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模型,分析移植后24 h内大鼠死亡原因并探索相应的改进措施。方法所有供肝获取前经历供体心脏停跳10 min,采用改良Kamada的"二袖套"吻合法完成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手术,记录各个手术阶段所用时间及术后大鼠的死亡情况。结果在40 d内完成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手术100例,供体手术时间为(20±5)min,受体手术时间为(55±5)min,无肝期为(20±3)min。移植术后受体一般情况可。术中死亡9例,其中术中大出血4例、麻醉意外1例、无肝期过长1例、套管置入失败1例、空气栓塞2例;术后12 h内死亡22例,其中术后肠道坏死6例、术后吻合口渗血6例、术后肺水肿3例、术中失血量过多4例、术后血管栓塞2例、不明原因死亡1例;12~24 h死亡19例,其中术后肠道坏死9例、术后吻合口渗血3例、术后肺水肿2例、术中失血量过多1例、术后血管栓塞1例、不明原因死亡3例。结论导致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原因很多,其中术后肠道坏死、术中及术后出血、术后肺水肿及术后血管栓塞是主要的致死因素。针对术后死亡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改进措施能大大提高大鼠术后存活率,从而建立稳定的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2.
无心跳供肝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一个稳定的无心跳供肝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在Kamada"二袖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根据供肝获取前经历无心跳热缺血时间不同分为10min(R10组)、20min(R20组)和30min(R30组)3组,比较各组术后1周大鼠存活率。结果供体手术时间约30min(不含热缺血时间)。供肝冷保存时间均为1h。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12~22min(平均15min),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套管分别约需2min和1min。无肝期时间14~24min(平均19min),受体总手术时间50~65min(平均60min)。大鼠术后24h内死亡视为手术失败,共计12例死亡。R10组、R20组和R30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5%(19/20)、80%(16/20)和65%(13/20),术后1周生存率分别为95%(18/19)、81%(13/16)和54%(7/13)。结论在Kamada"二袖套法"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大鼠无心跳供肝肝移植模型能很好地模拟临床无心跳供肝肝移植。大鼠肝脏能耐受30min以内的热缺血时间,移植术后短期存活结果满意,长期存活率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心源性死亡(DCD)供肝不同的热缺血时间与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无肝素化的大鼠DCD供体肝移植模型,按供肝的热缺血时间分为0 min(WI0),10 min(WI10)、15 min(WI15)3组,每组36对大鼠.术后动态观察大鼠胆道病理改变及其并发症、肝功能指标,最后统计总体生存率.结果 供肝热缺血小于10 min时,术后胆道病理改变较轻且为可逆性改变,肝功能恢复较快;供肝热缺血时间为15 min时,术后胆道病理改变较重且为不可逆性改变,肝功能恢复延迟;3组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6%比8.33%比16.67%,P<0.05).WI0组和WI10组的大鼠术后4周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33%比77.78%,P>0.05),而与WI15组比较4周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33%比58.33%,77.78%比58.33%,P<0.05).结论 无肝素化的大鼠DCD供肝热缺血时间超过15 min时,移植术后胆道损伤明显,可导致不可逆改变.  相似文献   

4.
