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中Toll样受体2、4(TLR2、TLR4)以及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孢子丝菌病免疫识别及免疫介导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孢子丝菌病患者19例及健康人对照12例,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患者组皮损及对照组皮肤组织中TLR4及MyD88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LR2及MyD88 mRNA的表达情况。所有结果数据以■ ± s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免疫组化分析: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中TLR4、MyD88的表达部位主要是除角质层外的表皮全层和真皮及皮下组织中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对照组皮肤几乎不表达TLR4,MyD88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呈弱表达。孢子丝菌病组TLR4表达水平(63.767 ± 3.829)高于对照组(5.167 ± 3.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82,P < 0.05);MyD88表达水平(57.236 ± 4.744)亦高于对照组(10.588 ± 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30,P < 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TLR2 mRNA和MyD88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974 ± 1.452和2.028 ± 2.06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30 ± 1.073和0.688 ± 0.422),均P < 0.05。 结论 孢子丝菌病发病可能与真菌通过Toll样受体途径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2.
白念珠菌对角质形成细胞Toll样受体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和甘露聚糖对人角质形成细胞Toll样受体2(TLR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白念活菌和甘露聚糖分别刺激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24h,然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TLR2mRNA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TLR2蛋白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有TLR2mRNA和蛋白表达,白念珠菌和甘露聚糖刺激角质形成细胞24h后,TLR2表达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角质形成细胞有TLR2mRNA和蛋白水平的组成性表达,白念珠菌和甘露聚糖对TLRR2表达均无明显影响,推测角质形成细胞表面可能存在多个识别念珠菌及其产物甘露聚糖的受体,TLR2只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鼠口腔黏膜白念珠菌感染后局部组织Toll样受体(TLR)2、4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口腔黏膜抗白念珠菌感染早期免疫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局部接种的方法建立小鼠口腔黏膜白念珠菌感染模型。在不同时间取口腔组织.用半定量逆转录(RT)-PCR检测口腔组织TLR2、TLR4 mRNA表达水平。结果:接种前口腔组织内有微量的TLR2、TLR4 mRNA表达.接种后6h组织中TLR2、TLR4 mRNA表达开始增加,12~24h表达水平达峰值。TLR4 mRNA表达于24~48h开始下降.72h趋于接种前水平,而TLR2 mRNA表达则持续增加至72h。结论:白念珠菌感染可迅速上调局部组织TLR2、TLR4的基因表达,TLR2、TLR4在口腔黏膜抗白念珠菌感染早期免疫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生态学分类皮肤癣菌对人角质形成细胞TLR2/c-Jun、NF-κB信号通路的诱导。 方法:将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分别与HaCaT细胞共培养24 h后,蛋白免疫印迹检测p65、relb、IκB、c-Jun的总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然后将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分别与HaCaT细胞TLR2敲除细胞株(HaCaT TLR2-/-细胞)共培养24 h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TLR2、c-Jun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HaCaT细胞感染红色毛癣菌后c-Jun蛋白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变化,而感染石膏样小孢子菌后c-Jun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p65、relb、IκB的总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在两种菌的感染下均无明显变化。HaCaT TLR2-/-细胞感染红色毛癣菌后c-Jun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而感染石膏样小孢子菌后c-Jun蛋白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变化。 结论:红色毛癣菌与石膏样小孢子菌都可以通过TLR2激活人角质形成细胞c Jun信号通路,但并未激活NF-κB信号通路。此外,TLR2可能和其他受体共同介导了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对c Jun信号通路的差异性诱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表达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1~10的影响,探讨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cell,KC)对HSV-2病毒感染初期的免疫防御机制。