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与长期存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与长期存活的关系,分析1985年1月-1994年1月施行尸体供肾移植术68例,结果发生DGF31例,占45.6%;发生至少1次排斥反应者389例,占57.3%。DGF伴斥反应才5年存活率(0)明显低于不伴有排斥反应者(25%),DGF≥14d者1个月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地DGF〈14d者。提示DGF≥14d或DGF伴有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影响患者后长期存活的一个主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髂内动脉钙化与肾移植受者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及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22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DGF组(50例)和移植物功能正常恢复(IGF)组(172例),根据是否合并髂内动脉重度钙化将DGF组和IGF组分为DGF高危组(22例)、DGF低危组(28例)、IGF高危组(41例)以及IGF低危组(131例)。比较两组供受者临床资料,总结肾移植术后DGF及髂内动脉钙化发生情况,分析肾移植术后发生DGF的危险因素、髂内动脉钙化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及DGF合并髂内动脉重度钙化受者近期预后。结果  本研究中DGF发生率为22.5%(50/222)。肾移植受者中28.4%(63/222)合并髂内动脉重度钙化,DGF组中44%(22/50)合并髂内动脉重度钙化,高于IGF组中的23.8%(41/172)(P <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供者终末血清肌酐(Scr)高、男性供者,受者甘油三酯水平高和髂内动脉重度钙化是肾移植术后发生DGF的危险因素(均为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供者Scr≥143 μmol/L及受者髂内动脉重度钙化是肾移植术后发生DGF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髂内动脉钙化与受者年龄和肾动脉吻合方式均呈弱相关(均为P < 0.05)。DGF组受者术后1个月的Scr高于IGF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IGF组(均为P < 0.05);DGF高危组受者术后12个月的eGFR低于DGF低危组、IGF高危组以及IGF低危组(均为P < 0.05)。结论  髂内动脉钙化不仅是影响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也对移植肾功能的近期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肾移植受者150例临床资料.其中24例发生DGF,对可能影响DGF发生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提取移植肾供者172例和健康体检者157例外周血中基因组DNA,应用多重PCR和特异性引物多态PCR技术检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基因多态性,比较DGF和无DGF组供者GST基因多态性的差异.结果 受者DGF组和非DGF组性别(χ~2=0.028,P=0.867)、PRA(χ~2=1.564,P=0.211)及透析类型(χ~2=0.585,P=0.444)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术后第2个24 h尿量、第1和第2个24 h入量与T_(1/2(SCr))间存在线性关系(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提示术后第2个24 h尿量可判断受者移植肾功能的恢复情况(RR=1.002,P=0.001).DGF组供者GSTMl基因型缺失频率为86.4%,与未发生DGF组的62.7%、健康对照组的4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受者术后第2个24 h尿量对预测DGF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供者GSTMl基因型缺失可能是发生DGF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持续低效每日透析(sustained low-efficiency dai1y dialysis,SLEDD)治疗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6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78例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术后发生DGF且需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其中采用间断性血液透析(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IHD)治疗22例,采用SLEDD治疗32例,采用持续静脉-静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治疗24例,三组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顾性分析三种血液净化治疗模式对DGF患者尿毒症毒素浓度变化、血流动力学、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疾病转归指标及所需血液净化时间、费用的影响.结果 三组患者每次治疗后尿毒症毒素平均浓度变化IHD组高于SLEDD及CVVH组(P<0.0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发生率IHD组高于SLEDD及CVVH组(P<0.05),每日液体出入量、超滤量SLEDD及CVVH组均较IHD组增多(P<0.05),肾功能恢复率SLEDD及CVVH组优于IHD组(P<0.05),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SLEDD及CVVH组明显短于IHD组(P<0.05),SLEDD与CVV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净化治疗费用CVVH组明显高于IHD及SLEDD组(P<0.05),IHD组与SLEDD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SLEDD在DGF治疗中,与IHD比较,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移植肾功能恢复率高、恢复时间短,并有相对较大的液体摄入空间;与CVVH比较,尿毒症毒素浓度变化、血流动力学、移植肾功能恢复率及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但血液净化治疗所需时间及费用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供肾零点活检病理结果与肾移植术后并发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实施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采用零点活检病理结果评估供肾质量,并按照Banff 2013标准、Remuzzi评分及马里兰病理指数(MAPI)对供肾进行病理分级和评分。