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 ND1基因T3394C突变与老年2型糖尿病的关系.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340例无血缘关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老年糖尿病组90例,非老年糖尿病组250例)和265例健康对照者(老年健康对照组130例,非老年健康对照组135例)的血细胞线粒体DNA进行突变位点检测,并用DNASTAR和Antheprot 5.0软件分析突变位点. 结果 老年糖尿病组、老年健康对照组和非老年糖尿病组分别检出5例、1例和2例T3394C突变.T3394C突变在老年糖尿病组和老年健康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老年糖尿病组和非老年糖尿病组之间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结构预测显示T3394C突变引起ND1蛋白二级结构改变. 结论 线粒体DNA ND1基因T3394C突变可能与老年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湖北省线粒体基因的热点突变区域ND1点突变(3243,3316,3394,3593)与老年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对无血缘关系的13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及152例正常对照个体的血细胞线粒体DNA进行突变分析。结果病例组中3316G→A点突变率为3·7%,3394T→C点突变发生率为3·0%,而对照组3316和3394的突变率分别为0·66%和0,3394组间差异比较均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中3593点突变发生率为0·75%,对照组未见该突变,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现3243的突变。结论线粒体DNA3394T→C突变与老年线粒体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线粒体基因3243和3426位点碱基变异与老年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18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170例健康对照者的线粒体基因3243和3426位点进行筛选分析,并以DNA测序方法确认。结果 两组均未检出3243A→G变异和3426A→G变异,测序中发现糖尿病组3290T→C变异1例。结论 线粒体基因3243A→G变异和3426A→G变异可能与湖北地区老年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无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线粒体ND-1基因mt3316G→A、mt3394T→C变异在中国家族性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应用PCR-RFLP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随机抽取的无亲缘关系的770个糖尿病家系的先证者及309例非糖尿病对照者进行线粒体基因mt3316G→A、mt3394T→C变异的筛查。结果在糖尿病先证者组中发现17例(2.21%)mt3316G→A变异,18例(2.34%)mt3394T→C变异;在正常对照组中分别发现5例(1.62%)和6例(1.94%)变异携带者,变异的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糖尿病先证者组见到2例同时携带上述两种变异者。伴mt3316G→A或mt3394T→C突变的糖尿病组与无该变异的糖尿病组之间的临床特点(年龄、体质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线粒体ND-1基因mt3316G→A,mt3394T→C变异可能不是中国人线粒体糖尿病发病的致病原因,而是中国人线粒体的基因多态。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是慢性代谢疾病,呈高龄人群高发病率的特点,尤其是持续高血糖所引发的心血管疾病、终末期肾病等并发症严重困扰着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缺陷是其遗传易感因素之一,在诸多报道的突变位点中,以位于tRNA leu(UUR)基因3243(A—G)突变及ND1基因的3316(G→A)、3394(T→C)和3593(T→C)突变最为常见。我们以老年2型糖尿病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6.
采用PCR-RFLP、DNA直接测序技术对14个有明确母系遗传史的糖尿病家系进行线粒体基因筛查。结果14例先证者及对照组均未检出A3243G等3个线粒体基因突变位点。家系成员发现携带G3316A突变,T3394C突变,三例均为健康携带者。结论G3316A突变、T3394C突变不是糖尿病的独立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7.
104例糖尿病(DM)患者和50名正常无DM家族史对照者的基因测序研究显示,线粒体DNA3316G→A伴随3290 T→C、3421G→A点突变;3497C→T和3571C→T同时基因突变可能与DM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DNA ND-1基因点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型糖尿病患者中线粒体DNA(mtDNA)3316G→A,3316G→A,3394T→C突变频率分别为3.9%(6/152)和5.3%(8/15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及冠心病患者,提示mtDNA3316G→A,3394T→G突变与2型糖尿病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湖北地区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RFLP、基因测序技术,对175例老年T2DM患者和200例糖耐量正常的健康老年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 MIND1 3316(G→A)、MTTL1 3243(A→G)、MIND13394( T→C)、MIND14216(T→C) MIND14164(A→G)和MIND2 5178( T→C)变异率分别为3.26%、2.72%、1.71%、4%、34.9%;对照组检出3316(G→A)突变2例(0.99%)、4164 5例(0.99%)、5718(T→C)变异64例(32.3%),未检出3394、4216的点突变;两组间3394(T→C)变异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2DM组5178A基因型血清TC水平低于5178C基因型(P<0.05),但TG、LDL-C、HDL-C、apoA、apoB、Lp(a)水平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394( T→C)与老年T2DM患者的易感性有一定关联,5178(T→C)变异与湖北地区老年汉族人T2DM的脂代谢相关.  相似文献   

10.
