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窦源性眼眶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0例侵犯眶内的鼻窦肿瘤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手术入路。结果:50例均有不同程度突眼,复视20例,视力下降10例,上睑下垂3例。球结膜水肿10例,鼻部症状12例。CT检查表现骨质缺损,软组织块影;MR I检查:鼻窦、眼眶肿块信号连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口腔进路35例,内眦开眶5例,眉弓开眶5例,经口腔加内侧联合开眶5例,49例眼球复位,1例眶内容物剜出。结论:CT、MR I检查,局部穿刺对定位定性诊断均有助,良性肿瘤首选经口腔,内眦眉弓进路。恶性肿瘤联合进路。可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2.
田联玉 《中外医疗》2011,30(22):41-42
目的 探讨眼眶肿瘤摘除最佳手术治疗方法,力求达到理想效果,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我院自1997年至2009年共收治眼眶良性肿瘤患者50例,通过触诊及CT等辅助检查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及数目,30例作为治疗组采取球结膜外眦皮肤切口进路(微创)行肿瘤摘除,余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行前路开眶、外侧开眶或鼻侧开眶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引起单眼突出的鼻眼相关囊肿的优化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2年间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伴有单眼突出的鼻窦眼眶区黏液囊肿患者17例,从治疗手段的选择和结果 评估分析讨论该症的治疗.结果 17例患者多以眼球突出伴相关症状如复视、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首诊眼科,CT或(和)MRI检查提示鼻窦囊肿转耳鼻咽喉科治疗.CT及MRI评估显示囊肿单纯累及额窦和筛窦各1例;额窦、筛窦同时累及11例;累及额窦、筛窦及眶(眶内为独立囊肿)2例;累及额窦、筛窦及蝶窦2例,其中1例出现双侧额叶受压明显.无眶内独立囊肿患者均实施鼻内窥镜手术,选择性切除窦腔内部分囊壁,而对伴有眶内独立囊肿患者采用鼻外、鼻内联合进路手术.术后患者眼部突出及伴发症状如:复视、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明显好转.额叶受压1例复发,采用联合进路治愈.结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引起单眼突出的鼻窦囊肿的有效手段,而联合进路是伴有眶内独立囊肿及多发巨大囊肿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4.
陈逖  马虹 《安徽医学》1990,11(2):6-7
我院自198年5月~1989年3月采用美国出产的扫描机GE8800应用于眼科共计检查63例,发现眶内肿瘤38例,炎性假瘤3例,外伤和异物8例,眼型Graves病3例。介绍了眼眶CT扫描常规检查方法及正常眼眶、眼球的CT影象,报告6个病例,说明CT扫描在眼科应用的价值及其优点;1.CT扫描对眼眶肿瘤诊断极为有效,肿瘤部位,形态大小显示得一目了然.例1长期误诊为视神经萎缩,经CT扫描确诊为眶尖部肿瘤。2.颅内副鼻窦等病变及眼部有关病变可同时进行检查,有利于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例2额骨巨大骨瘤由我科与脑外科共同手术,经前开颅成功地摘出骨瘤。3.CT扫描有利于炎性假瘤的诊断,例3肿块型眶内炎性假瘤,成功地施行手术。4.CT扫描对探测眼眶及球内异物既简便又准确,例4位于视神经附近的球内异物,例5嵌顿于眼球后壁的异物,经CT扫描准确定位后手术。5.CT扫描有利于鉴别诊断,有利于随访观察,例6右眼球突出最初印象为眶内肿瘤,经CT扫描显示眼外肌肥厚增粗,最后确诊为甲亢性突眼,按甲亢治疗,眼球突出明显消退。6.CT检查迅速简便,射线剂量小,安全无痛且可反复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眶沟通性病变经眉弓入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21例颅眶沟通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经眉弓入路进行手术切除病变治疗,根据术前眼眶CT、MRI检查采取合适的手术切口及骨瓣.结果 本组21例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6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一过性脑脊液鼻漏3例;上睑下垂8例,均于术后2~3个月恢复;额部皮肤麻木9例,其中眶上神经切断6例未能恢复.术后18例患者随访1~24个月,平均13个月.1例泪腺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1.5年复发.结论 合适的经眉弓入路能够充分显露颅眶沟通性病变,手术安全,并发症少,符合微创原则;部分患者眶上神经损伤为其缺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鼻、鼻窦、眼眶复合伤的临床疗效。方法:39例病例经上颌窦进路治疗29例,鼻内开筛进路治疗7例,眶下进路治疗3例。结果:病例伤口均Ⅰ期愈合,除1例视力无明显提高外,其余鼻锥体外形、面容均较满意,鼻通气功能、视力、咬合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鼻、鼻窦、眼眶复合伤根据部位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术中配合使用鼻内窥镜显示系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人眼眶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学分类、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51例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老年人眼眶肿瘤患者。结果老年人眼眶肿瘤以眼球突出为主,可伴有眼斜、视力下降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肿瘤位置及大小,并决定手术方式。其治疗手术摘除包括前路开眶97例、外侧开眶39例、内外侧联合开眶10例、眶内容剜除5例。术后病理结果确定肿瘤性质,其中良性肿瘤103例(68.21%),前3位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泪腺多形性腺瘤、炎性假瘤及慢性炎症;恶性肿瘤48例(31.79%),前3位依次为恶性淋巴瘤、泪腺腺样囊性癌、泪腺多形性腺癌。结论老年人眼突应尽早行影像学检查排除眶内占位。治疗首选开眶手术,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及患者可耐受程度选择手术方式。恶性淋巴瘤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眼眶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8.
