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梁永强 《眼科新进展》2013,33(2):187-189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102眼)PAC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59眼)采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照组40例(43眼)采用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眼压、视力、房角形态等.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术后眼压分别为(14.5±3.0)mmHg(1 kPa =7.5 mmHg)、(16.7±2.7) mmHg,均较术前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视力分别为0.45±0.20、0.26±0.16,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chamber thickness,CCT)分别为(3.20 ±0.49) mm、(1.96 ±0.39)mm,术后角膜边缘前房深度分别为0.403 CCT、0.290 CCT,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观察组CCT及角膜边缘前房深度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观察组房角开放>180°者59眼(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31眼(72.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在视力恢复及眼压控制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是治疗PACG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超乳)白内障吸除,联合黏弹剂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急闭)20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慢闭)18只眼.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随访时间为3~18个月.结果 急、慢闭组术后平均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使用抗青光眼药物例数明显减少,前房深度较术前增加,前房角较术前增宽.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黏弹剂房角分离术可治疗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性选取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133例145只眼,随机分为超声乳化组(Phaco组)和小梁切除手术组(Trab组).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房水流畅系数(C值)、房角及眼压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随访时间(13.2±5.6)个月.结果 Phaco组术后视力明显提高而Trab组提高不明显;眼压在6个月时Phaco组由术前(46.47±9.12)mmHg降低为(16.55±4.36)mmHg,Trab组由术前(48.25±7.52)mmHg降低为(16.87±5.01)mmHg,两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haco组前房深度由术前(1.55±0.26)mm加深为(3.38±0.35)mm,房角关闭度数由术前(290±25)度减少到(60±35)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而Trab组则无明显变化;房水流畅系数(C值)检测两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改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测两组手术前后差异则无显著性.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够显著地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有效地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功能,并具有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是治疗PACG合并自内障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复发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梁切除术后复发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27例(29眼),患者入院后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采用国际标准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05/11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住院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33例35眼,对术前和术后6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虹膜夹角、房角关闭或粘连的范围进行比较。结果:患者34眼(9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27眼(77%)术后不需给予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维持在21mmHg以下;术前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虹膜夹角平均值分别为2.04±0.31mm、0.132±0.033μm、15.44°±3.10°,显著小于术后的平均值(3.26±0.29mm、0.407±0.038μm、34.26°±3.60°,均P<0.01);术后房角关闭或粘连范围较术前减少(P<0.05)。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8-01/2011-01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7例57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随访8~15(平均10.8)mo,观察眼压、房角、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术后52眼无需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另4眼随访期内加用1种降眼压药物(10g/L布林佐胺滴眼液)后,眼压<21mmHg,1眼加用2种降眼压药物(10g/L布林佐胺滴眼液和5g/L噻吗洛尔滴眼液)后,眼压<21mmHg;全部患者术后房角开放;除1例术前明显视神经萎缩病例术后视力无提高,其余病例术后视力提高两行或以上;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35±0.54mm,较术前(2.01±0.05mm)明显加深。结论: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不仅视力明显提高,而且远期眼压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我院收治的CP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54例(74只眼),患者入院后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房角镜直视下360度房角分离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BCVA和眼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粘连性关闭(PAS)范围、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数,并记录术中并发症和后续治疗方案。结果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BCVA分布等级与术前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患者BCVA均较术前提高。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前患者眼压最高,术后1周眼压下降最明显,之后缓慢升高。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均P<0.001)。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PAS范围均小于术前(均P<0.001)。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手术患者35例(38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房角分离术,随访6个月至1年,比较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情况、中央前房变化情况和房角开放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患者术前平均眼压(16.91±3.44)mmHg,术后平均(11.82±2.5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央前房深度平均(2.10±0.19)mm,术后平均(3.31±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周边前房深度〈1/2 CT者29只眼,术后28只眼周边前房深度≥1CT。术后房角关闭所在象限均有不同程度的开放,周边虹膜粘连范围明显缩小。2只眼前房出血,3只眼前房渗出,1只眼发生后囊膜破裂,无恶性青光眼、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自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有效的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其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30眼(A组),单纯行小梁切除术30眼(B组); 观察术后4、7d,1、3mo,患者BCVA(LogMAR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视野情况。

结果:术后3mo A组BCVA为0.20±0.18显著高于B组0.39±0.09(P<0.05)。 A组术前眼压(18.3±4.6mmHg)与术后3mo(17.2±1.9mmHg)无差异(P>0.05); 术前B组眼压(18.2±5.0mmHg)与术后3mo(12.4±2.1mmHg)有差异(P<0.05); 术后3mo,A组和B组眼压比较有差异(P<0.05)。术前A组前房深度(2.23±0.21mm)与术后3mo(3.46±0.10mm),B组术前前房深度(2.21±0.12mm)与术后3mo(3.36±0.09mm)均有差异(P<0.05)。A组术前视野缺损度(6.32±1.57db)与术后3mo(6.54±1.42db),B组术前视野缺损度(6.31±1.46db)与术后3mo(6.57±1.52db)均无差异(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均能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5例48眼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28例30眼予以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者为研究组; 17例18眼予以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者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房角关闭程度、中央前房深度和并发症。