不同热缺血时间对大鼠移植肝功能状态及存活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条件下,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肝脏功能和组织形态变化规律,并对动物远期存活情况进行观察,预测无心跳供体(NHBD)中供肝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实验动物按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0、10、15、20、30、45、60min,随机分为7组。然后按各组条件分别作原位肝移植,观察肝移植后24、48h、3和5d各组肝脏功能和组织形态的恢复性变化,并统计生存时间。结果:供肝经受30min以内热缺血损伤,各组移植术后生存天数差异无显著性,热缺血30min组,肝移植术后1周的存活率达到83.3%(10/12),1个月和3个月存活率分别为58.3%(7/12)和50.0%(6/12)。热缺血45min组,术后1周的存活率为66.7%(8/12),但1个月和3个月存活率分别为33.3%(4/12)和8.3%(1/12)。至于热缺血60min组,1周的存活率仅为8.3%(1/12)。结论:大鼠的供肝可以安全地耐受30min以内的热缺血。45min的热缺血损伤,虽对术后1周存活率无明显影响,但大鼠肝移植术后的远期存活时间明显缩短。60min以后,移植肝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均难以恢复,大鼠术后生存天数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改良"二袖套法"制备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介绍改进的“二袖套法”法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改进的“二袖套”法进行110只大鼠原位肝移植。结果:切取供肝时间平均37min,修肝时间平均13min,无肝期平均14min,术中和术后4h内死亡8只,手术成功率达93%。术后1周死亡11只,1周存活率为89%,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和胆道梗阻。结论:改进的“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具有无肝期短、手术成功率高,大鼠术后存活时间长的优点,是大鼠原位肝移植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大鼠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过程中,供肝可能耐受心脏停搏热缺血损伤的时间极限,方法 雄性SD大鼠,以供肝获取前供体大鼠经历心脏停搏时间0、15、30、45、60min分为5组(HB组、N-15组、N-30组、N-45组和N-60组),而后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比较各组的术后肝功能、肝脏病理和存活率。结果 HB、N-15、N-30、N-45和N-60的大鼠肝移植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100%(8/8)、75%(6/8)、62.5%(5/8)、25%(2/8)和0%(0/8)。其中HB、N-15、N-30组和N-45组的大鼠肝移植最长存活时间超过30d。结论 大鼠供肝对于热缺血损伤的时间应越短越好,但耐受30min心脏停搏热缺血损伤时,仍可使1周存活率达62.5%,极限时间为45min。  相似文献   

7.
经门静脉灌注法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为降低大鼠自体肝移植的手术难度,寻找一种既能体现肝移植过程又具有高存活率的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采用30只SD大鼠建立此模型,经门静脉灌注法灌肝,观察其灌注效果、手术时间及术后存活情况,并于术后24 h取移植肝行光镜观察.结果 本模型灌注方法简单,手术操作时间(48±3.0) min,手术成功率为96.7%(29/30),术后24 h光镜下见肝组织细胞结构多无明显变化,少数肝细胞发生水肿变性,小叶间动脉偶见红细胞残留.结论 经门静脉灌注法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的阻断方式专一,术后存活率高,并且避免了免疫排斥的干扰,可以较独立地反映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 但由于肝动脉未予充分灌注,此模型更适合于非吻合肝动脉和与肝动脉作用无关的肝移植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鼠动脉化原位肝移植中供体热缺血时间对移植肝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C)和移植组,移植组根据供肝获取前经历供体心脏停搏时间的不同分为三组:热缺血0 min(W0)、热缺血15 min(W15)和热缺血30 min(W30),其后建立近交系大鼠动脉化原位肝移植模型,每组均为30只大鼠,分别于术后3、7、14和30 d处死,每个时间点各取6只大鼠,分别测定移植肝组织学、肝功能的变化.此外,移植组各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观察长期生存率(>100 d).结果 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损伤加重,恢复过程延长.移植组和对照组术后3、7、14和30 d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14 d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术后3、7、14和30 d ALP与供肝热缺血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术后热缺血0、15、30 min长期生存率组分别为100.0%(6/6)、83.3%(5/6)、66.7%(4/6),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结论 肝移植过程中供肝热缺血主要损伤肝细胞,并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细胞损伤加重,肝细胞功能恢复早于其形态学恢复.肝移植术后早期存在胆汁淤积,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明显加重胆汁淤积的程度,胆汁淤积的恢复明显晚于肝细胞损伤指标的恢复.在热缺血30 min内来自于心脏停搏的供肝肝移植术后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热缺血损伤对大鼠移植肝组织能量代谢及存活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He X  Ma Y  Chen G  Lin G  Wu J  Zhu Z  Hu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936-939
