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在降低自动口服摆药机调剂差错风险中的应用。方法:运用FMEA识别自动口服摆药机调剂过程中的失效模式,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制定降低调剂差错的措施。结果: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后,影响自动口服摆药机调剂差错风险失效模式的风险优先指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值由119分降到5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应用于自动口服摆药机调剂差错的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调剂差错,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感染风险监管机制,优化PIVAS医院感染管理策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方法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对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PIVAS进行医院感染风险识别及评估,查找出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重点风险,分析潜在失效模式的失效原因,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改进周期,并对控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PIVAS医院感染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建筑布局不合理、人员管理不符合要求、仪器及设备运行失效、操作流程不规范、清洁及消毒效果监测不合格5个方面32个风险点;其中有7个风险点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实施控制措施后,风险优先指数明显下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基于FMEA对PIVAS进行医院感染风险识别及评估,建立PIVAS医院感染风险管理机制,可及时发现PIVAS潜在感染风险,降低了PIVAS医院感染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加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用药错误前瞻性、系统性防范,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借鉴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和失效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failure mode,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FMECA)的风险管理方法,对失效模式危害性进行分析,对风险优先指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值高的9个中等风险的失效模式进行改善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优先改善的9个中等风险的失效模式降为3个,共下降116个RPN值,下降幅度达52.25%,除适应证错误外,其他失效模式用药错误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VAS的用药错误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PIVAS应重点防范违反无菌操作。FMEA和FMECA是适合事前防范PIVAS用药错误的质量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在住院药房药品调剂流程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提高药品调剂质量。方法 对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住院药房口服药物调剂流程中各个环节进行FMEA,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选出高风险等级的失效模式和中等风险等级中S≥4的失效模式,整理分析其失效原因,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比较实施FMEA方法前后失效模式变化情况,分析改进效果。结果 住院药房药品调剂流程中共找出13个失效模式,其中高风险失效模式4项,极高风险失效模式2项。通过规范药物医嘱流程、优化HIS信息系统与摆片机对接执行程序、修订完善制度以及对药师、护士进行培训等方面干预,13项失效模式RPN均值由38降至15,降幅为60.53%。其中4项高等风险失效模式经改进后风险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FMEA应用于住院药房药品调剂流程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拆药过程药品损失、机器误差、HIS系统与摆片机信息对接失误和取药次数多、等候时间长等问题,提高药品调配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更好地服务于住院患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7,(28):4026-4029
目的:降低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退药归位差错率。方法: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以风险优先(RPN)值评估PIVAS退药归位环节中潜在的失效模式,并探讨该环节可能造成差错的原因,提出降低退药归位差错率的可行性方案,并评价实施3个月后的干预成效。结果:在PIVAS退药归位环节中共找出未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RPN值为100)、不熟悉"看似"药品(RPN值为36)、退药数量多(RPN值为20)等8项高风险失效模式。据此制定了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优化PIVAS管理系统等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经过3个月的干预管理后,前3项的RPN值分别降为20、16、8,退药归位差错率由1.98%降低为0.62%(P<0.05)。结论:我院PIVAS应用FMEA方法,降低了退药归位差错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肠外营养调配质量。方法: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肠外营养液调配全流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选出高风险等级的失效模式和中等风险等级中S≥4的失效模式,整理分析其失效原因,提出并实施改进措施。整改措施实施5个月后,统计失效模式错误率,分析改进效果。结果:在PIVAS肠外营养液调配全流程中,共找出19个高等和中等风险等级的失效模式,并从培训、流程、医院信息系统和质控管理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整改。经过5个月干预后,19项失效模式合计RPN值由806降至308,降幅61.8%。其中非蛋白热量不适宜、热氮比不适宜和糖脂比不适宜等9项失效模式经改进后错误率明显降低,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应用于PIVAS肠外营养调配全流程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其肠外营养液调配质量,降低差错率。  相似文献   

7.
