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病人停止机械通气后采用高流速加温湿化氧疗序贯通气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2018年9月—2018年10月选择入住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颅脑损伤后行气管切开的7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病人停用机械通气后使用一次性气管切开面罩进行氧疗,观察组病人停用机械通气后采用高流速加温湿化的方法进行氧疗,观察两组病人氧疗效果、痰液黏稠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氧疗后血气分析指标水平、气道湿化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流速加温湿化氧疗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病人的氧合情况,改善病人痰液黏稠度,促进病人痰液排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在人工气道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非伺服型加温加湿气道湿化与持续雾化湿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在本科室建立人工气道气管切开,不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时间≥3天的危重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5例采用MR410加温加湿装置外加文丘里调节器控制氧流速,对照组15例采用持续雾化湿化治疗。分别监测两组3天后气管切开处吸入气体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及气道痰液黏稠度的变化。结果两组的气道温湿度、痰液粘稠度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气道湿化MR410非伺服型加温加湿优于持续雾化湿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精密输液器套管控制滴入湿化液剂量和速度在喉癌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气道湿化中的的应用。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套管内滴入湿化液,观察组使用精密输液器套管滴入湿化液。比较两组气道湿化72 h后的气道湿化、痰痂阻塞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价精密输液器套管滴入湿化液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气道湿化适度率高于对照组(P0.05),痰痂通畅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精密输液器套管滴入湿化液,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气管滴药量和速度,改善患者气道湿化和痰痂阻塞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密过滤微调式输液器持续滴入冲洗加持续声门下吸引对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60例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精密过滤微调输液器持续冲洗和注射器间断冲洗两种方法,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下呼吸道耐药菌株感染率、气道损伤并发症、导管堵塞次数和呛咳反应次数,以及护理工时、操作依从性、护理质量评分和病人满意度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病人采用精密过滤微调式输液器持续滴入冲洗液加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方法,能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减少护理并发症,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ICU 70例经人工气道行机械辅助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在气管套管口上加装人工鼻装置自动进行持续气道湿化过滤呼吸支持,对照组采用呼吸机本身所带加温湿化装置进行持续湿化过滤呼吸支持。观察人工气道期间患者相关护理情况和痰液状况。结果人工气道期间,每例患者每日各项护理次数及费用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液性状分级观察组稀薄痰例数多于对照组,x2=18.46,P0.01;观察组未发现痰痂形成,对照组6例痰痂形成,Fisher精确检验,P=0.025。结论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行碳酸氢钠联合氨溴索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气管切开病人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推注1.25%碳酸氢钠持续气道湿化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对照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推注0.45%氯化钠溶液持续气道湿化联合糜蛋白酶雾化吸入。湿化7d后比较两组病人痰液黏稠程度及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痰液黏稠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93,P0.01);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5.4%,低于对照组的4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0.05)。[结论]气管切开病人行碳酸氢钠持续气道湿化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能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减少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不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人71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可控式加温、输液泵恒速滴入、氧气雾化面罩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间断加入、持续气道湿化;评价两组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管切开病人用可控式加温、输液泵恒速滴入、氧气雾化面罩持续气道湿化方法效果明显优于间断加入、持续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在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8例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按机械通气停用顺序编号分为对照组(单号)和实验组(双号)各14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气道湿化法,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及痰液黏稠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可提高人工气道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范子英 《当代护士》2021,28(10):183-184
介绍一种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装置的制作与使用方法,改善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难题,有效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新型气切面罩型湿化装置包括一次性使用医用气切型雾化器(气切面罩型)、输液器或者可控式精密输液器、"T"型连接管.该装置实现了输氧、雾化、湿化三位一体化的功能.为气管切开患者进行给氧、雾化吸入的同时还可以便捷地通过"T"型连接管向雾化杯组件中添加湿化液.根据患者的痰液情况进行间歇或者持续的气道湿化,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安全性,在减轻医护工作者的工作量的同时,也保证了对患者进行气道湿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病人行碳酸氢钠联合氨溴索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行碳酸氢钠联合氨溴索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气管切开病人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推注1.25%碳酸氢钠持续气道湿化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对照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推注0.45%氯化钠溶液持续气道湿化联合糜蛋白酶雾化吸入。