目的: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下大鼠肝组织能量代谢变化规律,预测供肝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实验动物按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0、10、15、20、30、45和60min,随机分为7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单纯热缺血后肝组织能量代谢指标并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然后按各组条件分别作原位肝移植,观察移植后24、48h各组肝组织能量代谢指标的恢复性变化,并统计生存时间。结果:供肝经受热缺血损伤后,肝组织ATP含量和EC水平远逐渐下降,其中前30min下降比较急剧,以后趋向平缓。热缺血30min内肝组织ATP含量和EC水平在肝移植再复流24h后基本得到恢复,术后大鼠仍可以获长期存活。45min组,移植肝在48h后能量代谢的功能也基本恢复,虽不足以影响术后的1周存活率,但对大鼠肝移植术后的3个月存活率影响显著。60min组,肝脏能量代谢储备功能难以恢复,大鼠术后生存天数显著降低。结论:供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和能荷(EC)水平以及其移植术后恢复的潜能是衡量供肝质量的重要标准。供肝热缺血损伤的时间与肝组织能量代谢功能的恢复及术后动物生存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冷缺血时间对大鼠部分肝移植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新的稳定 5 0 %大鼠部分肝移植的模型上 ,研究不同冷缺血时间对移植术后存活率和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A组为对照组 :5 0 %肝切除 ;实验组 :5 0 %部分肝移植组 (B、C、D组冷缺血时间分别为 4 5 min、4 h和 1 0 h)。观察各实验组生存率 ,并分别于移植术后 2 4 h、4 8h、96 h免疫组化检测各实验组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 ,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不同冷缺血时间对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 2 4小时存活率和肝再生的影响。结果  B、C、D组存活率分别为 80 %、4 5 %、2 5 % ;PC-NA表达在术后 4 8小时达到峰值分别为 5 4± 5 .2 ;4 4± 3.0 ;2 0± 1 .9。D组 PCNA表达明显降低 (P<0 .0 5 )。结论 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峰值较肝切除后延迟 ,冷缺血时间的延长降低了部分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和移植术后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大鼠改良式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0只,体重200~250 g;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30~280 g,供体体重小于受体约30 g.其中SD大鼠为供、受体的同基因肝移植70只(SD-SD组),SD、Wistar分别为供、受体的同种异体肝移植60只(SD.Wistar组).采用改良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充分暴露第一肝门,不翻动肝脏先行门静脉灌注;在体一步法离断肝上下腔静脉,不带膈肌环;吻合肝上下腔静脉采用单线连续缝合;双线牵引法安装门静脉袖套.术后充分补液维持大鼠血液动力学稳定. 结果 供体手术时间(38.2 ±2.5)min,受体手术时间(45.6±3.5)min,无肝期(15.1±2.2)min,手术成功率93%,1周存活率92%,与传统二袖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D组手术成功64只,受体存活时间2~9个月,平均145 d;术后约3 d 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组织病理无明显变化.SD-Wistar组手术成功57只,受体存活时间8~20 d,平均10.5 d;大鼠于术后3~5 d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未经处理后均死亡. 结论 改良式肝移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可为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供肝冷缺血时间延长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30只健康纯系清洁级BN大鼠和30只Lewis大鼠.分别作为纯系移植和同种异体移植的供者,受者均为健康纯系清洁级BN大鼠60只,建立纯系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纯系移植和同种异体移植供肝冷缺血时间的不同,将供、受者分为A、B、C和D组,每组15对.A组:供肝冷缺血1 h后进行纯系移植;B组:供肝冷缺血18 h后进行纯系移植;C组:供肝冷缺血1 h后进行同种异体移植;D组:供肝冷缺血18 h后进行同种异体移植.术后观察受者的2周存活率、移植肝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改变,检测受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 肝移植术后2周,A、B、C和D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3.3%、66.7%、16.7%和0%,不管是纯系移植组还是同种异体移植组中供肝的冷保存时间越短,受者的存活率越高,且经肝功能检查发现冷保存时间短的受者移植肝功能恢复较好,移植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也明显较轻.B组受者术后移植肝大量表达MHC-Ⅱ类分子,明显高于A组(P<0.05);两同种异体移植组MHC-Ⅱ类分子的表达量较两纯系移植组增加明显,D组增加最多.A组几乎不表达NF-κB,而B组NF-κB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两同种异体移植组受者NF-κB的表达峰值提前.