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与每日荨麻疹门诊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4月1日-2014年4月30日于空军总医院皮肤病医院就诊并被诊断为荨麻疹的北京地区居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统计污染物的数据,包括同期PM2.5、PM10、NO_2、SO_2的浓度与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来探讨环境空气污染物与荨麻疹门诊量的关系,以每升高1μg/m3污染物引起的荨麻疹就诊量增加的RR值表示污染对荨麻疹的效应。结果在单污染物模型下,PM2.5、PM10、NO_2和SO_2每增加1μg/m3,分别致当天荨麻疹门诊人次增加的RR为1.000 1(95%CI 0.999 7,1.000 4)、1.000 2(95%CI 0.999 9,1.000 4)、1.002 0(95%CI1.002 8,1.001 1)和1.001 1(95%CI1.000 2,1.002 1)。多污染物模型,分别纳入SO_2,PM10,PM2.5时,NO_2与每日荨麻疹门诊人次的关联强度增强;分别纳入PM2.5,PM10时,SO_2与每日荨麻疹门诊人次的关联强度增强。结论北京地区NO_2、SO_2浓度与荨麻疹门诊人次呈正相关,短期内颗粒物对荨麻疹门诊人次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北京市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与每日荨麻疹门诊量的关系。方法主要采用时间序列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来研究PM2.5与荨麻疹门诊量的关系,以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82.8μg/m3)引起的荨麻疹就诊量增加的RR值表示PM2.5对荨麻疹的效应。结果研究期间,PM2.5、温度、湿度及荨麻疹日门诊量分别为89.3μg/m3、12.7℃、51.9%、27.3人次。PM2.5与日均温度,相对湿度及荨麻疹门诊人次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是-0.21、0.49、0.01,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荨麻疹门诊人次与日均温度,相对湿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是0.36、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lag0?14时,RR值为1(95%CI:0.89,1.13),而控制混杂因素后, PM2.5对荨麻疹每日门诊量滞后20 d的累积效应RR值为1.22(95%CI:1.03?1.46)(P<0.05),滞后效应明显延长。结论 PM2.5与荨麻疹门诊量的关系易受气象因素、生物性混杂因素的影响,其中相对湿度、平均温度均与荨麻疹就诊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对本地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皮炎湿疹类患者的门诊记录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对日门诊人次和气象数据采用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行拟合。在控制季节性和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PM2.5浓度对就诊人数影响的滞后效应。结果:2013年—2016年期间,PM2.5浓度与皮炎湿疹类调查人群就诊人数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进行性别分层后发现:大气中PM2.5每升高10μg/m3,女性皮炎湿疹类患者门诊人次在滞后0~6 d时增加1.67%(RR:1.0167,95%CI:1.0001~1.0336),在滞后0~7 d时增加1.70%(RR:1.0170,95%CI:1.0003~1.0339);进行年龄分层后发现:PM2.5升高可引起老年患者滞后0~1 d门诊人次增加2.43%(RR:1.0243,95%CI:1.0046~1.0444),青少年患者滞后0~9 d时门诊人次增加1.95%(RR:1.0195,95%CI:1.0002~1.0391),成年患者滞后0~9 d时门诊人次增加2.45%(RR:1.0245,95%CI:1.0004~1.0394)。结论:兰州地区PM2.5浓度升高对皮炎湿疹类老年患者日门诊人次增加存在即时效应,对女性患者、青年患者和成年患者的日门诊人次增加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空气污染物(SO2、NO2、PM2.5、PM10、O3)对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查找关于空气污染物对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影响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建库至2018年10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均为横断面研究,由于各研究之间同质性较差无法进行Meta数据分析的合并,因而本次研究只进行了定性描述。暴露因素为颗粒物(PM2.5、PM10)的纳入文献有3篇,暴露因素为SO2、NO2的纳入文献有2篇,暴露因素为O3的文献1篇,另有2篇文献以污染物浓度为基础计算而得到的空气质量指数为暴露因素。结论:空气污染物可能会促发荨麻疹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评估环境微细颗粒物PM10、PM2.5与过敏性皮肤病的关系。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系统收集相关文献并提取效应量。