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对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2020年4月至10月,选取24只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24只雄性Brown Norway大鼠为受体,"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根据以下处理肝脏方法将大鼠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供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抑制肝移植大鼠免疫排斥的作用.方法 实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4对雌性大鼠,建立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A组:肝移植术中输注生理盐水;B组:肝移植术后隔天一次给予他克莫司(0.25 mg/kg)灌胃2周;C组:肝移植术中输注与A组同剂量的雄性Wistar大鼠的MSCs.观察术后第10天肝功能的变化、病理改变、TGF-β1与IL-10的表达、Y染色体定位及受体存活时间.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多组比较方差分析AST、ALT值,LSD法分析组间差异;病理分级采用ridit法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存活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肝移植术后第10天A、B、C组ALT分别为(756±104)、(197±49)、(103±31)U/L,AST分别为(635±134)、(331±78)、(150±38)U/L,3组ALT和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8,265,P<0.05);两两比较发现,B组及C组均优于A组,且C组优于B组.A组ridit均值为0.8333,为重度排斥,B、C两组ridit均值分别为0.4583、0.2083,排斥反应较A组显著减轻,且C组较B组级别更低.A、B、C组TGF-β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5%、69%±20%及85%±2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1,P<0.01).A、B、C组IL-1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5%、75%±14%及91%±2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2,P<0.01);B、C两组TGF-β1和IL-10呈强阳性表达且C组比B组更明显,而A组则为弱阳性表达.原位杂交检测发现,C组含有带Y染色体的雄性MSCs,主要在汇管区聚集.A、B、C组大鼠50 d存活率分别为0、10%、90%,3组大鼠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P<0.01),C组中位存活时间为63 d,较A组11 d延长,且C组长于B组.结论 肝移植同时向供体输注MSCs能够抑制受体对移植肝的免疫排斥. 相似文献
3.
促红细胞生成素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脊髓损伤局部起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及EPO治疗组,各组均经尾静脉注射Hoechst33342标记的BMSCs,移植后1、3、7、14、21、28 d采用BBB法进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检测比较各组BMSCs动员到脊髓损伤处的数目,Western blot检测损伤局部BMSCs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水平.结果 从第3天起,EPO治疗组BBB评分分别为(5.29±0.69)、(8.18±0.38)、(13.32±0.77)、(15.25±1.83)、(18.71±1.54),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移植的BMSCs计数分别为(90.12±7.68)、(116.26±13.54)、(186.32±20.35)、(211.64±31.83)、(298.71±21.54),数目明显增加(P<0.05),其BDNF和NGF的表达也明显增强(P<0.05).结论 EPO能够动员BMSCs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并通过促进BMSCs表达BDNF和NGF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vre the effect of erythropoietin (EPO) treatment on the mobility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MSCs) to the sites of injured spinal cord and explor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Methods Thirty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ham-operation group, saline group and EPO treatment group. BMSCs labeled with Hoechst33342 were transplanted by tail vein. Functional outcome measurements were evaluated by the 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 (BBB) score at 1st, 3rd, 7th,14th, 21st and 28th day. The immigrating number of BMSCs was measured by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The expression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and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in BMSCs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From the 3rd day on, the BBB scores in EPO treatment group were (5.29±0.69), (8.18±0.38), (13.32±0.77), (15.25 ±1.83), (18.71 ±1.54)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in saline group. The number of BMSCs was (90. 12 ±7. 68), (116. 26 ± 13. 54),( 186. 32 ± 20. 35 ), (211.64 ± 31.83 ) and (298.71 ± 21.54) respectively,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EPO treatment group (P < 0. 05 ). The protein levels of BDNF and NGF expressed by BMSCs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 05) in EPO treatment group as compared with sham-operation group.Conclusion EPO treatment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may help BMSCs migrate to the injury site and accelerate recovery of neural function by up-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BDNF and NGF.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hIL-10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原位异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豚鼠对Wistar大鼠的非协调性异种原位肝脏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MSCs组,hIL-10-MSCs组.观察受体存活时间、受体鼠肝功能变化.术后第24小时取移植肝脏,用RT-PCR、ELISA法观察E-Selectin、LFA-1、VCAM-1及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IL-10-MSCs组大鼠生存时间延长、肝功能好转,黏附分子E-Selec-tin、LFA-1、VCAM-1和NF-κB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hIL-10-MSCs对移植肝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F-κB、E-Selectin、LFA-1、VCAM-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6.