眼眶皮样囊肿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军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30-131
目的运用多层CT、低场MRI对眼眶皮样囊肿进行诊断分析,为临床手术提供最大的帮助。方法对45例眼眶皮样囊肿进行CT、MRI及增强检查。结果CT及MRI均可反映肿瘤的良性特征,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可对大多数眼眶皮样囊肿作出定性诊断。两种方法均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定位,CT对病变与眶壁的关系诊断准确,MRI可明确囊肿的内容物性质,可反映囊肿的生理特性。结论CT及MRI对本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均有重要作用,为临床术前提供准确诊断,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36例眼眶肿瘤的CT表现,其中原发性肿瘤31例,继发性眶肿瘤5例,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笔者认为CT检查对发现眶肿瘤和定位诊断的准确率高(100%),鉴别良恶性病变较准确(91%),但对组织学诊断有一定限度。作者还对眼眶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眼眶肿瘤的诊断有了很大帮助。我们收集了近5年(1991~1996年)住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眼眶肿瘤病人,现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10例眼眶肿瘤病人中男性8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5~67岁,平均36岁。除一例为双眼外其余均为单眼。病程最短为3个月,最长3年,平均19.5月。2手术情况;10例眼眶肿瘤病人中有2例在外院行手术治疗后复发,第2次来求治;术式选择:前路外侧开眶7例,前路内侧开眶2例,经结膜途径开眶1例。肿瘤位于肌锥内者3例,肌锥外者4例,肌锥内外均有者1例,超出眼眶范围者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对眶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眶内占位性病变的CT特点与临床特点。结果眶内肿瘤5例,眶内炎症9例,血管性疾病5例,甲状腺相关眼病5例,眼眶外伤与异物6例,均具有较典型的CT表现。结论CT对眼眶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很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眶颅沟通性肿瘤病变的超声、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从而为眶颅沟通性肿瘤的准确诊断提供辅助信息.方法 1998年1月~2011年12月就诊于我院60例患者,男28例,女32例.发病年龄5~70岁,平均45岁.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CT扫描,MRI普通扫描,其中20例行MRI强化扫描.结果 本组资料影像学检查显示眶颅沟通性肿瘤常有3个沟通渠道.经过视神经管沟通20例,包括视神经胶质瘤8例,CT示肿瘤呈哑铃形,MRI对视神经胶质瘤的显示具有特异性;视神经鞘脑膜瘤8例,CT显示双轨征,增强后显示更明显;视网膜母细胞瘤4例,侵犯视交叉及海绵窦,CT表现为含高密度钙化的肿块,视神经增粗.经过眶上裂沟通17例,神经鞘瘤6例,MRI显示T1WI上呈中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不均匀强化,无强化区较具特征性;视神经鞘脑膜瘤8例,CT及MRI显示同视神经管沟通途径;特发性眼眶硬化性炎症3例,侵犯同侧海绵窦,MRI显示肿块在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增强.经过眶壁骨质缺损与颅内沟通23例,有皮样囊肿5例,蝶骨脊脑膜瘤4例,泪腺腺样囊性癌6例,眶壁转移瘤8例.CT可较好的显示眶壁骨质的破坏,MRI可较好的显示肿瘤的颅内转移.结论 在眶颅沟通性肿瘤的影像学检查中超声、CT、MRI各有特点,综合运用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和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特发性眶炎症与眼眶神经鞘瘤CT、MRI图像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特发性眶炎症和眼眶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MRI检查和MSCT检查对特发性眶炎症和眼眶神经鞘瘤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并分析两者影像学表现。结果 40例患者MSCT、MRI检查对特发性眶炎症与眼眶神经鞘瘤的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眶炎症3例呈椭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泪腺型5例呈椭圆形,4例呈扁平状。眼眶神经鞘瘤21例位于肌椎内,26例位于肌椎外。3例视神经受压移位,19例肿瘤内可见囊变和出血,未见包绕视神经生长。MRI可见4例出现肿瘤颅内蔓延。结论 MSCT检查和MRI检查均可有效显示特发性眶炎症与眼眶神经鞘瘤的影像学特点,但MRI检查鉴别诊断的能力要优于MSCT,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多层CT、低场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诊断分析,为临床手术提供最大的帮助。方法对3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CT、MRI及动态增强检查。对病变进行三维重建。结果CT及MRI均可反映肿瘤的良性特征,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可对大多数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两种方法均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定位,随着多层的三维应用。