使用 RevMan 5.3和Stata 14.2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结果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并检验发表偏倚及校正合并效应量。结果:共纳入25篇文献;PM10、PM2.5每增高10 μg/m3,对过敏性皮肤病影响的合并效应量分别为1.0049(95% CI:1.0016~1.0081)与1.0066(95% CI:1.0033~1.0100);亚组分析显示PM10和PM2.5对特应性皮炎影响的合并效应量分别为1.0108(95% CI:0.9999~1.0219)、1.0320(95% CI:1.0056~1.0590),对湿疹影响的合并效应量分别为1.0040(95% CI:1.0006~1.0075)、1.0066(95% CI:1.0029~1.0103);PM2.5对荨麻疹影响的合并效应量为0.9994(95% CI:0.9852 ~1.0139)。结论:环境微细颗粒物与过敏性皮肤病发生相关,PM10和PM2.5浓度升高会增加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兰州市气态污染物(SO_2、NO_2)与荨麻疹门诊人次的相关性,以及冷暖季、性别和年龄分层后不同人群对NO_2、SO_2的敏感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18日-2017年12月31日荨麻疹患者的门诊记录,同期SO_2、NO_2浓度和气象资料。在控制长期趋势和星期几效应基础上,利用分布滞后非线型模型定量评估空气中SO_2、NO_2与荨麻疹日门诊就诊情况的暴露反应关系;并按照不同人群建立模型。结果研究期间,平均每日就诊荨麻疹患者(40.83±17.31)例;SO_2、NO_2平均浓度分别为24.14μg/m~3和43.69μg/m~3,经Spearman相关分析后发现荨麻疹日门诊人次与温度、相对湿度之间正相关,与SO_2呈负相关;NO_2与SO_2两者之间为正相关。分析后发现SO_2、NO_2浓度变化和荨麻疹日门诊量之间呈正相关,NO_2、SO_2浓度每增加10μg/m~3,日门诊人次分别增加4.60%(95%CI:3.67%~5.53%)、3.15%(95%CI:1.84%~4.48%);经性别和年龄分层后,NO_2、SO_2浓度每增加10μg/m~3,男性荨麻疹患者分别增加4.74%(95%CI:3.58%~5.90%)、3.92%(95%CI:2.30%~5.57%),0~18岁人群荨麻疹患者分别增加5.55%(95%CI:4.25%~6.87%)、5.58%(95%CI:3.70%~7.48%);冷暖季分层后,冷季时NO_2、S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荨麻疹日门诊人次分别增加5.15%(95%CI:1.06%~3.81%)、2.87%(95%CI:1.11%~4.67%)。结论兰州地区SO_2、NO_2与荨麻疹日门诊人次之间呈正相关,各性别、年龄人群荨麻疹日门诊人次对SO_2、NO_2浓度变化的敏感程度也各不相同,且不同污染物在冷暖季对荨麻疹日门诊人次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空气污染对敏感性皮肤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记录山东省潍坊市2017年1月至2月期间每日的空气质量指数(AQI)、PM2.5、温度和湿度,以及我院敏感性皮肤患者的例数、敏感性皮肤就诊例数占皮肤科门诊量的构成比,并对就诊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分析敏感性皮肤就诊量、病情与空气污染的相关性。结果:观察期间,各项指标如下:AQI 45~303,日均(137.98±69.17);PM2.5 15~250μg/m~3,日均(101.08±61.91)μg/m~3。共诊断敏感性皮肤患者541例,平均每日(9.17±3.16)例,日均敏感性皮肤例数/门诊量(3.66±1.61)%,日人均病情严重程度评分10.42~29.70分,平均(20.21±4.10)分。每日就诊例数、就诊量构成比、人均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均与AQI、PM2.5呈正相关(P值均0.05),排除温度、湿度的影响进行偏相关分析仍呈正相关(P值均0.05),而与温度和湿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空气污染能增加敏感性皮肤的发病风险,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兰州市日均气温对门诊湿疹人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兰州地区两所三甲医院皮肤科门诊湿疹患者的资料和同时期气象数据,在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通过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行拟合,并根据季节、性别和年龄分层后分析日均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结果 日均气温与湿疹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大致呈“W”型.按照季节、性别、年龄分层后,日均气温改变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主要以秋、冬季为重,夏季次之,春季最弱.低温对湿疹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作用、累积作用及持续作用,即在-9℃、滞后14d时,RR值为1.12(95% CI:1.03~ 1.22),达到最大,且温度每降低1℃,男性、青少年、中年人群湿疹发病的风险分别增加16%(RR:1.16,95% CI:1.05~ 1.27)、14%(RR:1.14,95% CI:1.02 ~ 1.26)及13%(RR:1.13,95% CI:1.02~1.2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女性及老年人群中,低温对湿疹的影响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温的影响效应在暴露当天即已出现,随着滞后日的推移其影响效应渐减弱,但这种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兰州地区日均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以秋、冬季为重,日均气温的改变可能为湿疹患者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低温对湿疹的影响存在滞后作用,滞后时间约为14d.  相似文献   