余丽  付琳 《医药导报》2014,33(2):238-271
该文通过建立基于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原理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安全管理模式,以外送工作为例,成立FMEA管理小组,设计PIVAS开展FMEA的流程路线,建立基于FMEA原理的PIVAS安全管理应用模型,基于FMEA原理的PIVAS安全管理模式,能使安全管理工作前移,实现风险的标准化预警,使有限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促进工作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将FMEA原理应用于PIVAS安全管理,能集中有限的人力资源,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重点质量事件的改进,达到整体安全管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降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细胞毒药物调配过程中的差错和溢出风险。 方法:利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危害分析(FMECA)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第一人民医院 PIVAS 细胞毒药物在药品领用、医嘱审核、贴签摆药、药品配制、成品核对和分拣外送等流程中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并评估其危害等级。 通过比较改进措施实施前后风险优先值(RPN)和差错事件评价整改效果。 结果:找出 15 个高等和中等危害等级的失效模式,并积极实施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实施后 15 项失效模式 RPN 平均降幅 54. 4%,差错事件发生率明显降。 结论:运用 FMECA 对细胞毒药物调配各环节进行风险防范管理,可有效减少细胞毒药物调配差错,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的实证性研究减少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 PIVAS)的输液调配不规范行为,提升PIVAS管理水平及患者用药安全。方法:采用FMEA法识别PIVAS输液调配全流程的风险点并计算风险优先值(risk priority number, RPN),依据RPN值确定优先改善的风险点并制定干预措施,通过比较干预前后的RPN值及每月不规范行为发生件数来分析改进效果。结果: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PIVAS输液调配过程中共找出净化系统、手卫生及职业防护、输液调配前准备、输液混合调配、成品复核与包装这五大环节中的40个风险点。其中药品未消毒或者消毒不充分、调配时手握溶药器针栓等5个风险点被纳入高风险管理,净化系统压差不达标、残留量超标等20个风险点被纳入中风险管理,本研究对这25个中高风险点采取干预措施并观察改善效果。经6个月干预,优先改善的25个中高风险失效模式被降为4个,共下降514个RPN值,下降幅度达55%,不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改进住院患者防跌倒流程及措施,降低跌倒的发生率。方法对2011年1月至12月住院的32775例试验组患者运用FMEA方法分析失效模式与潜在原因,计算优先风险指数(RPN)值,改进需优先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随访整改成效,并与2010年1月至12月住院的29500例仅接受医院常规跌倒管理的患者比较跌倒发生率。结果实施FMEA管理模式后2011年较2010年跌倒失效模式RPN值下降81.78%,跌倒发生率由0.44%0下降至0.12%。结论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跌倒发生,有力地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加强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以下简称胰岛素)的药品使用风险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借鉴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失效模式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失效模式、效应与危害性分析(failure mode,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FMECA)的风险管理方法,确定关键控制点,对失效后果危害性进行分析,确定风险优先指数并进行评估。结果:针对各使用环节可能发生的错误设置控制措施,确定胰岛素使用关键控制点为:防范处方错误、调剂错误、用药依从性错误。目前某院胰岛素药品使用失效后果的风险优先指数大多处于低风险或中等风险的等级。结论:胰岛素使用过程中应重点防范处方错误、调剂错误、用药依从性错误的发生。HACCP、FMEA、FMECA是适合医院药品风险管理的方法。药师参与是减少用药错误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术后患者安全转运风险防范中的管理效果。方法根据FMEA操作方法,组建团队;列出术后患者转运流程及子流程图;从子流程中发现潜在的失效模式,指出可能导致转运过程意外伤发生的环节及原因。进行危害分析找出需要改善的环节并追踪整改的效果。结果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操作后,影响安全转运的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指数明显下降(P<0.05)。结论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能前瞻性地发现手术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隐患,提前采取应对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转运过程意外伤的发生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3.
