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β-内酰胺酶基因与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关系,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分离的69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52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利用PCR法检测其中8种主要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 69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临床分布以痰标本为主,占56.52%(390/690),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占11.88%(82/690);病区分布以ICU检出率最高,占16.23%(112/690),其次为神经外科和呼吸内科,分别占13.91%(96/690)和10.58%(73/690);在检测的15种抗生素中,耐药率超过50%的达9种(60%),耐药率最高为氨苄西林/舒巴坦(98.00%),其次为复方新诺明(93.00%)和替卡西林(92.00%),耐药率最低为多粘菌素E(6.00%);β-内酰胺酶基因的PCR结果显示,IMP阳性25份,VIM阳性17份,IMP和VIM均阳性7份,OXA阳性3份,其它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SPM,TEM,PER,GES,SHV)均阴性。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科室分布以ICU、神经外科和呼吸科为主,其耐药情况非常严重;本地区铜绿假单胞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可能主要与β-内酰胺酶基因IMP和VIM相关。 相似文献
2.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情况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test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是否产生MBL,用BD Phoenix 100全自动微生物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在分离的18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碳青霉烯类的有54株(28.6%),其中产MBL的有13株(24.1%);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与碳青霉烯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院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多药耐药现象较严重,产MBL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医师应参考微生物实验室的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统计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30例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感染患者感染部位、科室分布及耐药性;细菌鉴定采用VITEK-32细菌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K-B)法,采用WHO细菌耐药监测网提供的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年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 144株,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30株,检出率为2.6%;30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以痰液检出率最高,占66.6%;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为主,其次是神经内科,分别占50.0%、26.7%;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仅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为0,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17.7%,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80.0%。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比较集中,对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挑战,提示临床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对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的实时监控,防止和减少此类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及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应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采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应用纸片增敏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酶的菌株,设计外排泵抑制试验对耐药菌株的外排泵进行检测.结果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以环丙沙星、多黏菌素E较低;同源性研究结果显示,共有8个型别;7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株中,13株为金属酶阳性;外排泵抑制剂可以使34株美罗培南耐药株的MIC值较单药时降低≥4倍.结论 该院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以A、B型为主;严重感染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产金属酶和外排泵等耐药外排系统可能是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0)
目的调查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的耐药特性,为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应用、降低细菌耐药性和防控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3-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离的CRPA 95株,检测其耐药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碳青霉烯类相关基因及外膜蛋白基因OprD2的携带情况。结果测试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7.89%和95.79%,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最低为50.53%,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在51%~60%间,对氨曲南、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60%。PCR法检测出67株(70.53%)OprD2基因缺失菌株,12株(12.63%)bla_(GES)阳性菌,10株(10.53%)bla_(VIM)阳性菌,bla_(IMP)、bla_(GIM)、bla_(SIM)、bla_(TEM)、bla_(PER)、bla_(VEB)、bla_(OXA-10)阳性菌均未检出。结论 CRPA的耐药形势严峻,其耐药主要与细菌产生bla_(GES)基因、bla_(VIM)基因和缺失OprD2基因相关。临床应加强对CRPA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地降低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产β_内酰胺酶是其对β_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所产β_内酰胺酶种类繁多、特性各异,并在β_内酰胺类抗生素广泛应用的选择压力下,不断有新的β_内酰胺酶产生。文中对铜绿假单胞菌产β_内酰胺酶(ESBL、AmpC、金属酶)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其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产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药物敏感性,通过改良酶提取物头孢西丁和头孢曲松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和ESBLs,E试验MBL试条检测MBLs。结果186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达82.3%,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依次为75.3%,74.2%,72.6%,71.0%,70.4%,对替卡西林、头孢哌酮、氨曲南的敏感率均〈60%,对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61.8%和55.9%。单产AmpC酶、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单产ESBLs和单产MBLs检出率分别为8、6%(16/186),2.7%(5/186),14.5%(27/186),4.8%(9/186)。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象不容忽视,产生高活性β内酰胺酶是导致其耐药的机制之一,亚胺培南仍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近5年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及其变迁情况。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以痰为主(74.80%),主要分布于神经外科(20.27%)和呼吸内科(13.00%)。2006—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依次为17.4%、38.1%、55.5%、27.8%、37.9%(P0.01),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依次为11.1%、41.0%、41.5%、23.3%、33.1%(P0.01)。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自2006—2008年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2010年有所下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以减少和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分离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22
