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美蓝染色标记法联合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美蓝染色标记法联合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25例(联合组)与非规则性肝切除23例(非规则组)治疗肝癌作前瞻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包括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和4 d AST的水平、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1年生存率等,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联合组平均手术时间较非规则组少[(120.16±15.45) min vs(130.26±8.48) min,t=2.77,P<0.05];联合组术中出血量较非规则组少[(252.40±81.25) ml vs (493.44±100.96) ml,t=8.42,P<0.05];联合组术后1 d、4 d AST水平上升幅度较非规则组小[(1 d AST:(143.76±49.48)U/L vs (253.82±77.79) U/L,t=5.90,P<0.05;4 d AST:(79.36±24.51) U/L vs(129.57±45.66) U/L,t=4.80,P<0.05];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分别为4.0%和8.7%(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联合组较非规则组低(12.00% vs 39.13%,P<0.05);术后1年复发率联合组较非规则组低(20.00% vs 47.83%,P<0.05);术后1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0% vs 78.26%,P>0.05)。结论 美蓝染色标记法联合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较非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癌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肾癌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 PN)和肾癌根治术(radical nephrectomy, RN)治疗pT1bN0M0期肾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为pT1b期肾癌的治疗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研究湖北省肿瘤医院从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断为pT1bN0M0的肾癌患者(PN=16例,RN=52例)。比较两组之间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5年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和5年癌症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 CSS)。同时收集了术前和术后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以评价肾功能的改变。结果 PN与RN的5年OS(90.3% vs. 88.6%, P=0.552)、RFS(90.3% vs. 75.4%, P=0.121)和CSS(90.3% vs. 92.8%, P=0.87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肾功能下降患者所占比例在PN组显著优于RN组(0 vs. 12.6%, P<0.01)。术后一年血肌酐和eGFR水平在RN组中要高于PN组 [(0.3±0.6)vs.(0.2±0.1)、(20.1±12.6)vs.(9.8±12.1)],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 P=0.064)。结论 PN或RN对于pT1bN0M0期肾癌的治疗在预后和安全性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N术后肾功能指标显著优于RN,PN是治疗pT1b期肾癌的一个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F(apolipoprotein F,APOF)和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酸不稳定亚基(the insulin-like grou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acid labile subunit,IGFALS)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手术切除及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88例,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88例肝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和6例正常肝组织中APOF基因和IGFALS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两者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肝癌组织中APOF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0.156±0.019 vs 0.971±0.010,P<0.001;0.156±0.019 vs 81.140±0.092,P<0.001);肝癌组织中IGFALS mRNA相对表达量亦低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0.111±0.016 vs 1.090±0.054,P<0.001;0.111±0.016 vs 1.101±0.211,P<0.001)。APOF mRNA表达与门静脉侵犯相关(P=0.004);IGFALS mRNA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门静脉侵犯相关(P<0.05)。APOF mRNA表达水平与IGFALS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32,P<0.01)。结论 APOF和IGFALS基因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二者表达呈正相关,且与门静脉侵犯有关,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50 μmol/L白藜芦醇作用于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Res组),对照组细胞用2% FBS的DMEM培养,培养24 h后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两组A549细胞形态的变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自噬小体的形成,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Ⅰ、p62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活化caspase-3的表达。