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状况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辐射防护最优化与确保安全运行角度提出放射防护建议。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将获取的资料与标准的要求相比较,主要采用BH3103X-γ便携式巡测仪进行射线防护监测,PCM-100(α、β、γ)表面污染测量仪进行表面污染监测,FJ-377热释光剂量仪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该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最大值为0.89μGy/h,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最大为值0.43Bq/cm2,敷贴器贮源箱表面韧致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为2.34μGy/h(5cm)和0.26μGy/h(100cm),个人剂量监测有一人年个人剂量超过5mSv,为8.88mSv。结论 该核医学科选址适宜,布局合理,辐射防护监测结果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放射防护管理较完善,正常条件下能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但应修建通风橱,加强分装室操作人员防护,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河南省某油田测井公司2008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及工作场所辐射水平,为改善安全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GBZ128-2002监测评价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采用GBZ142-2002、GBZ118-2002检测评价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结果 388名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为1.28mSv/a,集体有效剂量为495.0人·mSv,监测率为94.6%;137Cs源罐、专用运源车、放射源库空气比释动能率符合GBZ142-2002相关要求,钡小球操作室的表面污染和空气比释动能率均符合GB18871-2002及GBZ118-2002的要求;241Am-Be源罐、源坑表面空气比释动能率不符合GBZ142-2002相关要求。结论 该油田测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及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基本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但需加强对241Am-Be源罐及贮源坑防护。  相似文献   

3.
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监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状况进行分析与探讨,从放射防护最优化与确保安全运行角度提出放射防护建议。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的放射卫生标准与方法进行。结果 该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最大值为300μGy/h;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最大值为8.85 Bq/cm2;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52mSv,其中一人年剂量最大值为6.24mSv,超过了目标管理值5mSv。结论 核医学科,布局合理,监测结果符合相关放射卫生标准要求,但应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工作场所面积,进一步完善科室放射防护管理体系和加强放射性核素操作环节的个体防护,降低操作放射性药物环节、病人环节所引起的不必要的照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2012年我区一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数据异常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以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管理,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方法 使用多功能辐射防护监测仪对某核医学科环境和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污染检测。结果 个人剂量监测异常升高是由于某放射工作人员体表受到放射性核素严重污染所致,其体表被污染最大值为1 676.41 Bq·cm-2,3个月个人受照剂量为1.51 mSv,高出我区2008年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剂量水平100倍。结论 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监测几种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水平,了解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便携式X-γ剂量仪(闪烁体探测器),同一测点连续监测10个数据,取其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 60Co治疗机的工作场所空气比释动能率最大值出现在工作人员摆位处,其值为2.9×10-6Gy/h,其他几种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剂量率值均小于5.0×10-7Gy/h。结论 辐射医学设备所在的工作场所有较好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南通市某三甲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2009-2017年个人剂量以及现场辐射状况,为保障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介入放射工作现场辐射剂量率检测采用辐射检测仪(AT1123),个人剂量检测系统采用热释光剂量仪(RGD-3D、FJ-427A)。结果 该三甲医院2台介入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空气比释动能率为39.74~492.48 μGy/h、17.28~198.72 μGy/h,2009-2017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个人剂量值均高于普放科室工作人员(2015年除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介入放射科机房内的辐射剂量率要明显高于机房外,介入手术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要明显高于其他放射工作人员。因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应当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科学操作介入放射设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改扩建后的核医学科进行放射防护检测和评价。方法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方法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 该建设项目分区合理,屏蔽防护符合要求,缺少给药后受检者候诊室、工作人员淋洗间。工作人员在淋洗、分装、注射、配药等近距离操作放射性同位素时手部受到较高辐射水平的外照射。敷贴治疗工作人员工作服、手套、鞋表面、手部等污染水平超过国家标准。结论 该建设项目放射防护的重点是加强给药后受检者的管理、降低工作人员手部外照射辐射水平并做好手部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减少32P皮肤敷贴治疗场所和工作人员表面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某医院核医学科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的控制效果。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对项目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剂量水平进行检测和辐射危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该医院核医学科放射工作场所辐射剂量水平和安全措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结论 该建设项目在正常运行时,对放射工作人员和周围公众的辐射影响是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某医院放疗科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辐射防护最优化与确保安全运行角度提出放射防护建议,保障职业人员及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将获取的资料和监测结果与标准的要求相比较。结果 该放疗科及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最大值为3.84μGy/h,60Co贮源器表面5cm和1m处,泄漏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分别为12.67和0.65μGy/h。60Co治疗机机头表面β辐射污染最大值为3.9Bq/cm2。个人剂量监测除一人年剂量为5.26mSv外,其他工作人员年个人剂量限值均小于5mSv;结论 该医院放疗科放射防护控制效果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规定要求,但需在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及放射防护管理体系的建设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从确保安全角度考虑,增加60Co治疗机机房门的红外联锁装置,尽量减少在60Co机房内的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某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8年外照射个人剂量以及职业健康状况,为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个人剂量采用热释光剂量计LiF(Mg,Cu,P),体检资料采用省级行政部门认可的机构。结果 8年间该医院核医学科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92人次(普放科515人次)。该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值均高于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核医学科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3~0.94 mSv,普放科室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10~0.51 mS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职业健康体检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8年间该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个人剂量人均值均低于管理目标值(5 mSv/年),明显高于普放科室人均剂量,放射人员健康状况良好,核医学科仍是医院需重点加强放射防护的部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对某医院核医学病房放射防护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并从辐射防护最优化与确保安全运行角度提出放射防护建议。