CT对肿瘤与眶壁的关系诊断准确,MRI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增强扫捕均可反映血管瘤病理特性。结论CT及MRI对本病的定位诊断均有重要作用,强化特点对定性诊断有重要作用。为临床术前提供准确诊断,为手术提供三维模拟路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指导下的眼眶手术常用入路的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对2000~2004年长征医院眼科收治的常见眼眶病495例的B型超声、CT、MRI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方式和手术径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眼眶病变在影像学检查中常见的发生部位及形态特征、继发性改变等,正确作出定位、定性诊断,并进一步选择手术方式及径路,495例各种眼眶手术,其中行前路开眶术239例,外侧开眶术243例,内侧开眶术9例,眶内容切除术4例.结论:在影像学检查的提示下,眼眶手术入路的选择要根据病变的性质、范围、位置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应尽可能选择术野广、损伤小、外观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眼眶上壁骨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治疗过程及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眼眶骨膜下间隙血肿的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CT主要表现为眶上壁下缘梭形或扁平状、弧形类软组织密度灶(其中显示梭形6例,扁平状2例,弧形2例),梭形及扁平状病灶大多为从眶前缘至眶尖,CT值43~67 HU,压迫上直肌及眼球向下移位,眼球均不同程度的突出,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低场MRI主要表现是形态与CT一致,亚急性期血肿多呈双高信号(未做增强扫描),高场MRI各期与颅脑硬膜外血肿的演变进程基本一致.结论:CT可以诊断眶壁骨折及对眶壁骨膜下血肿进行初步诊断,结合MRI可以进一步明确血肿的诊断及出血时间.  相似文献   

17.
许彪 《微创医学》2000,19(4):485-486
对于眼眶内占位性病变的检查,过去X线平片往往只能显示眶周骨结构或异物影,当眶内肿瘤发展至出现眶周骨质改变时通常已是晚期改变,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治[1,3].CT检查普及后,由于CT扫描可清楚显示软组织、血管、神经及骨结构,因此成为眼眶占位性病变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并可为治疗提供指导依据.笔者通过CT检查在30例经手术证实或临床治疗的眼眶内占位患者的应用中,总结其表现,并进一步讨论CT在其中的诊断价值及其鉴别病变性质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眼部症状为主的鼻窦肿瘤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使以眼部症状就诊的鼻寞肿瘤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50例鼻窦肿瘤的眼部症状,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复视、视力下降或失明、泪溢等。结果 50例均经CT扫描和病理证实,42例采用手术治疗,27例眼部症状改善。结论 结果提示:鼻窦肿瘤易出现眼部症状,主要是因为鼻窦与眶壁、鼻窦与神经管之间的解剖关系密切。CT扫描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眼眶深部肿瘤影像学的诊断特点.方法: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眼眶深部常见肿瘤15例,其中,神经鞘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7例、脑膜瘤2例,进行B超、彩超、CT影像学分析.结果:大部分眶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如B超、彩超可给肿瘤定性诊断提供可靠信息,CT扫描可显示肿瘤的形状、大小、位置,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也显示周围结构继发改变.结论:对大部分眼眶肿瘤超声联合CT等影像检查能准确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0.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MRI、CT、B超征象,并探讨它们在定性、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MRI、CT、B超检查。结果MRI、CT、B超检查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2%、70%、92%;定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86%、76%。40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37例(92.5%)呈“渐进性增强;”22例CT动态增强扫描,16例(72.7%)呈“渐进性增强”。结论B超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高,但定位能力差。MRI、CT均有助于肿瘤准确定位,MRI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渐进性强化”征象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征象,MRI显示此征象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