方法采用非洲绿猴肾细胞株VERO细胞进行HSV-2病毒扩增,再用HSV-2病毒感染HaCaT细胞,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感染后24h,48h和72h时TLR1~10mRNA的表达量。结果静息状态下TLR1~10mRNA在HaCaT细胞中均有表达,经HSV-2病毒感染后HaCaT细胞转录TLR2~4和9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TLR1和7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下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LR5~6,8和10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KC表达TLR1~10,其中TLR2~4和9在HSV-2感染初期对识别及清除病毒并防止其感染扩散有积极的作用,而TLR5~6,8和10在HSV-2病毒感染KC初期可能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巨噬细胞样细胞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活化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分析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刺激THP-1巨噬细胞样细胞3、6h后IL-6 mRNA表达水平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刺激24 h后IL-6分泌量;Western印迹法分析2×106 CFU/ml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体外作用于THP-1巨噬细胞样细胞30 min和60 min后p38MAPK磷酸化水平的变化,同时检测100 nmol/L地塞米松(p38MAPK抑制剂)预处理THP-1巨噬细胞样细胞30 min后p38MAPK磷酸化水平及IL-6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 刺激THP-1巨噬细胞样细胞3h后,酵母相组、凝胶多糖组、空白对照组IL-6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56.81±7.36、26.69±1.22、0.97±0.05,刺激6h后分别为378.03±16.67、276.24±39.13、1.02±0.0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 552.22,P<0.001).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刺激6h后IL-6 mRNA表达高于刺激3h后(q=16.74,P<0.001),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与THP-1巨噬细胞样细胞共孵育24 h后,酵母相组、凝胶多糖组及空白组细胞上清液中IL-6浓度分别为(59.96±18.16)、(91.01±17.27)、(5.50±2.30) p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62,P<0.01);酵母相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 0.01).地塞米松处理后,酵母相组IL-6 mRNA表达水平(4.46±1.03)低于未用地塞米松处理组(493.52±113.87,P<0.001).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作用THP-1巨噬细胞样细胞30、60 min后,磷酸化p38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地塞米松预处理THP-1巨噬细胞样细胞后,磷酸化p38MAPK水平低于未用地塞米松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81,P< 0.01).结论 人THP-1巨噬细胞样细胞体外与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作用后,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促进IL-6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2(TLR2)对体外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天然配体肽聚糖(PGN)体外活化人角质形成细胞TLR2,用噻唑蓝法检测PGN对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确定最适作用浓度;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角质形成细胞Ki67、TLR2、核因子(NF)-KBp65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抗体封闭实验分析封闭TLR2对PGN诱导角质形成细胞Ki67、TLR2、NF-KBp65及TGF-α表达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的PGN处理角质形成细胞后24 h,在1.25,2.5,5 μg/mL的浓度下细胞较对照组出现明显增殖(P<0.05). 1.25、2.5和5μg/mL PGN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后24 h,其中1.25和2.5 μg/mL浓度下Ki67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各组Ki67蛋白合成均有增加;各组TL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增加;1.25μg/mL浓度下NF-KBp65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各组细胞核内NF-KBp65蛋白合成均增加;其中1.25和5 μg/mL浓度下TGF-α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以抗人TLR2单克隆阻断性抗体封闭TLR2后,PGN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Ki67、TI,R2、NF-KBp65及TGF-α mRNA和蛋白表达的上调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 角质形成细胞TLR2经PGN诱导活化后,可能通过促进NF-KB活化及TGF-α表达而导致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高糖环境下白念珠菌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 Ca T)表达TLR2mRNA的影响。