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将获取的资料与标准的要求相比较,主要采用BH3103 X-γ便携式巡测仪进行射线防护监测、PCM-100(α、β、γ)表面污染测量仪进行表面污染监测、S-95多道γ谱仪配以大功率采样器进行空气污染检测、FJ-377热释光剂量仪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检测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结果 该核医学病房选址适宜,布局合理,核医学病房及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最大值为0.48μGy/h,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最大为值1.38 Bq/cm2。工作场所空气污染水平为1.08Bq/m3。个人剂量监测有一人超过5mSv,为6.68mSv。结论 该核医学病房选址适宜,布局合理,辐射防护监测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放射防护管理较完善,正常条件下能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但放射防护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加强放射工作人员在放射诊疗活动中的防护意识,提高工作技能,改善辐射防护状况。方法 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放射工作场所进行辐射防护检测,对比分析测量结果,了解医院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接受情况和放射工作场所辐射状况。结果 核医学科(ECT)和介入放射科(DSA)工作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接受剂量大,工作场所剂量检测数据较高。结论 核医学科(ECT)和介入放射科(DSA)工作场所比其他射线装置工作场所(CT室、放疗科、普放科)的辐射防护要求及难度要高,要重点监控,放射工作人员更要加强辐射防护安全意识,提高技能,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某医院核医学科PET/CT中心进行放射卫生防护现状分析,评价其是否符合放射卫生要求,对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现场进行检测和调查,将所得数据和资料与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该医院核医学科PET/CT中心核医学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最大值为0.40 μSv/h,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最大值为0.20 Bq/cm2结论 该医院核医学科PET/CT中心选址适宜,布局基本合理,辐射防护检测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有完善的放射防护管理制度,正常运行条件下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相似文献   

14.
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水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长虹  刘德明  朱俊 《职业与健康》2009,25(12):1291-1293
目的对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检测结果提出放射防护最优化建议。方法按照相关国家标准,采用FD-3013 B智能γ辐射仪测量核医学工作场所的环境放射防护水平,FJ-2201型(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进行表面污染检测。结果该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辐射最大值为1.95μSv/h,各个工作场所中环境辐射剂量率最大值为2.04μSv/h,表面污染的最大值为0.29 Bq/cm^2,职业人员全年有效剂量的最大值为2.1 mSv。结论该核医学科选址适宜,布局合理,辐射防护及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水平监测结果符合相关国家标准。为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身体健康,应加强对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检测,实现实践的正当性和医疗照射的防护最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医用辐射工作场所的防护效果通过测量空气比释动能率来评价,可以达到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目的。方法 通过使用X-γ辐射仪测得医用辐射工作场所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来估算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结果 如果用测量结果计算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低于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就能满足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结论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测量与评价符合辐射防护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河北省部分核医学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现状和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现状,为加强放射卫生监督和制定核医学相关标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河北省内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用X、γ辐射剂量仪测量周围剂量当量率,用α、β表面污染仪测量工作场所及工作人员体表的β表面污染;以热释光剂量法监测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深部个人剂量当量Hp(10),并查阅这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最近两年内的职业健康检测报告。结果 SPEC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32.02,P < 0.05),其中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为11.92~37.77 μSv/h,平均(19.19 ±8.78 )μSv/h;PE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56.72,P < 0.05),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4.28~21.55 μSv/h,平均(16.55 ±3.87) μSv/h;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的β表面污染水平均符合标准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服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2个(占12.50%),工作人员手部皮肤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8个(占50.00%);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1.11 ±0.65) mSv;77名放射工作人员均未发现有皮肤表观异常,但有12人(占15.58%)在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的组织器官存在一些异常,核医学接触时间>20年的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异常和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与其他核医学接触时间组相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次调查的核医学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情况良好,但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有待加强;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还需引起进一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深圳市2018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诊疗场所的放射防护状况,为卫生行政部门放射卫生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GBZ 130—2013的方法要求,对深圳市17家医疗机构的18台DSA设备进行状态检测,检测DSA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和机房外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结果 18台DSA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合格率为44.4%,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第二术者位结果略高于第一术者位,经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第一术者位的腹部位置和第二术者位的胸部位置所受的辐射剂量值最高。DSA设备机房外周围剂量当量率合格率为88.9%,机房外介入放射工作场所处于安全水平。结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重视腹部区域的防护问题,重点关注第二术者位的防护问题,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应自觉规范穿戴铅橡胶围裙等个人防护用品和使用辅助防护设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15年南京市放射工作人员接受职业性外照射的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热释光法监测。结果 2015年南京市放射工作人员人年有效剂量均在国家规定剂量限值以下,介入放射学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结论 南京市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是安全的,介入和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是改善放射防护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全面了解本区核医学设备及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调查放射防护制度及防护情况,探讨解决和改进放射防护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基本情况通过现场调查进行收集,表面污染采用现场监测仪器直接读数法进行测量。结果 全区共有四家医院开展临床核医学,拥有工作人员29名,SPECT3台,核医学诊疗以骨显像和甲状腺功能亢进为主,人均年剂量当量0.96 mSv/a。配药室和源储存室β表面污染超过限值,分别为366.1 Bq·cm-2和165.9 Bq·cm-2结论 本区四家医院核医学科的管理及防护基本到位,但是对于配药室等高危场所的表面污染防护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某医院核医学科PET-CT机房等相关工作场所进行防护屏蔽设计,以保证医护人员减少或免受辐射损害。方法 按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及辐射防护基本原则进行设计。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受照的年有效剂量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结论 本院核医学科辐射防护屏蔽设计可满足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