供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非协调性异种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非协调性异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干预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豚鼠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膜表面CD34、CD45、CD44和CD29的表达,脂肪细胞诱导液培养诱导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豚鼠MSCs输注大鼠后检测不同时相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以及补体C3、C4的浓度变化。豚鼠和大鼠各30只随机分为3组,所有大鼠受体经环磷酰胺预处理,A组为MSCs输注组;B组为生理盐水输注组;C组为地塞米松输注组。各组行豚鼠大鼠原位肝脏移植手术,观察受体的存活情况及排斥反应情况。结果MSCs膜表面CD34阴性、CD45阴性、CD44阳性、CD29阳性。脂肪细胞诱导液培养后细胞内出现脂滴沉着。MSCs细胞悬液输注受体后各个时相的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较输注前有显著降低(P<0.01),而IgA和补体C4与输注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输注后的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各个时相点之间的浓度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移植模型A组受体存活时间为(431±27)min,较B组和C组的存活时间[(148±16)min、(141±22)min]显著延长(P<0.01)。A组受体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较迟,程度轻。结论MSCs的鉴定可根据细胞形态,膜表面标志物和分化能力来确定,MSCs可干预异种肝脏移植的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的唯一选择,但术后排斥反应制约了其疗效.间充质干细胞所表现出一些理想的特性,包括:移植同种异体反应和自身免疫性T细胞应答,促进细胞因子环境,这些特性可能对移植物有保护作用,故主张在器官移植中应用.本文对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器官移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hIL-10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MSC)对大鼠原位异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利用两套管吻合技术行豚鼠对Wistar大鼠的非协调性异种原位肝移植构建模型,按照构建模型过程中处理方式的不同(生理盐水+地塞米松、MSC+地塞米松、hIL-10-MSC+地塞米松)分为空白对照组、MSC组、hIL-10-MSC组。观察受鼠存活时间、肝功能、术后24h移植肝组织IL-2、IL-4、IL-10、IL-12、IL-15、IL-18及TNF-α的含量及其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MSC组相比,hIL-10-MSC组大鼠生存时间延长、肝功能好转,细胞因子IL-2、IL-12、IL-15、IL—18、TNF-α表达明显降低,IL-4、IL-10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hIL-10-MSC对移植肝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IL-2、IL-12、IL-15、IL-18、TNF—α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细胞因子IL-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达利珠(赛尼哌Zenapax)单剂给药在肾移植受者预防急性排斥反应(A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同期首次肾移植受者90例,随机分为3组:Zenapax单剂组(n=25),男性15例,女性10例,Zenapax单剂量,术前1h给药;Zenapax双剂组(n=25),男性15例,女性10例,Zenapax双倍剂量术前1h及术后14d给药;对照组(n=40),男性24例,女性16例。所有病例均采用环孢素(CsA)加霉酚酸酯(MMF)加皮质类固醇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观察术后6个月内AR发生情况、肾功能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及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单剂及双剂治疗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AR,对照组6例出现AR,单剂及双剂组AR的发生率无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结论肾移植受者应用Zenapax单剂诱导治疗可降低术后AR发生率,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治疗急性心肌缺血中是否能改善心功能、提高缺血心肌局部的灌注。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于第一对角支下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单纯注射0.6ml α最低必需培养基(α—MEM);移植组(n=8):注射等量含有自体MSC的培养液0.6ml。建立模型前、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心尖段位移和应变;治疗后4周采用抗5-溴,2-脱氧尿嘧啶(BrdU)和抗肌钙蛋白T(TnT)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SC在梗死区心肌存活和分化的情况;采用抗CD14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治疗区心肌局部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移植组中有岛状分布的细胞呈双染阳性,对照组中未发现此种细胞。抗CD146血管内皮染色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移植组LVEF值、心尖段位移和应变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兔的急性缺血心肌中注射自体MSC,可依赖于心肌微环境存活并转化为心肌样细胞,提高整体和局部的心脏功能,还可进一步提高局部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2.
