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乙酰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以氯乙酰基为氨基保护基经六步反应合成了2-(2-氯乙酰氨基噻唑-4)-(Z)-2甲氧亚胺乙酸。其顺式异构体的总收率达42.56%,该化合物为制备氨噻肟唑头孢菌素和类似头孢菌素的重要中间原料。  相似文献   

2.
以(+)-对甲苯磺酸-2-甲基丁酯与联苯基溴化镁反应,在催化剂作用下实现手性戊基与联苯偶联,再经碘化和氰化,合成了(+)-4-(2-甲基丁基)-4′-氰基联苯(CB-15)。总收率为15%(以左旋戊醇计算)。同时,就手性戊基与联笨偶联的机理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Station (577-2)     
Southgate  M. Therese 《JAMA》2003,289(12):1474
  相似文献   

4.
1(2)-N-乙腈基取代苯并三氮唑合成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索合成目标产物1-N和2-N乙腈基取代苯并三氮唑的合成工艺条件。方法以苯并三氮唑和氯乙腈为原料,在不同反应体系(三乙胺/DMF、KF/DMF、无水碳酸钾/乙酸乙酯)、不同温度条件下合成了[2-(1-H-苯并三氮唑-1-基)乙腈](I)和[2-(2-H-苯并三氮唑-2-基)乙腈](II),并采用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苯并三氮唑和氯乙腈在缚酸剂作用下合成[2-(1-H-苯并三氮唑-1-基)乙腈]和[2-(2-H-苯并三氮唑-2-基)乙腈],选择的缚酸剂不同,产物的得率也不同。相同温度下反应总产率顺序为:无水碳酸钾/乙酸乙酯〉KF/DMF〉三乙胺/DMF。结论以无水碳酸钾为缚酸剂,乙酸乙酯为溶剂,在回流状态下,反应得到标的物总产率最高,产率88.51%。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讨苯酞类天然产物的合成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方法以邻苯二甲酐为底物,首先引入丁烯基,再进行烯丙位氧化,制得目标化合物。结果通过丁基锂反应,得到了具有药物活性的丁烯基苯酞,然后利用SeO2烯丙位氧化,首次合成了Z-3-(2-羟基丁烯基)苯酞。结论此合成方法原料易得,方法简便,为苯酞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具有正丁基和取代苄基侧链结构的三唑醇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方法:设计并合成了14个1-(1H-1,2,4-三唑-1-基)-2-(2,4二氟苯基)-3-(N-正丁基-N-取代苄基氨基)-2-丙醇化合物,其结构都经过 1H NMR、IR和LC-MS确证。选择8种临床常见的真菌为实验菌株,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体外抑菌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除熏烟曲霉菌外的所有菌株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对深部真菌的抑制活性明显优于浅部真菌。其中化合物6a、6d 和 6j 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抑制活性(MIC80 0.015 6 μg/ml)是氟康唑的16倍;化合物6m和6n对白念珠菌的抑制活性(MIC80 0.003 9 μg/ml)是氟康唑的128倍,比其他对照药活性都高。结论:引入正丁基和取代苄基侧链的目标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具有环丙基结构的三唑醇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方法:设计台成了10个三唑醇类新化合物,其结构通过1HNMR、MS和元素分析验证,选择8种真菌为实验菌株,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目标化合物对8种真菌特别是深部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部分化合物对白念珠菌的MIC80值<0.125μg/ml,是氟康唑活性的4倍以上.结论:引入环丙基和烷基侧链的目标化合物都具有抗真菌活性,随着烷基侧链增长,目标化合物的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合成2-[1-(2-吡啶)乙氧基]乙酸2-[4-苄基取代哌嗪]乙酯类化合物,探讨其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2-乙基吡啶为起始原料,经Whol-ziegler反应得到2-(1-溴乙基)吡啶,再与羟基乙酸乙酯的醇钠盐缩合得到2-[1-(2-吡啶)乙氧基]乙酸乙酯.无水哌嗪与不同取代的氯苄反应分别得到化合物4a~4l.化合物4a~4l分别与溴乙醇反应得到化合物5a~5l.化合物2-[1-(2-吡啶)乙氧基]乙酸乙酯与化合物5a~5l经酯交换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6a~6l.采用通道式水迷宫法测定化合物6j的促进小鼠学习记忆活性.[结果]设计合成了12个尚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结构经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等确证.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化合物6j大、小剂量组到达时间显著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减少,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合物6j具有良好的促进小鼠学习记忆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新-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方法设计合成了11个三唑醇类新化合物,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4种不同真菌均有-定的抑制活性,有4个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的活性强于氟康唑;1个化合物对薰烟曲霉菌的活性强于氟康唑;2个化合物对红色毛癣菌的活性优于氟康唑。结论脂水分配系数和立体化学因素的改变对该类化合物体外抑菌活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合成三氮烯类新试剂。方法 :通过重氮盐的氮偶联反应。结果 :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数据证实产物为三氮烯类化合物。结论 :分光光度测定Cd(Ⅱ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合成三氮烯类新试剂。方法 :通过重氮盐的氮偶联反应。结果与结论 :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数据证实产物为三氮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合成三氮烯类新试剂。方法:通过重氮盐的氮偶联反应。结果与结论: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数据证实产物为三氮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2S,3R)-1-二甲氨基-3-(3-甲氧基苯基)-2-甲基戊-3-醇合成工艺进行研究。方法 以3-戊酮为起始原料,经Mannich反应、手性拆分、Grignard反应等步骤合成(2S,3R)-1-二甲氨基-3-(3-甲氧基苯基)-2-甲基戊-3-醇,并对化学拆分进行工艺优化。结果 合成(2S,3R)-1-二甲氨基-3-(3-甲氧基苯基)-2-甲基戊-3-醇,总收率为30.6%。结论 工艺改进后提高了目标产物的收率,同时也减少了原料的浪费。  相似文献   