肾小球数量≥7个,小动脉数量≥2支为合格标本。根据受者肾移植术后是否发生DGF,将其分为DGF组和非DGF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供肾肾小球硬化率、小动脉玻璃样变率、Banff 2013标准评分、Remuzzi评分和MAPI评分。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供肾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小动脉内膜纤维化增厚、小动脉管壁透明样变、肾小管损伤/坏死及肾小球内微血栓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供肾零点活检病理结果与DCD肾移植术后并发DGF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最终纳入133例受者,其中DGF组26例,DGF发生率为19.5%,非DGF组107例。133例合格肾穿刺标本中,平均获得肾小球数量(13±5)个,中位肾小球硬化率5.8%(0~13.3%),中位小动脉数量5支(3~6支),中位小动脉玻璃样变率0(0~11%),肾间质纤维化占47.4%(63/133),肾小管萎缩占48.1%(64/133),小动脉内膜纤维化增厚占58.6%(78/133),小动脉管壁透明样变占36.8%(49/133),未见肾小球内微血栓,所有供肾均合并不同程度肾小管损伤/坏死。两组受者供肾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肾小管损伤/坏死以及Remuzz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7.92和16.81,Z=-2.02,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管损伤/坏死是肾移植术后并发DGF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供肾零点活检病理学评估对于预测肾移植短期预后具有一定价值,在供者维护和器官保存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造成肾小管缺血/坏死,以降低DGF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唐茂芝  张克勤 《器官移植》2023,14(2):235-240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已经进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时代,高达95%的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在这样的背景下,HCV感染从肾移植手术相对禁忌证逐渐变为手术适应证。然而,目前国内报道的供者或受者HCV感染肾移植数量相当有限,国外已报道的不少HCV阴性受者接受HCV阳性供肾肾移植短期随访数据证实,在DAA治疗下该类型肾移植HCV感染治愈率高,安全性良好,且短期受者生存及移植物结局理想,但目前缺乏大样本、长随访期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HCV感染肾移植的长期安全性。本文就DAA干预下HCV阴性受者接受HCV阳性供肾的病毒学清除、移植物结局及肾移植受者DAA使用的安全性等问题进行探讨,评价这种移植方式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对HCV阳性器官安全使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尿NGAL、血清胱抑素C(Cys-C)以及血清肌酐(Scr)预测肾移植受者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价值。方法  收集159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尿液标本,根据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42例)和即刻肾功能恢复(IGF)组(117例)。分析两组受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受者的血NGAL、尿NGAL、Cys-C及Scr变化情况,分析不同指标对DGF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159例肾移植受者中,42例发生DGF,发生率为26.4%。两组供者年龄、供肾冷缺血时间及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性试验(C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DGF组血NGAL在术后2周内均高于IGF组(均为P < 0.05);DGF组Cys-C、Scr、尿NGAL在术后3周内均高于IGF组(均为P < 0.001)。血NGAL、尿NGAL、Cys-C和Scr对肾移植受者发生DGF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Cys-C预测价值最高,截取值为4.73 mg/L,灵敏度为0.833,特异度为0.812,曲线下面积(AUC)为0.895。结论  Cys-C早期预测肾移植受者发生DGF的价值高于血NGAL、尿NGAL及Scr。  相似文献   

8.
李馨  孙泽家  蔡继飞  王玮 《器官移植》2021,12(2):209-214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静态冷保存(SCS)灌注液生物标志物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DCD供肾肾移植的64例受者和47例供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术后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7例)与即刻肾功能恢复(IGF)组(57例),比较两组供肾SCS灌注液中4种生物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白细胞介素-18(IL-18)、肾损伤分子-1(KIM-1)的水平并分析其与DGF的相关性,分析各生物标志物对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的预测价值。结果  DCD供肾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率为11%(7/64)。DGF组供肾灌注液的NGAL水平高于IGF组(P=0.009),供肾灌注液的NGAL水平与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呈正相关(r=0.430, P < 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灌注液中的NGAL和KIM-1水平升高对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均为P < 0.05),当联合检测NGAL和KIM-1时,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95%可信区间(CI)0.850~1.000],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0.754(P < 0.05)。结论  DCD供肾SCS灌注液中的NGAL水平与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联合检测灌注液中的NGAL和KIM-1水平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