急性排斥反应(AR)是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 有必要寻找能早期诊断和预测AR的非侵入性标记物, 并针对不同的分子标记物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本文对肾移植术后AR相关标记物趋化因子家族及其受体、信使核糖核酸、白细胞分化抗原、小分子蛋白、白细胞介素等的研究进行回顾及展望。 相似文献
13.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分析其部分表型特点,为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进行培养,传代扩增,免疫组化鉴定细胞是否表达具有干细胞特性的标记抗原-神经巢蛋白(nestin),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荧光检测初步鉴定.结果 分离后的MSCs出现增殖性生长,免疫组化显示巢蛋白(nestin)表达阳性,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44,CD90阳性,CD45阴性.结论 在体外可培养出较大丰度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且此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从正常人骨髓中分离获取MSCs,体外培养扩增、纯化后,分4组对其进行诱导分化:(1)EPO组;(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组;(3)EPO+bFGF+VEGF组;(4)DMEM培养液对照组。诱导前后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29、CD31、CD34、CD44,免疫细胞化学鉴定vWF抗体。结果 EPO组、bFGF+VEGF组及EPO+bFGF+VEGF组诱导MSCs后的细胞CD31、CD34表达率升高,CD29、CD44表达率降低,vWF抗体阳性。结论 EPO可以诱导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但联合bFGF、VEGF并不能进一步促进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15.
骁悉和环孢素-A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骁悉和环孢素-A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 ̄1999年1月临床资料完整肾移植患者146例,随访时间6 ̄16个月。根据应用免疫抑制剂方案的不同分为硫唑嘌呤(Aza)组(环孢素-A、泼尼松龙、Aza)和骁悉(MMF)组(环孢素-A、泼尼松、MMF)。其中Aza组78例,MMF组68例。所有受者术前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HLA错配≤3个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中远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影响因素及移植肾生存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血清肌酐水平升高而接受移植肾病理活检并确诊移植肾AR受者临床资料,共纳入43例受者,其中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17例,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26例;同时纳入同期(2周内)肾移植且移植肾功能正常的39例受者为对照组。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log-rank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HLA-A错配2个比例(4/17)高于对照组(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AR发生时和末次血清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高于AR发生前(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AR发生时和末次血清肌酐和eGF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进入慢性肾脏病(CKD)-4期受者比例低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χ2=5.73,P<0.05);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进入CKD-4期受者比例以及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失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χ2=17.727和9.882,P均<0.05)。AR发生时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受者均接受PRA检测,前者PRA-Ⅰ和PRA-Ⅱ阳性比例分别为41.2%(7/17)和88.2%(15/17),均高于后者[11.5%(3/26)和26.9%(7/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01)。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及对照组术后分别有13、24和38例受者应用他克莫司。发生AR时,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3.72±0.76)ng/mL]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3.37±0.86)ng/mL]均低于对照组[(5.73±1.2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均低于发生AR前[(6.27±1.18)和(6.33±1.6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20和6.216,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4例受者应用以环孢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其中3例术后33、36和55个月环孢素血浓度分别为112.4、138.3和7.0 ng/mL,均低于要求血药浓度。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2例应用环孢素受者术后16和177个月环孢素血药浓度分别为43.2和24.6 ng/mL,均低于要求血药浓度。随访至2021年6月30日,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移植肾生存率低于对照组(χ2=8.738,P<0.05)。 结论HLA-A位点错配及他克莫司低血药浓度是肾移植术后中远期诱发AR的重要原因。