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右半结肠切除术后的患者多数会出现腹泻和大便次数增多,有些持续时间长、恢复慢。我科于1997~2001年采用人工回肠瓣防治右半结肠切除术后腹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4~72岁,平均46岁。其中盲肠癌6例,结肠癌2例,升结肠慢性肉芽肿1例,回盲部结核1例。10例患者均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和横结肠左半做端——端吻合,并做回肠人工瓣。 2 方法 在右半结肠切除后,将回肠末端与横结肠左半做端——端或端——侧吻合。然后在回肠距吻合口约10~15cm处将远侧回肠向近侧端肠腔内逆行套入1~2cm,最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服钡剂结肠注气法诊断右半结肠及回盲部疾病的价值。方法对72例患者行常规法检查后再行注气法检查进行对比。结果72例患者中回盲部显示清晰者30例,回肠末端黏膜清晰者40例;回盲部解剖关系显示清晰者42例。结论口服钡剂结肠注气法对右半结肠及回盲部疾病诊断价值优于常规口服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以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回顾分析1992—2007年22例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的临床病例。结果22例均行手术治疗,19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结肠造口1例,合并右肾切除1例,回肠一横结肠捷径手术1例。结论因对回盲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缺乏警觉性是误诊的主要原因。详细询问病史,通过大便隐血试验、B超、纤维结肠镜检查及术中仔细探查,可有效的防范误诊及改善患者的预后。当术中难以确定肿块是否为炎性时,行回盲部切除也是恰当的。一旦确诊为恶性疾病,则行右半结肠切除。总之,回盲部肿瘤易误诊为阑尾炎,详细询问病史、查体、行之有效的辅助检查和手术中仔细探查是防范误诊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实验发现人工回盲瓣(简称AIV)有延长小肠排空2倍、阻止结肠液倒流、促进小肠消化与吸收的作用。从而能预防右半结肠切除术后由于失去了回盲瓣小肠排空加速,肠腔内细菌过度繁殖生长,以致术后常常发生腹泻、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凡作AIV的动物,其生存率与营养状况都明显优于常规小肠结肠吻合组。本术式简单、效果满意,可用于作右半结肠切除的病例,尤其适用于短肠综合征的治疗。AIV的长度以正常生理回瓣长度的2倍为宜。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90例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了口服法结肠注气检查,并与常规钡餐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口服法结肠注气检查在显示回盲瓣、末端回肠及右半结肠方面优于常规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回盲部疾病中,凡切除回盲部者术后易形成消化和吸收功能紊乱,常引起顽固性腹泻和营养不良。为此,我院自1979~1985年在回结肠吻合时采用三瓣式回盲瓣重建术,共17例。其中10例随访10个月至6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良好,一般每日成形大便一次。未发生腹泻及营养不良等,效果较好,介绍如下:手术方法在完成回盲部切除之后,即准备行回肠结肠端端套入式吻合,先提起回肠末端,取肠系膜对侧为十二点,置一条牵引线,在距肠管切断缘0.3cm 处全层穿过回肠壁(每条牵引线均采用两端带针的4号线)用同样方法在八点半和三点半各缝一针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8-02~2000-08共收治结肠癌患者45例,经手术证实,有26例以肠梗阻急诊入院,现将26例病人急诊手术情况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 26例患者中,男18例,女8例,年龄25~81岁平均58.2岁。肿瘤发病部位:回盲部5例,升结肠3例,结肠肝曲5例,脾曲4例,乙状结肠7例,直乙交界部1例,升结肠与降结肠多原发癌1例。其中3例发生癌性肠套叠,均位于升结肠。有2例复发性癌梗阻。 2 手术方式及病理类型 26例均行急诊手术,其中机体条件差、体质衰弱者稍加纠正及早手术。