方法分别在高糖和低糖DMEM培养基下共同培养Ha Ca T细胞与白念珠菌菌悬液,分别为高糖(HG)实验组,低糖(LG)实验组。并将两种培养基下未受白念珠菌感染的Ha Ca T细胞做对照,分别为HG对照组,LG对照组。观察Ha Ca T细胞与白念珠菌培养情况,并在第1h、6h、24h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4组中TLR2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第1h、6h、24h,TLR2 mRNA表达量始终表现为LG实验组高于HG实验组,LG对照组高于HG对照组,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HG实验组与LG实验组中TLR2mRNA均于第1h开始增多,6h达到高峰,到第24h均有所下降;且HG实验组在第24h与LG实验组相比下降得更明显(P0.01);而HG对照组与LG对照组则始终无明显改变(P0.01)。结论 Ha Ca T细胞感染白念珠菌后,高糖环境不利于角质形成细胞TLR2 mRNA的分泌,推测糖尿病患者易患白念珠菌感染性皮肤病与Ha Ca T细胞表达TLR2 mRNA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特应性皮炎皮损角质形成细胞TLR2和TLR4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LR)2和TLR4在特应性皮炎(AD)表达及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中至重度AD患者急性发作期炎性皮损TLR2和TLR4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在正常皮肤基底细胞层角质形成细胞(KC)胞膜散在表达TLR2和TLR4。TLR2和TLR4均在AD急性发作期炎性皮损KC胞膜及胞浆过度表达,以膜表达为主,主要定位于基底细胞层至棘细胞层。结论:AD皮损角质形成细胞TLR2和TLR4过度表达可能与AD皮肤天然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真菌病     
20 0 11516 糠秕孢子菌诱导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研究 /罗东辉 (上海医大华山医院 )…∥临床皮肤科杂志 .- 2 0 0 0 ,2 9( 6) .- 336~ 338将传代培养角质形成细胞与糠秕孢子菌一起分别培养 6h、12 h及 2 4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 :12 h、2 4 h试验组凋亡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 .0 0 1) ,类似的结果用 TUNEL标记原位染色法亦得到证实。试验组凋亡细胞百分数与时间成正相关 ( r=0 .93)。Bcl- 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 :试验组角质形成细胞表达 Bcl- 2蛋白染色阳性的细胞百分数比较对照组下降 ( P均 <0 .0 0 1) ,Bcl- 2蛋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薏苡仁提取物(ESC)对BALB/c特应性皮炎(AD)模型小鼠的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雌性纯系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模型组(32只)。模型组应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和丙酮、橄榄油溶液构建AD模型。造模完成后,空白组8只、模型组8只小鼠立即处死,模型组另24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ESC组、基质组3组。模型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ESC组、基质组背部及耳部分别外涂薏苡仁提取物和基质每日1次,连续28 d。每天肉眼观察皮损变化;测厚仪检测造模前、造模完成时及末次给药后12 h小鼠左耳皮损厚度;末次给药后12 h,处死3组小鼠,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并于背部皮损处取组织标本。组织切片后行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皮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水通道蛋白3(AQP3)、Toll样受体(TLR)2、4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IgE、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 治疗28 d后,ESC组小鼠皮损好转,其临床症状评分(1.50 ± 0.58)低于模型对照组(2.50 ± 0.58)(P < 0.05),左耳部皮损厚度[(0.31 ± 0.01) mm]低于模型对照组[(0.33 ± 0.01) mm](P < 0.05),每高倍视野下浸润的肥大细胞数亦低于模型对照组(28.94 ± 1.28)(P < 0.05)。免疫组化示,ESC组水通道蛋白3(AQP3)及TLR2和TLR4表达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AQP3棘层表达减少。ESC组小鼠血中总IgE、IL-4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IFN-γ水平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外用薏苡仁提取物对特应性皮炎模型小鼠皮损有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清IgE、IL-4及IFN-γ水平和影响AQP3 及TLR2和TLR4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卡泊三醇预处理对外用氨基酮戊酸(ALA)后裸鼠正常上皮中原卟啉IX(PpIX)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36只BALB/C裸鼠随机等分为ALA组和卡泊三醇 + ALA组,卡泊三醇 + ALA组预先外用卡泊三醇软膏3 d,3 d后两组均外敷ALA,此后2 ~ 7 h内每小时每组处死3只小鼠,取背部实验区皮肤组织,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裸鼠正常上皮组织中PpIX含量,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观察上皮组织冰冻切片中PpIX荧光强度及分布。