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儿童期受忽视、社会支持与中职生自伤行为的关系,为减少中职生自伤行为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来自辽宁省5所中职院校学生814名,采用童年期被忽视问卷(CNS)、青少年自伤行为问卷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问卷进行测量.使用回归分析和Bootstrap程序对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受忽视与中职生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 中职生童年期受忽视总分和各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r=-0.442-0.195,P值均<0.01),而与自伤行为得分呈正相关(r=0.241 ~0.419,P值均<0.01);社会支持总分与自伤行为呈负相关(r=-0.237,P<0.01).儿童期受忽视对中职生自伤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β=0.418,P<0.01);社会支持在儿童期受忽视与自伤行为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41%.结论 中职生社会支持在儿童期受忽视与自伤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部分大学生自杀意念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大学生的人格、应激、生活事件、心理症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开展自杀意念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杀态度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山西省普通高校一-三年级4882名本、专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高度负性生活事件中可产生自杀意念;心理健康且没有负性生活事件诱发的大学生不会产生自杀意念。心理症状严重且有精神质的大学生即使没有负性生活事件的诱发,也可产生自杀意念。结论 心理症状、精神质是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而负性生活事件是自杀意念的诱发因素,但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农村中学生社会支持、抑郁、焦虑及自杀意念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降低自杀意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和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省资中县山区的2所乡镇中学共2 217名初一和高一全部学生展开为期3年的追踪调查.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抑郁自评鲁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自编自杀意念的条目进行调查,通过构建一般及群组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变量间的关系.结果 中学生抑郁得分为(13.51±12.57)分,女生抑郁得分为(14.61±12.67)分,男生为(12.24±12.34)分;初中生社会支持得分为(35.49±5.88)分,高中生为(34.70±5.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6,2.67,P值均<0.05).抑郁、焦虑直接影响自杀意念,标准化效应分别为0.11(95%CI=0.06~0.16)、0.09(95%CI=0.05~0.14).抑郁、焦虑是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关系中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46(95%CI=-0.51~-0.41)、-0.21(95%CI=-0.27~0.16).学段在社会支持通过焦虑对自杀意念的间接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结论 农村中学生焦虑、抑郁在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关系中有中介效应,焦虑和抑郁干预是在低社会支持者中降低自杀意念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受欺负与自杀意念的关联及性别的调节作用。方法于2017年4—6月,在山东省农村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对3 413名初中生进行受欺负状况、自杀意念水平及人口学资料调查,并进行描述和层次回归分析。结果农村初中生遭受欺负的总发生率为21.9%,遭受言语欺负、躯体欺负、关系欺负及网络欺负的发生率分别为16.6%、5.5%、7.3%、4.1%;男生遭受各种欺负的发生率均高于女生;女生自杀意念水平高于男生,控制年龄、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留守和家庭结构后,网络受欺负、关系受欺负、言语受欺负、躯体受欺负对自杀意念均具有显著预测性,其中网络欺负对自杀意念的预测力最强(β=0.22,P=0.00),其次是关系受欺负(β=0.06,P=0.003),言语受欺负与躯体受欺负对自杀意念的预测力相对偏低(β=0.05、0.04,P=0.02、0.04);性别与言语受欺负的交互作用(β=0.05,P <0.05)及性别与关系受欺负的交互作用(β=0.04,P <0.05)对自杀意念具有显著预测性。结论 4种受欺负对自杀意念均具有显著预测性,但预测程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疆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的情况及社会支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群体自杀预防、危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范围内7所高校的各个年级大学生2 763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疆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1.6%;女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得分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得分高于独生子女;非单亲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和客观支持得分高于单亲;汉族大学生客观支持得分显著高于民族大学生得分;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支持总分均高于有自杀意念组的分数。结论提高社会支持可以降低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  相似文献   

6.