行右半结肠I期切除、吻合10例,左半结肠I期切除吻合8例,结肠次全切除1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完全性梗阻或左半结肠良性梗阻伴肠坏死在无肠道准备的条件下急诊一期切除吻合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左半结肠癌完全性梗阻或左半结肠良性梗阻伴肠坏死的患者行预切处肠管切除后,用药物清洗断端,清除结肠内粪便,用气囊填堵回盲瓣通道,灌洗结肠,抗菌药物结肠内15min保留,缝合,引流等相应方法进行手术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48例患者,无一例出现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左半结肠癌完全性梗阻或左半结肠良性梗阻伴肠坏死在无肠道准备的条件下急诊一期切除吻合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由肠道血管畸形形成所致的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常规检查未能明确诊断而经肠道血管照影诊断为肠道血管畸形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例病例具有相类似的临床症:反复发作的可自行停止的柏油样或暗红色便及相应的缺铁性贫血性症状;(2)均为中老年患者;(3)血管造影所示血管畸形好发于回盲部及升结肠,其次为空肠、回肠及乙状结肠;大多数为单发,少数为多发;(4)行右半结肠切除righthemicolon resection6例,右半结肠及部分空肠切除2例,回肠及空肠部分切除2例,回盲部分切除2例,回肠部分及乙状结肠切除1例。随访:8例痊愈。3例仍有间歇性便血,但症状明显减轻,内科保守治疗。2例死于心脏病。结论(1)肠道血管畸形是导致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重要原因之一;(2)由于临床症状无特征性,病变细微及诊断手段局限,本病易被误诊及漏诊;(3)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本病的最佳方法(非出血期,可见异常血管,出血期间可见造影剂外溢);(4)外科手术为本病治疗的首选,术前、术中定位准确是确保手术彻底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谭平洋 《贵州医药》2003,27(7):585-585
患儿男性,12岁,因腹痛1周,加重3天入院。在儿科治疗期间每天解暗红色稀便4~5次。体查于右下腹阑尾区扪及活动性包块。B超示右下腹混合性包块。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外周血象、出凝血时间正常。结肠镜检查中肠腔时有暗红色血液流出,插镜至回盲部,见人鞭虫一条及息肉样新生物,约3cm×3cm×3cm大小,表面渗出性出血,呈圆球状,基底不清。未活检,未见正常回盲瓣形态及阑尾开口,余所见结肠无异常。肠镜诊断:回盲部结肠息肉。转外科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回盲部浆膜轻度发黑,扪及包块样团块,予回肠末端及升结肠近端切除后缝合两残端。术后检视切除标本,未发现结肠息肉,仅见回盲瓣较正常增大。病理检查示回盲瓣脱垂并肠出血。术后按常规治疗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36例高龄梗阻性结肠癌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作者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收治的36例高龄梗阻性结肠癌的病例。结果全组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右半结肠切除、回结肠Ⅰ期吻合9例,横结肠切除Ⅰ期吻合、盲肠造瘘2例,降结肠或乙状结肠切除,远端关闭、近端造口22例,单纯横结肠造口1例,盲肠肿瘤切除、升结肠回肠双口造瘘1例,回、横结肠捷径手术1例。无近期死亡病例。结论对此类病人手术应取积极的态度,但术前应行周密准备。手术方式不强求根治,应以切除肿瘤、解除梗阻为目的。术后应加强护理,强效抗感染,注意防治并发症,全面营养支持,提倡肠内营养,特别注意保护病人的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从1984年至1991年10月开始对结肠癌手术的病人放弃常规鼻胃管减压,改为远端减压(即肛管减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8年来我科共收治结肠、直肠癌手术98例,其中右半结肠切除28例、左半结肠切除36例,乙状结肠切除10例,回盲部切除9例、直肠部分切除12例,全结肠切除3例,全部手术术后均采用肛管减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肠癌致肠梗阻急诊手术I期吻合并放置肛管持续减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结肠癌致肠梗阻急诊手术35例患者。其中行左半结肠切除23例,行右半结肠切除12例,均急诊行I期吻合,术前行清洁灌肠清洁远端肠道,术中肠道灌洗清洁近端肠道,术后放置肛管持续减压。对术中污染的3例患者用大量盐水冲洗腹腔。术后于腹腔及盆腔放置多根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结果:本组病例无吻合口瘘发生,均病愈出院。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及方法,左半或右半结肠结肠癌致肠梗阻急诊手术无肠道准备行I期吻合,放置肛管持续减压能有效避免吻合瘘发生,减少手术风险,避免结肠造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医疗费用支出。  相似文献   

14.