湿化7d后比较两组病人痰液黏稠程度及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痰液黏稠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93,P〈0.01);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5.4%,低于对照组的4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0.05)。[结论]气管切开病人行碳酸氢钠持续气道湿化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能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减少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与对比机械通气患者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液、按需吸痰及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气道湿化方法,对照组用蒸汽加温、雾化吸人、吸痰时气管滴注湿化液3-5mL湿化气道法,观察和探讨两种方法用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按需吸痰及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气道湿化,可有效预防痰痂形成,减轻气道损伤和避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按需吸痰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方便、安全,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雾化法与间断氧气雾化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该院64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持续氧气雾化法)和观察组(间断氧气雾化法),比较2组患者气道湿化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湿化满意度(65.5%)略优于对照组(5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气管损伤、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雾化方法进行气道湿化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但间断氧气雾化法在湿化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节约雾化液方面略优于持续氧气雾化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人工鼻在气管切开脱机锻炼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85例气管切开脱机锻炼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持续气道湿化加间断雾化,实验组予人工鼻治疗。比较2组痰液黏稠度、每例日吸痰数、使用纤支镜吸痰次数、痰培养情况。结果对痰液的湿化,减少吸痰次数,减少肺部感染,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鼻具有高性价比、良好温湿化、过滤功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卢艳君  钱学贞 《中国临床护理》2013,5(5):369-370,374
目的 探讨气管滴药量和滴速控制对气管切开患者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间断气管内滴注的方法,观察组采用精密输液器套管内持续滴入的方法,根据患者痰液粘稠度,控制滴药量和滴速,观察2组患者气道湿化度、痰痂阻塞度.结果 观察组气道湿化度优于对照组,且痰痂阻塞程度低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患者痰液浓度,控制气管内滴药量和滴速,可有效维持气道湿化状态,避免痰痂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型高流量氧气湿化系统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气道湿化处理,观察组应用新型高流量氧气湿化系统进行气道湿化处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气道湿化效果、痰液黏稠度、并发症发生率、吸痰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高流量氧气湿化系统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降低痰液黏度,减少气道湿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机械加温加湿器在人工气道应用中对痰液粘稠度、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患者舒适率、吸痰费用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建立人工气道时间≥48 h的危重患者56例,其中气管切开50例,经鼻气管插管6例,神志清楚者34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2组,第1组采用机械加温加湿器湿化气道的28例(神志清楚者18例)组成观察组,第2组采用气管内滴注0.9%生理盐水或氧气雾化吸入湿化气道的28例(神志清楚者16例)组成对照组.同时观察2组患者痰液粘稠度、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患者舒适率、吸痰费用.结果 观察组痰液粘稠度:Ⅰ~Ⅱ度,对照组痰液粘稠度:Ⅱ~Ⅲ度;2组在舒适率、吸痰费用、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方面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机械加温加湿器在人工气道应用中优于常用的气管内滴0.9%生理盐水、氧气雾化吸入这些传统的呼吸道湿化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雾化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脱呼吸机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方法:以2014年1月至12月和2015年1月至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术患者28例和32例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滴入液体气道湿化法,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持续氧气雾化在气管切开脱呼吸机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可减少患者刺激性咳嗽,降低痰液粘稠度,减少痰痂形成,操作安全简便,缩短留置气管套管的置管时间,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梁少霞 《家庭护士》2007,5(9):13-1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行人工通气病人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103例经气管切开行人工通气(COPD)病人按随机分组分为人工鼻组和常规组,观察对比两组病人刺激性咳嗽、痰液黏稠度、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和护理时数等指标.[结果]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较常规间断注入湿化能减少病人刺激性咳嗽、降低痰液黏稠度,减慢心率、提高氧饱和度,同时减少护理时数.[结论]人工鼻应用于气管切开病人进行气道管理,达到理想的加温湿化效果,并具有过滤功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优化气道湿化方案对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1日~6月1日收治的120例机械通气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湿化和护理;将7月1日~12月1日收治的120例机械通气患者为观察组,在实施优化气道湿化方案。比较两组痰液黏稠程度、吸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湿化3 d后痰液黏稠程度、吸痰2 min后血氧饱和度(SpO_2)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湿化3、7 d肺部感染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优化气道湿化方案对RICU机械通气患者能够起更好的气道湿化效果,可以稀释痰液,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行人工通气病人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103例经气管切开行人工通气(COPD)病人按随机分组分为人工鼻组和常规组,观察对比两组病人刺激性咳嗽、痰液黏稠度、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和护理时数等指标。[结果]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较常规间断注入湿化能减少病人刺激性咳嗽、降低痰液黏稠度,减慢心率、提高氧饱和度,同时减少护理时数。[结论]人工鼻应用于气管切开病人进行气道管理,达到理想的加温湿化效果,并具有过滤功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