9.
广西地区性病门诊人群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性病门诊人群梅毒的流行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广西地区8个城市14个性病门诊符合条件的就诊者,由首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静脉采血,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梅毒非特异性抗体,阳性标本则进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流行病学资料采用EpiData数据库收集,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10 930例符合条件入选,其中1297例TRUST和TPPA结果均阳性,患病率为11.9%。女性梅毒患病率为14.3%,男性为10.3%;壮族梅毒患病率为13.3%,汉族为11.4%。与梅毒感染相关的多因素分析发现,女性(OR 2.23,95% CI 1.69 ~ 3.00,P < 0.01)、受教育程度低(初中文化水平,OR 1.70,95% CI 1.11 ~ 2.62,P < 0.05;小学或文盲,OR 1.98,95% CI 1.13 ~ 3.46,P < 0.05)、年收入超过3万(OR 1.91,95% CI 1.18 ~ 3.10,P < 0.01)、提供商业性服务行为或多性伴者(OR 1.54,95% CI 1.16 ~ 2.06,P < 0.01)等因素是性病门诊人群中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广西地区性病门诊人群中梅毒常规检测应该增加梅毒血清学项目,同时对高危人群应该加大梅毒流行的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糖皮质激素诱导性糖尿病(GDM)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接受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住院患者,比较发生GDM和未发生GD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病理类型、糖皮质激素的起始剂量、日激素最大剂量、糖尿病家族史、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因素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68例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中,26例(38.2%)发生了GDM。在发生和未发生糖尿病两组患者间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激素起始量(P < 0.05;OR 1.023;95% CI 1.002 ~ 1.044)、日激素最大剂量(P < 0.01;OR 1.037;95% CI 1.013 ~ 1.062)、激素治疗时间(P < 0.05;OR 1.143;95% CI 1.028 ~ 1.271)、BMI(P < 0.01;OR 1.265;95% CI 1.080 ~ 1.481)、地塞米松使用(P < 0.01;OR 6.0;95% CI 1.887 ~ 19.076)是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发生GDM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P < 0.05;OR 1.223;95% CI 1.017 ~ 1.471)和日激素最大剂量(P < 0.05;OR 1.037;95% CI 1.009 ~ 1.065)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38.2%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发生了GDM,BMI和日激素最大剂量可能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空气细颗粒物PM2.5对HaCaT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北京市2015—2016年采暖季雾霾天气PM2.5,制备成混悬液。将HaCaT细胞分为空白组(仅用细胞培养基)、对照组(不加PM2.5,其他处理同实验组)和实验组[100 ~ 400 mg/L(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增殖实验用50 ~ 800 mg/L)PM2.5混悬液处理]处理24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Western 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A2(cyclin A2)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的表达水平。结果 随着PM2.5浓度升高,HaCaT细胞形态逐渐发生改变,细胞数目逐渐减少。