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公民身后器官捐献与传统司法途径器官捐献肝移植术后早期受体细菌和真菌感染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探讨公民身后器官捐献肝移植受体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本中心实施的公民身后器官捐献肝脏供、受体(研究组)和司法途径来源器官捐献的肝移植受体病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受体术后细菌、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术后受体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公民身后器官捐献肝脏供体43例;研究组受体72例,对照组受体80例。研究组受体的细菌、真菌感染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7.2% vs 31.2%)(χ2=4.071,P=0.044)。研究组受体术后1周内的细菌感染率高于对照组(64.5% vs 38.2%)(χ2=6.133,P=0.018)。供体捐献前感染和开放性创伤史是术后受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5、0.031)。4例疑似供体来源性受体感染,占研究组总感染例数的11.8%(4/34)。 结论使用公民身后器官捐献来源器官的肝移植术后受体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传统司法途径来源,发生细菌感染的时间更早。供体器官捐献前存在感染和有开放性创伤是肝移植术后受体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移植中心完成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的76例供体和78例受体的临床资料。观察肝移植受体早期移植物功能恢复情况并分析引起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EAD)的危险因素,观察远期的移植物生存及受体生存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8例受体术后EAD的发生率为36%(28/78),其中供体总胆红素(TB)高和冷缺血时间长是EAD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者围手术期存活率为92%(72/78),死亡6例,分别死于原发性移植物失功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5例,胆道狭窄3例,血管血栓形成2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经相应治疗后好转。受体术后1年的存活率为84.2%,2年存活率为80.0%。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是较好的供肝来源,其近远期效果良好。控制术前供肝质量,缩短冷缺血时间等均是提高临床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用于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收治的31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供体中符合中国标准Ⅰ类8例、Ⅱ类3例、Ⅲ类20例。按规范器官获取流程取得供肝。供肝的热缺血时间为2~13 min,平均为9 min;冷缺血时间为240~600 min,平均为350 min。31例受体均顺利完成肝移植手术。其中29例受体恢复良好,肝功能逐渐恢复,未出现血栓形成、排斥反应,4例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引流通畅;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平均8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21 d,病情稳定后出院。受体总体存活率为81%,1例术后2 d死于原发性肝脏无功能,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4例肿瘤受者死于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可以扩大供肝来源且近期效果良好。逐渐完善捐献供体器官功能保护措施,严格掌握供者适应证、加强器官功能评估、缩短热冷缺血时间,是改善临床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质量对肝移植术后受体生存率的影响,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感染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2月至2017年12月接受DCD肝脏移植手术患者102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分析DCD供体质量对肝移植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统计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情况,分析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死亡30例,死亡率29. 41%,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移植术后死亡与DCD供体白蛋白、总胆红素、冷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供体脂肪肝、肝细胞水肿有关(P 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冷缺血时间≥840 min(OR=3. 621,95%CI=0. 264~5. 619)、肝细胞脂肪变性(OR=2. 862,95%CI=0. 136~0. 769)是DCD肝移植术后响受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本组肝移植术后感染38例,感染率37. 25%,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移植术后感染与受体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Child-Pugh分级、术中红细胞输注量、ICU停留时间有关(P 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受体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20 g/L(OR=2. 310,95%CI=0. 681~1. 264)、术中红细胞输注量 5U(OR=2. 862,95%CI=0. 136~0. 769)、ICU停留时间 96 h(OR=3. 267,95%CI=0. 264~0. 961)是DCD肝移植术后受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 DCD冷缺血时间、肝细胞脂肪变性对肝移植术后受体生存有明显影响,受体术前贫血、术中失血程度、ICU停留时间均可影响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术后受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自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125例供者与21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术后有否发生肺部感染将受者分为肺部感染组(37例)和无肺部感染组(173例)。了解肺部感染受者的一般情况和预后。对供者因素(性别、年龄、维持治疗时间、感染史)、受者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术前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血清肌酐等水平,术后有否急性排斥反应、有否使用生物制剂、有否预防性应用更昔洛韦及复方磺胺甲唑(SMZ)]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 37例肺部感染患者中,8例发展为重症肺部感染死亡。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术后受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供体维持治疗时间、有感染史,受体吸烟史、糖尿病史、无预防性应用更昔洛韦或SMZ。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DCD)肝移植的临床疗效及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成功实施的15例CDCD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观察并分析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情况及预后等。结果 15例器官捐献者均符合中国三类捐献标准(C-Ⅲ),采用经典原位全肝肝移植术7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供肝质量544.2~1 422.4(1 171.9±289.6)g,热缺血时间9~22(17.1±3.1)min,冷缺血时间2~9(5.4±2.0)h,无肝期43~100(67.5±14.1)min,术中出血量300~3 000(1 283.3±808.4)ml,手术时间355~605(513.3±70.6)min,术后呼吸支持时间为5~960(93.1±241.7)h,ICU逗留时间为48~720(126±167.9)h,术后住院时间13~103(34.2±22.1)d,总住院费用8.73~54.78万元。术后并发症包括迟发性胆道吻合口狭窄1例,应激性消化道大出血、小肝综合征、多重耐药菌感染、肝性胸水1例,急性排斥反应3例,肺部细菌感染2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例,腹腔大出血1例,肝包膜下血肿1例,移植肝新发肿瘤1例,拔除T管后胆漏并致弥漫性腹膜炎1例。