结果 A549细胞培养24 h后, 倒置显微镜下可见Res组细胞形状较对照组变圆,细胞排列稀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Res组A549细胞胞浆内大量自噬体形成。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Res组A549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LC3 Ⅱ/Ⅰ表达升高(0.151±0.032 vs 0.093±0.013,P=0.011;3.644±0.122 vs 1.903±0.054,P<0.001),p62蛋白表达下降(0.032±0.002 vs 0.061±0.005,P=0.021);促凋亡相关蛋白Bax、活化caspase-3表达升高(0.633±0.061 vs 0.423±0.053,P=0.011;0.154±0.004 vs 0.111±0.011,P=0.002),而抑制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降(2.437±0.055 vs 3.503±0.138,P<0.001)。结论 白藜芦醇可通过促进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过度自噬而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纳米碳混悬液(carbon nanoparticles,CN)作为淋巴示踪剂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行甲状腺全切+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CN分为注射CN 组(CN组,n=26)和未注射CN组(手术组,n=29)。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及低钙血症发生。CN组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略高于手术组(P=0.243)。CN组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11.5% vs 7.9%,P=0.025);血清钙水平高于手术组(P=0.020),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11.5% vs 34.5%,P=0.046);CN组和手术组淋巴结清扫平均数分别为(4.85±2.95)枚和(3.24±1.86)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数分别为47枚(35.7%)和23(24.5%)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 C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中可使甲状腺和中央淋巴结黑染,迅速识别和保护甲状旁腺,有效提高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肝切除术后核苷类似物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与单用TACE治疗对提高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总生存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45例行肝切除术的HBV相关性HCC患者资料,其中术后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联合TACE治疗者89例(观察组),术后单用TACE治疗者256例(对照组)。采用倾向性匹配法均衡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的90天死亡率(2.2%)稍低于对照组(3.1%, P=0.672)。同时,观察组患者的1、3、5年累积总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66%、45%和90%、54%、36%(P=0.014)。倾向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的1、3、5年累积总生存率为93%、67%和45%,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7%、46%和24%(P<0.001)。基于肿瘤分期的亚组分析显示,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A/B期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的累积总生存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1)。结论 HBV相关性HCC肝切除术后核苷类似物联合TACE治疗有利于降低存在高危复发因素且术前HBV DNA≥103 IU/ml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并提高其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手术安全性的影响及近期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Ⅲ期胃癌患者138例,行新辅助化疗50例(观察组),直接手术治疗88例(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输血、中转开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淋巴结转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脏器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0.0% vs 17.0%,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出血量、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方案及周期等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无关(P>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6.9个月,对照组为30.9个月,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7);手术根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0% vs 68.2%,P=0.042),术后12个月复发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34.0% vs 52.3%,P=0.038)。结论 新辅助化疗不是影响胃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同时可提高进展期胃癌的根治性切除率,降低术后近期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研究三维重建在单操作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行单操作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早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行三维重建分为重建组(58例)和非重建组(92例)。对两组患者进行PSM,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通过对术前8个混杂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史、BMI、CT肿瘤最大径、肿瘤位置、%FEV1和拟切除肺段类型)PSM后,两组各成功匹配43例患者。