目的检测我院内科某病区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方法纸片法测定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结果该病区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占同期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32.3%,产酶菌株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奈替米星,复方增效磺胺耐药;对阿米卡星敏感;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洛美沙星部分敏感. 结论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类及碳青酶烯类耐药的机制之一,实验室对其正确检测可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减少耐药性的扩散.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相关基因及Ⅰ类整合子存在情况。方法29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Ⅰ类整合子、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金属酶(MBL)IMP、VIM、GIM、SPM和IMI耐药基因。结果未发现对多粘菌素耐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分别为75.9%、86.2%和93.1%,阿米卡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厄他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氨曲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为100%。检出OprD2基因缺失22株(75.8%),IMP-9阳性1株(3.4%),Ⅰ类整合酶IntlⅠ阳性26株(89.7%)。未检出VIM、GIM、SPM和IMI耐药基因。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是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其次是产金属酶IMP-9耐药基因,Ⅰ类整合酶IntlⅠ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国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相关耐药基因分布,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分析我国16个省市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基因型的分布.结果 16个省市中1140株CRPA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陷在华中和东北地区检出率最高,分别为87.0%和100.0%;编码金属酶基因VIM在东北和西南地区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0.0%和11.5%;IMP在东北地区检出率最高,为40.0%,其他基因型在各个地方呈散在分布;oprD2基因缺陷、编码金属酶基因IMP、编码金属酶基因VIM、编码丝氨酸酶基因OXA、主动外排系统基因MEX等5种基因检出率分别为55.0%、15.4%、9.4%、3.2%、11.4%,oprD2基因缺陷检出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基因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我国CRPA耐碳青霉烯类相关基因变化以oprD2基因缺陷为主,其次是编码金属酶基因IMP、VIM及编码丝氨酸酶基因OXA的异常表达,主动外排系统基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17,(3)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随着此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本文从药物的主动转运系统、抗菌药物渗透障碍、产生药物灭活酶及形成生物被膜这4个方面对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基因学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进行感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春来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9):306-306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酶检测及耐药性。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我院2013年度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130株对15种抗生素药敏谱的检测,同时采用双纸片协同试进行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结果:IPM耐药菌18株,占1385%;AMP、CZO、CTT、SAM的耐药率分别为99.23%、96.92%、95.38%、94.62%,均显著高于其他药物,具有高度统计意义(P〈0.05)。TOB、AMK、GEN、TZP的敏感率分别为93.08%、92.31%、9077%、88.46%;经协同试验,共检出MBL菌株7株,占5.38%,占IPM耐药菌的38.89%(7/18)。产MBL菌株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均比较高;其中,TOB、AMK、GEN、TZP的耐药性分别为23.1%、23.1%、30.8%、30.8%。结论: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检测β-内酰胺酶,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对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及流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金属β-内酰胺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关系.方法 2-巯基丙酸协同试验筛选产MBLs菌株;PCR扩增和克隆含有MBLs基因的Ⅰ型整合子,Southern印迹分析MBLs基因的定位;随机引物多态性DNA(RAPD)分析分离株的同源性.结果 128株亚胺培南耐药株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31.9%、43.6%和61.0%),显著高于亚胺培南敏感株(9.8%、13.9%和24.3%)(P<0.01);分别有6株(4.7%)或9株(7.1%)产VIM-2或IMP-1型MBLs;VIM-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Ⅰ型整合子结构,而IMP-1基因位于23kb的质粒上;RAPD显示8株产IMP-1型MBLs菌株有相同的带谱.结论 产VIM-2和IMP-1型MBLs铜绿假单胞菌可导致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PAE)及鲍氏不动杆菌(ABA)的临床分布与耐药特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两年共分离耐碳青霉烯类PAE和ABA分别为261、117株,两者>80.0%来源于呼吸道标本,41.0%耐碳青霉烯类PAE和64.9%耐碳青霉烯类ABA来自于重症监护病房,耐碳霉烯类ABA的多药耐药性比PAE更为严重,该菌株除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在23.1%外,其他均>70.0%,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93.1%和96.6%,而耐碳青霉烯类PAE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性却差异较大,16.0%菌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而对美罗培南敏感,其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耐药机制。结论耐碳青霉烯类PAE和ABA的耐药率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多药耐药和泛耐药株的增多,因此应慎重、合理地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密切关注PAE和ABA耐药的发展,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中山地区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类药物的耐药表型和基因分布及其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高级专家系统判定2010年1-9月分离的89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的耐药表型,用PCR方法检测2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13种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 89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的耐药表型共有9种,主要表型为高水平耐药+碳青霉烯酶(不渗透性)占47.3%;连续分离的2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药表型共有4种,主要表型为高水平耐药+碳青霉烯酶12株占48.0%;检出阳性耐药基因9种:blaOXA-10、blaDHA基因阳性率均为4.0%,blaSHV20.0%,blaCARB12.0%,blaGIM 8.0%,blaGES8.0%,blaTEM16.0%,oprD2基因缺失率60.0%,未检出blaIMP,blaVIM,blaPER,blaVEB,blaSPM。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类药物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基本相符,推测该地区β-内酰胺酶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是β-内酰胺酶基因的存在导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点及其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情况.方法 收集2005年7月-2008年8月住院患者送检的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95株,采用德灵公司生产的NC21鉴定药敏板及配套试剂和VITEK-32进行鉴定和测定药物敏感性,并对耐亚胺培南的30株菌用K-B法确认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和检测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多黏菌素E的敏感性,其中19株经K-B法确认为哑胺培南耐药的菌株用Etest法检测MBLs.结果 9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结果显示,以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15.4%,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26.7%~100.0%;经仪器检测耐亚胺培南的30株菌中,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值1.04,P>0.05),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高于亚胺培南(u值2.6,P<0.05),多黏菌素E的敏感性高于亚胺培南(u值527.5,P<0.05);Etest从19株(经K-B法确认为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菌中检出12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亚胺培南耐药株金属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63.2%.结论 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的多药耐药现象十分严重,亚胺培南耐药株产MBLs比例较高;多黏菌素E、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可能有效,产MBLs铜绿假单胞菌有院内间歇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4)
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AB)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5月于医院经细菌培养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71例患者,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记录两组患者的病死率,转入ICU后住院天数及辅助呼吸机机械通气天数,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1例患者共检出100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痰液中分离出的最多占56.00%,其次为引流液占24.00%;检出CRAB 32株,占32.00%,检出非CRAB 68株,占68.00%;CRAB与非CRAB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环丙沙星均较敏感;非CRAB感染患者病死率为1.79%,CRAB感染患者病死率为13.33%,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CRAB感染患者转入ICU后住院天数及机械通气天数也显著少于CRAB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以呼吸道检出最为常见,部分存在较严重的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患者多预后不佳,临床应及早发现正确用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