结果:术前1d,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房角关闭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7d,1、3、6、12mo,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术前1d,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房角关闭程度均小于术前,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组别与时间对患者眼压和前房深度均有影响(P<0.05),且两因素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组内对比:术后7d~12mo,两组患者眼压均低于术前1d,术后3、6、12mo研究组眼压低于术后7d(P<0.05),对照组眼压与术后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7d,1、3、6、12mo,两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均高于术前1d; 术后3、6、12mo,研究组中央前房深度与术后7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央前房深度术后12mo明显低于术后7d(P<0.05)。组间对比:术前1d和术后7d,1、3、6mo,两组患者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mo,研究组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 术前1d,两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mo研究组中央前房深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确切,中远期疗效尤为突出,且不增加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1例(76眼)。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A组35例37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36例39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度及并发症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前房深度分别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同时两组术后前房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前房角度分别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前房角度比较,B组较A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88,P=0.000)。B组手术并发症与A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2,P=0.036)。结论 对合并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疗效确切,且并发症相对较少,可作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选取44例52眼PACG合并白内障病例,均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术后视力显著改善,眼压明显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2眼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出现前房炎症细胞反应6眼,前房纤维素样渗出物3眼,经过散瞳、糖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眼药水滴眼治疗后吸收,浅前房2眼,经散瞳、加压包扎后恢复,未出现恶性青光眼、睫状体脱离等并发症。

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可靠性高,治疗效果好,手术方法简单易学,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28例(32眼)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实施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32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30眼眼压控制在21mmHg以内。全部患者前房深度均明显增加。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对于绝大多数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是有效的,与滤过性手术相比,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或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随机数字表格法将巴中市中心医院2015-01/2017-06收治的94例94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组)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每组47例,比较两组疗效指标。

结果:观察组术后1、3mo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术后3mo阻力指数(RI)明显小于对照组以及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房角分离或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均能有效降低眼压,促进患者视力恢复,但房角分离术相对能更好地促进房角开放,改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5.
晶状体超声乳化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2例(89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加房角分离术治疗,随访3~6个月,平均4.2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压控制良好.房角镜下见术后房角较术前明显增宽,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减小;前房加深.结论 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加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提高视力,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并开放房角,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oucoma,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9例59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ACG)35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ACG)24眼。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术后用药情况及并发症。随访6~12mo。结果:(1)急性ACG组术前(n=35眼)平均眼压23.9±6.6mmHg,术后12mo时(n=28眼)平均眼压11.7±2.6mmHg(P<0.01)。慢性ACG组(n=24眼)术前平均眼压20.9±6.5mmHg,术后12mo时(n=19眼)平均眼压14.5士1.4mmHg(P<0.01)。急性ACG组术后眼压降低幅度为11.3±5.9mmHg,慢性ACG组为7.4±7.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ACG59眼术后末次复查时44眼(74.6%)视力较术前提高。(3)急性ACG组术前、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为1.79±0.15,3.32±0.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ACG组术前、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为1.84±0.19,3.37±0.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分别为2.26±0.16,2.1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急性ACG组、慢性ACG组手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4.3%,87.5%,条件成功率分别为5.7%,8.3%。(6)全部患者术后有15眼(25.4%)发生轻或中度角膜内皮水肿,15眼(25.4%)发生前房纤维素渗出。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急性ACG的疗效优于慢性ACG。  相似文献   

17.
种志荣  董娓  鲁波  段思娜  肖潇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2):2139-2142

目的:分析房角分离或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Phaco)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2013-03/2018-02期间收治的PACG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6例108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房角分离术联合Phaco组(A组,50例54眼)和小梁切除术联合Phaco(B组,46例54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以及手术失败率、术后复发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至少随访12mo,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且眼压比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B组眼压明显低于A组(P=0.004),而最佳矫正视力低于A组(P=0.012)。两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比术前明显加深(P<0.01),但两组间无差异(P=0.231)。末次随访时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形细胞比例组间无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较B组短(P=0.022),且平均住院日明显低于B组(P<0.001)。两组手术失败率(P=0.243)和术后复发率(P=0.113)无差异。

结论:房角分离联合Phaco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和小梁切除联合Phaco手术具有相似疗效和安全性。前者更容易获得较好视力,手术时间短,可以缩短住院时间,而后者手术失败率和复发率较低,更适合慢性PACG患者。  相似文献   


18.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方法:分析2004-01/2009-01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发作3d以内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8例58眼,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在给予药物控制眼压平稳后,A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B组患者行传统小梁切除术,随访11±1.5(平均12)mo,观察两组手术前后平均眼压、房角、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术后疗效对比:A组术后12mo,眼压17.46±3.25mmHg;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11±0.54mm,较术前明显加深;术后房角明显增宽;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B组术后12mo,眼压15.01±3.68mmHg;中央前房深度2.05±0.10mm,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变化不大。A组术后12mo,眼压与B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仍可控制在正常眼压范围。结论:对于药物可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不仅视力明显提高,而且远期眼压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