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足下垂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是由于高级中枢神经受损造成的运动障碍,患者出现足内翻异常步态,导致行走能力受限[1-2]。足下垂若得不到及时纠正,可导致关节挛缩、变形,影响患者步行能力,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康复训练是治疗足下垂的主要方法,通过肌肉力量训练,加强足背伸肌肌力,能够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3-4]。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透穴针刺治疗,采用针刺方式刺激经络,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本文观察了透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下垂40例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近年来踝足矫形器(AFO)改善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文章予以综述。结果:采用AFO对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异常步态、提高步行速度、步态周期、抑制踝关节肌痉挛和纠正平衡异常等等方面起作用,从而达到改善步行能力的目的。结论:早期应用踝足矫形器可以提高偏瘫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刘春蓉  吴莎莎 《河南中医》2014,(12):2341-2342
目的:观察绷带结合多种刺激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风后足下垂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绷带结合多种刺激的强化治疗。主要评价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侧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腓肠肌痉挛程度、Barthel指数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踝背伸ROM评分、腓肠肌痉挛程度、"起立—行走"计时、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均〈0.05)。结论:绷带结合多种刺激确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疗效显著,能改善踝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度,步行能力,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风后足下垂是中风病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它是由小腿的前肌群和外侧肌群麻痹,小腿后肌群痉挛牵拉所引起的。它形成的特征性足下垂步态,制约了步行能力,妨碍了踝部功能的进一步恢复,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本文阐述了中风后足下垂的基本特点,以及目前针对中风后足下垂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探讨了中风后足下垂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足内翻是缺血性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由于患者足内翻后的异常步态可能导致步行时重心不稳,使跌倒风险增加,并且患者长期处于异常的步态,导致康复治疗中关节的损伤[1-2]。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中,近端关节恢复较远端关节如踝关节等恢复较快,因此足内翻甚至可能终生遗留关节活动障碍[3],寻找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有效方法对于提高步行能力,纠正患者异常步行模式意义重大。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笔者采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后患者需要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改进生活质量,其中恢复步行功能、改善步态的愿望显得尤为迫切。而以足下垂和足内翻为主要表现的踝关节功能障碍会导致患者足廓清障碍,采用代偿策略(髋部提升或拱起),典型表现是"跨域步态",严重影响了患者康复目标的达成。目前学术界对于脑卒中后足下垂病理机制的观点比较统一,总结概括为卒中后中枢神经损害,高级中枢交互抑制低级中枢的作用减弱,原始反射相对增强,神经肌肉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侧下肢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患侧下肢普通针刺,两组共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比较。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在主动踝背屈活动度、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Tinetti步态测试评分等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相比普通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纠正异常步态,对于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2例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醒脑开窍针法。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 W后分别进行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定、改良Ashworth(MAS)分级法进行肌痉挛程度评定、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结果:治疗6 W后,2组患者在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步行能力上均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脑卒中逐渐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卒中患者常出现肢体瘫痪,而下肢的瘫痪主要表现为足下垂,其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及生活能力,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促进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侧步行能力是目前偏瘫患者康复的主要目标。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下垂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主要对卒中后足下垂的发病机制、康复评定及目前临床中常用的中西医及现代康复疗法进行综述,为卒中后足下垂的针刺及康复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局部熏洗治疗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结合中药局部熏洗,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疗程3周。治疗前后采用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对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提高(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中药局部熏洗治疗卒中后足下垂内翻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正>脑卒中,中医称为中风,是由气血逆乱,脑络痹阻或血溢于脑而致,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强语謇等为主要表现。其中足内翻是脑卒中后主要后遗症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足内翻的出现,延缓了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进程,尤其下肢步行能力的恢复。近年来笔者采用刃针配合弹性绷带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内翻,临床观察对纠正足内翻,改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及行走的稳定性有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临床观察,明确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足下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合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的规范化练习,对照组仅接受肢体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Fugl-Meyer下肢运动得分、"起立-步行"计时测试结果的变化。结果:在改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上,两组疗效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Fugl-Meyer下肢运动得分、"起立-步行"计时测试上,试验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可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肌张力,特别在促进分离运动的形成、提高行走功能上较常规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功率自行车训练、改良式踝足矫形器结合功率自行车训练2种方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下肢肌张力等影响。方法:选2017年7月~2020年06月本科收治12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功率自行车训练)、观察组(改良式踝足矫形器结合功率自行车训练)各60例。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偏瘫六阶段评定、Holden步行能力、改良Ashworth评定来评定麻痹侧下肢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4周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级、改良Ashworth评定、下肢Holden步行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踝足矫形器安装在功率自行车训练器脚踏板上进行反复的运动,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可以很好纠正偏瘫患者髋关节外旋、足下垂的异常运动模式,改善异常步态,早期诱发下肢运动分离,在降低下肢肌张力及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功率自行车训练者,因此,改良式踝足矫形器结合功率自行车训练,值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谢丁玲  牛红月 《中国针灸》2023,(11):1226-1228
<正>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是中风偏瘫患者常见的遗留症状,多表现为足下垂或足内翻畸形,导致患者在行走时下肢摆动困难,出现代偿性划圈样步态,大大增加了步行耗能和跌倒风险[1],故改善中风患者踝关节背屈功能,提高其步行和平衡能力至关重要。笔者采用“调神舒筋”法针刺治疗中风后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3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腓总神经为坐骨神经的一个主要分支,在大腿下1/3,从坐骨神经分出,在腓骨头前方分出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在小腿外侧面,然后形成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腓总神经,位置表浅易受撞击、挤夹、受凉,也可能为代谢障碍,结缔组织疾病引起。腓总神经损伤引起腓骨肌及胫骨前肌群的瘫痪和萎缩,患者不能伸足,提足扬趾及伸足外翻,呈马蹄内翻足。步行时病人高举足,使髋关节、膝关节过度屈曲,当足落地时先足尖下垂,接着用整个足趾着地,似马或鸡的步态,或称跨阅步态。感觉障碍分布于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包括第1趾间隙,仅腱反射不受影响。诊断:根据典型的垂足证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电针结合蜡疗法,观察脑卒中后患者足下垂功能的恢复。方法:经CT或MRI确诊为脑血管意外所致偏瘫患者60例,随机编排为对照和治疗两组,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结合蜡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对踝背伸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波幅、下肢运动能力及步行能力恢复上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lt;0.01)。结论:电针结合蜡疗法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功能恢复有积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足内翻、下垂是中风后主要后遗症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对本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阐述了中风后足内翻、下垂的基本特点,并针对其特点设计了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旨在提高患者对踝关节的控制能力,克服足内翻、下垂,进一步改善步态,恢复其功能.  相似文献   

18.
王英 《河北中医》2012,34(3):412-413
肢体痉挛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最难治疗的症状之一.足内翻是由胫骨后肌痉挛引起,足肌张力过高直接影响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不利于步行能力提高,患者跌倒风险大.2008-2011年,笔者采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卒中后足内翻30例,并与单纯运动疗法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足下垂是一种影响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踝关节问题,主要表现为踝关节背屈困难,行走时足尖下垂,落地时足尖先触及地面,其原因系神经肌肉功能异常,改变正常生物力学机制。足下垂问题使得患者足触地的情况发生异常,站立及步行等功能活动中重心控制与转移不当,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客观评定及针对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下肢功能性活动,对其整体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康复评定与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加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小腿三头肌痉挛、胫前肌肌力、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试验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足下垂,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