结果 两组裸鼠外用ALA后2~7 h内皮肤组织PpIX含量随时间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显示,ALA组PpIX含量与时间无显著相关性(r = 0.451,P = 0.369,),但卡泊三醇 + ALA组PpIX含量与时间呈强相关(r = 0.913,P = 0.011)。ALA组PpIX含量在第5小时达到高峰[(461.24 ± 43.45) ng/g组织],卡泊三醇 + ALA组在第6小时达高峰[(668.88 ± 42.46) ng/g组织],且在2、3、4、5、6、7 h时卡泊三醇 + ALA组PpIX含量明显高于单纯A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0.01)。冰冻切片显示,PpIX弥漫性分布于裸鼠表皮层和真皮层,卡泊三醇 + ALA组荧光强度在第5~7小时高于ALA组。结论 卡泊三醇预处理可以提高ALA作用后裸鼠正常上皮中表皮及真皮层内PpIX含量,为临床上卡泊三醇作为局部ALA?PDT的增效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曹华  郑捷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10):615-618
目的 探讨长波紫外线照射对硬皮病鼠模型皮肤硬化程度的影响。方法 小鼠局部注射博来霉素建立硬皮病鼠模型后,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只小鼠,其中一组小鼠不照射UVA1,另外两组小鼠分别每次照射UVA1 12 min(5.32 J/cm2)、25 min(11.1 J/cm2),连续20次,累积剂量分别为106.4和222 J/cm2。另一批小鼠随机分两组,每组3只小鼠,每日注射博来霉素同时每日照射UVA1剂量分别为5.32 J/cm2和11.1 J/cm2,连续20次,累积剂量分别为106.4和222 J/cm2。结果 和未经UVA1照射的硬皮病鼠模型比较,接受不同剂量UVA1照射后的两组硬皮病小鼠皮损区表真皮厚度显著降低(P < 0.05),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 < 0.05), 真皮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降低(P < 0.05),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升高(P < 0.05)。两组小鼠注射博来霉素同时接受不同剂量UVA1照射后皮损处表真皮厚度、TGF-β表达、MMP-1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UVA1照射博来霉素诱导的硬皮病小鼠模型均可导致皮损处能分解胶原纤维的MMP-1表达增加,促进胶原合成的TGF-β表达降低,胶原含量降低,表真皮厚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夫西地酸乳膏外用对屏障受损的皮肤炎症反应的作用。 方法 雄性SKH-1无毛小鼠8只,在每只小鼠背部标记6个1 cm × 2 cm的实验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屏障破坏组、屏障破坏 + 夫西地酸组、屏障破坏 + 基质组、屏障完整 + 夫西地酸组、屏障完整 + 基质组。采用胶带撕脱法去除角质层表皮脂质,建立急性屏障功能损伤的动物模型。局部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或基质,12 h后对受试部位进行菌落采集鉴定,并取皮肤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皮肤中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白细胞介素(IL)-1α、IL-6以及表皮抗菌肽S100a8和S100a9的表达。 结果 屏障破坏组MyD88 mRNA表达(8.3 ± 3.0)为空白对照组(0.8 ± 0.4)的8倍,其IL-1α、IL-6及S100a8和S100a9 mRNA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屏障破坏 + 夫西地酸组与屏障破坏组比较,IL-1α mRNA水平显著下降(2.8 ± 0.3比20.1 ± 10.0,F = 47.11,P < 0.01),IL-6水平显著下调(1.6 ± 2.3比9.4 ± 4.0,F = 16.18,P < 0.01),S100a8 mRNA水平显著下降(1.5 ± 1.4比5.0 ± 1.6,F = 59.71,P < 0.05),S100a9 mRNA亦显著下降(1.2 ± 0.7比3.4 ± 1.6,F = 21.94,P < 0.05)。 结论 夫西地酸乳膏外用对于屏障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为其治疗炎症性皮肤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环丙沙星对博来霉素诱导实验性硬皮病小鼠模型真皮胶原合成及致纤维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用博来霉素连续4周皮下注射BALB/c小鼠背部建立实验性硬皮病小鼠模型,随后分为3组,分别给予1%环丙沙星乳膏(环丙沙星组)、2.5%积雪草苷乳膏(积雪草苷组)以及乳膏基质(模型组)连续外擦5周,另外,于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后外擦乳膏基质设立空白对照(对照组)。连续治疗5周后取各组皮肤标本行HE染色、Masson染色、Ⅰ型胶原蛋白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免疫组化分析;同时用半定量逆转录PCR技术测定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转化生长因子 1(TGFβ1)和Smad3基因的表达水平,碱水解-分光光度法测定皮肤羟脯氨酸含量。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组和各处理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 结果 博来霉素模型组小鼠注射区真皮厚度[(432.76 ± 93.74) μm]较对照组[(301.69 ± 79.47) μm]明显增厚(P < 0.01),Masson染色可见真皮胶原纤维束粗大致密,排列错乱,符合硬皮病真皮纤维化表现。环丙沙星和积雪草苷组小鼠皮肤胶原总含量、Ⅰ型胶原、TIMP1、MMP1染色强度比模型组明显减少(F值分别为1628.54、33.29、84.82、224.81,均P < 0.01),但真皮厚度改变不明显(均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积雪草苷不同程度下调CTGF、TGFβ1和Smad3基因表达水平(均P < 0.05),而环丙沙星仅抑制TGFβ1(P < 0.05)和Smad3(P < 0.05)的表达,对CTGF基因表达作用不明显(P > 0.05)。 