PSM后,与非重建组相比,重建组患者复杂肺段手术时间更短(155.77±30.17 min vs. 212.94±66.49 min, P<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46.00±25.94 ml vs. 88.79±68.36 ml, P=0.002)。结论 术前三维重建有助于提高单操作孔胸腔镜复杂肺段手术效率并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圈套器冷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与圈套器热切除术 (hot snare polypectomy,HSP)在治疗直径4~9 mm无蒂结直肠息肉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区消化科行内镜下息肉切除的187例患者,共284例息肉,其中145例息肉采用CSP治疗,139例息肉采用HSP治疗。本研究主要评价指标为息肉的完整切除率,次要评价指标为标本回收率、操作时间、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率、迟发出血率及穿孔率。结果 CSP组的完整切除率为90.34%,HSP组为92.0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6)。在术中出血方面,CSP组发生7例,HSP组发生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6)。CSP组发生迟发出血1例,HSP组无迟发出血。两组均未发生穿孔。所有息肉切除所获标本均成功收回。CSP组平均操作时间短于HSP组 (70.6 s vs 75.2 s,P<0.001)。CSP组治疗平均费用低于HSP组(1 371.00元 vs 2 434.90元,P<0.001) 。CSP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HSP组(2.9 d vs 3.6 d,P<0.001)。结论 CSP与HSP同样为切除直径4~9 mm无蒂结直肠息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CSP操作更省时,患者花费更少、住院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钙结合蛋白Calgranulin A(S100A8)在不同通气方式下行肺叶切除术的表达。方法 选择行肺叶切除术肺癌患者20例,根据采用不同通气方式,分为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每组1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总输液量、氧合指数、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吸痰次数、有无肺炎、有无肺不张、术后住院时间、有无死亡等情况。采用Western blot分别在手术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24 h(T2)和术后48 h(T3)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S100A8的表达。结果 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总输液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吸痰次数、肺炎发生情况、肺不张发生情况、死亡发生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肺通气组氧合指数较双肺通气组低[(296.20±77.64) mmHg vs (319.20±30.23) mmHg,t=2.189,P=0.042)],术后住院时间增加[(7.80±1.87) d vs  (6.20±1.48) d,t=2.121,P=0.048]。术前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S100A8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方差分析显示,不同通气方式S100A8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76,P<0.001),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F=24.85,P=0.025),组间与时间点存在交互作用(F=18.85, P=0.001)。结论 行开胸肺叶切除术肺癌患者采用单肺通气较双肺通气的术中氧合指数降低,且S100A8表达升高,可能与其更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研究牛磺酸对7,12-二甲基苯蒽(7,12- dimethyl benzene[a] anthracene,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30只6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牛磺酸干预组、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牛磺酸干预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给予15 mg/100g的DMBA,在牛磺酸干预组的日常饮水中添加3%牛磺酸,一次性灌胃;空白对照组大鼠予1 mL/100 g花生油灌胃。所有大鼠均自由饮水和进食。观察、记录大鼠乳腺肿瘤发生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6和TNF-α含量。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牛磺酸干预组肿瘤发生的潜伏期延长,致瘤率、荷瘤总数、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体积和重量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41.41±10.10)pg/mL vs (20.00±10.10) pg/mL,P<0.05;(71.72±25.83) pg/mL vs (42.00±16.69) pg/mL,P<0.05),而牛磺酸干预组升高不明显[(22.48±10.38) pg/mL vs(20.00±10.10) pg/mL,P>0.05;(42.52±9.15) pg/mL vs (42.00±16.69)pg/mL,P>0.05)。 结论 牛磺酸对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的发生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反应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对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体外化学合成针对TLR4的小干扰RNA(TLR4-siRNA),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人肺腺癌A549细胞。采用Real-time PC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干扰后A549细胞中TL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另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干扰72 h后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转染TLR4-siRNA后,A549细胞中TL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1.73 ± 0.32)% vs.