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5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及治疗做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经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5例急性排斥患者全部得到治愈。结论: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是肾移植成功的关键,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84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正平  于立新 《广东医学》2005,26(4):481-483
目的 探讨肾移植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肾移植4 2 8例中对84例(19 6 % )发生早期(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4例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经治疗后,82例成功,2例失败,移植肾均于术后短期予以摘除,对2例在短期内作了再次移植,均取得成功。结论 急性排斥反应仍是各类排斥反应最常见的一种,目前对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是肾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33例发生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病人分为两组,A组16例(OKT3 5 mg/d);B组17例(OKT3 2.5mg/d).观察排斥反应逆转情况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A组13例(81.25%)急性排斥反应逆转,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自发性破裂行移植肾摘除术,2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B组15例(88.24%)急性排斥反应逆转,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自发性破裂行移植肾摘除术,1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两组排斥反应逆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合并感染43.75%,B组5.8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OKT3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且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由急性排斥导致移植肾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并经动脉造影证实为移植肾动脉狭窄并同时经移植肾穿刺病理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3例肾移植患者的治疗过程.结果 3例患者造影证实移植肾动脉狭窄未予球囊扩张或支架治疗,给予抗排斥治疗,3例患者治疗均取得成功,患者血压和肌酐均较前明显下降,随访B超无狭窄表现.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用于移植肾动脉狭窄的筛查和治疗后随访,移植肾动脉造影是其诊断的金标准,急性排斥是引起移植肾动脉狭窄的原因之一,明确动脉狭窄原因为急性排斥后抗排斥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移植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肾移植98例病例中对18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早期(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18例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经治疗后均成功。结论:早期急性排斥反应是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最重要问题之一,甲强龙能很好的使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逆转。对加强龙反应差者,及时配合应用FK506,抗CD3可使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逆转。成功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耐激素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对34例尸体肾移植术后3d内应用激素冲击治疗期间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以及手术3d后发生耐激素排斥反应的患者采用ATG治疗。结果:其中32例排斥反应得以逆转,肾功能恢复正常,其治愈率为94.1%。2例虽然控制排斥反应,但其肾功能未能恢复,未行移植肾切除。结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早期耐激素排斥反应的效果显著,可以使有耐激素排斥反应的肾移植患者获得良好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OKT3治疗尸肾移植难治性排斥反应1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对肾移植难治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5例肾移植术后难治性排斥反应(其中加速排斥反应1例,急性排斥反应14例)应用OKT3治疗。结果1例加速排斥反应及14例急性排斥反应逆转,总逆转率为100%。应用OKT3后出现副作用:发热5例,寒战2例,呼吸困难2例,头痛4例,腹泻5例,白细胞下降3例。肺部感染5例,其中巨细胞病毒感染2例。结论难治性排斥反应使用OKT3治疗效果显著。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是OKT3治疗的主要副作用,巨细胞病毒感染是OKT3治疗的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率、原因以及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检测182例肾移植受者及其供者术前血清抗CMV抗体,受者术后定期PCR法检测体内CMV DNA,对CMV DNA阳性的部分患者给予抗CMV治疗,并比较各组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无论是供者还是受者,术前如血清抗CMV抗体阳性,受者术后发生活动CMV感染者明显增多,且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接受抗病毒治疗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减少。结论:CMV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原因之一,预防和治疗CMV感染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45例肾移植患者行术前诱导治疗,其中组反应性抗体(PRA)阴性患者23例,行赛尼哌诱导治疗13例,ALG诱导治疗4例,OKT3诱导治疗6例;PRA阳性患者22例,行赛尼哌诱导治疗11例,ALG诱导治疗5例,OKT3诱导治疗6例。结果45例患者均行肾移植手术。23例PRA阴性患者中,术后3个月内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一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2%,与同期相同条件患者(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例PRA阳性患者术后无超急排斥反应发生,1例(4.5%)发生加速排斥反应。术后3、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2和27.2%,与同期PRA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年内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0.9和81.8%,与术前无诱导治疗的PRA阳性患者(87.0、7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PRA阴性患者,诱导治疗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不明显,但对PRA阳性患者,诱导治疗能有效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显著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的发生率、原因以及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检测 182例肾移植受者及其供者术前血清抗CMV抗体 ,受者术后定期PCR法检测体内CMVDNA ,对CMVDNA阳性的部分患者给予抗CMV治疗 ,并比较各组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无论是供者还是受者 ,术前如血清抗CMV抗体阳性 ,受者术后发生活动性CMV感染者明显增多 ,且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 ;接受抗病毒治疗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减少。结论 :CMV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原因之一 ,预防和治疗CMV感染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谷欣权  霞等 《吉林医学》2001,22(5):266-267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感染、CsA中毒时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 2R)变化 ,以探讨其在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对 10 6例肾移植患者血清sIL - 2R活性水平于肾移植手术前后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肾移植术前sIL - 2R与对照组差别显著 ,术后 1周内下降明显 ,2周~ 3周后有所回升并趋于稳定。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前 1d~ 3d血清sIL - 2R即有升高 ,经MP、OKT3冲击有效后迅速下降。并发感染时sIL -2R显著升高 ,CsA中毒时sIL - 2R变化不明显。结论 :动态监测sIL - 2R可以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Guo YF  Tan JM  Li RY  Liu SZ  Li Y  Ying K  Xie Y  Mao Y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4):3126-3133