了解高校学生自杀意念的现状,并探讨自我和谐、孤独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高校开展自杀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孤独量表(UCLA)和自杀意念量表(SSI)对某高校1 101名大一~研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校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41.1%,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和家庭所在地的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94~ 2.05,P值均>0.05).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与孤独感、自杀意念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0.67,P值均<0.01);自我的灵活性与孤独感、自杀意念负相关(r值分别为-0.33,-0.23,P值均<0.01).自我和谐的3个维度对自杀意念和孤独感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值均<0.05);孤独感在自我和谐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30%.结论 改善自我和谐和孤独感水平可以减少高校学生自杀意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SIOSS)、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我国东南和西南地区1 55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采用路径分析方法评估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7.4%,东南地区略高于西南地区大学生,男生高于女生,大三年级高于其他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各维度均与自杀意念各维度呈负相关(P<0.05或P<0.01);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各维度之间呈正相关(P<0.01).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0.628,P<0.01),心理韧性对自杀意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0.761,P<0.01),社会支持通过心理韧性对自杀意念产生间接效应(Beta=0.478,P<0.01).结论 大学生社会支持通过心理韧性减轻自杀意念的形成,大学生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江西某大学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自杀率高于非大学生年轻人[1]。大学生自杀事件会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惨重的后果和创伤,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自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十分有益的影响[2]。该文拟就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程度与自杀意念的关系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危机干预提供依据。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西某大学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58份,有效回收率为91.6%。其中男生249人,女生209人;文科学生285人,理科173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重肥胖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促进超重肥胖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降低自杀意念检出率提供指导。方法 2018年3-5月选取潍坊市4 250名青少年,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心理健康自评量表(K10)、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超重检出率为9.55%(406/4 250),肥胖检出率为6.94%(295/4 250);农村超重肥胖青少年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城市青少年(P<0.001),城市超重肥胖青少年社会支持得分显著高于农村,超重肥胖青少年自杀意念得分农村显著高于城市(P<0.001);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639,P<0.01),社会支持分别与心理健康、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378和-0.449,P<0.01);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对超重肥胖青少年自杀意念有显著预测作用(β=0.278和-0.197,P<0.01;R2=0.459),且社会支持在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通过改善超重肥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社会支持,从而降低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0.
了解中学生生命意义状况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自杀意念的相关性,为提高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北京、山东、四川、湖南和广西随机抽取初、高中生共1352名,采用问卷测量其生命意义、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自杀意念和价值观.结果 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普遍不强,高中生的生命意义得分低于初中生(F=10.14,P<0.01).学生生命意义感减弱时,主观幸福感降低,心理健康水平下降(r=-0.40,P<0.01),自杀意念增多(r=-0.33,P<0.01).在价值观方面,低生命意义组学生更看重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x2值分别为11.87,11.57,P值均<0.01),高生命意义组更注重自我价值实现、为社会做贡献(x2值分别为5.46,12.38,P值均<0.05);高生命意义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对一个人最重要的事物是信仰(x2=5.92,P<0.05).结论 中学生生命意义缺失将带来严重后果,应设法提高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郊区居民自杀意念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描述农村居民自杀意念流行特征,探讨自杀意念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自杀干预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方法 调查对象为15周岁及以上且最近6个月一半以上的时间住在本地区的农村居民,采取户内抽样的方法入户一对一调查.结果 轻度、中度和重度自杀意念发生率为33.08%、5.85%、4.83%;老年组、丧偶组、离婚组、文盲组和独居组人群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其他组;在社会支持的4个维度中,主观支持(F=7.00,P=0.000 1)和社会支持总分(F=5.63,P=0.000 9)对自杀意念严重程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相对物质层面的社会支持而言,精神层面的社会支持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并探讨社会支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暨南大学75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主要社会支持来源于家人、朋友、同学、恋人、亲戚.大学生遇到烦恼时,只有19.7%的人主动诉说,19.9%的人主动寻求帮助.有自杀意念组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支持总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利用对自杀意念有影响,应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及大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能力,以预防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青少年健康调查问卷、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儿童期虐待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等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6 13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学生自杀行为影响因素.结果 1 241名(20.2%)中学生在过去12个月里有过自杀意念,250名(4.1%)在过去12个月里尝试自杀.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女性、不住校、独生子女、吸烟、与教师关系较差、与同学关系较差、存在校园暴力行为、被躯体虐待、性虐待、被情感忽视、有抑郁症状、有睡眠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67,1.64,0.84,0.72,0.67,0.58,2.06,2.45,2.12,1.68,2.82,1.62);尝试自杀与女性、不住校、吸烟、与教师关系较差、与同学关系较差、存在校园暴力行为、被躯体虐待、性虐待、被躯体忽视、有抑郁症状、有睡眠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2,2.25,0.52,0.49,0.47,1.79,2.17,1.97,1.94,3.14,1.66).