结论 冷缺血时间的延长可以诱导发生和加重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降低术后2周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一种用于研究肝移植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肝移植模型.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原位肝移植组(OLT组)与自体肝移植组(AT组).比较各组大鼠手术时间、存活率及术后24 h血清中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与S组相比OLT组、AT组术后血清TB、ALT、AST升高明显,AT组较OLT组术后存活率明显提高,血清TB、ALT、AST及TNF-α含量明显降低,肝形态异常变化减轻(P<0.05).结论:自体肝移植模型手术简单、成功率高、可比性强,且排除了免疫损伤的影响,更好地反映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比较适宜作为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肝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DCD供肝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原发病不同将182例受者分为良性组(135例)及肝细胞癌(肝癌)组(47例)。比较两组受者围手术期情况及1年、3年存活率;总结受者的临床预后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移植物早期功能障碍(EAD)、血管并发症、急性肾损伤(AKI)、肺部感染、急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及胆道并发症。结果两组受者的无肝期、手术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82例受者的1年人、移植物存活率均为93.1%,3年人、移植物存活率均为84.9%。良性组受者的1年和3年存活率分别为92.5%和88.1%,肝癌组受者的1年存活率及无病存活率分别为95%和91%,3年存活率为78%。两组受者的总体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9)。术后并发症包括胆道并发症26例,血管并发症14例,AKI 34例,肺部感染22例,急性排斥反应11例,EAD11例,CMV感染10例,其中放置T管者的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比未放置T管者明显降低(8%比19%,P0.05)。结论 DCD供肝肝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肝病及肝癌的良好手段,术后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模型,分析术后24 h内大鼠死亡的原因,并探索改进方法。方法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制作大鼠OLT模型300只,记录OLT手术各阶段所用的时间及大鼠术后的生存时间。按生存时间将大鼠进行分组:术中死亡组、〈6 h组、6-24 h组及〉24 h组。比较4组大鼠OLT中各手术阶段的时间,并分析术后大鼠生存时间短于24 h的原因,以探索改进策略。结果300只大鼠OLT模型中,于术中死亡37只,占12.33%;术后6 h内死亡51只,占17.00%;术后6-24 h内死亡76只,占25.33%;术后24 h时仍存活136只,占45.34%。〈6 h组大鼠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术中失血过多、术后出血及血管栓塞,分别占27.45%(14/51)、27.45%(14/51)及15.69%(8/51);6-24 h组大鼠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血管狭窄、术后出血及肺水肿,分别占27.63%(21/76)、21.05%(16/76)及19.74%(15/76)。4组大鼠的冷缺血时间和无肝期均不同或不全相同(P〈0.05),术中死亡组的冷缺血时间长于其余3组(P〈0.05),且〉24 h组的冷缺血时间短于〈6组和6-24组(P〈0.05);术中死亡组的无肝期长于其余3组(P〈0.05)。结论导致OLT早期死亡的原因有很多,无肝期及冷缺血时间过长、术中及术后出血、血管栓塞、血管狭窄及肺水肿均是关键因素,对于引起上述原因操作的改进有助于提高大鼠OLT的建模成功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治疗缺血型胆道损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因缺血型胆道损伤施行再次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移植受者术前均接受过介入治疗,再次肝移植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个月存活率为67%,1年存活率为60%,3年存活率为53%。截止至2012年3月,有8例存活并返院随诊,存活时间超过5年的5例,其余3例存活时间分别为47个月、58个月、35个月,肝功能及生活情况良好。术后严重感染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再次肝移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再次肝移植是治疗缺血型胆道损伤唯一有效的方法。对于缺血性胆道损伤,预防的意义远大于治疗。从供肝切取与保存、胆道重建、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选择、长期随访等等环节加以重视,有利于减少缺血型胆道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利用Maastricht分类第Ⅲ型心脏死亡供者(donors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肝行原位肝移植的疗效.方法 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期间,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共有14例DCD供者进行器官捐献,其中11例行原位肝移植,分析总结心脏死亡供肝行肝移植的疗效.