术后随访时间0.5~51个月,1例因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第27天死亡,1例于出院后174 d因移植肝功能衰竭伴心肺功能衰竭死亡,余13例受者肝功能均恢复顺利,预后良好。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仍系高风险、高并发症手术,通过不断优化器官捐献操作流程、加强捐献器官功能维护、严格把握移植受者手术指征、规范围手术期管理、术后定期随访,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单中心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5年2月至2020年1月完成的70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 70例供体中符合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分类标准中国一类(C-Ⅰ)7例、中国二类(C-Ⅱ)3例、中国三类(C-Ⅲ)60例;70例肝移植均为同一手术组完成,供肝热缺血时间(21.4±4.4)min,冷缺血时间(365.6±121.9) min,手术时间(474.3±116.6) min,无肝期(61±12.5) min,术中出血量(1124±606.1) ml,术中输红细胞(7.33±5.67) Unit,术后Clavien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38.6%(27/70),随访期间死亡12例,术后早期(3月)死亡7例: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1例;术后晚期(≥3月)死亡5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移植肝新发肿瘤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导致心肺衰竭1例、胆道并发症2例。受体术后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5%、78.4%。结论术后严重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体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受体胆道并发症和合并症恶化是术后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脓毒症可能与边缘供体,供受体源性感染,术前受体MELD评分≥25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并存活的3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ELD评分,将受者分为高MELD组(MELD评分≥25分,8例)和低MELD组(MELD评分25分,26例)。比较两组受者肝移植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术前,高MELD组需要人工肝治疗者比例、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低MELD组(均为P0.05)。术中,两组受者的出血量、输血量、供肝热缺血时间、供肝冷缺血时间、无肝期、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高MELD组的入住ICU时间长于低MELD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时间、总体生存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肝移植术后高MELD组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峰值高于低MELD组。两组受者术后胆漏、腹腔脓肿和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高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能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60岁)肝移植术后早期细菌感染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69例老年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细菌感染发生率、部位、菌株、耐药性及易感因素.结果 69例中38例(55.1%)术后发生细菌感染,30例(79.0%)为混合细菌感染;部位以多部位混合感染(68.4%)最为常见;感染导致死亡9例,占死亡人数的42.9%;致病菌前3位的为粪肠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单胞菌;术前营养状况不良、无肝期时间长、ICU停留时间长、术后机械辅助呼吸时间长是老年肝移植术后早期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发生率高,主要菌株耐药性强;细菌感染是导致受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针对相关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的流程方法及疗效,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提供一定借鉴。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年10月至2015年12月完成62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62例均符合《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三类捐献标准(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BCD)。所有病例按标准成功完成了肝脏捐献及获取流程,其中15例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维持至器官获取。供肝热缺血时间0~30(16.2±6.5)min,冷缺血时间190~680(347±39)min。62例受体均顺利植入供肝,未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排斥反应。1例围手术期死于多发动脉血栓形成,1例发生胆漏经引流后自愈,2例发生胆道狭窄并发症,经胆道支架置入后缓解;肿瘤复发转移死亡3例。 结论通过合理流程充分利用ECMO,加强获取器官管理,缩短热冷缺血时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质量评估和功能维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成功实施的93例器官捐献供者和87例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介绍该中心对供肝质量的评估和功能维护经验,总结器官捐献器官获取和利用的情况,以及接受器官捐献肝移植受体恢复情况。结果供者器官的平均热缺血时间为8 min(1~12 min),器官切取手术操作顺利,器官切取手术平均耗时为32 min(20~52 min)。93例供体获取了93个肝脏,成功用于肝移植87例,弃用6例(重度脂肪肝3例、肝纤维化2例、肝脏撕裂伤1例),含2例肝肾联合移植。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仅有1例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结论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供者进行早期正确的评估和维护,能够提高移植器官质量,改善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器官捐献)供肝在临床肝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75例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供、受者临床资料,对供者情况进行严格评估。总结肝移植受者的预后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5例肝移植受者1年累积存活率为88%,3年累积存活率为78%。9例受者死亡原因分别为移植术后肝癌复发转移4例、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重症肺部感染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肝衰竭1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13例肝移植受体发生胆道狭窄,其中1例自行缓解,1例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治愈,11例行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5例治愈,2例转行胆肠吻合术治疗治愈,4例仍在临床观察中。结论器官捐献供肝应用在临床肝移植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供体进行严格评估、受者围手术期规范管理、使用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维持方案、及时有效地处理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成功和受者长期生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的胆道并发症预防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88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88例均符合中国标准三类捐献(即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所有病例按标准获取流程成功完成肝脏捐献,88例受者均顺利植入供肝,胆道重建多采用胆管端端吻合,供者胆管尽可能短,吻合时保持微张力。未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排斥反应。1例患者出现胆漏经引流3周后自愈,2例患者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置入胆道支架后缓解。