我院从1987年在22例结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中术前应用口服中药番泻叶,配合少量抗生素及结肠灌洗进行肠道准备,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年龄31岁~68岁,平均49岁。男15例,女7例,男∶女2.1∶1。乙状结肠癌2例,升结肠癌13例,结肠右曲癌4例,回盲部结核3例。22例均为不完全性梗阻。在22例结肠部分切除术中14例行回结肠端侧吻合,8例行回结肠或结肠端端吻合术。方法凡准备行结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的病人,临床上又无完全性肠梗阻症状者,即可从手术前5天  相似文献   

15.
山椿龄 《河北医药》2000,22(8):585-586
目的 探讨梗阻性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梗阻性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46例病人均行急诊手术。右半结肠Ⅰ期切除11例,扩大右半结肠Ⅰ期切除2例,左半结肠Ⅰ期切除6例;Ⅱ期手术20例;捷径手术3例,单纯肠造口术4例。结论 对梗阻性结肠癌治疗的目的是解除梗阻及根治肿瘤,经积极半前准备后急诊手术。右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除非患者不能耐受根治术或肿瘤无法切除,均应施以右半结肠切  相似文献   

16.
急性阑尾炎术前漏诊右半结肠癌1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预防或减少急性阑尾炎术前漏诊右半结肠癌的措施及二者并存的术中处理。方法 对我院1990年1月~2002年10月收治的14例急性阑尾炎术前漏诊右半结肠癌的原因及并存机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漏诊患者中,5例行Ⅰ期右半结肠切除术;3例行Ⅰ期右半结肠切除、回肠造瘘术;2例行I期可疑病灶切除、回肠或盲肠造瘘术,Ⅱ期行右半结肠切除术;3例行回肠造瘘、腹腔引流术,Ⅱ期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单纯行阑尾切除术,漏诊肝曲结肠癌,术后并发肠梗阻,剖腹控查行Ⅰ期右半结肠切除、回肠造瘘术。结论 掌握外科基本理论,遵循外科基本原则,避免惯性思维,减少漏诊机会,常能够避免急性阑尾炎术前漏诊右半结肠癌导致处理不当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通常将回肠末端(约10cm)、盲肠及阑尾统称为回盲部。由于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回盲部是肠管的炎症、肿瘤、结核、套叠和溃疡的好发部位。此部位的回肠端端吻合受传统解剖、生理观念的影响,多主张回肠端端吻合口距回盲瓣不得少于10cm,否则需考虑将回盲部、升结肠及结肠肝区切除,然后行回肠横结肠吻合。我院2005年5月至  相似文献   

18.
保留回盲瓣回肠末段短距离吻合15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锵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2):129-130
目的探讨保留回盲瓣回肠末段短距离吻合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近回盲瓣的末段回肠行端-端吻合,同时切除阑尾,如吻合口距回盲瓣短于5cm者则经阑尾残端插入硅胶管越过回盲瓣达吻合口远端开放引流,防止因末段回肠内压力增高致吻合口瘘之严重并发症。结果15例患者均于术后2~3d肛门排气,2周拔除导管,饮食恢复正常痊愈出院,未出现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在保证回盲瓣末端回肠段的血供及充分的小肠减压的情况下进行保留回盲瓣回肠末段短距离吻合,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0岁,因持续性下腹隐痛、伴腹泻粘液样便3年,症状加重1月来我院作结肠镜检查。检查前例行口服甘露醇清洁肠道,但患者口服甘露醇后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持续性腹胀痛进行性加重,肠镜检查无法进行,后经钡灌肠证实为右半结肠占位性病变。即收入院予胃肠减压、补液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症状未能缓解,于当天下午紧急施行右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术。术后病理结果为右半结肠粘液腺癌。 讨论:甘露醇口服不吸收,在肠腔内形成高渗环境,促进肠道内液体分泌,达到通便导泻作用。我院自1993年开始采用口服甘露醇法为行纤维结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手术治疗体会,以指导临床诊断并提高临床疗效。方法56例老年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其中行回盲部切除12例,右半结肠切除术6例,横向结肠切除术14例,左半结肠切除术5例,乙状结肠切除术7例, Miles’切除术12例。结果本组死亡1例,放弃治疗2例,有5例(8.9%)发生切口感染,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至今,根治性切除手术平均生存期超过1年以上45例(84.9%)。结论老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早期应争取根治性切除治疗,术后积极抗感染治疗和辅助化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