结果 本组11例DCD供肝热缺血时间为(21.3 ±2.6)min,冷缺血时间为(2.5±0.8)h,供肝质量为(1245 ±180)g.11例受体行原位肝移植术,术中无肝期42~ 80 min,手术时间380 ~ 740 min,术中出血量600 ~ 3000 ml,平均1750 ml.除l例受体于术后第3天死于原发移植肝无功能外,其余受体术后均恢复良好.在全程随访期间预后较好,均未出现排斥反应及胆管、血管并发症.结论 通过规范捐献流程、尽量减少冷、热缺血时间及加强器官功能维护,利用Maastricht分类第Ⅲ型心脏死亡供者供肝对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行肝移植,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在原位肝移植术中损伤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预防和减轻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在原位肝移植术中的损伤,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心跳停搏热缺血30min(N-30)和45min(N-45)两组;,每组分别行原位肝移植术30只次。同时,根据是否对供体手术方法进行改进又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结果:(1)常规组和改良组的冷缺血时间分别为(70.04±1.48)和(70.36±1.42)min(P>0.05),无肝期均为(16.40±0.73)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均为(22.75±1.16)min,受体手术时间均为(90.58±3.76)min。(2)N-30和N-45常规组分别有5和9只受体术后死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而改良组仅为1和2只(40%∶12%,P<0.05);(3)N-30和N-45组因术中分别出现供肝损伤致再灌注后供肝大量渗血、无肝期过长、切除受体肝脏时麻醉过深,而各有5和7,2和1,2和2只受体术后死亡。(4)N-30和N-45组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50%和30%(P<0.05)。结论:预防心跳停搏供肝游离时损伤、供肝再灌注后渗血、无肝期过长和切除受体肝脏时麻醉过深是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冷缺血对大鼠部分肝移植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冷缺血对移植肝再生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稳定的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 :5 0 %肝切除对照组、冷缺血 30min后部分肝移植组 (实验 1组 )和冷缺血 10h后部分肝移植组 (实验 2组 )。观察各组生存率 ,并分别于术后 1d、2d、4d取肝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TNF α、IL 10的表达 ;对各组肝再生增殖及TNF α和IL 10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 ;探讨TNF α和IL 10的变化对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结果  5 0 %肝切除组、冷缺血 30min后部分肝移植组和冷缺血 10h部分肝移植组存活率分别为 10 0 % ,79%、2 9% ;冷缺血 10h部分肝移植组与冷缺血 30min部分肝移植组相比 ,PCNA、TNF α表达降低 (P <0 .0 5 ) ,而IL 10表达增高 (P <0 .0 5 )。结论 随着冷缺血时间的延长 ,降低了部分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能力和生存率。TNF α和IL 10在移植肝肝再生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热缺血时间对移植肝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供肝获取前经历心脏停搏时间的不同,将54只受体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W0组,未经历热缺血)、热缺血10 min组(W10组)、热缺血20 min组(W20组),每组18只。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3、7 d检测血清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及其细胞器,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细胞色素C(Cyt C)和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移植术后1 d,各组大鼠ALT和AST水平急剧上升,与W0组相比,W10组和W20组的ALT和AST水平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术后3 d,各组大鼠ALT和AST水平均稍稍下降,与W0组相比,W10组和W20组的ALT和AST水平仍明显较高(均为P0.05)。术后7 d,各组大鼠ALT和AST水平均再次上升,与W0组相比,W10组和W20组的ALT和AST水平升高更显著(均为P0.05)。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细胞水肿程度逐渐加重,内质网扩张逐渐加重,线粒体损伤程度加重,W20组尤为严重。术后1 d,3组大鼠肝组织中的AIF和Cyt C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7 d,与W0组比较,W10组和W20组的AIF与Cyt C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W20组的AIF与Cyt C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W10组(均为P0.05)。结论 DCD供肝热缺血主要损伤肝细胞,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肝细胞内线粒体和其他细胞器形态、及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水平均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