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简称FFA)是将具有荧光特性的造影剂快速注入受检者的静脉内,经血循环到眼底的血管中,在特定的波长光(蓝光)激发下而产生黄绿色荧光,用快速摄像机连续拍摄眼底血循环的动态过程[1]。用于观察视网膜循环的动态变化及病理改变,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在静脉注射荧光素钠的过程中,部分患者过敏试验阴性仍出现不良过敏反应,现将我院2005年4月~2006年4月410例患者行FFA检查,造影剂试验阴性,其中26例出现不良反应,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10例中,男性216例,女性194例,年龄8~79岁,检查前…  相似文献   

2.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和荧光素钠吲哚箐绿血管造影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FFA)和荧光素钠吲哚箐绿血管造影 (ICGA)的护理。方法 :对 1188例单纯行FFA检查和 2 91例FFA加ICGA同步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中、后进行全程护理 ,并对造影剂的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 :为患者行FFA、ICGA均获成功 ,未出现 1例重度副作用。结论 :护理措施正确 ,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并可使检查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和荧光素钠吲哚箐绿血管造影(ICGA)护理。方法:对1188例单纯行FFA检查和291例FFA加ICGA同步检查的患在检查前、中、后进行全程护理,并对造影剂的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为患行FFA、ICGA均获成功,未出现1例重度副作用。结论:护理措施正确,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可使检查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一雯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1):7807-7808
目的通过护理配合降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将云南楚雄州人民医院2007-07-2009-12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450例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450例中,不良反应发生人次36例,发生率8%。结论行FFA检查前后,全面协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有效的心理支持及护理配合,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郭海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0):2486-2486
目的 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预防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 对承德县医院眼科2008-02- 2010-09进行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的321例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分析对预防不良反应的作用.结果 321例患者在造影前、造影中,造影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不良反应减少.结论 在造影检查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患者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检查.  相似文献   

6.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856例FFA检查患者的护理经过。结果本组856例均顺利完成检查。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经治疗和护理后好转。结论做好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对检查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是诊断眼底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荧光素具有荧光特性,快速注入前臂静脉内,随血流进入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借助眼底连续照像,进行动态观察,记录眼底血管的微细结构,观察其病理生理改变及疾病的进展程度。笔者对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100例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特征探讨其对临床诊疗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对21例21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眼底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1眼中9眼出现无灌注区。无灌注区面积大于25个视盘面积者3眼,大于15个视盘面积者5眼,大于7个视盘面积者6眼。3眼出现新生血管,本组病例中新生血管均出现在无灌注区大于15个视盘面积的病例中。结论S无灌注区的面积和病程与新生血管的发生率呈正相关;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预后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珩  周钢  陈瑛  黎一  李静  吴兰笛 《当代护士》2009,(12):45-47
总结了2434例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FFA)的护理.主要包括造影前心理护理、术前检查、时间安排、抢救设备及药物准备、用药指导、木中配合和术后指导等。认为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FFA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静脉注射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是将100%荧光素钠静脉注射,用眼底照相机将荧光眼底拍成照片,简称荧光眼底照相。此检查对于眼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获得良好的眼底照片除操作者要有熟练的技巧外,还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做好心理护理并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是防止严重副反应发生和获得良好检查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1.
护理干预预防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产生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OCT和FFA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进行OCT及FFA检查,观察两种分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与中心凹中心厚度、最佳矫正视力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FA分类的局限水肿型在OCT1型中所占的比例高于弥漫水肿型和囊样水肿型。FFA弥漫水肿型在OCT2型中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局限水肿型和囊样水肿型。FFA分类的囊样水肿型在OCT3型(3A型+3B型)中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局限水肿型和弥漫水肿型。OCT1型及FFA局限水肿型的矫正视力最好,黄斑中心凹中心厚度值最小(p〈0.05)。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结合OCT与FFA两种检查方法,可更加全面地反映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为揭示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病理机制、寻求每种类型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眼底血管造影在老年黄斑变性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强  谢冰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7):1197-1199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8例(190眼)AMD的患者行FF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FFA图像显示190眼中,萎缩型123眼,占64.7%,造影早期玻璃膜疣呈透见荧光,晚期随背景荧光的减弱而消失;渗出型67眼,占35.3%,在造影早期,新生血管形态呈现出车轮状,花边状等,其荧光形态随时间延长,染料渗漏逐渐扩大。结论通过FFA的改变,指导老年性黄斑变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14.
李静  张桂欣 《护理研究》2005,19(2):159-159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 ,FFA)是眼科诊治眼底病的常用检查方法 ,对眼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1] 。我院自 2 0 0 3年 7月— 2 0 0 4年 7月共行FFA检查 64 9例 ,现将有关护理配合及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行FFA检查的病人 64 9例 ,男 3 89例 ,女 2 60例 ;年龄6岁~ 73岁。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198例 ,视网膜血管阻塞 10 2例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5 9例 ,老年性黄斑变性 10 5例 ,视网膜血管炎 89例 ,其他眼部病变 96例。2 护理2 .1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2 ]2 .1…  相似文献   