结论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自杀意念较为普遍,教师和家长应高度重视,早期识别学生的自杀风险,以减少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认知、情感和行为了解或回应因他人或物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心理倾向~([1]),也是一种具有社会道德意义的积极人格特质~([2])。有研究发现,感恩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更多表现为学业成功~([3]),感恩对青少年的学业成就具有直接影响效应~([4])。积极心理学认为,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5]),对个体幸福感影响巨大,增强个体的感恩水平能有效提升个体幸福感~([6-7])。成就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受虐待经历对初中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 为初中生的自杀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 从2020年6—9月对重庆市的调研数据中抽取25个区、县的初中生数据, 纳入分析10 289人。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进行调查, 并收集人口学信息、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  结果  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20.93%, 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0.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控制人口学变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后, 情感虐待(OR=2.07)和情感忽视(OR=2.03)的发生与自杀意念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儿童期虐待(OR躯体忽视=1.19, OR躯体虐待=1.60, OR性虐待=1.37, P值均 < 0.05);性虐待(OR=2.29)和躯体忽视(OR=1.87)的发生与初中生自杀未遂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虐待(OR情感虐待=1.63, OR情感忽视=1.59, OR躯体虐待=1.50, P值均 < 0.01)。  结论  5种类型的虐待对初中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均有重要影响, 且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更大, 性虐待和躯体忽视对自杀未遂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杨新国  黄霞妮  孙盈  段修云 《现代预防医学》2015,(6):1052-1054,1088
目的探究大学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自杀意念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广西大学和广西财经大学的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发放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结果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为28人,占总人数的9.4%。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支持显著负相关,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中介模型检验各项拟合指数良好,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率为17.9%。结论生活事件直接影响自杀意念,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即可以通过社会支持来减少因生活事件所产生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7.
探究社会支持对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影响自伤行为的中介效应,为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师范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社会支持问卷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分层抽取的辽宁省4所师范院校的1 502名学生进行调查,用SPSS 21.0和AMO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生虐待总分、责骂和恐吓、情感和身体忽视得分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城市生忽视总分及各维度、自伤行为得分均低于农村学生(P值均<0.05);非独生子女忽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独生子女(P值均<0.05).师范生童年期心理虐待、忽视与社会支持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与自伤行为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师范生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心理虐待、忽视与自伤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分别占总效应的28.62%,33.42%.结论 师范生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心理虐待、忽视与自伤行为间均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疫情防控期间东莞地区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状况,探索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行为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路径,为改善老年人生命质量提供社会支持视角的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0年9月—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东莞市6个社区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采用社会支持评价量表(SSA)、社会支持行为量表(SS-B)和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估老年人社会支持、社会支持行为及生命质量等。使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统计学差异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PROCESS 4.0宏程序中的模型1用于路径分析。结果 共回收1 130份有效问卷(94.17%),平均年龄(78.85±9.04)岁,女性占72.2%,男性占27.8%。社会支持(r=0.16,P<0.01)、社会支持行为(r=0.14,P<0.01)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社会支持(r=0.11,P<0.01)、社会支持行为(r=0.14,P<0.01)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社会支持行为对生命质量(β=0.069,P<0.01)、心理健康(β=0.119,P<0.01)存在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社会支持在儿童自我效能感与抑郁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河南省上蔡县104名儿童进行调查,应用描述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无抑郁症状儿童95人(91.35%),有抑郁症状儿童9人(8.65%);家庭内社会支持平均分为(19.74±3.90)分,家庭外社会支持平均分为(40.46±6.62)分;自我效能平均分为(25.49±3.70)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自我效能感(β=-0.228)、社会支持得分(β=-0.344)与抑郁得分呈负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家庭外社会支持的乘积项系数显著(β=0.196)。结论 社会支持在儿童自我效能与抑郁间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崔光辉  田原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2):221-223+227
目的探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为高校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年5月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随机抽取山东省5所高校共1 70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成瘾、社会支持与抑郁得分分别为(32.84±9.30)(67.20±11.09)(11.61±8.65)分。低社会支持组大学生手机成瘾及抑郁得分[(34.93±9.11)(14.56±9.21)分]均高于高社会支持组[(30.54±8.96)(8.34±6.59)分](t值分别为10.01,15.89,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社会支持组中手机成瘾对抑郁变异的解释度低于低社会支持组(R2值分别为0.16,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