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线粒体DNA ND-1基因点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型糖尿病患者中线粒体DNA(mtDNA)3316G→A,3316G→A,3394T→C突变频率分别为3.9%(6/152)和5.3%(8/15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及冠心病患者,提示mtDNA3316G→A,3394T→G突变与2型糖尿病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 ND1基因T3394C突变与老年2型糖尿病的关系.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340例无血缘关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老年糖尿病组90例,非老年糖尿病组250例)和265例健康对照者(老年健康对照组130例,非老年健康对照组135例)的血细胞线粒体DNA进行突变位点检测,并用DNASTAR和Antheprot 5.0软件分析突变位点. 结果 老年糖尿病组、老年健康对照组和非老年糖尿病组分别检出5例、1例和2例T3394C突变.T3394C突变在老年糖尿病组和老年健康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老年糖尿病组和非老年糖尿病组之间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结构预测显示T3394C突变引起ND1蛋白二级结构改变. 结论 线粒体DNA ND1基因T3394C突变可能与老年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4.
2型糖尿病中线粒体DNA的3316G→A和3394T→C点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线粒体DNA点突变 (3 2 43A→G、3 3 16G→A、3 3 94T→C和 3 42 6A→G)与 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对无血缘关系的 478例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 ,同时选择 43 0例无糖尿病家族史的糖耐量正常者作为对照 ,用PCR RFLP筛选点突变。结果  2型糖尿病组 3 3 16点突变发生率为2 .72 % (13 / 478) ,3 3 94点突变发生率为 2 .5 1% (12 / 478) ;两种点突变在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 0和 0 .47%(2 / 43 0 )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 2型糖尿病组 3 42 6点突变发生率为 0 .42 %(2 / 478) ;对照组未见该突变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中皆未发现 3 2 43A→G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 3 3 16G→A和 3 3 94T→C突变与天津地区人群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国40岁以下发病的糖尿病患者线粒体基因tRNALeu(UUR)3243A→G突变的发生率.方法 117例40岁以下发病且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以及90例40岁以下发病无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和50例正常人分别测定体重指数(BMI)、臀腰比(WHR)、了解代谢控制、胰腺分泌和胰岛素抵抗等情况并用PCR-RFLP检测线粒体基因tRNALeu(UUR)3243A→G突变.结果糖尿病2亚组BMI分别为(25.1±3.1)和(24.1±3.4)kg/m2,差异无显著性;FBG、HbA1c均较高,且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HOMA-IR 3.41~9.29).在207例患者中发现1例线粒体基因tRNALeu(UUR)3243A→G突变患者.在该患者家系中又发现5例存在线粒体基因突变,其中2例为非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的共同特点是耳聋伴或不伴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消瘦较早使用胰岛素.结论中国40岁以下发病的糖尿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突变发生率约为0.48%,有家族史者约为0.85%.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线粒体DNA (mtDNA)突变引起的代谢异常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而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致病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有学者相继报道了mtDNA控制区T16189C变异与2型糖尿病IR相关。  相似文献   

7.
256例2型糖尿病和140例健康对照者研究显示,线粒体基因ND13316 G→A突变在中国北部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3.52%,突变对T2DM的发生有一定风险性,但不是主要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湖北省线粒体基因的热点突变区域ND1点突变(3243,3316,3394,3593)与老年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对无血缘关系的13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及152例正常对照个体的血细胞线粒体DNA进行突变分析。结果病例组中3316G→A点突变率为3·7%,3394T→C点突变发生率为3·0%,而对照组3316和3394的突变率分别为0·66%和0,3394组间差异比较均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中3593点突变发生率为0·75%,对照组未见该突变,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现3243的突变。结论线粒体DNA3394T→C突变与老年线粒体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线粒体基因C3394T及A12026G突变与T2DM相关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对2001-2013年中国人群线粒体基因C3394T、A12026G突变与T2DM相关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进行检索。经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个RCTs。7个RCTs结果显示,C3394T突变合并OR(95% CI)为7.48(3.17-17.76),4个RCTs结果显示,A12026G突变合并OR(95% CI)为1.88(1.14-3.11)。 结论 中国人群线粒体基因C3394T及A12026G突变与T2DM有相关性,且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T2DM患者线粒体ND1基因3537A→G和ND2基因4824A→G、5351A→G突变与T2DM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145例T2DM和334例正常对照者(NC)线粒体DNA(mtDNA)3537A→G、4824A→G、5351A→G突变情况。结果NC组mtDNA4824A→G突变率高于T2DM组(P<0.05)。3537A→G及5351A→G突变率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tDNA4824A→G突变可能为T2DM患病的保护因素。