(7.40 ± 0.75)%(P<0.01)],细胞周期出现G0/G1期停滞[(48.21 ± 1.15)%vs.(66.26 ± 2.45)%(P<0.05)],同时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34.25 ± 1.46)% vs.(22.63 ± 3.39)%(P<0.05)]。结论 TLR4-siRNA能有效沉默A549细胞中TLR4的表达,在促进细胞凋亡的同时能够影响细胞周期分布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特异性干预TLR4基因的表达有望成为治疗肺癌的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iR-502对宫颈癌患者预后及其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通过数据库分析miR-502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在Hela细胞中过表达miR-502-3p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结果 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miR-502的宫颈癌患者总生存期更长,但与TNM分期无明显相关性。CCK-8检测结果显示,miR-502-3p类似物组细胞增殖率低于miR-502-3p抑制剂组[(78.82±1.41)% vs (124.06±7.72)%,P<0.05];Transwell 实验检测结果显示,miR-502-3p类似物组细胞迁移率较miR-502-3p抑制剂组低[(85.39±7.19)% vs (121.17±8.20)%,P<0.05],细胞侵袭率亦较低[(85.32±7.12)% vs (117.13±7.37)%,P<0.05]。结论 高表达miR-502的宫颈癌患者预后较好,可能与其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沉默stathmin基因后,食管鳞癌细胞对紫杉醇敏感度的改变。方法 利用RNA干扰技术特异性沉默食管鳞癌KYSE150细胞的stathmin基因;实时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tathmin表达变化;CCK-8检测紫杉醇敏感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细胞分裂指数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改变。结果 特异性转染后,stathmin基因mRNA 和蛋白表达均受抑制。沉默stathmin基因后,KYSE150细胞对紫杉醇敏感度增强191.4倍;紫杉醇对特异性转染和未转染的KYSE150细胞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0.018 nM和3.445 nM。经紫杉醇(0.01 nM)处理72 h后,相比于未转染细胞,特异性转染的KYSE150细胞出现明显G2/M周期阻滞[(55.4±6.2%)vs.(19.1±2.7%), P=0.000], 有丝分裂指数减少[(5.6±0.8%)vs.(13.5±3.7%), P=0.000]。结论 stathmin基因沉默通过细胞周期G2/M阻滞增强食管鳞癌细胞对紫杉醇的化疗敏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预测并筛选免疫反应性较强的四跨膜蛋白超家族成员1(transmembrane 4 L6 family member 1,TM4SF1) 人类白细胞抗原A2(human leukocyte antigen A2,HLA-A2)限制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表位肽。方法 联合4种软件(BIMAS、SYFPEITHI、IEDB、PROPRED I)对TM4SF1的 HLA-A2限制性CTL表位进行预测,并采用预培养法酶联免疫斑点法(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y,ELISOPT)、直接法ELISOPT对所测得表位肽的免疫反应性进行鉴定。结果 4种不同软件共预测出10条表位多肽,对其中4条(P1、P2、P8、P10)进行免疫反应性验证。多肽活化CTL能力结果显示,预培养法ELISPOT产生斑点形成细胞(spvt forming cell,SFC)的净值T明显高于直接法ELISPOT:[(阳性对照肽:322±8 vs 169±22,P<0.05)、(多肽P1:114±10 vs 39±7,P<0.05)、(多肽 P10:156±31 vs 52±8,P<0.05)]。单个活化CTL细胞分泌INF-γ因子的水平检测结果显示,预培养法 ELISPOT 产生斑点的平均大小明显大于直接法 ELISPOT[(阳性对照肽:21.91±2.45 vs 13.80±1.76,P<0.05)、(多肽P1:12.90±0.88  vs 8.31±1.40,P<0.05)、(多肽P10:17.50±3.85 vs 11.96±0.61,P<0.05)]。表位多肽P1、P10均具有免疫原性,P10的免疫活性更高。结论 预培养法ELISPOT检测多肽的免疫反应性较直接法ELISPOT灵敏性更高,多种软件联合ELISPOT预培养法可有效筛选出免疫反应性更强的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 HLA-A2限制性CTL优势表位,其中P10的免疫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比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与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收集博茨瓦纳弗朗西斯敦市仰加奎医院肿瘤内科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诊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共71例,其中HIV阳性37例,HIV阴性34例,给予CHOP方案一线化疗,对两组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与HIV阴性组相比,HIV阳性组B症状发生率高(56.8% vs. 29.4%; P=0.020),更容易出现胃肠道(37.8% vs. 14.7%; P=0.028)、肝(29.7% vs. 9.7%; P=0.027)、肺(27.0% vs. 9.7%; P=0.048)浸润。HIV阳性组与HIV阴性组治疗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8.9%(7/37)与41.2%(14/34)(P=0.040);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8.6%(18/37)与70.6%(24/34)(P=0.060)。HIV阳性组化疗后出现贫血、白细胞下降及继发感染比例高于HIV阴性组(均P<0.05)。HIV阳性组中有24例在确诊淋巴瘤前已给予高效价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治疗,13例确诊后给予HARRT治疗,其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1.7%和61.5%(P=0.248)。CD4+细胞数>200/mm3和≤200/mm3患者,其客观有效率分别为71.4%和34.8%(P=0.031)。结论 HIV阳性患者就诊时表现出更强的侵袭性。结合HARRT治疗,CHOP方案可使HIV阳性患者达到类似于HIV阴性患者的客观有效率,但完全缓解率低。HIV阳性组患者HARRT起始治疗时间不影响近期疗效。CD4+细胞数低是近期疗效不良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