结论 环丙沙星可抑制TGFβ1/Smad3通路,改变失衡的MMP1和TIMP1表达,显示抗真皮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Nc/Nga小鼠特应性皮炎皮损的预防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外用二硝基氯苯(DNCB)反复刺激新生Nc/Nga小鼠,通过皮炎评分、搔抓行为、组织病理学、免疫学指标评价皮炎损伤程度,观察BCG-PSN对小鼠皮损的预防作用。 结果 出生后4周内重复注射BCG-PSN,可以显著改善DNCB致敏Nc/Nga小鼠皮损炎症程度,降低皮炎评分以及小鼠的搔抓行为,不同浓度BCG-PSN组之间搔抓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G-PSN可以降低血浆中IgE的含量,呈剂量依赖性。0.5 mg/kg BCG-PSN可增加皮损中分泌干扰素(IFN)γ的细胞数量。不同剂量BCG-PSN均可降低脾单一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的含量,增加IL-12的浓度。 结论 早期注射BCG-PSN可通过促进分泌IFN-γ的细胞增生,增加IL-12合成,降低IL-4和IgE的含量,从而预防Nc/Nga小鼠皮炎发生。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强脉冲光和射频对BALB/c小鼠皮肤的外观不良反应、组织病理、真皮厚度变化及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强脉冲光照射组(IPL组)、射频照射组(RF组)、强脉冲光+射频联合照射组(IPL联合RF组)及正常对照组。以强脉冲光和射频处理BALB/c小鼠皮肤,于各时间点观察各组小鼠皮肤外观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取小鼠皮肤行HE染色 观察各组皮肤组织病理及真皮厚度变化,Masson染色分析各组小鼠皮肤组织胶原纤维的表达。 结果 强脉冲光和射频照射后小鼠皮肤局部无不良反应,处理8周后, IPL组、RF组及IPL联合RF组的真皮层均较正常对照组渐进性增厚趋势,胶原纤维增厚、增加,排列致密,细胞间基质逐渐增加,IPL联合RF组较IPL组、RF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皮未见明显增厚。 结论 强脉冲光和射频均可刺激真皮胶原纤维增加,联合强脉冲光和射频技术可以增强对胶原纤维的生物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研究MAPK信号通路调控长波紫外线(UVA)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组织蛋白酶K(CatK)的表达。 方法 原代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取自儿童包皮。Western印迹检测10 J/cm2 UVA照射前及照射后0.75、1.5、3和6 h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磷酸化JNK(p-JNK)、JNK、磷酸化P38(p-P38)、P38蛋白的表达。800 nmol/L SP600125(SP)、10 μmol/L SB203580(SB)分别孵育皮肤成纤维细胞,实验分为无UVA照射的对照组、SP组、SB组及10 J/cm2 UVA照射的对照(UVA)组、UVA-SP组、UVA-SB组。先以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UVA照射后1.5 h磷酸化c-Jun(p-c-Jun) 和磷酸化MAPKAPK2(p-MAPKAPK2)表达,再以RT-PCR 和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照射后48 h CatK mRNA、蛋白的表达。 结果 皮肤成纤维细胞在UVA照射后0.75、1.5 h,p-JNK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4.77 ± 0.19和4.68 ± 0.09,p-P38分别为2.44 ± 0.13、2.30 ± 0.04,均较照射前(p-JNK为3.2 ± 0.27,p-P38为1.61 ± 0.08)显著升高(均P < 0.05);而在照射后3、6 h的表达与照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c-Jun在UVA-SP组表达(2.55 ± 0.48)、p-MAPKAPK2在UVA-SB组表达(1.16 ± 0.12)均显著低于UVA组(分别为4.85 ± 0.96和2.46 ± 0.09),均P < 0.05。UVA-SP组、UVA-SB组CatK mRNA、蛋白的表达分别降为UVA组的38.9%、28.7%和55.7%、49.6%(P < 0.05),UVA-SP组CatK mRNA、蛋白的表达也均显著低于UVA-SB组(P < 0.05)。 结论 JNK和P38信号通路在调控UVA上调的皮肤成纤维细胞CatK表达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长波紫外线(UVA)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自噬水平的影响。 方法 HSF慢性UVA照射分组:未照射组、5 J/cm2组、10 J/cm2组和20 J/cm2组,每天照射1次连续4 d;HSF急性照射分组:未照射组、5 J/cm2组、10 J/cm2组、30 J/cm2组和60 J/cm2组,单次照射。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分析法(MTT)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单丹酰戊二胺染色法(MDC)检测细胞自噬体。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LC3蛋白LC3-I向LC3-II转化分析(LC3-II/LC3-I)。 结果 与未照射组HSF比较,5、10、20 J/cm2慢性UVA照射组细胞增殖活力降低(F = 155.5,P < 0.05)。与未照射组HSF比较,5、10、30、60 J/cm2急性UVA照射后1、6和12 h,细胞增殖活力均降低(F值分别为1 335、1 649、2 774、均P < 0.05)。MDC法标记细胞自噬囊泡,与未照射组比较,5、10、20 J/cm2慢性照射均可上调细胞自噬水平(F = 748.62,P < 0.05),而5、10、30、60 J/cm2急性照射后1、6和12 h对细胞自噬水平无明显影响(F值分别为0.014、0.004、0.002,均P > 0.05)。5、10和20 J/cm2慢性照射组LC3-I向LC3-II转化(LC3-II/LC3-I)均增加(t 值分别为9.002、21.772、18.33,均P < 0.05),细胞自噬水平上调。与未照射组比较,5、10、30、60 J/cm2急性照射后1、6和12 h,细胞LC3-I向LC3-II转化均无明显变化(F值分别为0.13、0.27、0.06,均P > 0.05),对细胞自噬水平无明显影响。 结论 慢性UVA照射可上调HSF自噬水平,急性UVA照射HSF自噬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