结论加强获取器官管理,采用规范的获取供肝流程,充分利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尽量缩短热、冷缺血时间,注意胆道重建技巧,有助于减少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薛武军 《器官移植》2015,(3):131-133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正逐渐成为我国器官移植的主要器官来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受多种不稳定因素影响,其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导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移植肾术后原发性无功能和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提高术前评估水平、改善供肾质量、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是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的两种常用评估方法——术前供肾活组织检查和机械灌注,及改善供肾质量的方法——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述评,介绍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死亡捐献(deceased donation, DD)供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为制定更合理的感染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接受死亡捐献供肝移植手术的187例受者临床资料, 采集术后真菌感染相关数据, 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87例DD供肝移植受者发生术后真菌感染26例, 病死率为46.2%(12/26)。其中, 肺部感染最多见, 占80.8%(21/26);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菌株, 占53.3%(16/30)。手术时间≥8 h(OR=3.610, 95%CI:1.079~12.081, P=0.037)、二次手术(OR=39.234, 95%CI:3.512~438.258, P=0.003)、ICU住院时间≥7 d(OR=10.070, 95%CI:3.480~29.140, P=0.002)是发生术后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真菌感染严重威胁DD供肝移植受者的预后, 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基础上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严格把握二次手术指征、术后早期转出...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先天性胆道疾病和肝脏疾病的高发国家,部分患儿发展为终末期肝病,因此,儿童肝移植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儿童肝移植的供肝类型主要包括尸体全肝、尸体减体积供肝、尸体劈离式供肝和活体供肝。在我国,儿童肝移植以活体肝移植为主,但存在伦理学争议,且不易找到合适的供体,严重限制了我国儿童肝移植的发展。近年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数量不断增加,劈离式肝移植自2010年起得到迅速增长,活体供肝所占比例也随之降低。随着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将取代活体供肝成为我国儿童肝移植主要供肝来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EAD)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06月31日中山市人民医院进行肝移植患者112例,剔除资料不全者,纳入109例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对可能影响肝移植术后EAD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供体术前乳酸(LAC)、供体年龄、受体身体质量指数(BMI)、受体术前白细胞(WBC)、受体术后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受体术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供肝冷缺血时间与非EAD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受体BMI、供体术前LAC和供肝冷缺血时间是肝移植术后发生EA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影响EAD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供肝冷缺血时间(313.50 min)供体术前LAC、供体年龄、受体BMI、受体术前WBC、受体术后LYMPH%、受体术后NLR,其中受体BMI、供体术前LAC和供肝冷缺血时间(313.50 min)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肾移植受者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及对应803例受者临床资料,所有供者均行气道分泌物、尿液、血液及供肾灌洗液培养,观察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和构成比,根据供者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腹部外伤情况、体液培养结果等因素进行评分,受者根据评分采用不同的感染预防方案,分析供者来源性感染(DDI)的发生率及受者预后。结果 412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中共有243例存在感染,感染率59.0%,共分离出病原菌456株,病原菌主要来源于气道分泌物(71.7%)。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主要为酵母型真菌。共有3例受者(分别接受来自2例供者的肾脏)发生DDI,发生率0.4%。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感染率较高,对供者感染风险进行分级评分,根据评分采取合理预防方案,可有效预防DDI。  相似文献   

19.
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5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施行的20例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供者通过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避免热缺血,M-Ⅲ供者不采用ECMO,待心跳停止5 min后实施肝脏获取手术.受者均采用原位肝移植术,其中17例行胆管端端吻合,3例行胆肠吻合.所有受者获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20例供者中M-Ⅲ占10%( 2/20),DBCD占90% (18/20).20例受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出血量和术后ICU时间分别为(6.2±2.7)h、(54±13) min、(2305±1311)ml和(44±35)h.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肝功能恢复满意,无原发性肝脏无功能或移植肝功能恢复延迟;术后1个月内1例受者因脓毒血症死亡,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余18例受者长期生存,最长生存时间为58个月.结论 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是现阶段我国可以应用的供肝获取方法,其中以DBCD为主要类型;建立科学的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流程,合理使用ECMO等保护供肝质量措施,对我国公民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保护及功能评估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和3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供肝获取情况和受者预后情况;根据供者器官获取前的血清钠离子水平(血清钠),将相应受者分为血清钠155 mmol/L组、血清钠155~160 mmol/L组和血清钠161~180 mmol/L组,比较3组受者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结果 35例供者中,中国标准二类27例,中国标准三类8例,实施肝移植33例,余2例肝脏有淤血性肝硬化改变,弃用。33例肝移植受者中,30例恢复顺利,术后7~14 d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长期门诊随访移植肝功能基本正常;3例受者死亡,其中2例死于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死于肺部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血清钠155 mmol/L组、血清钠155~160 mmol/L组和血清钠161~180 mmol/L组受者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依次为18%、23%和4/5,其中,血清钠161~180 mmol/L组明显高于血清钠155 mmol/L组(P0.05)。结论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功能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和维护是提高供肝利用率、保证供肝功能和取得较好移植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