目的研究肾移植供受者的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单核苷酸多态性对术后早期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1)根据有无急性排斥发生,129例肾移植受者分成急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6个月内),根据HIJA—A—B—DR错配、神经钙蛋白抑制剂、肾功能延迟恢复、ATG或MAb诱导治疗、冷缺血时间等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5种细胞岗子及5种受体的21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情况。(2)根据HLA—DR配型情况分成0~1个HLADR位点错配组(0—1MM)、HLA—DR完全错配组(2MM),比较两组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结果(1)129例肾移植受者中,39例(30.2%)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急性排斥组HLA—DR错配数和无排斥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位点的多态性在急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中的分布有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HIA—DR完全错配组(2MM组)和0~1个位点错配组(0~1MM组)进行比较,两者多态性分布亦有不同。结论肾移植供受者不同基因多态性对预测排斥的发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术后早期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比较。方法将3种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分别用于肾移植患者。A组:CsA+Aza+Pred。B组:CSA+MMF+Pred、C组:FK506+MMF+Pred。根移植肾早期功能状态,统计A、B、C3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发生率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药物副作用等。结果在3组患者中比较,B组和C组移植肾1年存活率高于A组;C组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均低于A组、B组(P〈0.05)。同时,C组的肝功能损害,肾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B组(P〈0.05)。结论通过临床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比较,认为应用MMF和FKS06组成的免疫抑制方案,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减少急性排斥反应,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率,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有利于移植肾早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移植肾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及iNOS抑制药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和免疫抑制药他克莫司(FK506)对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同基因移植组(5只,供、受鼠均为SD大鼠)和异基因移植组,后者又分为急性排斥组、AG治疗组和他克莫司治疗组(各组大鼠均为5只,供鼠为SD大鼠,受鼠为Wistar大鼠)。术后第7 d取移植物进行病理检查,观察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并运用RT-PCR、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移植肾组织中iNOS的表达水平。结果:急性排斥组iNOS表达呈强阳性,与AG治疗组、他克莫司治疗组、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G治疗组、他克莫司治疗组、同基因移植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在大鼠原位肾移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iNOS表达明显增高,增高程度与排斥反应的强度移植物损伤有明显关系。应用AG和他克莫司可抑制iNOS的表达,从而减轻移植肾组织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早期诊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术后3个月无临床症状、肾功能正常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96例(男54例,女42例),平均年龄为37.5岁(17~58岁),以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亚临床排斥组),异常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和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随访观察两组移植肾的存活率。结果 经过3年的随访,两组病人移植肾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早期诊断和治疗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对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的抗MICA抗体水平与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及其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
免疫吸附方法检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患者血清中MICA 抗体,并同步检测HLA抗体、肾功血肌酐、尿量及移植肾超声
等临床指标。本研究分两部分分别监测在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中MICA抗体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41例研究对象
中有18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该组中MICA抗体阳性率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MICA抗体阳性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高于MICA抗体阴性组(P<0.05);术后MICA抗体动态监测时发现,MICA抗体水平逐渐升高2~3 d后出现排斥反应,给予抗排
斥治疗后血肌酐水平逐渐降至正常,MICA抗体水平亦逐渐下降,但仍维持在阳性范围。第二部分40例患者中21例患者出现
慢性排斥反应,其中MIC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肾功稳定组患者(P<0.05)。慢排组中MIC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肌酐与阴性组
的血肌酐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肾穿刺病理结果显示MICA抗体阳性患者C4d沉积均为阳性。结论MICA
抗体可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治疗效果,对于及时诊断及治疗排斥反应提供了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导致慢性排斥的主
要因素之一,可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7.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是移植肾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症状隐匿,且与急性肾小管坏死临床表现相似,增加了诊断难度;同时,由于不同病理类型的急性排斥反应治疗不同,因此若能早期发现、正确诊断并合理治疗,将对移植肾患者预后有极大的帮助。目前超声检查为移植肾术后监测的常用手段,包括二维超声、多普勒超声、三维超声及声学造影。二维超声及多普勒超声在定性水平观察移植肾的肾内灌注情况。三维超声测量更为精确,能够同时获得相关血管容积参数,为半定量指标。声学造影对血流灌注具有高度敏感性,是定量指标。三维超声及声学造影可能在急性排斥的诊断及鉴别上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Acute antibody mediated rejection (AMR) is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hich is mediated by different mechanisms from T cell mediated rejection, thereby requiring other approaches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eexisting alloantibodies and pre-transplant sensitization ar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for development of acute AMR early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