3537A→G及5351A→G突变可能与T2DM不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湖北地区2型糖尿病(T2DM)中线粒体基因tRNAGlu A14693G和tRNALeu(UCR)A3243G突变的发生率及其与T2DM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对179例T2DM患者和208例糖耐量正常的健康对照进行检测。结果首次在T2DM中发现4例tRNAGlu(A14693G)突变(2.23%),对照组未检出该突变,两组间A14693G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7.P=0.030);未发现A3243G的点突变。结论 tRNA^GluA14693G突变可能与T2DM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线粒体DNAl6189T→C变异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16189T→C变异与 2型糖尿病 (T2DM )的关系。 方法 运用PCR -RFLP技术在 3 0 8例无血缘关系的上海地区汉族人 (糖耐量正常 158名 ,T2DM患者 150例 )中检测线粒体DNA16189T→C变异。 结果 上海地区汉族人线粒体DNA16189T→C变异频率显著高于英国白种人 (2 9%vs 9.9% ,P =6.85× 10 - 6 )。线粒体DNA16189T→C变异阳性的糖尿病 (DM )患者胰岛素抵抗 (HOMA IR)值明显低于阴性者 (P =0 .0 2 7) ,并且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该变异是HOMA IR的独立相关因素之一 (部分R2 =0 .0 2 8,P =0 .0 2 6)。 结论 线粒体DNA16189T→C变异与上海地区汉族人T2DM胰岛素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湖北地区2型糖尿病(T2DM)中线粒体基因tRNAGlu A14693G和tRNALeu(UUR)A3243G突变的发生率及其与T2DM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对179例T2DM患者和208例糖耐量正常的健康对照进行检测.结果 首次在T2DM中发现4例tRNAGlu(A14693G)突变(2.23%),对照组末检出该突变,两组间A14693G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7,P=0.030);未发现A3243G的点突变.结论 tRNAGlu A14693G突变可能与T2DM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瘦素基因5'非翻译区第19位核苷酸(nt+19)A→G变异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体脂含量及分布的关系.方法 351例无亲缘关系中国人(其中糖耐量正常者188例,2型糖尿病163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瘦素基因nt+19 A→G变异.结果 在2型糖尿病组中,该基因变异与男性的总胆固醇(TC)水平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相关(P值分别为0.0036及0.0022),与女性的腹部皮下脂肪截面积(SA)相关(P=0.0401).应用协方差分析作体重指数校正后,无论是2型糖尿病男性或女性亚组中,均可见GG纯合子具有较高的SA(P值分别为0.0255及0.0432).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瘦素基因nt+19 A→G变异与2型糖尿病男性的SA(P=0.0005)、腹部内脏脂肪截面积(VA)(P=0.0286)及TC(P=0.0262)相关,在2型糖尿病女性中与SA(P=0.0002)及VA(P=0.0043)相关.结论 瘦素基因nt+19 A→G变异影响中国人2型糖尿病局部体脂分布,且主要影响腹部皮下脂肪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衰老又称老化,通常是指在正常状况下生物发育成熟后,随年龄增加,自身功能减退,内环境稳定能力与应激能力下降,结构、组分逐步退行性改变,趋向死亡,不可逆转的现象[1].1956年,Harman首先提出来衰老的自由基假说,之后又提出人类衰老过程中线粒体DNA是自由基攻击的首要目标.19世纪80年代初Miquel等提出"细胞衰老学说",认为衰老是由于氧自由基攻击线粒体DNA引起的一个生物过程.1989年Linnane等提出线粒体衰老假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线粒体与衰老的关系,线粒体与衰老的关系也成为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是慢性代谢疾病,呈高龄人群高发病率的特点,尤其是持续高血糖所引发的心血管疾病、终末期肾病等并发症严重困扰着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缺陷是其遗传易感因素之一,在诸多报道的突变位点中,以位于tRNA leu(UUR)基因3243(A—G)突变及ND1基因的3316(G→A)、3394(T→C)和3593(T→C)突变最为常见。我们以老年2型糖尿病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7.
早发糖尿病患者线粒体DNA tRNA Leu(UUR)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天津地区早发糖尿病(DM)患者线粒体DNA tRNA^leu(UUR) 3243A→G突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无亲缘关系、发病年龄≤45岁的DM患者348例,对照组207名,收集相应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及克隆的方法检测线粒体基因tRNA^tLeu(UUR)3243A→G突变,并进行家系研究。结果 DM组发现2例3243A→G突变,检出率为0.6%,有家族史的DM患者中发生率为1.2%。对照组未发现此突变。3243A→G突变先证者呈典型的线粒体DM表现,其家庭成员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异质性不一致。结论 tRNA^Leu(UUR)3243A→G突变在天津地区发病年龄≤45岁的DM患者中检出率低,在合并其他线粒体病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该突变异质性比例在有丝分裂组织中可能随年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线粒体DNA ND1基因突变与家族性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线粒体ND-1基因mt3316G→A、mt3394T→C变异在中国家族性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应用PCR-RFLP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随机抽取的无亲缘关系的770个糖尿病家系的先证者及309例非糖尿病对照者进行线粒体基因mt3316G→A、mt3394T→C变异的筛查。结果在糖尿病先证者组中发现17例(2.21%)mt3316G→A变异,18例(2.34%)mt3394T→C变异;在正常对照组中分别发现5例(1.62%)和6例(1.94%)变异携带者,变异的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糖尿病先证者组见到2例同时携带上述两种变异者。伴mt3316G→A或mt3394T→C突变的糖尿病组与无该变异的糖尿病组之间的临床特点(年龄、体质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线粒体ND-1基因mt3316G→A,mt3394T→C变异可能不是中国人线粒体糖尿病发病的致病原因,而是中国人线粒体的基因多态。  相似文献   

20.
刘翔 《山东医药》2005,45(35):68-68
部分学者认为3316G→A点突变可能是2型糖尿病和谷氨酸脱氢酶抗体阳性的1型糖尿病的易感因素,为探讨其相关性,我们于2003年3月~2004年7月进行了以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