运用FMEA降低住院患者静脉用药治疗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静脉用药流程,促进用药安全。方法: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评估住院患者静脉用药流程潜在的风险因素,并结合用药流程探讨可能造成错误的原因,提出改善住院患者用药安全的可行性方案,并持续追踪改善成效。结果:在住院患者静脉用药流程中找到40项容易导致用药错误的高风险因素,并对高风险流程进行优化改造。改造后流程得到简化,用药错误风险较前明显降低。结论:FMEA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能使药品管理者前瞻性地发现住院患者在执行静脉用药流程中潜在的漏洞与风险,从而降低风险,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调剂差错发生的原因,降低医院调剂差错率。方法 根据层次任务分析(HTA)-人为差错模式(HET)理论分解PIVAS调剂流程,确定调剂差错类型,构建HTA-HET数据统计表;分析2020年7月至12月(整改前)的调剂差错,并制订防范措施,与2021年1月至6月(整改后)的调剂差错进行比较。结果 共收集整改前的医嘱127 262条,调剂差错512条;整改后的医嘱132 983条,调剂差错392条。整改前,各项子流程调剂差错排名前3的分别为摆放主药、溶剂贴签、加药混合调配,占比分别为26.17%,21.48%,16.80%;主要调剂差错类型分别为品种差错、规格差错、数量差错,分别占26.76%,25.00%,18.95%。整改后,摆放主药差错率由0.105%降至0.074%,溶剂贴签差错率由0.086%降至0.053%,加药混合调配差错率由0.068%降至0.043%,成品输液核对差错率由0.020%降至0.008%,差异显著(P <0.05);品种差错率由0.108%降至0.082%,规格差错率由0.101%降至0.067%,数量差错率由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定防范错误的相关策略,降低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用药错误发生率。方法 利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法(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HFMEA),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PIVAS工作流程中的失效模式并评估其风险,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方案,再通过比较HFMEA实施前、后差错率和风险优先级数值评分评价实施效果。结果 HFMEA实施后,笔者所在医院PIVAS各环节错误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 采用HFMEA对PIVAS工作流程各环节进行风险防范管理,可有效减少工作中的用药错误,促进儿童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HFMEA)在减少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成品核对差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HFMEA的工作流程,选取在静脉用药调配过程中易出现错误的环节(成品核对),成立评估小组,创建相应的流程图,分析流程中的失效模式及原因,寻找并执行改进方案,并比较HFMEA实施前后PIVAS成品核对环节差错数量差异。结果对PIVAS实施HFMEA管理后,成品核对各环节出错率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应用HFMEA可细化PIVAS工作流程,减少操作差错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国家药品抽检检验流程主要风险因素,为优化检验过程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失效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法(FMECA)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思路,对2011-2020年征集的检验流程潜在风险因子进行归类研判,结合法规要求与日常管理经验总结失效模式74个。综合风险严重程度(S)、发生度(O)和漏辨度(D)评价失效模式、计算平均风险优先数(■),针对高风险失效模式制定潜在应对策略。结果:经风险排序分级,发现高风险失效模式28项(■≥30),涉及全部7类管理工作,其中试剂管理(A)、人员管理(H)、检验报告书签发管理(C)中的高风险失效模式个数与占比相对较高,人员数量无法完全满足工作量要求(H3)被认为综合风险最大(■=65.9)。结论:FMECA可用于国家药品抽检检验流程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评价,对完善检验流程管理和提高风险处置能力有一定的参考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智能手术室药房管理体系,促进手术室药品的规范化管理,为医疗机构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室药房工作流程进行风险识别及评估,依据风险优先指数(RPN)值确定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改善的失效模式,分析失效原因,拟定干预措施并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在手术室药房工作流程中共发现12个需优先改善的失效模式,将智能药柜及相应管理体系投入使用后,RPN值共下降337,下降幅度达67.8%;麻醉药品管理水平、患者用药及时性和医务人员满意度均显著提高。结论 运用FMEA法能够能有效识别手术室药房环节的风险,智能手术室药房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了手术室药品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方法,降低某院冷链药品不良事件风险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收集该院冷链药品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计算RPN值,提出改进措施,实施6个月后评价FMEA管理效果。结果:实施6个月后,总RPN值显著降低(实施前为8 242.02,实施后为2 882.48),采用RPN平均值比较,实施后低于实施前,两样本方差的T检验,T值>2.262(T 0.05,24),P<0.05,说明该院冷链药品在各部门管理中的问题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应用FMEA可有效降低该院冷链药品潜在风险的发生率,利于保护该类药品质量,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18,(5):595-598
目的:提升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质量管理水平,减少调剂差错,促进患者用药安全。方法:运用品管圈方法对我院PIVAS进行质量管理,以"降低冲配药品调剂内差率"为主题,分析调剂差错发生原因,确定改善重点;制订改进方案,通过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管理确定有效对策;比较活动前(2016年2月)及活动后(2016年8月)的有形成果(调剂差错率)及无形成果,评价活动效果。结果:制订并实施了包括统一排班、引进PIVAS MATE流程管理软件、人员全岗培训、加强退药管理及目视管理等措施。取得的有形成果为调剂差错率由活动前的1.81‰下降为0.53‰、目标达成率达108.47%、目标进步率为70.72%;无形成果包括优化了药品调剂的工作流程,使退药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标准化,增进了圈员的自信心、责任心、合作意识、凝聚力等;另获得一项避光储药盒的实用新型专利。结论:运用品管圈方法可有效提升PIVAS工作流程中的管理质量,促进患者静脉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