龚萍  李红霞  张素梅 《山东医药》2011,51(16):30-32
目的研究姜黄素(CCM)、佛波酯(TPA)对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m tDNA突变的诱导作用。方法提取细胞DNA,进行m tDNA突变的分析,检测各组细胞之间m tDNA的突变率和突变类型。结果 CCM、TPA诱导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m tDNA突变为多基因、多位点的突变,其突变热点依次位于CoⅡ基因、ND5基因、Cytb基因和ND4基因。突变类型主要为A→T、T→A、G→A、T→C、A→G、C→T,C→T最为常见。结论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株m tDNA编码区的CoⅡ、Cytb、ND4、ND5是一个高度多态性和突变性的区域,它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PCR-RFLP及DNA测序方法对湖北省汉族人群无血缘关系的175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00例正常对照个体的线粒体DNA进行突变分析。两组间仅3394T→C突变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推测该位点变异与汉族人群中的线粒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T2DM患者线粒体ND1基因3537A→G和ND2基因4824A→G、5351A→G突变与T2DM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145例T2DM和334例正常对照者(NC)线粒体DNA(mtDNA)3537A→G、4824A→G、5351A→G突变情况。结果NC组mtDNA4824A→G突变率高于T2DM组(P<0.05)。3537A→G及5351A→G突变率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tDNA4824A→G突变可能为T2DM患病的保护因素。3537A→G及5351A→G突变可能与T2DM不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线粒体DNA(mtDNA)突变位点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基因确诊的四个SCA家系10例患者及其亲属共34例与40例健康对照的线粒体ND5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对SSCP出现异常的样本进行相应mtDNA片段测序.结果 在一家系的1名确诊患者及1名症状前患者检测到mtDNA13731(T>C)点突变.结论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发生、发展可能与mtDNA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分析线粒体基因ND412026A→G突变的糖尿病家系临床特点。方法两个携带此点突变的家系共25人,收集相应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以PCR-RFLP法检测线粒体基因ND4区np12026突变,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两个家系中共发现13例该点突变,发现5例糖尿病患者,3例甲亢患者(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未发现耳聋。结论线粒体基因ND412026A→G突变携带者的家系临床表现多样,并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一例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患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位点。方法:以患儿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基因的18个外显子。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分析检测PCR产物,对电泳结果异常进行DNA测序。结果: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发现患儿第10外显子存在一异常条带。DNA测序证实患儿第10外显子发生N515S纯合错义突变。结论:该病例为一个新的LDLR突变位点;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可用于该突变位点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中线粒体DNA的3316G→A和3394T→C点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线粒体DNA点突变 (3 2 43A→G、3 3 16G→A、3 3 94T→C和 3 42 6A→G)与 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对无血缘关系的 478例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 ,同时选择 43 0例无糖尿病家族史的糖耐量正常者作为对照 ,用PCR RFLP筛选点突变。结果  2型糖尿病组 3 3 16点突变发生率为2 .72 % (13 / 478) ,3 3 94点突变发生率为 2 .5 1% (12 / 478) ;两种点突变在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 0和 0 .47%(2 / 43 0 )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 2型糖尿病组 3 42 6点突变发生率为 0 .42 %(2 / 478) ;对照组未见该突变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中皆未发现 3 2 43A→G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 3 3 16G→A和 3 3 94T→C突变与天津地区人群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7.
早发糖尿病患者线粒体DNA tRNA Leu(UUR)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天津地区早发糖尿病(DM)患者线粒体DNA tRNA^leu(UUR) 3243A→G突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无亲缘关系、发病年龄≤45岁的DM患者348例,对照组207名,收集相应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及克隆的方法检测线粒体基因tRNA^tLeu(UUR)3243A→G突变,并进行家系研究。结果 DM组发现2例3243A→G突变,检出率为0.6%,有家族史的DM患者中发生率为1.2%。对照组未发现此突变。3243A→G突变先证者呈典型的线粒体DM表现,其家庭成员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异质性不一致。结论 tRNA^Leu(UUR)3243A→G突变在天津地区发病年龄≤45岁的DM患者中检出率低,在合并其他线粒体病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该突变异质性比例在有丝分裂组织中可能随年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湖北地区2型糖尿病(T2DM)中线粒体基因tRNAGlu A14693G和tRNALeu(UCR)A3243G突变的发生率及其与T2DM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对179例T2DM患者和208例糖耐量正常的健康对照进行检测。结果首次在T2DM中发现4例tRNAGlu(A14693G)突变(2.23%),对照组未检出该突变,两组间A14693G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7.P=0.030);未发现A3243G的点突变。结论 tRNA^GluA14693G突变可能与T2DM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个中国汉族家系的载脂蛋白M(ApoM)基因1号内含子眄3→C、4号内含子C59→A突变的家系遗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法,检测了1个携带ApoM基因1号内含子T53→C、4号内含子C59→A突变的先证者及其5名家系成员这2个位点的基因型及血脂情况。结果此2个位点突变分别在先证者、其长女(子代1)和其子(子代3)中检出,其妻子及其余2个女儿检测为阴性;先证者65岁患脑梗死,其父67岁死于脑梗死;先证者、其父和子代3分别于55,57及31岁患糖尿病,提示2个突变位点可能来源于其父。先证者和子代3血清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结论所检测基因突变为亲代遗传,而非个体基因变异;可能与糖尿病和(或)脑梗死发病以及脂质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突变和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本文报道一个具有母系遗传特征的中国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母系成员和正常对照的线粒体基因,经过数据比对筛选突变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该家系的高血压发病率较高,此外,母系成员的线粒体基因全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同质性的tRNA~(Thr) T15941C的突变以及ND1C3497T突变,T15941C突变位于tRNA~(Thr)基因T_ψC环上高度保守的61号碱基,突变破坏了原有的57A-61T的碱基配对,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也发现T15941C突变改变了tRNA~(Thr)的二级结构,可能会引起线粒体tRNA代谢障碍。结论线粒体tRNA~(Thr) T15941C和ND1C3497T突变可能是这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发病的重要分子基础。该家系表现出的线粒体DNA同质性突变,发病年龄等表型差异,提示核基因、环境因素和线粒体遗传背景等可能对tRNA~(Thr) T15941C突变的表型表达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