与对照组(100 ± 4.95)%相比,50 mg/L PM2.5组HaCaT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变化(P>0.05),100、200、400、800 mg/L PM2.5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1.77 ± 2.04)%、(80.01 ± 1.57)%、(57.80 ± 1.56)%、(21.98 ± 0.86)%]均显著下降(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M2.5组(100、200、400 mg/L)S期细胞比例逐渐增高,G2/M期细胞比例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印迹法显示,100、200、400 mg/L PM2.5组cyclin A2、CDK1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尤其以200 mg/L组降低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200、400 mg/L PM2.5组细胞总凋亡率分别为(9.98 ± 0.21)%、(12.56 ± 0.74)%、(16.74 ± 1.48)%,与对照组(6.24 ± 0.1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2.5可能通过下调cyclin A2、CDK1表达水平诱导HaCaT细胞发生S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增殖,促进HaCaT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伴发中枢神经病变(pSS-CNS)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确诊的291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分为pSS-nCNS组(246例)和pSS-CNS组(4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分析两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兰州市日均气温对荨麻疹发病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群中的差异。 方法 收集兰州大学第一、二医院皮肤科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荨麻疹就诊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与荨麻疹发病的关系,并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日均气温与荨麻疹患者日均发病关系是非线性的,低温对兰州市荨麻疹发病影响有明显的滞后,在6 ℃,滞后18 d时,RR值达到最大。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除老年人群外,高温影响效应在暴露当天即已显现,而在该人群中,其影响效应在暴露当天出现下降。低温对各人群影响效应随滞后日的变化呈现比较一致的趋势,其影响相对较延迟,即在暴露当天效应并不明显,而在暴露后2 ~ 4 d出现效应。 结论 兰州市气温对荨麻疹发病有影响,低温对荨麻疹的发病有明显的滞后效应,高温则无。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分析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患者初诊及复诊皮肤病病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数据,回顾性分析门诊就诊患者初诊、复诊诊断病种。结果 2019年诊疗人次为1 440 580,日均诊疗人次4 332。其中,初诊941 755例,占65.37%;复诊498 825人次,占34.63%。初诊中前10位的病种依次为湿疹、痤疮、荨麻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白癜风、神经性皮炎、色素痣、足癣、甲癣,合计739 175人次,占初诊总门诊量的78.49%。复诊中前10位的病种依次是湿疹、痤疮、银屑病、荨麻疹、白癜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色素痣、瘢痕疙瘩、玫瑰痤疮,合计399 594人次,占复诊总门诊量的80.11%。结论 2019年本院门诊病种以湿疹、痤疮等常见病为主。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了解COVID-19流行期间皮肤科门诊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疾病谱。方法 回顾性比较COVID-19流行期间(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4月15日)及2019年同期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人次、性别、年龄以及病种等。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 χ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COVID-19流行期间,本院皮肤科门诊量大幅下降,日均门诊量(236人次/d)仅为2019年同期(2 678人次/d)的8.81%;男女患者比值由2019年的1∶1.37逆转为2020年的1.16∶1;0 ~ 6岁、7 ~ 12岁、13 ~ 17岁、18 ~ 45岁患者比例较2019年下降(均P<0.001),46 ~ 69岁及>69岁患者比例上升(均P<0.001)。COVID-19疫情期间皮肤科门诊病种171种,较2019年同期(442种)减少;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及细菌感染性皮肤病患者就诊人次占比较2019年同期增多(均P<0.001),皮脂腺及汗腺疾病、色素性皮肤病及物理性皮肤病患者占比减少(均P<0.001)。结论 与2019年同期相比,COVID-19流行期间皮肤科门诊患者数量、性别比、年龄分布、病种等均出现较大变化,本研究为皮肤科医务人员今后应对各种疫情流行、自然灾害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