习2016年6月—2017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8例儿童(5~10岁)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3例患者采用VSD治疗,5例采用局部切开、常规引流治疗,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细菌感染类型,比较炎症指标、住院天数变化,评估治疗效果。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术前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指标呈下降趋势,VSD组比传统组下降更显著(P<0.05);常规引流住院天数平均10.17 d,VSD治疗患者平均9.8 d(包括复发后VSD治疗患者)。传统组有2例患者出院后复发,最后采用VSD技术治疗痊愈。结论 适时采用VSD技术,可提高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负压封闭引流辅助冲洗技术与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在口腔颌面颈部重症多间隙感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6月—2017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73例口腔颌面颈部重症多间隙感染的患者资料,对运用负压引流辅助冲洗技术和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的2组患者在疾病治愈时间、切口长度、医师工作量(换药次数)、治疗费用方面进行对比,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3例患者中,38例行负压封闭引流辅助冲洗,35例行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所有患者均治愈。在脓肿治愈时间、手术瘢痕长度、医师工作量等方面,前者显著优于后者(P<0.05);在治疗费用方面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辅助冲洗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颈部重症多间隙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切开引流治疗相比,具有治疗时间短、疼痛轻、疗效高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迷你”负压引流在前臂游离皮瓣移植供区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44例,均接受前臂游离皮瓣移植同期修复肿瘤切除术后缺损,采用腹部全厚皮片修复前臂供区缺损,分别应用“迷你”负压引流法(22例)和传统加压法(22例)。观察评估术后前臂区域引流量、移植皮片愈合情况和患者主观满意程度,采用SAS 9.4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迷你”负压引流组22例患者中,20例皮片完全成活,创面平整,愈合良好,无结痂、渗出及感染;2例皮片边缘部分坏死,简单清理换药后痊愈。传统加压组22例患者中,18例皮片完全成活,4例出现部分坏死。术后随访6~10个月,“迷你”负压引流组皮片颜色接近正常皮色,手部运动、感觉功能正常,患者主观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加压组(P<0.05)。结论: “迷你”负压引流应用于前臂皮瓣制备后缺损的植皮修复,安全有效,成本低廉,患者满意舒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个体化设计前臂皮瓣修复领面部缺损,以期达到恢复其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的目的。方法:选择舌癌、颊癌、口底癌患者20例,设计前臂皮瓣时,一是根据缺损大小、形状设计其皮肤外形,二是根据桡动脉和头静脉走行,设计皮下筋膜层外形,包括桡动脉和头静脉在内,大于皮肤范围。术后半个月、3个月、6个月评价修复器官的解剖形态、黏膜化程度、发音清晰度、运动及饮食类型等诸方面生理功能。结果:20例皮瓣全部获得成功,术后半个月和3个月有不同程度的皮瓣外形臃肿,6个月后.修复器官解剖形态无臃肿和牵拉,发音较清晰,感觉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大部分患者(18/20)进普食,少部分(2/20)为软食。结论:皮肤和筋膜下设计前臂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可以较好恢复颌面部器官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19年9月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8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常规切开引流,n = 42)与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组(n = 47)....  相似文献   

16.
应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1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提高显微外科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成功率的经验。方法:2006年至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共行显微外科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168例,其中前臂游离皮瓣90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39例,腓骨肌皮瓣31例,背阔肌皮瓣8例。术后观察皮瓣成活率和并发症。结果:皮瓣成活164例(97.6%),失败4例,11例患者出现术后早期局部并发症(6.5%);术后皮瓣危象发生率为5.4%(9/168),其中静脉血栓形成6例(66.7%),手术探查抢救成功率55.6%(5/9);前臂桡侧皮瓣成活率97.8%(88/90),股前外侧皮瓣成活率97.4%(38/39),腓骨肌皮瓣成活率96.8%(30/31),背阔肌皮瓣8例全部成活。随访2~2.5a,93%的患者面部外形对称,开口度及咬合关系正常,舌体运动及吞咽功能良好。结论:显微外科游离皮瓣移植的成活率高,保证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是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后5d内要密切观察皮瓣情况,一旦出现危象,应在6h内进行积极手术探查。及时手术探查是提高皮瓣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肩胛骨及邻近瓣在颌面复合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肩胛骨及其复合瓣在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因不同原因造成部分颌骨及其周围软组织缺损患者实施肩胛骨及其复合瓣修复治疗,术前根据不同部位颌骨、软组织、皮肤缺损量的大小。选择肩胛骨及与其匹配的肌瓣或肌皮瓣;术中顺向或逆向寻找血管蒂,制备肩胛骨及肌瓣或肌皮瓣,吻合血管后,先固定肩胛骨,后关闭软组织。结果:除1例因血管栓塞、修复失败而改用胸大肌皮瓣外,其余11例组织瓣全部成活,咬合关系及外形恢复满意。结论:与其他游离组织瓣相比,肩胛骨及其复合瓣具有切口隐蔽、单一、对供区功能影响小、修复组织范围广等特点.其修复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