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是移植肾生存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供体骨髓输注发生嵌合体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供体骨髓输注发生嵌合体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供体为男性的女性尸体肾移植患者55例,分为术前未行供体骨髓输注者30例(未输注组);术前行供体骨髓输注的肾移植25例(输注组).自末梢血中提取DNA,利用nested PCR法检测Y染色体上的特异基因片断DYZ-1.结果:证实有微嵌合发生共32例中13例(40.6%)、23例无嵌合体存的病例中有10例(43.5%),都发生过1次或1次以上的急性排斥反应,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注组中当微嵌合现象消失、PCR检测转为阴性时,未见排斥反应病例发生.结论:供体骨髓输注有利于促进微嵌合的形成,嵌合体的消失现象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无相关关系,不能以此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急性肾损伤(AKI)的修复作用.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干细胞移植组(IR+ BMSCs组)18只,生理盐水注射组(IR组)18只,正常组(Sham组)14只.分离及培养大鼠BMSCs到第3代,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AKI模型,24h后移植干细胞;检测血清及尿肌酐值,并以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进行肾脏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BMSCs培养后,得到纯度高、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P3) BMSCs.造模后第4天,细胞治疗组血清肌酐浓度为(37.34±4.22) μmol/L,尿肌酐水平为(22.75±6.23) μmol,而生理盐水注射组血清肌酐浓度为(238.34±32.42) μmol/L,尿肌酐水平为(7.68±1.03) μmo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切片学观察,与对照组比较,IR+ BMSCs组肾小管结构改善及上皮细胞数量增多、刷状缘部分恢复,Millar法评分IR+ BMSCs组为0.799±0.023,IR组为2.798±0.0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Ki-67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R+ BMSCs组有大量增殖抗原阳性表达.结论 BMSCs对缺血再灌注性AKI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外周血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 mRNA监测在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白细胞介素(IL)-2 mRNA表达在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进行肾移植术的68例患者,测定术前、术后第1、3、7、14 d PBL的IL-2 mRNA表达.依据围手术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有尤分为AR组和对照组.结果 术后6~20 d共有9例患者发生AR.术前、术后第1、3天,AR组和对照组患者PBL的L-2 mRNA表达分别为(0.182±0.230)和(0.176±0.015)、(0.174±0.018)和(0.168±0.023),(P>0.05);术后第7天,两组PBL的IL-2 mRNA表达分别为(0.270±0.056)和(0.195±0.053),(P<0.05);术后第14天,两组PBL的IL-2 mRNA表达分别为(0.320±0.043)和(0.181±0.034)(P<0.01).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L的IL-2mRNA表达可能是监测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并有助于AR的及时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0.
预防预致敏受者尸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LA配型及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对预防致敏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选择46例术前致敏患者(术前PRA>10%),对照组选择同期705例未致敏患者(术前PRA<10%),实验组患者均采用诱导治疗(ATG 100 mg/d,5~7 d)+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方案(FK506+MMF+激素),比较两组间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比例、移植肾/患者一年存活率,同时分析HLA配型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分别为30.43%和19.57%(P<0.05);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病率分别为60.86%和11.87%(P<0.01).患者一年存活率分别为95.65%和98.44%,一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3.48%和96.88%;一年时平均血肌肝分别为130 mmol/dL和125 mmo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HLA相配率(4.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8)(P<0.05).实验组中HLA配型2-4错配的患者与0-2错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高度致敏患者(移植术前PRA>50%)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较低度致敏患者(PRA 10%~20%)发病率高,移植术后PRA水平持续升高者更容易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结论供、受者之间良好的HLA配型及采用新型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方案,对预防及减轻致敏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