15.
以反式肉桂醇为原料,经Sharpless不对称环氧化,产生所需的两个手性碳(2S,3S)后,产物经氧化、酯化即得标题产 物(-)-(2R,3S)-3-苯基-2,3-环氧丙酸甲酯(1),三步总收率28.4%,所得产物的ee值>95%。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抗早孕药抗孕唑(DL-111lT)的合成路线及在多种动物中的抗早孕活性.抗孕唑是一种新型非甾体抗早孕菌,它是由2-乙基苯甲酰肼(6)和3-甲氧基苯甲亚胺酸乙酯(7)反应而得.中间体(7)的制备,以3-甲氧基笨甲酸(13)为起始原料,经氯化亚矾处理,后再与氨气反应,经相转移脱水反应和于乙醇中用氯化氢处理而得.另一中间体(6)的制备是以2-乙酰基苯甲酸(9)为原料,经氩化、甲酯化和肼解而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的抗菌药物甲基2-(-(-5-苯亚甲基-4-噻唑酮-2-亚基)氨基)噻唑-5-羧酸酯类衍生物,并评价其抗菌活性.[方法]以2-氨基噻唑-5-甲酸甲酯与氯乙酰氯合成酰胺后与硫氰酸铵环合得到噻唑酮,而后与不同取代苯甲醛缩合得到相应的目标产物(4a~4l),并进行抗菌实验.[结果]所有合成的化合物结构均经IR,1 H-NMR进行了确证,其中4a,4j,4k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4220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结论]合成的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取代哌嗪侧链的引入对三唑醇类化合物抗真菌活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了11个三唑醇类新化合物;选择8种真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红色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紧密着色真菌及薰烟曲霉菌)为实验菌株,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目标化合物对8种真菌特别是深部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有7个化合物对白念珠菌的MIC80值≤0.125 μg/ml,是氟康唑活性的4倍以上,与伊曲康唑活性相当.结论:脂水分配系数和立体化学因素的改变对该类化合物体外抑菌活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具有正丁基和三氮唑侧链结构的三唑醇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方法设计合成了16个1-(1H-1,2,4-三唑-1-基)-2-(2,4-二氟苯基)-3-取代-2-丙醇类化合物,其结构都经过1HNMR和LC-MS确证。选择8种临床常见的真菌为实验菌株,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初步的体外抗真菌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其中化合物7b、7d、7 e和7 i对除薰烟曲霉菌外7种菌株的抑菌活性优于对照药氟康唑,与伊曲康唑相当。结论引入正丁基和三氮唑侧链的目标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找高效抗真菌化合物,探讨三唑醇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方法:根据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设计合成了14个1-(1H-1,2,4-三唑-1-基)-2-(2,4-二氟苯基)-3-芳氧基-2-丙醇类化合物,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化合物对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红色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薰烟曲霉菌和紧密着色真菌8种临床常见致病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MIC80).结果:以氧原子替代侧链中的硫原子后,侧链中含有邻位取代苯基的化合物的总体抗真菌活性不高,而侧链含有间位或对位苯基的化合物表现了很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结论:间位或对位取代苯基的引入有利于此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