15.
贺艳艳 《中国临床护理》2011,3(6):508-508,513
眼底荧光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是将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被检者静脉内,利用眼底照相机,观察并及时拍摄眼底循环的动态过程,它是眼底检查的重要方法,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诊断技术[1],但荧光素钠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对行FFA检查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高海拔地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中,对意外反应的应急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检查的成功率。本文主要对我院接受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的345例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预防和治疗体会进行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transcapillary exchange of sodium fluorescein in the skin of 36 extremities (19 patients) with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was measured using two different ways of analysing the tissue fluorescence, fluorescein flowmetry (FF) and dynamic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A). 7 mg sodium fluorescein/kg body weight was given intravenously. With FF, the transcapillary exchange of sodium fluorescein is expressed in arbitrary units as a fluorescence index. With FA, the time interval from the bolus injection to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he fluorescence in the tissue is measured. There was an in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pain and fluorescence index. All eight extremities with a fluorescence index of 0·001 density units/s or lower needed amputation, whereas all extremities with higher indices were viable. All extremities requiring amputation had an appearance time of 150 s or more, which contrasted with those remaining viable, having an appearance time of 120 s or les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F as well as FA are appropriate methods to measure a ‘nutritive’ transport of solutes in the skin. Theoretically, however, if quantitative values for blood flow are required, we recommend FF, this method being more adequate, since it is influenced both by the fraction of cardiac output distributed to the tissue and by cardiac output itself. If, however, only a prognosis of a limb's viability is needed, FA is sufficient, being easier to perform, only requiring the measurement of the appearance tim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冠脉造影术前、中、后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舒适度的变化.方法 分析100例患者冠脉造影术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以及预后.结果 在冠脉造影术围手术期给予积极正确护理措施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少而轻,或发生并发症后通过行之有效的治疗后,护理预后良好.结论 对冠脉造影术的围手术期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  相似文献   

19.
经皮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分析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26例患者,男139例,女87例,年龄39~86岁,手术均顺利完成。结果通过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血肿、桡动脉搏动情况、肢端血运情况等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中无1例发生手部缺血性坏死或其他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不需严格卧床,舒适度好,护理方便,节省费用,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葡萄膜转移癌的超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我院收治的25例葡萄膜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23只眼为脉络膜转移癌,4例5只眼为虹膜转移癌。25例患者均常规检查视力、散瞳、眼压、眼底,行腹部B超和胸部CT;另外行B型超声或(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1例23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17例19只眼,UBM检查4例5只眼,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25例28只眼中,B超检查脉络膜转移癌21例23只眼,可见视盘周围、眼球后极部或颞上方实质性占位病变,呈现扁平、半球形或不规则波浪形隆起的回声光团;FFA检查脉络膜转移癌17例19只眼,早期表现为无脉络膜背景萤光的暗部,动静脉期呈斑点状荧光或斑片状强荧光,静脉期呈高荧光斑点。晚期呈高斑驳状荧光;UBM检查虹膜转移癌4例5只眼,可见虹膜内瞳孔缘存在实性隆起、回声较均匀的肿物,虹膜根部厚度增加。结论:葡萄膜转移癌多以脉络膜转移癌最为多见,多发生于单个眼单个病灶,B超或彩超检查颞上方或极部不规则实质性占位,基底血流丰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早期萤光较低,中期呈现点状或斑片状高荧光,晚期呈斑驳状持续高萤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